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发(作者:虾皮跨境电商平台官网)
03年非典期间的香港和深圳
(组员:马宇飞 刘俊红 王娟 赵芳)
一、SARS发生的背景
SARS就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简称
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
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情进展快速。
广东:出现怪病
事件:200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出现了“怪病”。其中一个大家族中有5人陆续出现了类似肺炎
的症状,但又与一般肺炎明显不同。两个病情危重的,十多天不退烧,呼吸衰竭,X线胸片显示肺部大片
阴影,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专家当时提出,这可能是一些罕见的病毒性呼吸系统感染病例。
确定中国非典第一例
事件:2002年12月15日,河源市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位叫黄杏初的病人,他当时的症候是:畏寒,发
高烧40多摄氏度,脸部、颈部充血,全身酸痛,出现呕吐、干咳症状。两天后,由于病情恶化,被转送到
广州军区总医院。 在病人转院后10天内,河源市人民医院先后有9个曾为其治疗过的医护人员病倒,症
状与就诊病人相同。 黄杏初是深圳一家餐馆的厨师,广东河源人。2003年2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流行病防治研究所成立了一个小组开展“溯源行动”,查找20个最早发现并被治愈的“非典”患者,对他们
的发病情况进行调研。黄是其中之一,并最终被确定为“中国第一例非典病例”。
定名“非典型肺炎”
事件:2003年1月2日,广东省卫生厅首次接到河源市报告,称发现2名特殊肺炎患者,同时有多名
医务人员感染。接到疫情报告后,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广州一些大医院专家紧急赶往河源。专家们发现,
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无法完全确定,临床症状也不同于常见的典型肺炎。专家们
称其为“非典型肺炎”。 中国医学专家们总结:这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非典型肺炎,早期症状表现为
乏力、头疼、食欲下降,继而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高热、畏寒、咳嗽、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干咳或
少量白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严重时,可出现明显呼吸窘迫症。死亡率较高。 “非典型性肺炎”定名后的疫
情发展,暴露了中国公共卫生系统所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严峻局面。
二、香港和深圳政府的各种应对SARS的方法和行动
香港政府的行动:
(一)发生时间:2003年3月初到6月23日
(二)危机时政府以及公众的行为:
1、病毒悄然入侵,疫情急剧恶化
3月初据香港政府及媒体称,广州中山大学一名SARS病人入境香港,将病毒带进入住酒店,後在酒
店发病入院後不治身亡,给香港社会带来震惊和恐慌,媒体纷纷大肆报道,随即发现一些曾与该患者接触
的香港人士被感染,一时间香港社会发生强烈反应,市民交相传播,媒体连篇累牍地发布各种有关SARS
的消息,媒体称SARS为香港的伊拉克战争,特首董建华发布电视讲话并宣布全港中、小学全部停课以防
止感染,并对出现SARS病例的香港淘大花园实行严密隔离,不许入住市民出屋,并迅速发布疫情通报,
号召市民出门要带口罩,并责成政府公务人员带头执行.
