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发(作者:)
世界经济史
复习题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经济史学(the thoery of economic history):用经济学的方法、理论和模型来解释经济史中的经济结构、绩效、事件和过程的经济理论。
2解释(explanation):揭示过去的因果关系。
3预测(prediction):揭示未来的因果关系。
4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用他人容易重复的方式所表达的经济思想。
5受约束的最大化行为(constrained maximization behavior):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它假设每个经济行为人的行为都是它对它所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如资源、收入、市场、生产技术、竞争对手、社会制度等等)的最佳反应。此即,它假定经济行为人知道,如何在各种约束条件下,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去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6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基于受约束的最大化假设进行推理的经济理论。
7技术或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the path dependence of technological or instituional changes):人们一旦选择了某种技术或制度,这些技术或制度就会沿着一条特定的路径一直演化下去,最后的结果却不一定是最优的,即使本来还存在着其他的也许是更好的技术或制度。其原因是,特定的历史事件(particularly
historical events)启动了某种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的过程,从而把人们最初选择的技术或制度锁在(lock in)了某个特定的路径上。
8世界经济史的历时性研究(the diachronic study o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使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按时序描述和阐释各个国家在不同时代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P8
9世界经济史的共时性研究(the synchronic study o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使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描述和阐释各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P8
10世界经济史(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用经济学方法、理论和模型来研究各个国家在不同时代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的经济理论。P8
11核心经济形态(core economic form):在某个区域内具有主导作用的、对其他社会和民族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形态。P12
12世界历史民族(the nation of the world history):开创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并且在特定时间内占统治地位的民族。P14
13实证主义(positivism):强调经验事实和数据是科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检验标准的哲学观点。
14马尔萨斯陷阱(the Malthusian trap):在1800年之前的人类历史上,每次人均收入的上升都会导致人口的增长超过粮食的增长,产生过剩人口,其结果是瘟疫、饥荒和战争,之后人均收入又回到原来的仅能够维持人类生存的低水平。P142
15工资的铁律(the Iron Law of Wages):大卫·李嘉图认为,实际工资可能暂时上升,但最终会回到仅能够糊口的水平。
16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在1760年代至1840年代的欧洲国家发生的用大规模的机器(如纺纱机和蒸汽机)生产代替小规模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和技术革命。
17人口转型(the demographical transition):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人类生育率的下降。
18现代经济增长(modern economic growth):基于技术进步的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19索罗余值(the Solow’s residual):用劳动和资本不能解释的收入增长,也就是技术进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
20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通过投资获得的健康、知识、技能和能力。
21第一次农业革命(the first agricultural revolution):公元前9000年左右, 人类经济从狩猎和采集经济到畜牧业和种植业经济的转变。P21
22恩格尔规律(the Engel’s Law):家庭越贫困,它花在食物上的收入份额就越大。 23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同时具有消费的高排他性(一旦生产出来,排除他人消费的边际成本很低或接近于零)和高竞争性(一旦生产出来,增加一人消费就会减少同样数量的他人消费)的物品。
24共同财产资源(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消费的排他性低(一旦生产出来,排除他人消费的边际成本很高)但消费的竞争性高(一旦生产出来,增加一人消费就会明显减少他人消费)的物品。
