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考——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

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考——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


2024年4月26日发(作者:)

2021

1

1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

January.2021

No.l

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考

基于

CNKI

核心期刊文献的述评

顾明朋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海

200234)

摘要

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以

CNKI

核心数据库为来源.采用

VOSviewer

文献计量软件对我

国高职产教融合的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髙职产教融合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存在跨学科研究

不足

缺少实证研究

对策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

未来研究需要采用多维度理论视角

,增加实证研究,从内部因素出发增强

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

高职;产教融合;途径;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539-(2021

)01-0024-06

教育部关于

2013

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

意见

(教改

2013

1

号)提出

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

产教融合

为检索词

CNKI

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

检索

,

时间跨度从

不限

2019

12

31

共检索

合制度

,将产教融合升级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基

本制度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指出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

353

篇相关文献

将会议综述等与本研究主题无关

的文献去除后

得到有效文献

336

在中国知网上

Endnote

格式导出有效文献用于

V

OSviewer

的可视

化分析

企合作

,

表明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发展职业教育的重

要途径

随着国家对产教融合重视的升级

相应的研

究也在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进

入一个发展关键期

.2019

年颁布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

革实施方案

(国发

2019

4

号)中明确提出

把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

(

)

时间分布

对高职产教融合相关文献进行计量统计

从图

1

可以看出

我国学者对高职产教融合的研究整体上

呈现递增趋势

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始

阶段

,2012

年至

2013

年的发文数量均为个位数;

二是

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

这意味着新时代高职教

育要更好地发挥培养高素质

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

并且加深内涵式发展

而产教融合因其打通教育

与产业屏障的目标,正好遵循了高职的本质特征

稳步上升阶段

,2014

年至

2016

每年平均发文数量

32.33

增长缓慢;三是快速上升阶段

2017

开始

,

文献数量以年平均

65%

的增长率快速增长

,

2019

年达到

104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

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

此有助于高职的改革发展

在过去

20

多年的历程中

高职在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为产教融合

见国家发布政策后

学者对该领域的重视增加

关于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界展开的诸多研究也证实

且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为了

了解国内关于高职产教融合的研究现状

对相关文

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已有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未来研究开展提供依据

文献分布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

“中国知网

中的"中

国期刊论文

数据库

采用主题检索形式

高职

收稿日期

2020-06

作者简介

顾明

51(

1997

),

汉族.河南南阳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

24

高职产教融合的研究越来越多

并且还有很大的研

究空间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V

OSviewer

软件的聚类视图中

,

occurrence

示词频

,

link

表示共现词的数量

,

total

link

表示词频节

节点的颜色表示聚类,连线的粗细表示关系

离的分布位置表示相似程度

将相近意义的关键词

进行筛选并将词频定为

5

次及以上,共得到

32

个热

点关键词

,

生成标签聚类视图,一共有

7

个聚类

,

如图

2

所示

圆点和标签越大

表示节点越重要

可以看

高职产教融合研究涉及十分广泛

各关键词之

间均有联系,

“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

现代学徒制

工匠精神

等领域是研究热点

关键词标签聚类视图

3

展示了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权

重图谱

VOSviewer

软件里选择叠加可视化

,不同

颜色代表在不同领域这个关键词的重要程度

例如

2018

产业学院

育人模式

产教深度融合

是当年研究的热门领域;在

2019

双高计划

质量发展

是研究的热点关键词。

产教融合

育人昨

人才培界

网院校

高职教育

产伽昨金

专业*设

濟时代

供给

*1

改革

(

^,

VOSviewer

2016

2017

2018

2019

3

2012-2019年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的关键词权重视图

来源期刊与核心作者信息分析

本研究的文献来源中

.CSSCI

来源期刊有

75

篇.

