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9日发(作者:)
理论探索Theoretical Exploration数字时代新闻生产者的“后在场”及现场新闻重构文/蔡林杉摘要:传统媒体时代,“在场”是新闻生产的既定要求,也是新闻生产者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生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弱化新闻生产者的在场价值,出现了“后在场”现象。新闻生产者“后在场”背后的复杂性值得深入探究,需要强化现场新闻意识和新闻真实的价值,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再思考和矫正。关键词:数字时代 新闻生产 后在场 现场新闻数字时代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多点、多维空间生产及勾连。与此同时新闻生产不得不在新媒介技术为主导的生态环境中寻求进路。在此过程中,新闻竞争的压力使新闻生产者往往处于“不在场”状态,多偏于使用技术的“延伸媒介”,被动地在网络环境中寻找新闻线索,整合新闻内容,促成了“后在场”等新闻实践异象。“后在场”是在场的假象,如何重新认识新闻生产者的实践价值,回归“在场”,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讨论的新问题。新闻“时效性”的强调,数字媒体时代,新闻不仅是追求“速”,更是要追求极速,时间竞争以秒计算,“即时性”成为大部分新闻生产者追求的主要目标。为了及时抓住新闻线索,迅速报道新闻,新闻生产者往往将自身沉浸、融入于互联网的信息网络当中,以实现“注意力价值”的转换。媒介技术解构了传统意义上新闻工作者的“在场”,监控摄像头和大众借助手机拍摄的短视频,充当了新闻生产者的眼睛,各类碎片化的网络信息都成为新闻生产者的新闻素材来源。例如,2020年11月发生的“公交司机不让老人上车事件”,该事件受到关注是因为公众拍摄并上传了相关视频在网络上,随后澎湃新闻根据视频内容找到了相关公交车管理负责人进行采访并对事件后续跟进。由此观之,在数字环境中,“后在场”和“在场”是有区别的,“后在场”无法完全达到在场效果,后真相的复杂性也是多源于此。“后在场”似乎是在场的延伸或复原,实则是在场的缺失,更难以追求在场状态的全方位真实感知基础上的新闻深度和厚度,容易脱离真实时空,在虚拟媒介环境中,完成着由信息到信息,由符号到符号的新闻信息整合及再现。套用一句广告语即是:“我们不生产信息,我们只是信息的搬运工”。“后在场”是“数字化生存”的空间窄化,基于数字一、数字时代新闻生产者的“后在场”传统媒体时期新闻从业者力图利用报纸、广播等媒体突破空间限制,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以适应经济和社会交往需求。新闻生产者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在场”的强大作用,对事实和过程进行感知及描绘。文字印刷、排版的目的也旨在突出记者的参与性和在场感,让报道信息更全面、客观。摄影摄像技术的运用也使得报道的真实性和冲击力不断加强。正因如此,“新闻发生了,我们在现场”,成为20世纪90年代媒体的著名口号。数字时代“受众”向“用户”身份发生转变,不仅催化了新闻生产宏观机制的调适,还意味着新闻生产者与环境之间的微观关系发生了变化。相较于传统媒体时期对传媒∷MEDIA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aochengxu/1688883780a18070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