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


2024年3月1日发(作者:笔记本电脑可以设置定时关机吗)

1. active transport:主动转运,细胞通过耗能过程实现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2. threshold potential: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的刚刚能够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3.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绝对不应期,组织在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之发生兴奋,这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4.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的一段时期,组织的兴奋性有所恢复,虽然正常的阈刺激不能引起兴奋,但强度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5. afterload:后负荷,肌肉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后负荷。

6. excitation: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7.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继发性主动转运,物质跨膜转运的驱动力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8. endplate potential:终板电位,在Ach的作用下,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兴奋。

9. threshold intensity:阈强度,当刺激时间和强度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通常简称为阈值。

10.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lpling:兴奋-收缩偶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机械收缩偶联在一起的中间环节叫兴奋-收缩偶联。

11. 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水溶性的分子或者离子借助膜上的某些特殊的蛋白质,顺着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12. local response:局部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局部发生的微小电位变化。

13. resting potential: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14. polarization:极化,细胞在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15. depolarization: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6. repolarization: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7. hyperpolarization: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超极化。

18. preload: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

19. second messenger:第二信使,激素、递质和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它们可以把细胞外信号分子转入细胞内。

20. action potential: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迅速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1.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抗凝血中沉降的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高低。

22. hematocrit: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3. blood coagulation: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24. iso-osmotic solution: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Osm/L

25. hem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造血微环境,是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

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进入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在血细胞生成的全过程中起调控、诱导和支持作用。

26. intrinsic pathway: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其始动因子是F Ⅻ。

27. platelet adhesion: 血小板黏附,指血小板黏着于非血小板表面。vWF是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的桥梁。

28. 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血小板聚集有赖于纤维蛋白原、钙离子及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的参与。

29. blood group: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和Rh血型系统。

30. fibrinolysis: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指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正常情况下纤溶和凝血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维持血管的通畅状态。

31. cardiac cycle:心动周期,指心脏从一次收缩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间,即心房或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所需的时间。正常心脏活动由一连串的心动周期组成,故为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的基本单元。它与心率互为倒数。

32. 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后,室内压迅速升高超过房内压,导致房室瓣关闭。此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心室内容积保持不变。故称为等容收缩期。

33. stroke volume:搏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搏出量为60~80ml。它是一项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

34. ejection fraction: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的射血分数为60%。该指标考虑了心室射血前室内血液总量的背景,因而较单纯的每搏输出量更为全面。

35. cardiac output: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即每分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正常成年人的心输出量为5~6L。是一项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

36. cardiac index: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正常成年人的心指数为3~3.5L/(min·m)。是一项适合于不同个体之间进行心功能比较的常用评定指标。

37. myocardial work:心脏做功量(通常指左心室),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每搏功,简称为搏功,为搏出量与循环系统压力差的乘积。每分钟心室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每分功,等于每搏功和心率的乘积。心脏做功量与心肌耗氧量相平行,是一项比较全面的心功能评定指标。

38. law of heart:心的定律(又称Frank-Starling定律),在无神经、体液因素的参与下,心脏随心室的充盈量(或心肌初长度)改变而自动调节心输出量(或心肌收缩力)的机制,也称为心肌的异长调节。这种机制能使心脏的回心血量与射血量间保持平衡。

39. cardiac contractility:心肌收缩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自身收缩力的内在特性或功能状态。它是影响心输出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本身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改变心肌收缩力的心脏泵血功能调节,成为等长调节。

40. cardiac reserve: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是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能力之一。包括搏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两部分。

41. pacemaker current:起搏电流,参自律细胞与4期动作电位自动去极化的离子电流。其成分比较复杂,不同的自律细胞起搏电流成分可能有差异。

42. fast response cell:快反应细胞,在心脏的电生理学中,通常将快钠离子通道开放引起的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应细胞。如心室肌细胞。

43. slow response cell:慢反应细胞,由慢钙离子通道开放引起的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慢反应细胞。如窦房结细胞。

44. excitability:兴奋性,指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衡量心肌兴奋性的高低,可以用刺激阈值作为指标,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