占总数的

22.32%,

北大核心期刊

261

77.68%

利用

Endnote

工具统计共得到

36

个载文期刊.其中载

文量为

1

篇的期刊

18

占期刊总数的

50%,

载文量

5

名的期刊如表

1

所示

核心作者信息方面

发文量

5

的作者是席冬梅

周建松

陈正江

马树超和程

具体发文信息如表

2

所示

对合作者的共线图谱

研究表明,研究者之间几乎不存在合作关系

1

发文量前

5

名的期刊信息

期刊

教育

中国职

名称

与职业

业技术

职业技

职教

中国高

教育

术教育

论坛

校科技

文献数

736753

41

17

2

发文量前

5

名的作者

4

士白

作者姓名

席冬梅

周建松

陈正江

马树超

程宇

发文数量

7

7

5

4

3

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内容

高职产教融合内涵研究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立足于职业发

展和技术创新

通过将学习和生产

学校和工厂联结

起来

,

直接面市场输送高级型技术人才

,

而产教融合

将产业与教育两个系统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

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产教融

合发展水平,需要深刻理解其内涵

如果将

产教融

一词中的每个概念拆解开来分析

目前的研究观

点基本已达成一致

即“

指的是产业

企业

行业

协会等;

指的是教育教学

其外延例如教育的实

施对象

管理主体等都可纳入当中

融合

强调主体

关系更加紧密

合为一体

互为因果

。而关于

产教融

的整体界说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产教

融合是指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相互补充融合关

产教双方在层次上是平等的

在资源上是互补

,例如胡昌荣概括的

“人才供需融合

、人才培养融

社会服务融合

文化育人融合

”。

另一种观点认为

产教融合是一种新的育人模式

以王祝华的观点为

代表,认为产教融合将学术和技术

素质教育和技术

教育

课堂学习和工厂生产三部分结合在一起开展

高职教育

该观点强调在产教融合背景下

,传统的高

职教育形式中加入了产业元素的扶持

产教双方发

挥各自优势加强人才的有效供给

25

高职产教融合途径研究

高职经历了产学研一体化

工学结合

校企合

产教融合的演进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

国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

研究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发

展道路已经非常明确

,“

产教融合作为人才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

在于实现髙职院校源源不

断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

才支撑的目标

学界对高职产教融合的途径进行

了研究

主要集中在办学模式

课程教学模式与人

才培养模式

1.

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方面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校企合作

教融合型企业和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上

一是关

于校企合作的研究

高职由于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

其教育形式跨越了学校与企业

课堂与工厂

者们将校企合作视作推进产教融合的基础条件

如牛士华等人对校企合作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借鉴

进行了介绍

为产教融合提供发展依据

;

张冬梅提

出了

校中厂

厂中校

的校企结合模式

也有学者

研究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如周萍研究发现

由于

相关法律不健全

校企双方合作机制不明确等原

使得相关主体的利益缺乏合理分配和保障

而阻碍了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的实施

二是关于产

教融合型企业的研究

作为跨界的企业类型

产教

融合型企业通过与学校开展资源深度融合

承担办

学效能.也调动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

张会

丽的研究探讨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发展路径

并建

议高职院校参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培育

为建设专

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基础

李国杰采用实证法

对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现状进行了调研

为企业

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三是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

于产教融合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岀了更高的要

还有一些学者对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研

关于

双师型

的定义

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

说法

,有的学者把

双师型

理解为

双证书

有的

学者把

双师型

定义为

双职称

还有的学者把

双师型

”定义为

双能力

关于

双师型

教师的培

顾志祥认为将会发展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

育的一种新制度;桂文龙则认为是人才培养的一种

模式

;

此外

,

还有部分研究采用实证调查

,

从具体案

例入手

介绍不同学校引入

双师型

教师的路径和

成果

0

2.

