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建设及教师队伍培养的探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建设及教师队伍培养的探讨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

·874·

 BasicMedicalEducation,Dec.2020,Vol.22No.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建设及教师队伍培养的探讨

刘向华,韩 晓,德 伟,袁 栎,李 仲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南京 211166)

摘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作为生物学各学科、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是生命科学中进展迅速的重要学

科之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文章总结和探讨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建设及教师队

伍培养,以期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教师素养。

关键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学科建设; 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 R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1450(2020)12-0874-03 DOI:10.13754/j.issn2095-1450.2020.12.0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类、药学类、生物

类学生的必修基础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

很强的学科,其中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化学

组成及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

体内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20世纪50年代,生

物化学发展进入分子生物学时期,主要研究基因信

1]

息传递、细胞信息传递及代谢组学等

。目前,生

疾病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从分子层面阐明物质代谢

途径与重要代谢疾病的病理机制,探索防治代谢疾

病的新策略。按照学科建设的总体定位,设立糖尿

病、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神经性疾病及能量

代谢等研究方向,系统研究糖尿病发病机制,肥胖及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分子机制,内皮细胞功能失调

与动脉粥样硬化,肿瘤进程、中枢神经调控能量代谢

的分子机理以及线粒体病变与老年化疾病的分子机

理等。

1.2 学科发展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是南京

医科大学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学科。基本科学指标数

据库(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是基于Web

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SCIE/SSCI)建立的计量

分析数据库,对全球医学、数学、物理、化学、农学等

22个学科研究领域中前1%机构的科研绩效统计和

科研实力排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

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在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

我国教育部学科评估和社会第三方大学及学科评价

中,普遍采用

ESI来衡量和评价学术水平和学科实

力的关键指标,明确把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

2]

数量定为发展目标之一

。根据近几年ESI更新的

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物学各学科之间、医

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推动各学科交

叉发展的同时,也汲取众学科之长,成为生命科学中

进展迅速的重要学科之一。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

981年国务院学位办首批硕士与分子生物学系是1

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

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是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

点实验室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医学和生物学博

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主要学科,本学系坚持科研与教

学并重,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书育人、人才培养

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

1 学科建设

1.1 学科方向 根据医学院校的特点和要求,将代

谢性疾病、恶性肿瘤和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作为本学系的重点发展方向,开展基础医学和临床

数据显示,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

%,说明在论文数、引文科已稳步进入全球排名前1

排位、高被引论文、引文分析和评论报道等指标上,

  

基金项目: 南京医科大学“十三五”教学研究课题(ZD2017002)

作者简介: 刘向华,女,1977-12生,博士,副教授,Email:liuxianghua@njmu.edu.cn

收稿日期: 2020-06-21

 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12月,第22卷第12期 

本学科的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

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较

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1.3 科研平台建设 本学系已建设成为江苏省人

类功能基因组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为

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高层次学术科研人才培养、基础医学与疾病研究、

医学教学理论培训与实践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实

验室具备完善的科研技术平台,包括分子生物学平

台、细胞生物学平台、表观遗传学平台、基因功能研

究平台等;此外,学校大型仪器平台中心提供激光共

聚焦显微镜、分选流式细胞仪、荧光体视显微镜和各

种质谱仪等大型仪器;江苏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是

建设在我校内的重大研发机构,拥有符合国家标准

的SPF级屏障大小鼠饲养环境、动物影像学、行为

学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动物分析仪器设备。实验室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规划,已形成了具备人才梯队、研

究平台及运行经验的科研实体,秉承整合资源、科教

融合、突出创新、开放共享的原则,逐步成为生物化

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前沿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

研工作者、开展学术研讨交流、促进医药研究及临床

转化的重要基地,为发展“新医科”培养一流医学科

研人才提供高质量平台。

1.4 教学平台建设 本学系承担临床医学长学制

(9年制本硕博一体化、“5+3”本硕一体化)、20多

个本科专业、国教院临床医学及护理学专业留学生

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医学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物学、人体机能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及分子生物学

进展等课程,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获江

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优秀课程奖,生物化学课

程入选江苏省全英文精品课程、继续教育精品课程

等。学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编写

PBL+CBL案例,制作微课、慕课、建设网络平台教

学等。创建的虚拟分子生物学教学软件为学校成功

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提供

·875·

支持材料。作为江苏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

的组成部分,学系多次作为主办或参与单位开展全

国性、江苏省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讨会,

促进教学研究改革和人才培养,推动生物化学与分

子生物学学科整体和可持续发展。

2 师资队伍培养

2.1 教师队伍介绍 中央4号文件《关于全面深

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百年大

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遵循教育规律

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

质教师队伍,促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教育

现代化需求。本学科现拥有中央组部“千人计划”、

“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优博论文指导教

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双创团队

领军人才等师资团队。主编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

社、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等教材17部,

教学成果获教育部、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0余项。承

担科技部973课题、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重点专项、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面上和青年)及省部级

科研课题40余项,科研成果多次获教育部、江苏省

及南京市科技奖。本学系不断探索适应医学高校

教、研结构的教学团队培训和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师

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激励教师工作热情,促进教

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均衡发展。

2.2 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理念和专业素质同步提

升。当今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现以教师“教”为中

心向学生“学”为中心转移,由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向

强调传授知识、培养科研能力和提高临床素质三位

一体协调发展转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

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

问题,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良好专业素质的教

师队伍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师德

师风考核制度,引导教师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相结

合,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紧扣专业教学内容

·876·

和培养目标,通过“请进来、送出去、自培训”等形

式,开展专业知识及科研能力提升培训,如组织集体

备课、严格试讲制度、确保专业术语规范化、定期举

办教学观摩会、讲课比赛、科研报告会等,激发教师

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认真

探讨、共同提高的教学团队氛围。

3 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的展望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最富有生

命力的前沿学科之一。本学系学科建设与师资培养

进一步展望如下:加快学科发展政策,申请学科专项

基金、引进高层次人才、扶持中青年骨干,“引育并

举”扩大学科规模和影响力。促进国际国内合作交

流,加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从而形成本学科新的研究增长点。加强学科

研究方向布局,关注研究前沿与医学难点问题,提升

本学科研究特色与优势。重视科研平台建设,规范

实验室管理,建设有力的公共技术平台。改进科研

项目及成果管理办法,健全学科管理制度,规范学科

质量,引导科研高水准并与临床转化接轨。从学科

建设层次结构看,应努力构建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

-学科带头人-青年学科骨干的梯次合理的高水平

 BasicMedicalEducation,Dec.2020,Vol.22No.12 

人才队伍,培养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模式改革与科教协同育人,“互联网+”的新时

代突破时空局限,引起教育基本要素之间发生实质

性与结构性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模式的彻底革命,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重构了教学过程和师生关

[3]

。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内容,教学

团队构建了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和基

础+临床+科研整合课程(RBL+CBL+OSBC)的

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医教协同组建“双师”

教学团队,在临床医学长学制学生中实行基础导师

制,鼓励教师积极将本学系科研成果与学生分享,实

现以科研促教学,不仅有利于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

的训练,而且促进教师团队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

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春燕,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9版.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18:1-5.

[2] 乔红丽.基于ESI和Incites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以徐州医

科大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0,44(2):12-

17.

[3] 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教育探索,2015,9:98-100.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0701125a180206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