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成长教育》评析及其现实意义

电影《成长教育》评析及其现实意义


2024年5月19日发(作者:手机怎么调取行车记录仪视频)

电影 长教育>>评析及其现实意义 

◎陈雯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009年上映的《成长教育》是根据英国星期日 

《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 

改编而成的,获得了三项奥斯卡提名。影片讲述了一 

能给她想要的物质生活,情窦初开的珍妮轻易地被 

大卫俘获了芳心,向物质投降。鲜花、礼物、高档餐 

厅、浪漫旅行,珍妮问自己:如同父亲所见,上牛津不 

个少女迷途知返、从单纯走向成熟的故事。16岁的高 

中生珍妮漂亮聪明,是父母的乖巧女儿,是老师的得 

意门生。父母一心想让女儿考上牛津大学,总是没 

完没了地嘱咐珍妮学习,连她拉大提琴的爱好都被 

剥夺了。老师也对珍妮寄予厚望,将她视为考上牛津 

不成问题的“种子选手”。一个雨天,珍妮偶遇了成熟 

富有的中年男子大卫,他温文尔雅的举止、幽默的谈 

吐深深地吸引了珍妮。接着,大卫带珍妮去听音乐 

会,出入高档餐厅、酒吧、拍卖行,还带珍妮去了她梦 

寐以求的巴黎。涉世未深的珍妮爱上了大卫,沉醉于 

这种奢华、五光十色的成人生活,她决定放弃学业嫁 

给大卫。然而事实未必如她想象的那般美好,珍妮发 

现大卫有妻子和孩子,这一切只是个骗局。珍妮如同 

大梦初醒,回顾过去,自己是如此愚蠢和虚荣,她认 

清了现实,鼓起勇气回到了学校。 

整部电影剧情平淡,拍摄清新自然,却是一部令 

人深刻回味的片子。故事发生在2O世纪60年代的 

英国,和我们当下的社会相比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 

珍妮的经历不就是很多女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 

n67珍妮的父母不就是现实生活中望女成凤的父母 

吗?学校和老师不就是我们身边的原型吗?我们不得 

不审视自我、家庭、学校的教育,对当下女生的成长 

教育进行思考。 

自我教育 

和珍妮一样,一个人在成长的路途上要面对很 

多的诱惑。导致珍妮受到伤害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 

是她在与大卫交往过程中自我意识的麻痹。16岁的 

珍妮正值青春叛逆期,她漂亮优雅,喜欢法国的时尚 

和浪漫,渴望完美的爱情和有品位的生活,对外面的 

世界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渴望长大。面对父母的严厉 

管教,还有老师的苦心叮咛,珍妮厌烦又不敢反抗, 

她不得不压抑内心蠢蠢欲动的念头,遵照父母的命 

令刻苦读书朝牛津努力,以后就能摆脱束缚,当然这 

样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珍妮在学校有一 

个同龄的男朋友——格雷厄姆,一个青涩害羞的大 

男孩儿,紧张起来说话都结结巴巴。相比之下,大卫 

开着高档跑车,懂艺术和音乐,幽默风趣,举手投足 

都显示出品位和魅力,况且这样完美的成熟男子还 

过是通往体面生活的途径,与其寒窗苦读,为何不选 

择摆在面前的捷径呢?当珍妮发现大卫并非是个正 

当的商人,而是用低劣的手段谋取财物,还时常干些 

顺手牵羊的事后,刚开始她气愤得要离开,觉得这些 

勾当和她所接受的教育、道德观相悖;她质疑过大卫 

的人品,可是在他的虚伪说辞辩解下,珍妮动摇了。 

大卫问她:“如果你不喜欢的话,我能理解,你可以 

回到特威克南,继续听爸妈的话,做拉丁作业。但这 

几个周末,你去过的那些餐厅和音乐会,可没那么容 

易得到……我们就是这样的人。”珍妮沉默了,她已 

经深陷成人世界的浮华虚荣不能自拔,即使这种生 

活是她的男朋友通过干不光彩的事换取来的。 

在中国,父母为了保护孩子通常管教严厉,特别 

是对女生的教育:传统的父母会限制女儿外出时间 

和场合,在社交方面把关。高压管制之下的女孩儿们 

很多都和珍妮一样叛逆,渴望自由和长大。社会上的 

物质主义、现实实用主义理念也影响着她们。如同珍 

妮的经历,她们也可能会遇到大卫。 

二、家庭教育 

片中珍妮生长在一个中规中矩的家庭,父亲是 

普通的工薪一族,母亲料理家务。父亲承受着养家糊 

口的压力,无法给予女儿优越的物质生活;他们宁愿 

省吃俭用,也要供珍妮念贵族学校、上拉丁语课程、 

学大提琴,为的是让女儿考上名校,或者把女儿培养 

成淑女以攀附金龟婿,最终能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目 

的使父亲对珍妮的教育急功近利:珍妮喜欢拉大提 

琴。父亲却阻止她,理由是把它作为兴趣已经可以在 

牛津大学考官面前增加好感,没必要为兴趣浪费时 

间;珍妮由于拉丁语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遭到严厉的 

批评,父亲暴怒之下甚至说:“我完全是在花钱打水 

漂,她说不定会遇到一个不错的律师,明天有个晚宴 

舞会,她可以钓上一个。”珍妮讽刺地反问:“牛津的 

教育重点就是这个,不是吗,爸爸?这是去晚宴的另 

外一个昂贵途径。”的确,在父亲看来接受教育上名 

校无非是通向上流社会的途径。珍妮的父亲对于年 

轻的格雷厄姆百般不顺眼,认为他游手好闲、没前 

途。即使格雷厄姆为了到珍妮家里做客做了认真的 

准备,还是难免遭受珍妮父亲刻薄的批评。面对初次 

总第446期 

见面的大卫,父亲却格外殷勤,他或许认为这个看起 

来衣冠楚楚、成熟稳重又富有的男人可以给自己的 

女儿幸福。这也难怪在与大卫的交往中,珍妮的父母 

不但没负起责任,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卫 

每次带珍妮出去,编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并非没 

有破绽,而珍妮势利的父母却判别不了或者是他们 

不想拆穿。当大卫提出可以带珍妮一同去拜访自己 

就读牛津时的老师,还能见到名作家克里夫・路易 

斯,但是路途遥远必须要外宿时,父母明知不妥,但 

是考虑到这是珍妮进牛津一个绝好的公关机会,父 

亲自欺欺人地问:“你的海伦阿姨也会同去口5-7”后 

来,珍妮父母从广播中听到克里夫・路易斯早在1954 

年搬去了剑桥,根本不在牛津,大卫撒了谎,他们却 

只字未提;甚至当大卫向珍妮求婚时,父亲和母亲不 

假思索,鼓励珍妮接受,即使要以放弃他们曾经所 