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模式方面

学者们针对调动校企双

26

方积极性

增强教学效果途径等问题开展研究

,

包括

课程目标

教学模式等

一是对课程建设的研究

的学者从宏观角度对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表明课程

标准要对接职业能力标准

课程体系要对接技术技

能人才的职业能力体系

如胡昌荣

充分吸收区域产

企业的生产技术

产品及一线工作任务等充实课

程内容与课程资源

”;逮铮认为要根据产业企业的特

未来发展要求和人才的培养规律来进行课程设

课程内容编排

二是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有的学

者研究教学模式,

比如吴显蝶阐述了产业学院的内

组织特征

建设机理和意义;刘桓等人调研了

7

职业院校的产教园建设现状

对其内在动力和未来

实践进行探索

;

熊英在信息化浪潮的发展背景下提

企业微课程”

,构建微课平台

在真实工作场景中

通过教学视频向学生授课

;

项缨提出建立

双师工作

室”

促进技能实训

3.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

,部分研究继续对校企

“双元

育人的模式进行探索,部分研究紧跟时代发

,

开始进行人才素质培育研究

已有研究对

工学

交替

2+1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都有详细

的介绍

体现了我国高职在人才培养道路上的不断

探索

近年研究显示

学界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开始与

时俱进

关于产教融合视域下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的

相关文章层出不穷

这是由于我国正步入工业

4.0

中国制造

2025

的提出促使高职教育走向内涵

式发展

,

培养高素质人才正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

者们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分为思辨和实证两种方法

理论思辨类的研究主要概括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内涵层面上

学者们将古代工匠精神赋予新时代

意义

,

并从职业道德

工作态度

品质追求等方面加

以定义

;

意义层面上

主要分为对国家的意义和对个

人的意义

比如李适

尹秋花等人认为培养工匠精神

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向制造强国迈进

波等人认为工匠精神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

值;另外还有部分学者通过具体院校的研究介绍了

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高职产教融合制度保障研究

产教融合已被确立为教育界和产业界融合的制

从人才培养模式演进到办学方式

再升级开办高

职的一项制度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国学者们目

前在高职产教融合的动力制度

组织制度

人事制

财政制度和行企参与制度等方面有不少研究

第一

深化产教融合有必要构建配套的动力制

。周丹认为需要从创新教学理念

推动校企合作

加强监督管理三方面入手

构建由内而外的动力机

卢美圆分析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系统的特点

出为了整合系统内外动因

激发各主体活力,需要优

化资源配置

健全信息沟通渠道

扩大对外开放范

促使产业界和教育界的目标认同度提升

激发融

合动力

戴素江等人提出要建立需求对接机制

平台

共建机制

要素融合机制

能力提升机制和信息传播

机制

加强高职院校和产业集群间的互动

第二

教融合主体包括政府

学校

企业等,构建适宜的组

织制度十分重要

胡林凤

刘根厚研究了职业教育生

态环境的建设

指出为了达到政府

学校与企业行业

间的统筹兼顾

未来要着力完善评价制度和仲裁制

,

以便提升产教融合质量

朱爱青从宏观的角度提

岀完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自

上而下保障产教融合各主体的交流

落实职责和监

督等

第三

对于人事制度的研究主要关注行企人员

和高职教师权益与终身学习的保障

王兴认为各级

人事制度都要改革

尤其要优化教师的评价和激励

制度,把政策支持向

双师型

教师倾斜

这也有助于

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提高人才水平

基于对技

术迁移和创新的重视

为了促进学校人才和产业对

产业人才和企业对接

,蔡泽寰提出了学分银行、

学分互换制度和人员互兼互聘制度。

第四

财政制度

方面

王清强指出政府要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

补偿机制,

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保障

第五

企参与管理制度方面

牛士华提岀构建相关机制使

行业来承接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预警

从而优

化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

丁传安对科研管理体制进

行研究

提出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

徐公芳提出行业

协会要优化激励性制度

,

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工作

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等

)高职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相关研究显示

我国高职产教融合还存在一定

问题

首先

政府权力失衡

在高职产教融合领域

府的作用

权力

边界一直是学者聚焦的重点

有的

学者认为政府干预过度

,遏制院校发展动力

比如对

于高职专业设置的硬性规定导致院校不能根据产业

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或强制院校和企业合作而不考

虑其对接可能性

,

导致合作浮于表面;有的学者认为

政府行政职能缺失导致产教融合乱象

比如忽视校

企合作间发生的纠纷而导致项目中断

对院校向企

业输送廉价劳动力

、损害学生权益的现象不知情等

其次,政策法律缺失

从具体落实情况上看,相关的

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导致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缺

