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
包粽子
一、课题背景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提前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的良好氛围,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20JA130)“《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内容和学校实际,有效地利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民风民俗、爱国主义、劳动育人、绿色环保和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全面推动学生会劳动、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养成教育。
二、活动目的
1、在端午文化的徜徉中,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的情怀,进行访问和网络搜索技能的学习与实践。
2、让学生亲手实践,掌握包粽子的基本方法:“成形” 、“装米” 、“包裹” 、“捆扎”。能熟练地包一只普通的粽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种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
3、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三、实践内容
1、知道包粽子所要准备的原料以及包粽子前要做的准备工作。
2、小组合作,完成包粽子劳动实践活动。
3、与家人一起动手包粽子过端午节。 四、实践对象、时间
对象:五——六年级学生
时间:2021年6月
五、实践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调查收集端午节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粽叶、糯米、棉线、蜜枣、面盆、碗勺、桌布、湿巾纸等。
2、活动实施:
活动一:上一节“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准备课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包粽子需要的材料;接着让学生现场区分粽叶的正反面(有茎往外鼓的一面为反面),强调包粽子的时候粽叶一定要正面朝上,同时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包粽子需要提前做的准备工作?(糯米洗净后泡大约3个小时、粽叶用热水烫过洗净沥干)
最后,通过一段视频学习如何包粽子。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包粽子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步骤图解,教师当场示范 。
活动二:完成包粽子前材料清洗、泡发等准备工作
糯米:温水浸泡,泡3小时后倒出滤干水份
粽叶:把粽叶放水里煮,水开十分钟后取出,冷水洗净,剪掉两端多余后滤干。 粽馅:各种豆类提前泡发(6月9日晚上泡发)
活动三:现场包粽子劳动实践(五1班)
时间:6月10日 下午第一节课
地点:食堂一楼
在包粽子的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分小组手把手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组员们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积极参与劳动实践。
看到一个个有模有样的粽子慢慢摆满桌子,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当天的晚餐,不了粽子,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孩子们收获的快乐,已经写在了脸上。
活动四:动手包粽,共度端午(所有班级)
学生利用端午假期与家人一起动手包粽子、吃粽子、插艾、打扫卫生等,共度佳节,感恩家人,懂得珍惜劳动,并上传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活动五:“浓浓端午情”习作比赛(五六年级)
学生结合“粽叶飘香,粽情粽意”包粽子劳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完成习作一篇,教务处进行筛选与展评。
六、活动收获与反思
今年清明节,学校有一位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他说,他们班的学生祝他“清明节快乐”,这个冷笑话,给了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当头一棒。现在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大多停留在课本里的那点死知识。作为五六年级的农村学生,这些孩子有必要了解端午,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本次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十足,活动当天上午我收到了一位学生家长的信息,她说她的孩子在前一天晚上已经兴奋得睡不着,躺在床上和她就端午节的话题聊了一晚上。在包粽子过程中,学生们在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耐心组织和引导下,积极参与劳动,小组合作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共度端午节,更是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无比珍贵的亲情。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等有趣的活动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学会了包粽子,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同时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2526142a1228637.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