25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消费的排他性高(一旦生产出来,排除他人消费的边际成本很低或接近于零)但竞争性低(一旦生产出来,增加一人消费不会减少他人消费)的物品。
26公共品(public goods):同时具有消费的低排他性(一旦生产出来,排除他人消费的边际成本高得这样做无利可图)和消费的低竞争性低(一旦生产出来,增加一人消费不会减少他人消费)的物品。
27共同财产资源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人们在共同财产资源的使用中会采取过度使用的策略,其结果是财产资源的价值很快被破坏,每个人的处境因此会严格劣于所有人都可持续地利用共同财产资源时他们各自的处境。
28残缺的产权(truncated propety rights):财产的权利与责任严重地不对称的产权,如相关人权利大而责任小的产权或相关人权利小而责任大的产权。
29宗族(clan):祖先相同的一大群家庭。
30部落(tribe):由信念、风俗、语言等相同且通常生活在一个特定地方并且由一个首领统治的同种族的人们构成的社会群体。
31分工(division of labor):不同的人专业化地从事不同的活动的情形。
32城邦奴隶制(the polis slavery ): 以城市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奴隶制。
33梭伦改革(the Solon’s Reform):公元前594年雅典首席执政官梭伦发起的一系列社会改革,主要包括解负令、遗产自由和鼓励工商业发展,等等。
34希腊大殖民运动(the Grrek colonization movement):公元前8-6世纪希腊人移民和征服西方国家(今天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南部非洲国家、东部小亚细亚和黑海各国,建立希腊化世界的过程。
35罗马法(the Roman Law):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如《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1-450年)、《公民法》等,确立了交换双方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36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由不对称信息引起的代理人在合约建立后采取的针对委托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北大考研概念解释题]
37.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关于交易伙伴的类型和行为,一方比另一方知道得更多的情形。[北大考研概念解释题]
38.代理人(the agent):在不对称信息关系中知道得更多的那一方。[北大考研概念解释题]
39.委托人(the principal):在不对称信息关系中知道得更少的那一方。[北大考研概念解释题]
40.机会主义行为(opportunistic behavior):一切以欺诈手段谋求私利的行为。[北大考研概念解释题]
41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富有机遇、信息和特权性资源等元素的社会关系。
42.中国封建领主制经济(the feudal overlord economy of China): 中国封建社会以领主实际所有的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其特征是农民以劳役地租为代价获得耕种“私田”的收益权。
43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the feudal landlord economy of China): 中国封建社会以地主私人所有的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其特征是佃农和依附农以地租为代价获得部分土地产品。
44中国封建小农经济(the feudal peasant economy of China): 中国封建社会以自耕农私人所有的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其特征是小块土地的所有者与耕种者合二为一,家庭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三位一体。
45委托-代理问题(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由不对信息引起的代理人针对委托人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46马歇尔无效率假说(the Mashall’ hypothesis of inefficiency):该假说认为由于只能得到其边际产出的一部分,佃农不会像自耕农那样努力工作,因此分成租佃制是无效率的。
47工资租约(wage contracts):佃农得到合约约定的工资而地主得到全部土地产品的土地租约。
48分成合约(sharecropping contracts):佃农和地主按约定的比例分享土地产品的土地租约。 49固定租金合约(fixed-rent contracts):佃农向地主支付数量固定的租金而得到全部土地产品的土地租约。
50转移支付( transfer payment):政府向社会中的特定群体进行的不以对方提供劳务或产品为前提的支付,其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
51.三田制(Three-plot system):中世纪欧洲国家的这样一种土地轮耕经营方式,同一块耕地第一年耕种秋季谷物、第二年耕种冬季谷物、第三年休耕,如此不断循环。P93
52.敞田制(Open-plot system):中世纪欧洲国家的这样一种土地经营方式,在收割之后,将条田之间的篱笆拆除,任耕畜进入,以恢复土地肥力。
53领主(lord):在中世纪的欧洲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许多田地的人。
54奴隶(slaves):他人的财产并且必须无工资地为其所有者工作的人。
55农奴(serfs):在他人的土地上生活和工作并且必须服从土地所有者的意志的人。
56封建主义制度(feudalism):存在于中世纪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们从社会等级更高的人那里得到土地和保护,同时为他们工作和战斗。
57佃农(tenants):从他人那里租种土地的人。