少可靠依据

而已有政策在操作层面又存在不足之

如行企参与指导中

行企实际参与办学情况达不

到政策的预期

责任划分

利益保障等问题亟需正

视;此外还有财税政策不健全

评价制度待优化等问

最后

资源互通薄弱

产教融合需要整合产业系

统和教育系统的资源

高职院校由于教育传统偏向

自身发展,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轨的现象

企业在没有

实际利益的前提下

很少主动投入人力物力,

对接主

动性不强

影响实际成效

学者们针对高职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

应的对策

首先

明晰政府权力边界

提高院校办学

自主权

,

通过

清单管理

问责机构来划分政府权力

范围

其次

健全法律法规

,

优化政策岀台

细化资金

补助,强化法律支持

最后,

更新理念

保障企业主体

地位

院校要更新产教融合理念

专业设置

科研需

求要与企业人才需求和产业生产实际相融合;企业

可以出台激励制度和资金扶持等方式保障其合作主

体地位

同时加强对产教融合的宣传,使企业意识到

双赢性

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的

进展与展望

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取得的进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的梳理来看

我国高职产教融

合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为将

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根基。

一方面

我国高职产教融

合研究热点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根据

V

OSviewer

成的关键词权重视图可见

,

在不同时代阶段,

国家对

产教融合的认识和要求不同

相关的政策

人才培养

目标也有所不同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教融

合研究的热点内容,

比如在

2019

双高计划

的研

究频率明显高于前几年

另一方面

学界对于产教融

合的核心概念理解已趋近成熟

,达到本土性的研究

范式并走向内涵式发展

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

者们在产教融合背景下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

发展态势

积极探索可实行的路径

,

本土性试验远远

高于外国经验借鉴

这有助于我国高职产教融合快

良好的发展前行

而且,

最新研究开始有机融入

我国特色

工匠精神

追求时代赋予的使命,体现了

对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的追求

有助于构建中国特

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

研究力量分布不均

缺少跨学科研究

27

作者发文情况来看

,各作者之间几乎不存在合作关

(

)