45. premature systole:期前收缩,人工刺激或病理性额外刺激引起的心室在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产生的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是临床上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之一。

46. compensatory pause:代偿性间歇,心脏期前收缩后常伴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由于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期前兴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不应期内,代偿间歇即可产生。

47. autorhythmicity:自律性,心肌组织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

48. conductivity: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传导性的高低可以用兴奋的传播速度来衡量。

49. blood pressure: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50. 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在动物实验中,用电刺激造成心室颤动使心脏暂时停止射血,血流也就暂停,因此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力很快就取得平衡。此时在循环系统中各处所测得的压力都是相等的,这一压力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这一数值的大小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间的相对关系。

51. systolic pressure: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52. diastolic pressure: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53. arterial pulse: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54. central venous pressure: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相互关系。

55. filtration:滤过,由于管壁两侧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的差异而引起的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毛细血管外的移动称为滤过。

56.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57. 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血-脑脊液屏障,指在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屏障,使一些大分子物质很难从血液中进入脑脊液,其结构基础是无孔的血管壁和脉络丛细胞中运输各种物质的特殊载体系统。

58. pulmonary ventilation:肺通气,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过程,是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其他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

59. specific compliance:比顺应性,单位肺容量的肺顺应性,即排除肺总量影响的肺顺应性。它比单纯肺的顺应性更客观的放映了肺的可扩张程度,可用于不同个体之间顺应性大小的比较。

60. tidal volume,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的潮气量约为400~600ml,劳动、运动时潮气量可增大,它是测定肺通气功能的基本指标之一。

61. inspiratory capacity,IC:深吸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是衡量最大通气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62. 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功能余气量,指平静呼气末仍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等于

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功能余气量具有缓冲肺泡气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的作用。

63. vital capacity,VC: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男性平均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它反映了一次肺通气的最大能力,可以作为测定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64. 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用力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时略小于没有时间限制的肺活量,它除了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还能反映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气道的通畅程度。

65. alveolar ventilation: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由于排除了未参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通气量,因而肺泡通气量是真正能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66. 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人约为0.84,由于肺换气依赖于气泵和血泵的协调配合,因而通气/血流比值的增大或者减小都会降低肺换气的效率,导致机体缺氧或CO2潴留。

67. pulmonary diffusion capacity:肺扩散容量,气体在1mmHg分压的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ml数,它是测定呼吸气体通过呼吸膜能力的一种指标。

68. oxygen capacity of hemoglobin:血红蛋白的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的O2量。它是一项血液最大携氧能力的指标。

69. oxygen content of hemoglobin:血红蛋白的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它是一项血液实际携氧量的指标。

70. oxygen saturation of hemoglobin: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白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它表示血液实际携带的氧量占血液可携带的氧量的比例。

71. 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氧解离曲线,指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结合量或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曲线呈S型,曲线上段表明O2分压较高时,血液能够携带足够的O2,曲线的中下段表面,随着O2分压的降低,血液能够释放出足够的O2供组织使用。

72. pulmonary stretch reflex: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即由肺扩张的吸气抑制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兴奋反射。具有促使吸气和呼气交替的作用,参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和调节。

73. digestion:消化,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是食物能被吸收的先决条件。

74. absorption: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可吸收成分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这是机体获得能量来源和构筑条件的重要途径。

75. slow wave:慢波,消化道平滑肌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动地产生慢的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的电位波动,其节律性较慢,它是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以及消化道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的控制波。又称为基本电节律。

76. brain-gut petide:脑肠肽,指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起递质作用,又存在胃肠道内作为内分泌激素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的一类肽类物质。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胃动素和生长抑素等。

77. gastric receptive relaxation:胃的容受性舒张,咀嚼和吞咽食物时,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中的抑制性纤维,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胃容积扩大,以利于食物入胃,这种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78. gastric emptying:胃排空,在胃内形成的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一般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开始,间断进行,并需数小时(混合食物需4~6小时)完全排空,以适合上段小肠内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79. entero-gastric reflex:肠-胃反射,指十二指肠壁上的多种感受器受到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如酸、脂肪)和机械性扩张等刺激后,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胃的运动、胃排空和分泌的一种神经反射。

