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更新要点及解读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更新要点及解读


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驱动软件排行榜)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更新要点及解读

一、 修订及增补要点

1 血肿扩大与点征

《指南2019》较《指南2014》突出了监测血肿扩大(hematoma expansion,HE)的重

要性(Ⅰ级推荐,A级证据)。指南推荐“点征”作为血肿扩大预测风险的影像学标志,脑出血

后数小时内如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增强CT发现“点征”是提示血肿扩大

高风险的重要依据(Ⅱ级推荐,B级证据),在脑出血超急性期可选择性进行该项检查以便

预测预后。

2 病因分型

以往脑出血的分型通常采用出血部位进行分类,将脑出血病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脑出

血,《指南2019》摒弃了以往的分型方式,采用了SMASH-U病因分型将脑出血病因分为:

血管结构性损伤、药物、脑淀粉样血管病、系统性疾病、高血压和不明原因。这种病因分类

与脑出血后期生存率密切相关,脑出血的病因诊断,有助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个体化的诊疗。

3 早期血压管理

血压升高可影响血肿扩大以及预后,《指南2019》肯定了超早期降压治疗是安全、有效

的,同时也推荐了降压目标:收缩压在150~220 mm Hg的病患,如无急性降压禁忌证,可

于数小时内将收缩压降至130~140 mm Hg(Ⅱ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收缩压>220 mm

Hg的病患,可持续静脉药物降压至160 mm Hg,降压过程需要监测血压,避免降压过度(Ⅱ

级推荐,D级证据)。

4 止血药物与抗栓药物相关脑出血

(1)止血药物:《指南2019》特别提出不推荐重组Ⅶa因子(recombinant factorⅦa,rFⅦa)

用于脑出血的治疗,推荐级别为(Ⅰ级推荐,A级证据)。氨甲环酸能限制脑出血内血肿体

积扩大、降低患者早期病死率,但其长期获益性不能确定,不建议无选择的使用(Ⅱ级推荐,

A级证据)。(2)针对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nts,OACs)相关脑出血:《指南2019》指

出在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相关性脑出血(VKA-ICH)时,可考虑选择凝血酶原复

合物(PCC)替代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Ⅱ级推荐,A级证据),治疗的

同时需给予维生素K静注(Ⅰ级推荐,C级证据)。对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达比加群所致脑出血,条件许可者可选择使用对应拮抗药物(如依达赛珠单抗)。

《指南2019》尤其强调,不推荐常规血小板静脉使用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Ⅰ

级推荐,A级证据)。

5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脑出血患者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其可明显增加病死率。因此,对脑出血患者进行DVT和肺栓塞的防治特别重要。(1)外力

压迫装置:《指南2019》明确指出对瘫痪患者尽早(入院后)使用间断充气加压,不推荐使

用弹力袜(Ⅰ级推荐,A级证据)。指南充分肯定了间断充气加压在预防DVT中的作用,也

为及早开展脑出血后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2)抗凝药物:(1)预防:指南也对药物预防

做出了推荐,建议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治疗,用药时机建议为发病后1~4 d在血

肿稳定后(Ⅱ级推荐,B级证据)。(2)治疗:对已发生DVT或肺栓塞症状患者,可考虑抗凝

药物或手术治疗(如下腔静脉滤器植入)(Ⅱ级推荐,C级证据)。

6 外科手术《指南2019》

对微创手术(minimal意见提示针对大多数自发性脑出血患者,MIS是安全的、有助降

低病死率(Ⅰ级推荐,A级证据),微创治疗应尽可能在手术结束后血肿残余体积≤15 mL

(Ⅱ级推荐,B级证据)。单纯脑室外引流(external ven tricular drainage,EVD)联合重组组

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被推荐用于脑

室出血,可以有效降低脑室出血重症患者的死亡率(Ⅰ级推荐,A级证据);EVD联合腰椎

穿刺置管引流(以下简称腰穿引流)也建议用于脑室出血的治疗,不过其推荐等级不如联合

rt-PA高(Ⅱ级推荐,B级证据)。

7 脑出血复发预防

《指南2019》对比《指南2014》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复发风险评估和抗栓治疗