我国高职产教融合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说明高职产教融合还没有形成系统化

高影响力

的研究节点

从发文期刊来看

,

职业教育领域的期刊

第一

运用多学科

、多维度的理论视角进行研

高职自开办以来经历了由单一主体办学向多主

体合作办学的模式转变

为了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转

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要求

高职院校

占多数

,

具有稳定的代表性期刊

说明在教育学领域

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仍然不够

,

并且缺乏跨学科研究

深究产教融合的本质在于多主体协同

,

涉及教育

行业

企业等多主体参与模式成为新时期高职产

教融合的新方向

需要来自教育

产业

政府等的多

方系统支持

,

因此不仅要从教育学角度开展研究

,

社会等多个子系统的运作

因此研究视角也需要

跨越教育学的元界限

第二,缺少实证研究

观点外部效度较差

高职

产教融合研究仍以思辨居多

,

缺少实证依据支撑

易陷入宏观的话语体系

尤其是在

怎么做

的问题

可以运用经济学

管理学

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增

强研究力量

第二,加强关于高职产教融合的实证分析研究

很多来自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文献

是为了介绍学

校经验和推广模式

,

对高职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等

实证研究中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方面的探究格

外典型

,

虽然一直在推进

,

但局限于院校作为办学主

问题没有进行足够的实证研究

即使有一些学者进

行了调研

但数据是否客观

抽查范围是否具有代表

体的传统观念

导致进展不快

产教融合背景下

行业同样承担办学和育人责任

未来的实证分析

可以探究激励企业

行业协会等其他主体参与协同

育人的因素,探究行企作为办学主体的实施路径

性.都存在一定问题

不能真实反映我国高职产教融

合的现状

难以具有说服力

第三

对策研究不够深入

可操作性不强

现有

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另外为了

提升研究的效度

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要确保研究

研究针对我国高职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大多从外部

因素去考虑

对深层次的内部因素挖掘不够

影响高

职产教融合实施的元素涵盖政府

院校

企业

行业

协会等多方主体

多数研究虽然提出要多方协同开

对象的代表性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结论的客观

使研究成果能够得到真正推广

第三

从内部因素出发增强对策研究的可操作

展产教融合

但还是没能解决协同不力的现状

例如

在动力机制方面,学者们提出了政府政策支持

资金

支持

构建制度等方案,但仅限于国家单方面的宏观

。新时代高职正走向内涵式发展

产教融合也亟需

突破口

因此未来研究要深入挖掘产教融合的内在

因素

只有切中各主体的真正利益、

激发各主体的内

推动

,

在地方层面上也没有很好的落实,

另外对于政

府给予行业协会话语权的研究还比较浅薄

因此还

需从影响产教深度融合的内部因素去考虑

考虑各

在动力

才能使改革凸显成效

笔者建议对策研究应

该首先找到高职产教融合现存问题的矛盾点

然后

针对矛盾点进行深入聚焦的调查研究

,使解决办法

方的动力来源

诸如学校办学与企业利益的冲突

业对于投资回报的担心等问题都值得深入考察。

具体化

可操作

此外还可以有目的地借鉴已经取得

一定成果地区的先进经验

将经验本土化

参考文献

1

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

J

.

职教论

,2014,(35).

2

胡昌荣.五位对接: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

的有效路径

J

.

教论坛,2017,(12).

3

王祝华.产教融合从内涵深化到载体创新

J

.

中国高校科

,2019,(12).

4

周建松

陈正江.基于学校发展系统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实现路径

J

.

教育与职业

,2019,(5).

5

牛士华

陈福明.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

J

.

教育与职业

,2016,

⑷.

6

张冬梅

罗诗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

J

.职教论坛,2014,(35).

7

周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

耳教育与职业.

2015,(13).

[8

张会丽.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路径研究

J

.

职教论坛

,2019,

.

(9)

9

李国杰.产教融合型企业评价实践研究

J

.

中国职业技术

教育

,2019,(24).

10

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

设路径研究

J

.

职教论坛

,2019,

⑵.

11

桂文龙

胡新岗,袁华根.平台

+

双师:高职产教融合实践育

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J

.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14).

12

胡昌荣.五位对接: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

的有效路径口职

教论坛

,2017,(12).

13

逮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必然选择

与发展路径[

J

.

成人教育

,2019,39(5).

14]

吴显蝶.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

研究

J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29).

15

刘桓,陈福明

程艳红.基于产教园的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

合协同育人的机制探索

J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25).

16

熊英.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推进企业微课程探究

J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1).

28

[17]

项缨.李颜娟.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

双师工作室制

教学

[29]

丁传安.现代产业体系视域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

模式研究

[J].

职教论坛,2018.(11).

升探究

[J].教育与职业

,2019.(18).

[18]

李适,栗洪武.工匠精神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J].

中国高

[30]

徐公芳

蒋承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制度建设实践

校科技

.2017,(8).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

[19]

尹秋花.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31

]

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

[J].

现代

[J].

教育与职业

,2019.(6).

教育管理

,2015,(1).

[20]

肖波

肖霞.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J].

[32]

王波

张崎静.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出路

育与职

#,2018.(14).

[JL

教育与职业,2019,(4).

[21

]

周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构建卩].教育与职

[33]

张建平.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溯源

实践壁垒与破

,2016,(20).

解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40(7).

[22]

卢美圆.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

[34]

张振飞

张艳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

力机制研究

[J].