80. mucus-bicarbonate barrier: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与胃黏膜表面黏液细胞分泌的碳酸氢根一起构成的一层厚约0.5mm的凝胶层,可有效地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也有润滑食物和有效防止食物对胃黏膜造成摩擦损伤的作用,称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81. tonic contraction:紧张性收缩,胃肠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

82.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经胆道进入小肠发挥作用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又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分泌入肠的过程。

83. trophic a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胃肠激素的营养作用,指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84. mechanical digestion: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活动,对消化道内的食物进行切割、磨碎、推送,使之变小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食物的化学本质并未改变)的过程。

85. segmentation contraction:节段性收缩,又称为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86. chemeical digestion: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的化学性质已经改变)的过程。

87. intrinsic factor :内因子,是由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可以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以防止消化液对维生素B12的破坏,并促进其在回肠末端的主动吸收。

88. 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氧热价,将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89. respiratory quotient:呼吸商,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的量与吸入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90. specific dynamic effect:(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一过性的代谢量增加,一般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7~8小时。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的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91. basal metabolism rate: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的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量。

92. body temperature:体温,体温分为表层温度与核心温度。一般临床上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93. shivering thermogenesis:寒战产热,是指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其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肌肉收缩不做外功,全部转化为热能,有利于抵御寒冷环境,保持体热平衡。

94. evaporation:蒸发散热,是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的方式。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形式。不感蒸发是指从皮肤和呼吸道不断有水分渗出而被蒸发掉,与汗腺的活动无关。发汗是指汗腺主动分泌汗液而散失体热。

95. 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和寒战等生理调节反应,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96. 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管-球反馈,指在肾单位水平下对单个肾单位肾小球滤过率进行自身调节的一种机制。即小管液成分受GFR的影响,而小管液流量及成分改变时,

又可通过反馈机制调节GFR。使流经肾小管远端部分的小管液成分只能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97.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肾小管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年人的GFR平均值为125ml/min。

98. filtration fraction: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FF)。正常成人安静时,FF平均为19%。

99. 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肾糖阈因人而异,正常人约为180mg/100ml。

100. osmotic diuresis:渗透性利尿,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而阻碍水的重吸收引起的尿量增加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101. water diuresis:水利尿,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它主要是由于饮大量清水,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ADH分泌减少所致。

102. oliguria:少尿,每天尿量少于500ml称为少尿。

103. glomerulotubular balance: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随GFR改变而改变的现象称为球管平衡。表现为近端小管能重吸收GFR的65%~70%左右。

104. constant fraction reabsorption:定比重吸收,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总量占GFR的65%~70%的现象称为定比重吸收。其意义在于它可以防止因GFR的改变导致尿量出现大幅度波动。

105. clearance:清除率,指两肾一分钟内能够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这一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的清除率。

106. adaptation:适应,当某一恒定的刺激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有快适应和慢适应两种感受器,前者对于刺激的变化十分敏感,适于传递快速变化的信息,后者有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状态进行长时间持续监测。

107. blind spot:盲点,视网膜由黄斑向鼻侧3mm处有一直径约为1.5mm境界清楚的淡红色圆盘状结构,称为视神经盘。这是视神经的始端,无感光细胞,所以无光感受作用,在视野上形成生理盲点。但正常时由于用两眼看物,一侧视野中的盲点可被对侧视野所补偿,因此人们并不会感受到自己视野中有盲点的存在。

108. visual field: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视野的最大界限应以它和视轴所成的夹角的大小来表示。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用不同的颜色的目标物测得的视野大小不一样,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再次为红色,绿色视野最小。

109. hearing threshold:听阈,人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但振动的频率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并且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产生听觉。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110. air conduction: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前庭窗膜进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途径称为气传导,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以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再经圆窗传入耳蜗,但这一气传导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只是当听骨链运动障碍时才可以发挥一定的传音作用。

111. 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耳蜗微音器电位,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附近结构所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称为耳蜗的微音器电位。它是多个毛细胞在接受声音刺激时所产生的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