3月上旬,当香港各界正为羊年开年大吉———旅游业和进出口双双劲增而高兴,为削减财政赤字、
重振经济而展开讨论时,一场从未有过的世纪疫病却悄然入侵。位于香港沙田新市镇的威尔斯亲王医院,
则成为这次事件的“风暴眼”。
3月10日,香港卫生署接到医院管理局的通知:过去数日内威尔斯亲王医院8A病房有7名医生、4
名护士出现发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这一天,揭开了香港抗击非典的战幔。
3月11日,感到不适的8A病房医护人员激增到23人,其中两人证实感染非典型肺炎。次日,证实
感染的医护人员增加到10人。
3月16日,首次发现有医护人员家属染病。17日,感染个案突破100宗。18日,香港出现首宗本地感染
及死亡个案。
从个别医院的“点”状扩散,到淘大花园的“面”状扩散,成为香港疫情的一个重大转折点。3月中旬前
后,一名曾经入住威尔斯亲王医院8A病房的肾病病人,数次到九龙观塘地区的淘大花园E座探望自己的
亲戚,没想到竟使淘大花园成为这次疫情的重灾区。3月26日,港府卫生署证实,淘大花园E座有5个家
庭7人受感染。28日,淘大花园的感染人数大幅增加到63人。31日,感染人数再激增至213人!而到4
月15日,淘大花园的感染人数竟达321人。
病毒肆虐,香港告急!一方面感染病例急剧增加,一方面死亡人数不断攀升。4月19日,一天之内12名
非典患者死亡,创下单日最多死亡人数纪录。
2、行动紧急升级,港府力斩毒链
尽管这是一种人类从未见过的病毒,但是,病毒在香港现身初期,即引起了香港特区政府的警觉与高
度重视。
3月14日,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亲自来到威尔斯亲王医院,看望医护人员,了解实际情况。他坦言,
香港正面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港府迅速决定,特首挂帅,政务司司长协调,责成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
率领一个督导小组,统筹各个有关部门,采取各项措施,全力抗击非典。
面对错综复杂的疫情,港府采取措施既要十分果断,又需慎之又慎。如果措施过火,造成过分的惊恐,
很可能“窒息”香港经济、遭受不必要的重创,甚至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但是如果措施迟缓、不得力,又
会给市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面对两难选择,以董建华为首的港府领导层,真可说是饱受
煎熬。他们要在很短暂的时间里,判断形势,权衡利弊,作出决策。
3月27日,港府宣布,禁止探视非典病人,曾与非典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士须于10天内每天向指定
的卫生署诊所报到,并开始在所有入境管制站实施检疫申报措施。3月27日,宣布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
3月31日,决定对疫情严重的淘大花园E座实行封楼隔离;第二天,宣布将E座全部居民迁往隔离营。4
月10日,正式发出“家居隔离令”,对证实感染了非典的家庭实行隔离措施。4月17日,港府宣布对所有从
香港机场离港的人士进行体温量度。4月18日、19日,香港举行“全民清洁保健行动日”,7万多名工作人
员,展开历年来最大规模清洁行动。4月26日体温量度措施扩大到所有入境口岸。大学停课、建立两亿港
元的抗疫基金等措施,也在其间相继推出。
由于疫情反复变化,港府多次在一夜之间将措施“升级”。有人批评这是“夕令朝改”,其实这正反映了
港府的以变应变,因为疫情往往就是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的。最突出的例子有两个。一是,3月26日,港
府教育主管部门还认为暂时不必停课,但是当发现校园有病毒的苗头后,仅仅一夜之隔,港府就决定全港
中小学、幼儿园及白天的职业培训即时停课。到4月底,全港发生非典病例近1600个,其中有60多名学
生、10多名教师,但没有一人是在学校感染的。另一例子是对淘大花园E座的处理。3月31日上午,港府
卫生官员眼含热泪宣布实施香港历史上首次“封楼令”,禁止淘大花园E座大厦的居民擅自离开该楼。但也
是时隔一夜,港府发现病例恶性增长,于是决定对E座居民立即实行异地封闭隔离,全部迁往独立的“隔离
营”居住,接受观察。这种勇于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举措,充分体现了港府对市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严格依法行事,显示了港府的管治优势。抗疫的一系列措施,都严格依法实施。港府先后引用了《检
疫及防疫条例》、《防止传染病蔓延规例》等有关法例的规定。而针对这次新的情况,4月16日,港府还专
门对《检疫及防疫条例》进行修订,并在次日刊登于港府宪报,立即生效,禁止非典患者离港。这也就是
董建华在曼谷所强调的,香港不会向外输出病毒。
法律无情,执法如山。但是,执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市民,因此在采取具体措施时,港府充满了温情,
尽量考虑周全,推出一系列配套的支援措施。例如,就在对淘大花园E座实行“封楼令”后,预先安排的医
务人员立即上门为楼里的居民进行体检;有关方面免费挨家挨户送上食物、消毒水等日常生活用品;社会
福利署还对被隔离人士给予经济帮助。
多管齐下,环环紧扣,非典疫情在香港扩散的趋势明显减缓。4月中旬以后,香港感染非典的患者从高峰
期的每天六七十人,逐步减少到二三十人,月底进一步减少到每天10多人;5月4日至6日,新增SARS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2526012a2075171.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