58.地理大发现(G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y):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国家在大规模海外探险中发现美洲大陆和开辟东方的新航线。P125
59.价格革命(the Price Revolution):16-17世纪大量金银从美洲流入欧洲,导致持续的和规模空前的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加剧了欧洲社会的阶层分化。P131
60.重商主义(Merchantilism):流行于15-17世纪西欧国家的一些政客、商人和学者中的国际贸易政策主张。其核心观点是,国家应当积极地鼓励出口而限制进口,以实现贸易顺差和国家的富强。
61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the 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每个国家专业化地生产和出口其绝对优势产品而进口其绝对劣势产品,可以使所有贸易国受益。
62国际贸易的相对优势理论(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每个国家专业化地生产和出口其相对优势产品而进口其相对劣势产品,可以使所有贸易国受益。
63幼稚产业观点(the infant-industry argument):国家应当给予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幼稚产业暂时的贸易保护,直到其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64战略性贸易政策(the strategic trade policy):国家应当给予那些对国家的未来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高科技战略性行业暂时的贸易保护。
65.圈地运动 (the Enclosure Movement):发生于15世纪末-19世纪中叶的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变更运动,其基本内容是:用栅栏、篱笆和壕沟把所有权模糊不清的公有地和农民世袭耕种的份地圈起来,变成领主或某个人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
66农业革命(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通过土地产权的变更实现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上升。
67二元经济(dual economies):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迥异的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在同一个经济体中并存的经济。
68原始积累(primitive accumulation):剥夺劳动者的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强制过程。
69协作劳动():大量工人肩并肩地在一起按照计划工作,或者在同样的过程中,或者在不同但关联的过程中。
70分料到户制(the system of distributing materials to household):一种普遍存在于西欧资本主义早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在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中,包买商把各种待加工的原料分配给地理上分散的专业化地从事特定工序且相互间分工合作的家庭作坊进行加工,最后由包买商把最终产品拿到市场销售。
71专业化经济(economies of specialization):不同的人专门从事不同的工作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2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3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同一生产组织同时生产的产品品种增加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4关系专用性资产(relationship-specific assets):关系一旦中断其价值就会极度贬值的资产。 75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同一行业内各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76固定成本(fixed cost):产量等于零时的成本。
77团队生产(team production):每个工人的边际生产力不仅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还取决于其他工人的努力的生产。
78英国的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18世纪中叶发生于英国的主要由技术创新驱动的生产方式的革命(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快速增长。
79机器(machinery):主要由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三部分构成的生产设备。
80城市国家(city-states):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的村社而形成的国家。P26
二、 是非判断题
1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 )P1
2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演化的科学。( )P1
3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大厦是建立在“经济人”这个假设之上的。( )P3
4证实是经济学发展的形式,证伪不是。( )P4
5在经济学发展的常态阶段,经济史不断证伪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 )P4
