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想集团的SWOT分析

中国联想集团的SWOT分析


2023年11月29日发(作者:独立显卡和集成显卡的区别)

中国联想集团的SWOT分析

摘要以国内知名科技公司——联想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本土科技用品的发展现状进

行资料研究和实证分析,针对我国本土科技用品品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

策,以期对提高我国本土科技用品品牌的竞争力,打造我国本土科技用品国际知名品牌提供

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本土;联想集团;科技用品

0. 引言

对于科技用品企业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虽然拥有良

好的电子产品市场基础、电子产业资源也比较丰富,但是中国电子用品企业目前

仅作为世界电子产品用品生产大国,本身却缺少号召力的品牌产品,让国人为之

叹息。面对电子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电子产品用品品牌要在强势的竞争当

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赋予品牌内涵与个性并提炼其核

心价值,在树立自身品牌上下大力气,推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名牌、先进产品,

才能提高中国电子用品及品牌的竞争优势和主动。

联想集团作为我国本土品牌中的佼佼者,他的发展之道对于我国的其他本土

电子产品品牌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是联想集团本身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是值

得我们去研究的。

1. 联想集团的发展

创建于1984年,在世界东方,柳传志带领的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前瞻

性的认识到了PC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怀揣着20万元人民币(25

美元)的启动资金以及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成功产品的坚定决心,这11名科研人

员在北京一处租来的传达室中开始创业,年轻的公司命名为“联想”(legend

英文含义为传奇)。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联想勇于创新,实现了许多重大技术突

破,其中包括了研制成功可将英文操作系统翻译成中文的联想式汉卡,开发出可

一键上网的个人电脑,并于2003年,推出完全创新的关联应用技术,从而确立

了联想在3C时代的的重要地位。凭借这些技术领先的个人电脑产品,联想登上

了中国IT业的顶峰,自1997年起联想连续八年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1997年起,联想一直蝉联中国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占中国个人电脑市场超过

三成份额。1994年,联想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迈上发展的新台阶。2003

4月,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对外宣布启用集团新标识"Lenovo",以"Lenovo"代替

原有的英文标识"Legend",并在全球范围内注册。2004年,联想成为第一家中

国企业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

奥运会独家提供台式电脑、笔记本、服务器、打印机等计算技术设备以及资金和

技术上的支持。

20055月完成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迈出了国际化最重要的一

步,这两家有着相同梦想的公司在联想的名下携起手来。

2. 联想集团的营销分析

联想集团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业和生存阶段;第二个

阶段是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后,联想尝试多元化发展战略,产品规模迅速扩大,

想由一个小公司迅速发展为一个大的公司;第三个是斥巨资并购IBM旗下PC

业部,开始国际化战略发展。

2.1. 宏观营销环境

宏观的外部环境对于联想集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融入和适应宏观政策

与社会经济环境,能够确保联想集团在长期战略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好。

2.1.1. 政治环境

联想的政治背景雄厚,国家支持。联想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投资创

办的,有各类计算机专业人才,技术实力雄厚,被称为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源地。

2.1.2.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良好,经济危机导致整个经济环境紧缩,但电脑连锁业的发展保持

良好的增长态势。

2.1.3. 社会环境

社会有产品需求,中国乃至全球仍有很大的购买力。一旦企业进入轨道,

业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2.1.4. 技术环境

联想集团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投资创办的,技术实力雄厚,

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代表国家最高水平。

2.2. 微观营销环境

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实质上是指进行时常营销的企业的自身环境及与企业

经营有直接联系的单位或个人所形成的环境。

2.2.1. 行业潜在新加入者的威胁

新的竞争者进入某个细分市场,会增加新的生产能力和大量资源,并争夺市

场占有率。关键在于新的竞争者能否轻易的进入这个细市场。这方面主要受到规

模经济,渠道建设,预期的报复等因素的影响。

1

2.2.2. 行业内竞争

各产品有着明确的定位,,用户转变通常基于对现有品牌的失望,行业内生

产能力提高,电脑行业是高利润高风险。

2.2.3. 替代品

中国进入WTO后,国外综合市场提高者的参与将提高替代品对现有专业商业

企业的威胁。

2.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多数PC中的软件都是由供应商提供,而不是由生产商生产。PC生产商议价

能力强,但供应商多在国外,本地品牌有着明显优势。

2.4.5. 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顾客的购买行为和特性分析。

通过分析,中国的PC电脑行业是一个进入障碍较高,不存在替代商品,购

买者还价能力低,供应商讨价能力低以及现有竞争者竞争能力强的行业。对于新

进入者的竞争威胁种类多,影响广,程度高,但由于多种原因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还是依然会有相当数量的进入者。

