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 2012—2020 年)( 2012 年发布)

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 2012—2020 年)( 2012 年发布)

2023年6月23日发(作者:)

【法规标题】

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

年)(2012年发布)【发文字号】佛府〔2012〕102【发布部门】佛山市人民政府【适用区域】佛山市号【发布时间】2012-11-23【生效时间】2012-11-23【关键词】市政市容及其它【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

【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2020年)的通知佛府〔2012〕10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业经佛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贯彻实施。佛山市人民政府2012年11月23日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2020年)为统筹我市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挖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协调的深层次矛盾;破解产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污染突出、生态用地锐减、生态文明水平偏低等问题;推进佛山“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幅改善城乡环境质量,特编制佛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本规划概要:“12366”,“生态创建我最优”。“1”:坚持一项基本方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2”:协调两大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3”:执行三个最严格——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最严格的土地审批。“6”:建设六大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环境支撑体系,生态文化体系,资源保障体系。“6”:完善六大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宣教保障,能力保1

障。“生态创建我最优”——通过实施“12366”工程,实现佛山市“十二五”期间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标准,在全国“十二五”期间的生态创建中做到最优。第一章 生态市创建背景第一节 区域概况第1条 地理位置佛山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全市跨北纬22°38'—23°34',东经112°22'—113°23',东西相距103km,南北相距110km,总面积3,797.72km2。第2条 地形地貌佛山市地形大致西北高、东南低。高明皂幕山主峰海拔805m,为全市最高点;三水大朗涡地势低洼,高程—1.7m,为全市最低点;西江和北江在三水的思贤窖连通,这里为西北江三角洲的顶点。西、北江三角洲平原及其支流的河谷冲积平原占全市总面积约2/3,三角洲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几乎遍布顺德区和南海区南大部及高明区东北部,海拔多在0.7m—2.5m之间。第3条 地质构造佛山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华南褶皱带一部分。加里东构造层广泛分布于广州─佛山─九江一线以东,由各种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浅变质砂岩组成。海西印支构造层主要分布于广州─佛山─九江一线以北地区,由砂页岩、石灰岩等构成。顺德城区附近有砾岩、砂岩及火山碎屑岩体分布,属燕山构造层。第4条 气候气象佛山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足,四季如春。全年日照时数在1,800h左右,无霜期达3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22.1℃,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mm。第5条 野生动植物佛山市陆生生物资源丰富,共有野生维管植物约197科、651属、1,089种。其中蕨类植物34科、57属、85种;裸子植物6科、7属、8种;被子植物157科、587属、996种。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56种,隶属24目60科。第6条 行政区划2

2002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佛山市实行行政区划调整,实行“一市辖五区”(即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的管理体制。2010年,全市共有12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282个社区委员会,485个村委会。第7条 人口状况2010年末全市总户数111.95万户,户籍总人口370.89万人,比上年增加3.26万人。出生率11.21‰,死亡率6.66‰。201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数为719.91万人。第8条 经济状况2010年佛山市生产总值5,651.52亿元,居广东省第三位,全国第十一位。同2009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104.63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3,653.18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893.71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为1.9:62.7:35.4。第二节 创建生态市的优势第9条 领导重视佛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创建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已形成了“大环保”工作机制,环境保护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环保工作成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重要工作。2011年11月中共佛山市委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继续大力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的宏伟目标。佛山生态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负责推进有关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具体负责协调和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第10条 区位优越佛山位于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圈之一的珠三角的核心,广佛肇经济圈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随着城铁、高速等的发展,融入广东半小时经济圈,广佛同城化越来越明显。在接受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辐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易于与广州、肇庆等城市形成工业产业互补的态势,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实现相互协调发展。第11条 经济雄厚“十一五”期间,佛山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体迈上了后工业化初期阶段。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5,651.52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雄厚的经济基础可以为产业转型、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资金保障,为下一步创建生态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12条 基础扎实3

“十一五”期间,佛山市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生态转型,淘汰“两高一资”企业,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结构性污染问题逐步有所好转。成功创建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超额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使得城乡的整体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这些均为佛山创建国家生态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章 规划总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依据第13条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先进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的战略定位,以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佛山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14条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生态市建设规划要统筹考虑人的经济需求与环境需求,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另一方面必须确保经济的发展不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要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科学合理地优化生产力结构与布局,尽量减轻生产方式对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的程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居民对优质环境的需求。平衡为根,和谐共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是有限度的,当外力干扰增强并超过这个极限时,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将不能回到原先的稳定状态,终将导致系统的崩溃和毁灭。佛山市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受这一原理支配。同时,生态系统是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及众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生态市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使每一子系统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还要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加和效应,努力使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达到最佳。整体优化,突出重点。生态市建设规划要对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分步实施、协调动作,要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各行业规划紧密衔接,并结合佛山市自身特色与生态市建设要求,突出重点,优先做好生态经济、生态安全、水环境、生态人居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统筹策划。分区管理,体现特色。在空间尺度上,本规划将点面结合,既从总体上考虑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对整个市域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提出不同的建设与管理方向,同时,在规划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地缘优势得天独厚、制造业高度发达、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等佛山特色。4

高效实用,适度前瞻。本规划将围绕生态市考核指标体系,首先从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制定近期目标及实施方案,规划的保护目标应符合佛山市环境容量及生态承载能力的实际情况,规划工程投资应在当地的财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同时,还充分考虑未来国家的各项环境标准和要求,以及佛山市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着眼未来,制定远期规划,体现一定的前瞻性。第15条 规划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全国生态建设规划》,国发〔2000〕38号;《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创建指标(修订版)》(2008年1月);《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2004年12月);《全国主体功能区划》(201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9月);5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规范》(1996年1月)。(2)广东相关法律、法规《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2002年1月);《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年1月);《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4年5月);《广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8年6月);《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1998年12月);《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2007年3月);《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1999年12月);《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办法》(1997年12月);《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的决定(1997年9月);(3)相关规划及政府文件《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2005年2月);《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2002年);《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2004年);《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2007年);《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年);《广东省水环境容量核定》(2005年);《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2011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8年);《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2004年);《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2005年);6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687460441a1159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