6社会制度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这是所有的经济增长模型都要考察社会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最重要原因。( )P4
7证实是实证主义方法,证伪不是。( )P5
8史学就是历史事实、数据和故事的总称。( )P5
9对于经济学家来说,经济史就是经济的历史,是人类历史中的经济方面。( )P7
10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经济史学就是用历史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中的经济问题。 ( )P7
11对于经济学家来说,经济史学就是用经济学方法来理解和阐释经济史。( )P7
12历史至少部分是历史学家的心灵和思想的函数。( )P5
13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是一个由数学模型构成的虚构的世界。( )P7
14经济史是史学的一部分,不是经济学的一部分。( )P8
15早在15世纪,各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就是世界性的了。( )P9
16封建地主制经济土地私有但不允许自由买卖. ( )P10
17封建领主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发达形式. ( )P11
18印度古代创造了农业社会最发达的生产力. ( )P11
19资本主义首先在英国单独出现. ( )P11
20资本主义是作为一个中心-外围的结构化体系出现的. ( )P11
21. 16-19世纪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向各个国家移植的过程. ( )P11
22到19世纪末,世界大部分地区已经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 )P11
23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已发展到了垄断阶段. ( ) P12
24.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是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 )P12
25.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形态一直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 )P13
26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会导致经济形态的差异。 ( )P13
27. 中国的GDP在13-15世纪末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那时候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 )P13
28人类第一个经济形态是日耳曼生产方式. ( )P15
29. 竞争会导致各种生产方式趋同. ( )P15
30 学会利用火曾经是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进步. ( )P21
31.第一次农业革命最早发生于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 )P22
32.在古巴比伦, 国家最重要的职能是维持和修缮农业灌溉网. ( )P22
33.早在原始部落里, 人们就有了私人财产的观念. ( )P23
34. 战俘变成奴隶曾经是一种社会进步. ( )P23
35. 奴隶制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剥削形式。 ( )P23
36. 奴隶制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 )P24
37.在古代东方社会奴隶是主要的生产者. ( )P24 38. “东方普遍奴隶制”是一种明确的法律制度。 ( )P24
39.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苏美尔就有了最早的城市。( )P25
40. 古埃及的法老很看重的事情之一是为他自己建造一个陵墓。 ( )P25
41. 劳动分工促进了部落之间、城市之间和国家之间的贸易。 ( )P25
42.从古到今,汉族都不是一个种族的概念. ( )PPT
43.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多政权的复合体。( )PPT
44胡焕庸线把中国划分成东部与西部。( )PPT
45长城把华夏民族划分成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 )PPT
46中国古代的各民族间是不通婚的。( )PPT
47从历史上看,汉族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民族。( )PPT
48我国商代已广泛使用海贝作为货币. ( )P27
49. 古埃及国王经常以赏赐的方式将土地和财产转移给贵族、官员和祭司。( )P27
50. 古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是其种姓制度. ( )P30
51. 古希腊人发明了城邦制度. ( )P32
52. 在古希腊, 男奴隶与女奴隶可以组成家庭, 以便生产更多的“会说话的工具”。( )P35
53. 古希腊的城邦多数是工商业城邦。 ( )P36
54. 斯巴达在公元前6世纪成为希腊的手工业中心。( )P37
55. 国家对粮食贸易的干预说明古希腊的多数贸易不是自由贸易。( )P38
56. 城邦是希腊文明的标志。( )P39
57. 导致雅典灭亡的正是它的民主制。( )P40
58. 土地税是古罗马时期元老院元老拥有土地所有权的象征. ( )P46
59. 罗马帝国的衰落实际上是罗马奴隶制的衰落. ( )P49
60.罗马帝国时期的政府官员的工资性收入是普通自由民的3倍。 ( )P51
61.罗马帝国的后期,自由的人只有无产者、乞丐和强盗。( )P53
62.中国周朝时期的“公田”即每个农夫可以自由利用的田。 ( )P58
63.地主制经济在中国延续了3000多年。 ( )P65
64.中国的地主制经济中的农业是劳动力密集型农业。 ( )P65
65.中国封建时代的佃农无人身自由。 ( )P68
66.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与佃农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合约关系。 ( )P68
