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2脊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颈2脊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

颈2脊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

张桂友;王捷;缪小菊;朱先坤;李瑛

【摘 要】目的 探讨颈2脊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

效.方法 将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颈2

脊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照组单独给予颈2脊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

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月疼痛评分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愈显率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后1月治疗组愈显率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治疗组愈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2脊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

床疗效优于单纯颈2脊神经阻滞,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9)005

【总页数】4页(P511-514)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神经阻滞;颈2脊神经;星状神经节;疗效观察

【作 者】张桂友;王捷;缪小菊;朱先坤;李瑛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贵州遵义563099;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疼痛科,贵州遵义563099;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贵州遵义563099;遵义医学

院附属医院疼痛科,贵州遵义563099;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贵州遵义

56309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681.5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是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

或功能性病损所致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临

床上表现多为牵扯样疼痛,多由后枕部放射至头顶部、颞侧或额部。多为单侧发病,

部分患者表现为双侧或者两侧交替发作。本病好发年龄多在20~60岁,以女性多

见。该病临床表现较复杂,持续时间长,治疗较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

工作效率。我科对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后病情恢复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均来源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遵义医

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治疗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

(49.25±3.20)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3.20±1.30)年;单侧发病25例,

双侧发病5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3~64.5)岁,平均年龄

(48.25±4.20)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病程(3.50±1.20)年;单侧发病26例,

双侧发病4例。

1.2 纳入标准 60例患者均符合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2],包括:①颈部症状:头颈

部异常体位可致头痛加重,压迫上颈段椎旁时头痛加重,颈椎活动功能欠佳,部分

患者伴有同侧颈肩部不适或上臂放射痛;②头痛特点: 早期发作时间、频率不定,

后期疼痛持续性存在并发作性加重;③颈椎MRI提示颈椎退变或上颈段椎间盘突

出等;④头颅MRI提示无异常;⑤常规药物如消炎痛、麦角胺等治疗无效。

1.3 排除标准 ①颅内病变者;②颈椎伴有骨折、滑脱、肿瘤、结核者;③有严重

心肺功能不全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局麻药过敏者;⑥麻醉禁忌者。

2.1 颈2脊神经阻滞[3] 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乳突尖下1.5 cm处(胸

锁乳突肌后缘)为穿刺点。给予心电监护,常规消毒铺巾,用3.5 cm长、7号细穿

刺针向内、向尾侧进针触及横突后结节骨质,固定穿刺针,回抽无血、无液,缓慢

注入消炎镇痛液(曲安奈德注射液10 mg+0.25%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

星状神经节阻滞[3]: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前视,肩下垫枕。沿胸锁关节锁骨上缘

向内侧触及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外缘向上2 cm为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铺巾,术

者用左手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和颈动脉鞘内容物拉向外侧。中指尖下有骨性感觉,用

3.5 cm长、7号细穿刺针沿术者中指尖垂直进针并触及骨质,然后退针少许,回

吸无血无液,注射1%利多卡因注射液6~8 mL,注射后患者改为坐位观察并出现

同侧Horner征表明阻滞成功。以上两种操作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

2.2 治疗组 采用颈2脊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颈2脊神经阻滞1疗程(3

周),每间隔7天1次,共4次;星状神经节阻滞每天1次,连续治疗3周,连续

治疗10 d后休息1 d再继续,以上两种阻滞需间隔30 min进行。如果双侧发病

者,两侧阻滞间隔时间不少于15 min。对照组:单独采用颈2脊神经阻滞,每间

隔7 d治疗1次,共4次。治疗后需观察30 min,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2.3 治疗期间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 mg/次,每日2次以抗炎止痛,连用7 d后

停药,且该药属于COX-2抑制剂,对胃肠道影响较小;住院期间辅以阿普唑仑片

0.4 mg口服、每晚睡前1次辅助睡眠。

2.4 观察指标

2.4.1 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 采取视觉

模拟评分法(VAS)作为疼痛程度的评判标准,完全无痛记0分,无法忍受的剧烈疼

痛记10分。

2.4.2 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4] 显效:头痛消失,

颈枕肩部症状和体征消失,VAS 评分下降≥ 50%;有效:头痛减轻或仅有颈枕肩

部症状,VAS 评分下降≥ 30%;无效:治疗前后头痛不减轻或加重,颈枕肩部仍

疼痛不适,VAS 评分下降﹤30% 或上升。

2.4.3 并发症观察 气管、食道、胸膜、喉返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反应,全脊麻反

应等。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值变量资料均经探索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数值变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

差分析,两组变量资料采用t检验;频数资料(行×列表资料中理论频数若>1,且

1≤理论频数﹤5的格子数不超过格子总数的1/5)选择Pearson卡方检验(χ2),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两组患者治

疗前病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月治

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治疗组

与对照组总体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1、3月疗效评价 经秩和检验,治疗后1月愈显率治疗组与对

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愈显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两种治疗方案对CEH治疗后均有明显效果,

治疗后1月两组疗效比较相近;治疗后3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数值及

其比较结果见表2。

3.3 治疗并发症 治疗期间除3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外,其余病例未发现任何不良