选择推荐,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际工作。

强调降压的目标和时机:所有脑出血患者都应控制血压,发病后即可开始降压治疗,推

荐等级为Ⅰ级,证据由C级升为A级。建议降压目标值为130/80 mm Hg(Ⅱ级推荐,B级

证据)。

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干预:戒烟,限饮酒(避免超过2次/d),避免药物滥用,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等,均可能有助预防(Ⅱ级推荐,B级证据)。

抗栓治疗:对有抗凝指征患者,脑叶出血不建议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非脑叶出血患者

可应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单药治疗可应用于所有脑出血患者,推荐等级为Ⅱ级推荐,B级

证据。

抗栓药物的重启时机:对于有抗栓指征且既往使用抗栓药物的患者,什么时候开始抗栓

药物的使用,如何评估其潜在的风险,是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指南2019》建议至少

在发病4周内,对非机械性瓣膜患者而言,口服抗凝药物应避免,但对于低分子肝素等静脉

使用,可以根据临床情况进行选择;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可在脑出血数天后开始(Ⅱ级推荐,

B级证据)。

二、临床研究证据

1 血肿扩大与点征:

血肿扩大常见于脑出血后,可以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导致预后不良。我们在CT平

扫中发现许多影像学标志征象,比如黑洞征、混杂征、卫星征、漩涡征、岛征等,这些标志

征象可以预测血肿扩大,但特异度和敏感度均不高。或许与阅片医师经验有关,所以选择可

靠的影像标志物尤其重要。CTA“点征”目前被认为是预测血肿扩大的标志征象,其发生机制可

能是造影剂从破裂的小血管渗漏,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91%、89%)。因此,

指南只对点征进行了推荐。点征早期(动脉期)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为51%,特异度为85%。

此后的研究发现:CTA发现点征的时期预示血肿扩大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不同,点征显示在延

迟CTA预示血肿扩大风险的特异度和敏感度更高,也易在多时相CTA(包括静脉早期、动

脉晚期以及延迟像)检出。

2 早期血压管理

(1)强化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因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率相似(分别为11.9%和12.0%),

在脑出血发病数小时内,强化降压与保守的降压治疗相比较,功能预后更好。

(2)收缩压波动越大预后越差,早期、平稳、持续地控制好血压可改善预后。

(3)收缩压应控制在一定区间,避免血压波动过大,130~139mm Hg是合适的。

应制定个体化的强化降压治疗方案,并注意监测血压,避免在治疗中因血压变异性过大、

下降过快而导致不良预后。

3 DVT和肺栓塞

(1)外部压迫装置:以往临床多采用弹力袜和间断充气加压等压迫装置进行预防,

CLOTS-3研究显示:入院后即使用间断充气加压的脑出血瘫痪患者与未使用者相比,DVT风

险降低,发生率绝对值降低3.6%,强调了间断充气加压的早期使用。CLOTS-1研究显示,使

用弹力袜其他并发症(如皮肤破溃、坏死)的发生率增加,也并没有有效预防DVT。因此,

CLOTS-3和CLOTS-1这两项研究提示使用间断充气加压进行预防。

(2)药物:研究显示,对发病早期(1~6 d内)脑出血患者使用肝素预防DVT,不会

增加再出血风险,且能明显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3)下腔静脉滤网置入:对于已发生栓塞事件的脑出血患者,是选择抗凝剂还是进行

下腔静脉滤网置入,目前还没有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4 脑出血复发预防

降压:降压可降低脑出血复发风险,随访中血压控制越低其复发率越低。但过度降压可

能会因为局部或全身的低灌注而导致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故需要合理降压。INTERACT-2

研究提示在脑出血发病后可尽快启动降压治疗,降压理想目标值130~139 mm Hg。

生活方式及其他危险因素:每天>2次的频繁饮酒、服用精神药物、吸烟与血压升高及

脑出血相关,应避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和不良生活方式,也应干预。

抗栓药物的使用:在出血10周后开始使用整体风险最低,建议至少应在脑出血后4周

开始。脑出血后,应对恢复抗血小板治疗进行复发综合风险评估,个体化的选择使用,恢复

抗血小板治疗并不会增加脑出血复发风险,未来需要更大的前瞻性研究来评估抗血小板相关

脑出血幸存者恢复抗血小板治疗的风险和益处。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5865248a2683704.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