67.佃农是中国小农经济的主体。 ( )P69
68.抑商政策一直贯穿中国封建经济的始终。 ( )P72
69.周朝规定黄金和铜钱为主货币。 ( )P75
70. 东汉时期以布帛为本位币. ( )P76
71.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 ( )P77
72.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制是日耳曼氏族公社所有制的基础. ( )P82
73.中世纪欧洲庄园土地所有制的特征是领主的自营地与小农的自有地并存. ( )P92
74.在中世纪欧洲庄园中农奴拥有其份地的占有权、使用权和转让权。( )P92
75.农奴就是专业化地从事农业劳动的奴隶。( )P94
76.中世纪欧洲的农业是一种市场农业。( )P96
78.中世纪西欧经济活动的中心仍然在城市。 ( )P107
79.运到古罗马的中国丝绸是罗马公民的必需品. ( )P119
80.罗马法是规范物物交换的法律. ( )P121
81.船难法鼓励了地方领主的机会主义行为. ( )P121
82.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欧洲至非洲的新航路。( )P127
83.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从大西洋转移到了地中海。( )P130
84.奴隶贸易在15-16世纪达到了顶峰. ( )P139
85. 三、不定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要揭示的经济规律可以分为( )P1
A.特定社会形态特有的特殊规律 B. 少数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共同规律
C. 所有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规律 D. 中国经济特有的规律
2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绩效的指标有( )P2
A.总产出 B. 人均产出 C. 社会收入的分配结构 D. 单位产出的能耗
3经济人假设中隐含着的主要假设是( )P3
A.自利性假设 B.机会主义假设 C.完全理性假设 D.有限理性假设
4基于假设进行演绎推理的经济学所面临的一大危险是( )P4
A.假设错误 B.推理错误 C.结论错误 D.假设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
5经济史学可用的经济模型很多,包括( )P6
A.经济起飞模型 B.新古典模型和制度分析模型 C.创新模型 D.历史主义模型
6世界经济史的历时性问题有( )P8
A.各国在特定时代的生产和交换关系 B.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
C.人类社会的制度变迁 D.人类社会的进步
7第一次农业革命的发源地有( )P22
A.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B.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C.西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 D. 古印度的红河流域
8古埃及人把一年分成 ( )P22
A.尼罗河泛滥时期 B.播种时期 C.耕作时期 D.收获时期
9古埃及主要的农作物是( )P22
A.粟 B.大麦 C.小麦 D.亚麻
10在古代东方,奴隶的主要来源是( )P23
A.农民 B.破产的农民 C.战俘 D.自由民
11导致私人财产产生的原因有( )P23
A.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 B.劳动工具和产品的个人占有演变成了私人所有
C.部落“公职”人员对部落财产的侵占 D.部落对一些有功人员的物质奖励
12.古代“东方普遍奴隶制”的特征有( )P24
A.农民不是奴隶但像奴隶一样没有人身自由 B.农民不是奴隶但其生活与奴隶差不多
C.农民依附于土地、村社、国家但不依附于奴隶主 D.农民归属于国王或国家但不归属于奴隶主
13胡焕庸线( )PPT
A.是400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 B.把中国划分成汉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
C.是连接黑龙江的黑河与云南的腾冲的直线 D.把中国分成东部和西部
14下面实行土地国王所有制的国家有( )
A.古代埃及P27 B.古巴比伦P28 C.古代中国P29 D.古印度P31
15.在斯巴达,社会地位最高的是( )P33
A.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自由民 B.哲学家 C.职业战士 D.希洛特
16. 公元前594年发生的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P33
A.废除奴隶制 B.解负令 C.实行遗产自由 D.鼓励工商业
17. 导致古希腊“大殖民”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P33
A.奴隶的反抗 B.人口过剩 C.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需求 D.社会矛盾的激化
18. “大殖民”运动 ( )P34-5
A.扩大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 B.使希腊人控制了海洋
C.促进了希腊世界内的分工 D.在母城邦与子城邦间形成了一种中心-外围结构
19.在古希腊城邦,土地的经营方式有( )P36
A.出租 B.由地主耕种 C.由奴隶和自由民耕种 D.由农奴耕种
20.希腊精神的特征是( )P39-40 A.冒险 B.城邦自治 C.城邦主权 D.城邦独立
21. 在古罗马,最高权力机关是( )P40
A.库利亚 B.特里布斯 C.库利亚会议 D.元老院
22罗马早期的平民主要来源于( )P40
A.外来居民 B.被释放的奴隶 C.破产贵族 D.被征服的邻近公社的社员
23罗马早期的平民不享有下列权利( )P41
A.人身自由 B.占有地产 C.担任官职 D.参加库利亚会议
24. 罗马共和国的最高当权者是( )P40-1
A.平民 B. 战士 C.元老院元老 D.国王
25.罗马共和国的奴隶来源于( )P41
A.战俘 B.海盗掠夺 C.被贩卖的人口 D.破产的平民