112. vestibular autonomic reaction: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当半规管感受器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时,可通过前庭神经核与网状结构的联系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率加速、

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出汗以及恶心、呕吐等现象,称为前庭自主神经反应。在前庭感受器过敏的人,一般的前庭刺激也会引起自主神经反应。

113. fusion phenomenon:融合现象,如果用重复的闪光刺激入眼,当闪光频率较低时,主观上能够分辨出一次又一次的闪光。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重复的闪光刺激可引起主观上的连续光感,这一现象称为融合现象。融合现象是由于闪光的间歇时间比视后像的时间更短而产生的。

114. axoplasmic transport:轴浆运输,轴突内的轴浆是经常在流动的,轴浆的流动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故称轴浆运输。

115.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了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116.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抑制性动作电位,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了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117. non-directed synaptic transmission:非定向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从末梢分支的曲张体释放出来后,非定向地扩散至其他神经元或者效应期细胞,并与后者相应的膜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118. 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神经递质或调质的现象。

119. autoreceptor:自身受体,存在于突触前膜并能对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起反馈控制作用的受体。

120. 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按照所处的生活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的。即在后天获得的一种数量无限的高级神经活动。

121. after-discharge:后发放,神经冲动通过环状联系时,或在各种神经反馈中,由于反复的兴奋反馈,虽然原先的刺激已经停止,但传出通路仍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放冲动的现象。

122.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神经在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抑制的现象。

123. recurrent inhibiton: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有冲动外传时,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枢性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再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其他神经元的现象。

124. presynaptic inhibition: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前接受一轴突-轴突式的传递作用而使膜发生去极化,于是正常下传的动作电位幅度减小,使钙离子量和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幅度减小,从而产生抑制效应。

125. presynaptic faciliatation: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前接受一轴突-轴突式的传递作用而影响膜上钾离子通道开放,于是正常下传的动作电位时程增宽,使进入末梢的钙离子量和递质的释放量增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幅度加大,从而产生易化效应。

126. 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特异性投射系统,主要是指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并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的感觉传导通路;丘脑联络核在结构上也与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关系,也归入该系统。

127.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非特异性投射核团,由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发出的、经多次换元后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感觉传导通路。

128. parietal pain:体腔壁痛,内脏疾患引起的邻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

129. referred pain:牵涉痛,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某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的现象。

130. motor unit:运动单位,由一个脊髓阿尔法运动神经元或脑神经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131. stretch reflex:牵张反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发生的一种使受牵拉肌肉收缩的放射活动,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形式。

132. tendon reflex: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叩击膝关节下股四头肌腱而引发的膝反射等。

133. muscle tonus: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134. decerebrate rigidity:去大脑僵直,动物在去除大脑(如在上下丘间横断中脑)后所表现的抗重力肌肌肉紧张亢进的现象,常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135. biorhythm:生物节律,机体内部各种活动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136. defense reaction:防御反应,动物在其身体和生命可能或已经受到威胁和伤害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如发怒或恐惧)及相应行为(如攻击或逃避)的改变,具有保护自身的意义。

137. laterality cerebral dominance:一侧优势。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左侧半球大脑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而右侧大脑皮层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

138. endocrine:内分泌

139. paracrine:旁分泌

140. permissive action:允许作用,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其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

141. long-loop feedback:长环反馈,在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调节中,内分泌靶腺所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反馈作用。因靶腺激素发挥影响作用的途径比较长而得名。

142. 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所分泌,能通过垂体门脉相通调节腺垂体内分泌活动的肽类激素。

143. Wolff-Chaikff effect:血碘过量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现象。

144. Inhibin:抑制素,睾丸支持细胞与卵泡颗粒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它对腺垂体FSH的分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在生理剂量时,对LH分泌却无明显的影响。

145. Menstruation:月经。

146. Androgen binding protein:雄激素结合蛋白,睾丸支持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它与睾酮和双氢睾酮结合后,可提高两者在微环境的局部浓度,有利于生精过程。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09282750a1616121.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