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
陈垣与“陈门四翰林”陈垣
卓然大家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幼入私塾,习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后
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在维新思潮影响下,投身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创办《时事画报》,
并加入同盟会,鼓吹建立共和制,成为“革命报人”,并一度行医。辛亥革命后,当选民
国众议院议员,迁居北京,弃医从政,其间曾一度任北洋政府教育次长。陈垣因目睹国事
日非,军阀混战,派系倾轧,毅然辞职,转入文化教育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他历时10年,无间寒暑,将《四库全书》*****多册全部读完,成为近世第一位通读《四
库全书》的学者。从1913年起,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
执教。从1926年起,出任辅仁大学校长,执掌校政45年之久。他还先后担任京师图书馆
(今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兼图书馆馆长、中央
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及评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北
京师范大学校长兼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难能可贵的是,陈垣是弃医治史,经过坚忍不拔的刻苦自学而终成一代史学大师的。
他治史的经历曲折感人:自幼勤奋好学的陈垣,对死板的私塾教学和八股制十分厌弃,而
对历史钟爱有加。12岁时,他偶然发现了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书中介绍读书版本、
治学门径,使陈垣眼界大开,从此他根据书中开列的经、史、子、集书目按图索骥,细心研
读,从而开阔了视野,掌握了目录学的门径,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并悟出了
治学之道。他又根据《四库简明目录》、《四库总目提要》阅读史籍,了解古今学术流别,
打下了史学研究的坚实基础。1917年,经过长期积累,陈垣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元
也里可温考》,考证出元代基督教的情形。文中通过广泛的史料和精详的分析,廓清了隐晦
七八百年无人知晓的元代也里可温为基督教的真相,并澄清了元代也里可温东来的途径、
戒律、人数、有名人物以及其与景教的异同,及其在元代受到朝廷尊崇与遭遇异教摧残的
史实等等,堪称一部元代基督教简史。这篇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论文使人耳目一新,从而
赢得中外学者如潮好评,使陈垣一鸣惊人。从此,他的史学研究著述接踵问世,其后发表
的《开封一赐乐业教考》,写明代以后犹太教在华传布情况;《火袄教入中国考》,写火袄教
自南北朝时从波斯传入中土,历经隋唐至宋代由产生到衰微的过程;《摩尼教入中国考》,
写摩尼教从唐代传至中国和在中国传布的情况。此3篇与《元也里可温教考》被合称为“古
教四考”,开拓了民国学术界古代宗教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新学术领域,开创
了20世纪“古教研究”的绝学。在元史研究上,1923年精心撰写的《元西域人华化考》
体现了陈垣深厚的元史功底和史学家敏锐的眼光、深邃的洞察力。这部书阐述了元代西域
各族人来华吸收并传播中华文化,留下大量华文著作的史实,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专题
性质和实证研究的文化史著作,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蔡元培称之为“石破天惊”
之作。此外,他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撰写了《元典章校补》、《元秘史译音
用字考》等一系列文章,大有裨益于元史研究。
陈垣编制的《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为姐妹篇,二书相辅相成,开中国近
代历表编制的创举。他在致力古宗教研究中时常遇到中西回历对比造成的极大不便,因此
下决心“一人劳而万人逸,一时劳而多时逸”,五易其稿,四经寒暑,终于完成了这两部
为中西回三种历法的纪年提供准确可靠换算的工具书,颇便学林,后来成为点校“二十四
史”必不可少的人手一编之书。此二书既有开创之功,又是奠基之作,为历史年代学辟出
了一条新路,使近代史研究由传统走上科学。陈垣还根据前人和自己多年校勘的经验,撰
成《校勘学释例》,首次提出“校勘四法”,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4种方法,为学界
广泛接受,被誉为“既是总结前贤心血结晶的承先之书,也是旁通西方近代文献鉴定学的
启后之作”。他的《史讳举例》搜集了历史上种种避讳现象,归纳为82例,“是对中国避
讳制度史的第一次全面总结,从而使对避讳的研究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8401388a274931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