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日发(作者:电脑网线水晶头接法)
国内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绩效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21-12-05T07:05:45.845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11月上31期 作者: 郑盛武
[导读] 2018年11月5日,科创板正式设立以来,上市公司分拆发展迅速,上市公司分拆是加强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和深化并购重组功能
的重要手段,利于上市公司突出主业、增强独立性,有利于高端制造和高科技创新企业募集到更多资金,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通过
对公司分拆绩效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上市公司分拆对企业的影响,为后续有关分拆意愿的公司提供实践参考,以及为完善我国
上市公司分拆制度提供建议。
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郑盛武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2018年11月5日,科创板正式设立以来,上市公司分拆发展迅速,上市公司分拆是加强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和深化并购重组功能的
重要手段,利于上市公司突出主业、增强独立性,有利于高端制造和高科技创新企业募集到更多资金,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通过对
公司分拆绩效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上市公司分拆对企业的影响,为后续有关分拆意愿的公司提供实践参考,以及为完善我国上
市公司分拆制度提供建议。
关键字:上市公司 分拆 绩效
上市公司分拆是加强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和深化并购重组功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上市公司拓宽融资渠道、深化产业经营管理水
平、进一步实现业务聚焦。事实上分拆上市的风潮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风行,其中数美国市场最为活跃,也涌现了大量经典案例,与西
方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尚未成熟,监管层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在过去十多年对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
方面的监管也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因此境内上市公司分拆的案例较少。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也在上市公司分拆领域进行不断探索,2000年同仁堂成功分拆子公司到港交所上市,迈出了我国上市公司
分拆的第一步。2004年7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境内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到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发〔2004〕67号)对上市公
司分拆子公司到境外上市进行规范。2009年伴随创业板的设立,因创业板的上市条件较为宽松,为我国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在境内上市即
“A拆A”提供了新的选择和道路,证监会也在2010年顺势提出境内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的6项条件,释放出积极的信号,2009-
2011年中兴通讯、洪都航空、康恩贝等几家公司成功分拆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但当时由于监管仍处于较谨慎态度,分拆境内上市时,母
公司要放弃对子公司的控制权,由控股转为参股模式,因此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分拆上市,有分拆意愿的公司并不多,并且由于当时市场
质疑分拆会导致母公司“空心化”、股东权益受损、以及创业板风险,加上监管制度滞后(念延辉2010),使得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分拆到创
业板上市态度从“明确允许”逐步转为“不鼓励”、“从严把握”,此后再无分拆至创业板成功案例。
时间到2018年11月5日,科创板正式设立并在该版试点实行注册制,2019年3月1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实
行)》(证监会令第154号),其中第三十一条指出达到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可以依据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有关规定,分拆业
务独立、符合条件的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我国资本市场“A拆A”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9年12月13日证监会发布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分
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证监会公告[2019]27号)对“A拆A”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分拆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热点。允许子公司
分拆到境内上市将有利于上市公司突出主业、增强独立性,有利于高端制造和高科技创新企业募集到更多资金,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
展。
目前学界对分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理论上的对分拆上市动因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从实践上的研究分拆后母公司和
子公司绩效的影响,而绩效方面又分为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动因方面主要有四个假说,一是信息不对称假说该理论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当市场对子公司的估值低于其价值时,企业倾向于将子
公司分拆出来单独上市,因子公司单独上市能对外披露更详细的财务经营等数据,使其估值得到提升,因此分拆的消息被市场视为利好信
息。二是融资假说,该假说认为管理者重视对资产的控制,不愿分拆子公司。只有在企业难以寻找到融资时管理者才会考虑分拆,三是管
理层激励假说,他们认为分拆是内部激励的结果。研究发现公司分拆经常存在于多元化企业对管理层激励当中,当分拆后子公司的股价能
更清晰的反应出公司的管理水平,其激励效果显著大于子公司作为集团的一个部门,其通过实证证明分拆的激励作用大于集团基于委托代
理合同的激励作用。四是业务集中假说,该假说解释公司从集团层面出发,将不再适合公司总体长期战略发展的在公司分拆出去,以提高
经营效率,特别是多元化公司的分拆能明显提高公司价值,而同行业公司的分拆并没有显著提高公司价值,从而认为企业分拆能通过移除
相关性不强的业务,使管理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能为企业创造出更高价值。
短期市场绩效方面王化成(2003)通过实证发现子公司在上市初期,母公司分拆溢价效应为负数, 直到后期才转为正值,对于该结果的
解释可能是因为母公司与子公司处于不同的资本市场,相关信息的反应速度不一致导致的。于海云(2011)以2000年至2010年7家A股上市
分拆子公到境外上市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母公司股票价格在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后有显著的正向股价效应, 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
次之, 上市公告日前后短期股价效应为负, 长期为正。林旭东(2015)以国内分拆上市17个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分拆上市宣告
日,母公司的股票有正的超额收益率,且分拆前后20日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显著为正。但邓秋玲(2015)同仁堂第二次分拆案例分析发
现分拆并没有为母公司短期绩效带来超额收益,对此作者的解释是公司分拆上市的目标不明确且分拆方法不合理,导致此次分拆市场投资
着不认可,张诗华(2013)以佐力药业为例也得出相似结论。
长期绩效方面袁晓燕(2010)通过对同仁堂分拆后8年的业绩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同仁堂分拆上市的短期绩效迅速提高, 但后续绩效并
不能保持在一个上升的趋势, 甚至开始出现下滑, 总体上的长期绩效较差;郑安然(2012)通过财务指标的方法也发现分拆上市公司在分拆
后长期经营绩效并没有显著提升;随后王新红(2014)以创业板10家分拆公司为样本,分析母公司在分拆前两年至分拆后后一年的绩效表
现,发现分拆并未起到提高母公司的经营绩效。但另一方面林旭东(2015)则认为分拆使母公司的长期绩效得到较大改善,但子公司的经
营状况却不尽人意,杨杨(2018)也认为母公司因为分拆所得税税率降低,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周可(2020)则采用综合指标分析法
研究发现分拆能提高案例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但影响不具有长期性,由此可看出学界对于分拆在长期绩效方面并没有
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
目前来看,学界对短期市场绩效方面影响的研究较为一致,认为分拆对于母公司有正面的效果,分拆被市场视为一种利好。但对长期
绩效的影响存在分歧,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念延辉.我国创业板分拆上市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6):89-90
[2]王新红,薛焕霞.创业板分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J].财会通讯,2014(09):29-31+35.
[3]王化成,程小可.分拆上市与母公司股权价值研究——“同仁堂”分拆子公司上市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04):112-121.
[4]于海云.我国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股价效应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74-80.
作者简介:郑盛武(1995-),男,汉族。硕士,广东揭阳人,兰州财经大学2019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上市公司分拆绩效研究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5658077a265182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