教育与职业

.2016,(20).

[J].

职教论坛

,2015,(20).

[23]

戴素江

王振洪,张雁平

戴欣平,王志明.高职院校与企业

[35]

张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J].

中国高校科

集群互动机制研究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5).

.201

&

.

[24]

胡林凤

刘根厚.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教融合机制构建

[J].

[36]

李梦卿

刘博.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价值诉求

现实

教育与职业

,2018,(3).

困境与路径选择

[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3).

[25]

朱爱青.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长效机制研

[37]

马树超

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

问题与

基于产教融合视角

[J].

职教论坛

,2019,(3).

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

,2018,(4).

[26]

王兴

陈长英.新时期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若干关

[38]

王丹中

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

键问题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3).

探索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21).

[27

]

蔡泽寰.应对工业

4.0

加强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J].

中国高等

[39

]

肖纲领

罗尧成,赵月月.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协作项目对我

教育

,2016,

亿

3).

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启示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9

[28]

王清强.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

(35).

基于企业主动性的视角卩].职教论坛

,2014,(

18).

责任编辑

高海峰

文字校对:李茜

-j

----

1

-------

1

------

1

-----

1

-----

------

1

-----

1

------

1

-----

1

-----

1

-----

1

-----

f

-----

1

-----

1

------

--1--+-+-+-+-+-+-+--4---4--+--4--+-+-+-+-+-+--1---4--+-+-+-+--1---4---4--+--1-.

上接第

23

参考文献

[1

]

董艳艳.张茂聪.中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

70

年回顾与展

[12]

杨桂霞.现代成人教育发展的中国特征

[J].

中国成人教育,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的实证分析

[J].

中国成人教

2018,(21).

,2019,(20).

[13]

卢志同

高小军,刘少伟.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

[2]

叶澜.终身教育视界的深刻意蕴:全时空性的全人发

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

[J].

保尔•朗格朗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价值

[J].

人民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2018,(1).

2017,(1).

[14]

陈其晖

田甜.国外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研究

[J].

成人

[3]

霍玉洁.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J].

现代

教育

,2017,(6).

交际

,2019,(20).

[15]

程仙平.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机理与策略卩].河北师

[4]

祁伟.终身教育视角下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3).

与模式创新探析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9).

[16]

桑宁霞

王晓丹.后现代视域下中国成人教育的回归之路

[5]

李建攀

孙玫璐.德国成人教育中心的发展特点与启示

[J].

[J].中国成人教育

,2018,(9).

成人教育

,2019,39(1

1).

[17]

苏琪.回顾与前瞻:近三十年国外成人教育研究一基于

[6

]

仲红俐.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探析

[J].

成人教育

,20

1

&38(6).

成人教育季刊

》的统计研究

[J].

成人教育

,2017,37(12).

[7]

郝鹏.网络学习主导下现代继续教育发展模式转型[J].

[18]

杨旭浩.我国近十年成人教育学科研究的趋势与特

续教育研究

,2017,(7).

基于

2008

2019

年文献的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8]

秦俊巧.学区视角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发展路径

[J].

[J]

冲国成人教育

.2020.(5).

续教育研究

,2017,(7).

[9]

孙立新

乐传永.近年来成人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与问题

[19]

赵森.近

15

年来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反思性研究述

评:基于中国知网

(

CNKI)

相关文献的量化分析

[J].

中国

考量

基于2015

2017

年的文献梳理与分析

[J].

教育研

,2018.39(5).

成人教育

,2018,(19).

[10]

李丛.中国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的双重构建

[J].

中国成人教

[20]

李萍.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展望[门.中国成

,2017,(3).

人教育

,2018,(18).

[11

]

毛海英.中国成人教育学科根基的形成与走势

[J].

中国成

[21

]

陈雪儿

.21

世纪以来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

人教育

.2017,(1).

基于对国内成人教育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JL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4).

责任编辑

杜永仁

文字校对:李茜

29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069392a237494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