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差”任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差”任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

“信息差”任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

力”,强调“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单纯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倡导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采

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它主要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真实的情景,完成交际任务。

在课堂教学任务中,信息差任务是很重要的任务类型之一,只有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恰当地运

用“信息”的传递、吸收、消化、巩固,才能达到目的。不管教师的课堂设计多么生动、

活泼有趣,如果没有信息差的存在,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背离了实际生活中运用

语言的规则。所以,在选择和设计课堂交际活动时要让参与交际的双方存在“信息差”。

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使交谈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所拥有的信息,通过口头语言的交流搭起沟

通信息的桥梁。“信息差”的存在才能使交际活动更接近于真实。

一.“信息差”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理

所谓“信息差”,就是指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当人们由于社会生活和心

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希望填平这种信息的差距时,人们就有了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

语活动。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因此 “信息差”是人们运用

语言的原因和交际活动的基础。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影响深

远。他提出“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和“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

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能力的两条不同的途径。语言学习是有意识的、正式的学习;语言习

得则是无意识的、自然的学习,是学习者在积极参与的真实环境中的学习。两者的关系是:

语言习得是核心的、主要的;语言学习则是辅助的、起监督作用的。这给我们外语教学的

启示是外语教学应把语言习得看成是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沟”的原理与克拉申提

出的语言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设中的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及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有很多相通之处。它是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缩短或填补

信息差距,也是把获得意义放在首位,让学习者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结构。

同时,由于人和人之间所处的环境和知识阅历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人们之间所掌握

的信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是永恒的,绝对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

才出现“交际”的原则。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某种语言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许多具体

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步骤构成。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在交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传递、储存和处

理信息的过程。在含有信息差的课堂活动中,我们将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转化

为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的教学信息传递,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培

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相互合作。因此在中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

点,尽可能设置多种多样的“信息差”,诱使学生产生谋求“信息平衡”的渴望。然而,

这种“信息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信息差”的存在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永恒性

决定了人们交际活动的多样性和持续不断的特点。使教学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差”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信息差”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信息的不可预见性及交流双方存在信息差距。“信

息差”活动可视学生的程度或为了练习某一特定的语言项目或技能而设计。但无论设计什

么样的活动,都应体现出交际双方有信息差距和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的交际性的特点。

1.听力教学

将听力材料内容设计成错格填充练习。并且,将全体学生分成两组,座位左边的学生

为A,座位右边的学生为B,分别发给AB两组学生相应的两套练习纸AB进行填空练习,填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8372122a2748884.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