26. 在古罗马,奴隶被称之为( )P42
A.会说话的工具 B.发出不分音节的声音的工具 C.哑巴工具 D.特里布斯
27.古罗马在战争中获得的土地,一部分( )P42
A.留给原来的所有者 B.卖给个人 C.出租给个人 D.让给先占者
28.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有( )P49
A.一套科学的排水系统 B.整齐的街道和广场
C.繁荣的市场和宏伟的宗教建筑物 D.很大的浴场和运动场
29.梭伦颁布的“解负令”的主要内容是( )P33
A.废除农民欠土地贵族的债务 B.允许分割氏族的财产
C.鼓励工商业发展 D.实行遗产自由
30.在希腊历史上出现过的大规模殖民活动是( )P33
A.亚历山大东征 B.公元前8-6世纪的“大殖民”运动
C.公元前11世纪多利亚人南下 D. 亚历山大西征
31.中国封建领主制经济的特征有( )P58
A.地分“公田”和“私田” B.私田可以自由买卖
C.私田不能买卖 D.地租以劳役地租为主
32.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基本特征有( )P63-5
A.私有土地的出现 B.劳役地租是地租的主要形式
C.实物地租为主,分成地租为辅 D.土地可以买卖
33.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特征有( ) P66-8
A.小块土地经营 B.劳动者以自耕农和佃农为主
C.地租以实物定额地租为主 D.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34.造成中国自耕农向佃农转化的因素有( ) P70
A.小农家庭多生孩子的生育策略 B.官府的赋税剥削
C.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剥削 D.战争、天灾、瘟疫等
35.中国封建社会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有( )P73-4
A禁榷制 B.土贡制 C.工业官办制 D.最高限价制
36.中国封建城市的类型有( )P78
A.沿海城市 B.工商城市 C.交通城市 D.郡县城市
37.西欧封建经济的源头是( )P82
A.日耳曼氏族公社制 B.罗马奴隶制 C.希腊奴隶制 D.地中海奴隶制
38.西欧封建庄园的劳动者是( )P86
A.佃农 B.庄园工人 C.农奴 D.小农
39.中世纪欧洲的教会( )P87
A.是“超国家”的组织 B.产生了一种“世界主义”
C.有政治、行政和经济等权力 D.是“国家中的国家” 40.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主要有( )P113-6
A.东海和南海贸易圈 B.波罗的海贸易圈 C.北海贸易圈 D.地中海贸易圈
41.中国在中世纪设立的市舶司的主要职责是( )P120
A.管理出海华商 B.管制外货 C.管理蕃巷 D.招徕和保护蕃商
42. 13-14世纪欧洲商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P125-6
A.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更大 B.出现了城市法、商法和海商法等鼓励商业和竞争的制度安排
C.出现了专业化的钱币业、记账与划账的结算制度和汇票 D.出现了垄断市场的骑士集团
43.促使哥伦布等探险家进行海外探险的动机有 ( )P126-7
A.向东方传播基督教 B.到东方寻找金银等贵金属矿 C.寻找新航线 D. 证实“地圆说”
44.16-17世纪欧洲商业中出现的合伙制的主要功能是( )P131-2
A.增进商人之间的友谊 B.扩大商人的社会资本 C.提高融资能力 D.分摊商业风险
45. 16-17世纪欧洲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有( )P131-2
A.合伙制的出现 B.代理行和特许公司等特权公司的出现
C. 汇票的出现 D. 定时定点有专门法庭的集市的出现
46.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有( )P134
A.劳动产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B.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C.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D.国家积累财富的关键是实现贸易顺差
47.重商主义时代海上霸权的转移时序是( )P135
A.葡萄牙to荷兰to英国 B.西班牙to荷兰to法国
C.西班牙to荷兰to英国 D.荷兰to西班牙to英国
48.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P146
A.劳役制 B.土地劳动者有自己的份地 C.土地劳动者有自己的小木屋 D.自然经济
49.导致英国在15-19世纪确立起土地私有权的是( )P148
A.农业革命 B.寺院土地还俗 C.商业革命 D.圈地运动
economic model consists of ( )
A. assumptions B. stories C. predictions ing rules
51. basic assumtions contained in the Malthusian model are ( )
A. economic man
B. Each society has a birth rate, determined by customs (风俗) regulating fertility, but increasing with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s.
C. The death rate in each society declines as living standards increase.
al living standards decline as population increases, given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introduced
to economics by David Ricardo (1772-1823) and Malthus (1766-1834) independently.
52.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aochengxu/1690449772a351322.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