《外国语》1988-2017年刊文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外国语》1988-2017年刊文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

《外国语》1988-2017年刊文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张春芳

1,2

  庞星柯

1

(1.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 靖江 214500;2.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结合CiteSpace工具,分析了中国知网收录的《外国语》1988-2017年刊登的2099篇文献。结果表明:2099

篇文献的总被引103222次,篇均被引49.18次,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为郭建中的《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2143次);发文最多

的作者为河南大学徐盛桓(26篇)、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主题大致沿着词(1988年)、句(1994年)、语篇(1997年)、

翻译研究(1998年)、语料库(1999年)和认知语言学(2002年)这一脉络;认知语言学成为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

《外国语》;文献计量法;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

《外国语》(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创刊于1978年,是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的外语学术期刊,为双月刊,主要栏目包括外语教改和战略研

究、外国文学研究、语言习得等。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办刊质

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

[1]

2019年获评“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2015-2020年连续6年入选

79篇以上,年均产出86.4篇。1999-2017年发文量开始下降,年均

产出60.5篇。可能的原因是,随着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研究者水

平的不断提高,论文篇幅普遍增加,导致论文数量减少。

(二)被引频次

总被引103 222次,篇均被引49.18次,被引频次位于前三的

年代为2001年(8268次,占8.01%)、2002年(8043次,占7.79%)和

1998年(7706次,占7.47%)。被引频次位居前三的论文为《翻译中

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2143次),作者浙江大学郭建中、《评

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作者河南大学

王振华以及《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作者中山大学王

东风。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然而迄今为止尚无文献对该

刊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过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采用

陈超美教授

团队研发的CiteSpace 5.5 R2对该刊1988-2017年

间的刊文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登陆中国知网(CNKI),在“高级检索”的“文献来源”中输

入“外国语”,“时间范围”填入198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

检索日期为2020年3月21日。获取每条文献的题名、第一作者、

第一机构和被引频次(剔除会讯、投稿须知等),共得到2099篇文

献,导入Excel中,统计发文量和被引量。同时将文献导出保存为

Refworks形式,再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图谱,涉及机构

合作和关键词。

(三)Top 10高产作者

发文量前10名高产作者均为国内知名学者,他们来自河南

大学徐盛桓(26篇)、上海外国语大学侯维瑞(16篇)、湖南大学

刘重德(14篇)、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13篇)、南京师范大学吕

俊(13篇)、上海外国语大学何兆熊(12篇)、复旦大学丰华瞻(10

篇)、浙江大学任绍曾(10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自然(9篇)和

冉永平(9篇)。

二、研究结果

(四)机构合作

作者机构是衡量期刊科研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

质量的期刊需要高水平的文章来支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仅

可以促进研究领域的发展,也能够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地位。

(一)发文量

图1显示,发文量最多的年代是1989年(95篇,占4.53%),最

少的是2006年(49篇,占2.33%)。1988-1998年论文数量保持在

图1 《外国语》发文年代分布(1988-2017)

作者简介:

张春芳(1965— ),女,汉族,江苏如东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学术英语写作、实用翻译。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评价”(项目编号:2017ZDIXM008);江苏省高等教育教

改研究课题“独立学院英语写作实践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SJG192)。

188

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为上海外国语大学(39篇)、上海外国语大

学英语学院(24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17篇)、北京外国语大

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15篇)、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14

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心(13篇)、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2篇)、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

流学院(11篇)。只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

学与其他机构有合作关系。总体上机构间的合作密度相对较低,

研究群体相对分散,机构间没有形成广泛的学术合作网络。

译研究(25;0.03)。

2.关键词聚类

运行CiteSpace,获得478个节点,654条连线,密度为0.0057

的关键词聚类图(见图2)。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Q值)为

0.7717,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S值)为0.3119。一般而言,

Q>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S>0.5聚类合理,S>0.7聚类令人信服,

以上两个数值均在合理范围之内,具有良好的聚类效果。

图2可看出共有11个聚类,每个聚类代表一个研究领域,它

们分别是:译者、动词修饰语、学习英语、名词、权利主体、言外行

为、国际辅助语、翻译伦理、乔姆斯基、交际意图、文化机构。点击

“聚类描述”(Summarization of Cluster)功能,可获得关键词共现

网络聚类词。比如“译者”的共现词包括语言现象、人文教育、逻

辑思维等;“动词修饰语”的共现词包括谓语、处所状语;“学习

英语”的共现词包括中学生、课程标准、翻译教育

(下转第191页)

(五)研究热点

1.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和精髓,反映了文章的研究热点。位

居前10个的关键词词频和中心性如下:翻译(89;0.1)、英语(70;