有的努力为代价,理由是:他给你的一切便是教育 

的目的……当真相大白时,珍妮禁不住气愤地质问父 

母:“愚蠢的女学生总是被光鲜老男人所引诱,那你们 

两个呢?”父母失败或者说错误的教育被彻底地揭露。 

影片主题为女孩儿的成长教育,其实也在检讨 

批评父母的教育。父母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接受 

的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一部分。父母的言行举止、 

价值观念、人生取向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 

影响。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中西文化的不 

断冲击和交融,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现实生活中不乏真实版本的珍妮父母。攀 

龙附凤、钓金龟婿不再是让人蹙眉批评的行为,一些 

父母甚至灌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理念。面对优 

越的物质和能给女儿“幸福”的大卫。很多父母会看 

不清楚,他们的教育立场也变得模棱两可,曾经教育 

女儿要自爱自重、独立自强的教条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样看来,中国俗话说“女孩儿要贵养”还是有几分 

道理的。 

三、学校教育 

影片还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教育的缺陷。最先发 

现珍妮和大卫交往的翻译课老师及时给予提醒,但 

是她的言语生硬而严厉,让年轻气盛的珍妮无法接 

受。后来她把事情汇报给了校长,珍妮被叫到办公 

室。校长板着脸,表情严肃冷酷地说:“作为警告,在 

我们监管下,有的女生失去了她最重要的部分,也许 

是最好的部分……那么当然这种问题女生就得到别 

的地方去上学了,除非考试还能得A……”事实证 

明,学校教育是多么缺乏说服力,太过教条化,根本 

无法唤醒年轻人,相反越发刺激了珍妮的叛逆。在和 

校长的最后一次谈话中,珍妮彻底将压抑已久的不 

满和厌恶的情绪爆发了出来。校长说:“没有学位的 

人一事无成。”珍妮反驳:“有学位的人也做不了大 

事,至少女人是这样。读书既艰苦又无聊,教书也既 

艰苦又无聊,这个愚蠢的国家都很无聊,没有生机、 

没有色彩、没有乐趣……所以我有两个选择:做艰苦 

无聊的事或者嫁个犹太人(即大卫),去巴黎和罗马, 

听爵士乐,悠闲地看小说,在高级餐厅吃美食,享受 

生活,教育不足以满足我们了。” 

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学校 

过于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素质, 

缺乏对女生的婚恋情感、物质追求等方面的教育和 

引导,或者不够重视性健康培训。这不利于女生树立 

正确的爱情婚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还易于导致女 

生发生不良的婚恋行为,漠视婚恋伦理和道德.最终 

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和正常秩序。 

四、结语 

《成长教育》展现了自我、父母、学校等多方面的 

教育。只有各方面的教育都把好关做到位才能保证 

女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个人方面,女生应该树立起正 

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学会自尊自重自爱,在金钱和 

物质面前不卑不亢,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培养 

自制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还要重视挫折教育,鼓起勇 

气从自己的错误中走出来;家庭教育则要注重培养 

女生独立的人格和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另一方面,父母应该加强和女儿的沟通。鉴于民族的 

特性,中国父母对于子女的情感都比较保守,不善表 

达流露。父母要与女儿建立起信任关系,让女儿愿意 

倾诉成长中遭遇的问题和困惑,并给出指点和建议; 

如果说之前翻译课老师的教育方式呆板僵硬,适得 

其反,使珍妮越发叛逆,那珍妮觉悟后老师态度的转 

变让珍妮倍感温暖和关爱。珍妮说:“我需要您的帮 

助。”斯塔布斯小姐说:“我等你这句话很久了。”这提 

醒教师在处理女生情感问题时应该注意方法,做到 

以情动人,要注重女生敏感细腻的特点,真诚地与她 

们沟通,温和慈爱地开导帮助她们。学校应该将学生 

婚恋伦理观教育贯穿于德育过程,针对女生生理心 

理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或讲座,对女生进行正确的物 

质观念教育、婚恋观教育、道德观念教育和性教育。 

珍妮以她的切肤之痛告诉我们:成长无捷径。 

[参考文献] 

[1]陈小琼,崔小璐.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 

的影响[J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4). 

[2]刘建辉.电影《成长教育》的心理学分析[J].金田, 

2012(8). 

[3]夏子英.迷途知返: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成长教育》 

[J].电影评介,2010(5). 

[作者简介] 

陈雯(198 ),女,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理 

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英 

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李佳怡1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6125548a272355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