反应。

颈源性头痛在临床上发病率逐年增高,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方面高位颈神经受刺

激直接产生炎性疼痛,另一方面是颈交感神经的广泛参与。使得该病疼痛机制复杂

化以及症状表现多样化,很多治疗方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目前临床上对颈源性头痛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神经阻滞与微创介入等手段。

尤其是神经阻滞疗法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从解剖学上分析颈2神经是最容易

受到刺激的神经,并通过三叉神经脊髓核内会聚而引发复杂的头痛症状。故颈2

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中有着可靠的理论依据,这也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治疗

方法。单志婧等[5]对颈源性头痛患者采取C2、C1脊神经节阻滞,结果显示通过

注射少量局麻药和糖皮质激素而使头痛获得明显的缓解。注射药物中加入少量皮质

醇类药物可快速抑制病变区组织炎性介质释放,具有抗炎止痛、减轻局部组织水肿

而减轻症状。C2、C1脊神经节阻滞可以降低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病变的恢复,

由于药液直接注入病灶区域,所以该疗法疗效较好[6]。

近年随着人们对颈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颈交感神经受刺激与颈源性头痛关系

密切。有研究报道,超声引导SGB联合药物治疗CEH,患者VAS评分降低幅度

较单一服用药物治疗更为明显,但观察周期为1周,无法判断中远期疗效[7]。星

状神经节属于颈交感神经,有研究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具有中枢和外周两方面作用,

其中枢作用是通过调节下丘脑,使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

持正常;其外周作用则是阻滞部位的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的功能受到抑制,交

感神经支配的血管运动、肌肉紧张、痛觉传导也受抑制[8]。通过选择性阻断兴奋

的交感神经,双向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并达到平衡,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改善头颈

部血流,从而阻断头部疼痛的恶性循环。

鉴于颈源性头痛病因复杂,根据颈部的神经解剖特点,上段颈神经与颈源性头痛联

系密切,长期反复头痛多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的参与。目前虽然治疗方法多样,但治

疗后病情容易反复。故我们认为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颈2脊神经阻滞是基础,辅

以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明显提高其疗效。曾有报道星状神经节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

颈源性头痛可增强疗效,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9]。我科采取颈2脊神经阻滞联

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效果满意。通过对60例患者分组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采取颈2脊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与单纯颈2脊神经阻滞两种治

疗手段早期疗效无差异。然而在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对比中,治疗组的疼痛评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采取颈2脊神经阻滞联合

星状神经节阻滞或单用颈2脊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近期疗效一致,而前一种

方法的中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后者。两组患者早期治疗效果均满意,这可能与局部注

射激素使神经根的炎症水肿迅速缓解有关,其直接阻止颈神经的痛觉传人,从而缓

解颈部肌肉的痉挛而减轻头痛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病变区因为椎体的活动

及药物代谢完全等因素导致病情反复。采取颈2脊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

通过阻滞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一方面直接消除病变区炎症而快速缓解疼痛症状;

另一方面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头颈部血流,解除头颈部肌肉挛缩及血管收缩、阻

断头痛的恶性循环,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有学者报道,随着星状神经节阻滞及相

关治疗手段次数的增加,患者口服止痛药物剂量逐渐减少,甚至大多数患者脱离口

服药物,说明反复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自主神经是一种复活锻炼,可以恢

复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造成的交感-迷走平衡破坏[10]。曾有作者报道在颈椎

旁神经及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该病短期症状改善明显,但其中远期疗效并不太满意,

这可能给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的疗程及频率有关。笔者建议星状神经节阻滞采取1

次/日,连续3周的治疗方案,这种连续不断的神经调控效应让支配区域的神经功

能及组织血循环得到充分改善,从而保证了疗效的持久性。

根据以上研究对比分析得出:采用颈2脊神经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

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颈2神经阻滞,尤其是中远期疗效更为显著。该方法操作简

单、治疗效果确切,尤其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关文献】

[1] Sjaastad O, Fredriksen T A, Pfaffenrath V. Cervicogenic headache: diagnostic criteria [J].

Headache, 1998, 38(6):442-445.

[2] 倪家骧,樊碧发,薛福善. 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18.

[3] 郑宝森.神经阻滞技术解剖学彩色图谱[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6:122-151.

[4] 马超,曾海辉,伍少玲,等.颈2横突局部注射配合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

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5, 27(11):681-683.

[5] 单志婧,李慧莹,刘思同,等.颈源性头痛治疗新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20

(12):885-888.

[6] Goldberg M E,Schwartzman R J,Domsky R,et al.Deep cervical plexus block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ogenic headache[J]. Pain Physician,2008,11(6):849 -854.

[7]白志勇,李水清.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

学杂志, 20l5,21(6):434-436.

[8] 张丽红.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机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2):79-81.

[9] 曹天彪,胡志明,赵晶晶,等.星状神经节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应用

[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8,4(6):419-421.

[10] 杨步能.星状神经节阻滞与直线偏振光照射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J].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6,12(1):38-40.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0030655a168856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