0.18)、句子(69;0.1)、译文(44;0.08)、语言学(39;0.15)、译者

(39;0.04)、语料库(32;0.04)、实词(30;0.09)、英语(27;0.04)、翻

图2 《外国语》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图3 关键词突现图谱

189

均,缺乏场景化的布局;二是对多媒体运用的手段单一,大多停

留在视频播放,忽略近些年科技手段多样性;三是有关展陈所涉

及的情感共鸣问题缺乏探索。因此,“旧”语境改变新形式,是每

一个展陈设计师做展览时都需要再思考的问题。

以此次甘肃展为例,由于借展文物种类繁多,且数量巨大。

受展厅场地制约,为了节省柜内空间,在展示中采用了分类“仓

储式”场景展陈方式。例如第六单元丝绸之路中胡人柜内,在设

计上制作了双层阶梯式的台座。将成组的胡人俑交错摆放,展现

其喜怒哀乐等不同的神情与动作姿态,形成一个柜内场景画面。

潜意识中给观众戏剧性视觉体验的同时,解决了空间场地与文

物数量之间的矛盾。在另一组天马柜内,不同材质与马有关的文

物布置在一起,体现丝绸之路中材质与工艺的多样性,也映射出

匠人的精神参与塑造的过程。

其次,文物因其自身固有的条件限制,在展览中总是静态安

置。但其承载的故事却是鲜活有力的。作为文物与观众之间的情

感纽带,利用文物的本身营造出具有当地地域性的故事,需要展

陈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实现。以第五单元河西走廊中的画像砖

为例,其画面表现的是甘肃当地农耕、狩猎、宴会等生活场景。为

了给观众呈现更为真实的甘肃历史生活,展陈依托每个画像砖的

主题和特色,量身定制动态情景化演示,以艺术化的处理让场景

真正“活”起来,使得甘肃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场景得以再现。既

满足了观众参观展览的感官猎奇心理,在观看的过程中又能无缝

对接到策展人传递的文化信息,使展览真正立体化,空间化。

等;“名词”的共现词包括短语结构、否定等;“语

(上接第189页)

料库”包括深层结构、动词结构等;“言外行为”包括文化内涵、人

际功能等。

最后,现代交流展览设计的突破点在与整体展陈空间“情

感化”的构建。观众在展厅内一直处于动静结合,走走停停的观

展方式。除了文物带来的知识扩充,对地域性产生的文化共鸣是

观众能够在看展后留下的最宝贵的情感。在展厅设计上选用大

众熟知的素材更具有感染力,甘肃地域被大众所熟知的是敦煌

壁画,由于无法将实物展示,展览最终使用的是高仿真复原壁画

的壁纸材质。在展厅墙面上将《反弹琵琶》等壁画以一比一的尺

度还原,在气氛营造和渲染中对观众形成文化上的情感共鸣,提

高参观体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展陈设计在博物馆的新形式下也迫切需要新改

变,向观众传递什么以及如何传递是博物馆一切展览的出发点,

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展品的平等性与个性,也要听取观众的反馈。

本次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在总结和吸取之前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对整个形式设计有了全面和系统的认知,并运用科学

方法对展陈手段进行深度发掘,注重整体展览氛围,与展厅空间

结构的关系,有效避免了碎片化信息让观众对文物造成误读。

参考文献:

[1]蓝庆伟.美术馆的秩序[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7.

[2]张露胜,王丽.博物馆陈列中辅助展品的应用——以山东博物馆《考古

山东》展览为例[J].才智,2013(2):341-342.

[3]朱识斌.如何利用地域特色资源讲述陈列展览故事——以运城博物馆

“盬盐春秋”专题展览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2):136-137.

[4]李德庚.流动的博物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57.

(2)总被引103222次,篇均被引49.18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

为8268次;郭建中的《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被引频次

最高(2143次)。

(3)Top 10高产作者均为国内知名学者,大多来自国内经济

发达的省市,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发文量居首位的为

河南大学徐盛桓(26篇)。

(4)发文前10名机构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和广东,其中

上海外国语大学发文数量最多,但机构之间的合作不紧密。

(5)研究主题大致沿着词(1988)、句(1994年)、语篇(1997

年)、语料库(1999年)和认知语言学(2002年)这一脉络,最强突

现词为翻译研究(12.6937)和认知语言学(12.1454),持续时间最

长的突现词为隐喻和认知语言学(各18年),认知语言学为未来

研究趋势。

《外国语》能够吸引高质量的稿源,为了进一步提高期刊质

量,需进一步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跨单位、跨地区交流合

作。此外,积极发掘作者,形成跨学科、多学科的作者研究队伍,

推动期刊可持续发展。再者,更加积极地把握前沿学术研究热

点,打造特色栏目。

参考文献:

[1]Chen, C.M.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3): 359-377.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

能[J].科学学研究,2015(02):242-253.

[3]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8:03-05.

(六)主题演变和研究趋势

关键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产生突现词。突现词

是指某一段时间内被引频次突增的关键词,可以用来反应该

时间段内的研究演变和未来趋势。运行CiteSpace,点击“Burst

terms”,获得关键词突现图(见图3),共20个突现词,显示了不同

时期主题词的变化情况,其中“Begin”和“End”表示突现出现最

早和最晚的时间,“Strength”表示突现强度,值越大,表明受到的

关注度越高。

从研究阶段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突现词,其中有几个值

得注意的节点,大致勾勒出该刊的研究演变:词(1988年)、句

(1994年)、语篇(1997年),比如译文(1993年)和翻译研究(1998

年)、语料库(1999年)和认知语言学(2002年),其中认知语言学

将成为未来研究趋势。

前三名强突现词为翻译研究(12.6937)、认知语言学

(12.1454)、俄语(8.4064)、俄文(8.4064)。持续时间最长的突现

词为隐喻(1998-2015年)和认知语言学(2000-2017年),各18

年;其次是语料库(1999-2015年),持续17年;再次是外语教育

(2002-2015年),持续15年。

三、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对《外国语》1988-2017年刊登的2099篇文献进行了

可视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发文量1999-2017年的年均论文产出量(60.5篇)低于

1988-1998年的(86.4篇),后者是前者的1.43倍。

191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3968785a235470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