3. 联想SWOT分析

结合笔记本的行业发展现状和联想笔记本存在的确切问题,制定合理的营销

决策方案。

3.1. 优势

3.1.1. 市场份额

联想笔记本电脑通灵者整个亚洲市场,市场份额高于其他去竞争对手,以

306%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一位。

3.1.2. 本土品牌的经验及区域优势

联想在中国本土有十年的经验,对于本土消费者需求能准确把握,这是其他

品牌所不具有的优势力量。另外国内品牌企业在渠道构成,成本控制力等方面具

有优势,能够根据市场发展迅速响应调整方案,第一时间将自己产品的消费价值

传递给消费者,从而赢得时间差优势。联想的品牌知名度远远超过戴尔和惠普,

这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消费理念有关,他们更依赖于本土化的品牌。

3.1.3. 品牌优势

PC市场,联想品牌的领导力在中国市场已超过众多竞争对手,处于行业

领导者地位,并且逐步提升和堆积。

3.1.4. 商业模式

联想笔记本与其他厂商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独特的产品模式和客户模式

2

TR双模式营销。通过深化双模式,可以提高外部设备与主营业务的协同配比率,

满足客户的应用需求,促进成长型业务的销售快速增长。

3.2. 劣势

(1) IdeaPad的推出,使得联想公司原有三大自主品牌共存,对于联想品牌的划

分肯呢个会有一定的影响。

(2) PC核心组件操作系统,处理器等进口或由其他供应商提供,导致定价不自

主,特别是应对材料涨价情况,最终导致PC成本偏高。

(3) 除了中国市场外,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增长乏力。国际化的运作经验

与戴尔和惠普有着差距,形式上虽然国际化,但体制上未达到。缺乏国际化经验,

特别是应对国际复杂经济形式能力,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不是很强,正是金融危机

导致联想亏损。

(4) 与戴尔,惠普等国际PC巨头相比,联想技术研发处于劣势,没有形成自己

的核心竞争力

(5) 虽然收购了IBMPC业务,但没有进行充分的整合,对联想整体的发展并

无太大的促进。

3.3. 机会

(1)Idea新品牌+奥运”和世博会赞助为联想公司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机

会。

(2)消费PC市场的发展机会,伴随着笔记本市场的兴起以及PC的普及,给联想

笔记本在消费者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并且随着Win7的上市,个人市场

迎来销售热潮,应抓住机遇,(3)积极营销。

(3)惠普质量门事件给联想笔记本巩固品牌形象提供机会。

(4)中国政府发起家电下乡运动,农民对于个人电脑有强烈的需求,可以抓住机

会进入中国广大农村市场。

(5)国内电脑市场发展迅速,购买电脑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6)竞争加剧,一些运营能力不足的厂家被淘汰。联想应该抓住机遇增强实力,

完成飞跃。

(7)AMD系列CPU的应用,将给电脑市场注入新的养料。

(8)数码科技技术的大量应用,将更加刺激消费者更换电脑和购买电脑。这同时

也要求联想能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3.4. 威胁

(1) 台湾企业宏基迅速崛起。宏基并购欧洲PC厂商打开通往欧洲个人市场的路

显然对联想公司在欧美和美国市场的扩张计划构成了威胁。

(2) 消费者市场面临惠普,戴尔强有力竞争对手的威胁。

3

(3) 惠普在中国的区域扩展计划会联想的区域优势构成巨大的威胁。

(4) 大量新品牌电脑厂商产生造成市场混乱。

(5) PC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未来保持低成本运作很难。

(6) 金融危机影响仍未完全消除,全球个人市场还在下滑,使得以来商业个人市

场的联想出货量大受影响。

(7) 联想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接近极限。

(8) 国外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9) PC机以外的产品没有竞争力。

4.结论

联想集团通过几次转型,有成功也有挫折,但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成熟,管理

能力在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手机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联想集团

PC业务再接再厉的同时也会再重新考虑尝试产品多元化的战略。

参考文献

[1]仲大军,联想集团的困局.互联网周刊,200823

[2]刘伟,联想集团实施战略转型案例分析的启示.航天工业管理,2002.01

[3]联想集团公司主页 /About/

[4]马伟超,联想并购IBM策略及效用分析。 现代商业 2008.30

[5]陈晶,徐婷婷,联想集团发展战略分析评述,商业现代化,2011.02639

[6]联想集团战略转型的绩效研究 /

4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1250247a106403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