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品牌跨文化传播文本的重构方案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品牌跨文化传播文本的重构方案


2023年11月29日发(作者:笔记本电脑高配置推荐)

营销策略

DOI10.19699/2096-0298.2020.03.099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品牌跨文化传播文本的重构方案

——以通讯企业华为为例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贺明瑶

三江学院 高兰英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中国古文明交流之路在新时代重新书写,形成区域文化融合,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文化新

发展的神圣使命但却被极端分子解读为中国利用文化实现领土扩张,中华文化正在威胁世界上其他国家主权地位,用政治、军事思

维解读文化、经济事件并做出一件又一件以政府之力侵犯私人企业权利的恶毒事件本文仅以中国通讯企业华为为例,秉承中华文

化优秀品质,将民族精神作为品牌文化核心精神以追求产品满足人类需求,区域国家间的文化和谐共生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

民族品牌 中华文化 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F279.23 A 2096-0298(2020)02(a)-099-02

是消费者与品牌联系起来的形成在记忆中的任何事物,而最大

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就是消费者对品

牌的一系列联想,这些联想组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消费者对这一

品牌的整体印象,也就是品牌形象。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为消费

者提供满足其感知需求的品牌联想,成为品牌形象塑造的必修

课。在此基础上,企业实践中就衍生出诸如品牌定位之类的市场

营销策略,通过对消费者的品牌联想进行调研分析概括为11

类型,分别是:产品本身特性、产品生产的国家或地区、产品的竞

争者档次、象征的生活方式、人物形象、顾客需求、产品用途、

格、顾客的满意度和企业的其他无形资产从这11种类型出发制

造有目的性的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最终达到在消费者心目中

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地位的目的。从信息传播的两面性

来看,品牌形象不仅是消费者对于品牌感知和接收到的信号

是企业想要传达出的信号,因此进行品牌形象的塑造与管理就

成了企业管理的侧重点,就出现了后续的企业品牌识别战略,

于有效构建企业与其他企业相区别的识别系统,将落脚点又回

到了视觉识别、制度识别、物质识别和理念识别。到这个阶段,

牌形象战略就发展到了企业形象的范畴,企业形象的大部分内

容来自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品牌的一系列联想集合

1.3 企业形象与国家品牌

在品牌形象研究中,学者就已提出影响品牌形象的一大变

量是产品生产的国家或地区,2011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国际交流

学院会展管理系的师生们共同做了以品牌来源地和产品属性作

为自变量,熟悉度作为协变量,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作为因变量

ANOVA检验。研究发现,品牌来源地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评

价以及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同样产品属性也可以调节来源地的

效应,也就是说品牌来源的国家形象是消费者有益品牌联想的重

要致变量,同时企业本身的品牌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来

源国家的形象,这一结论被华为遭遇到的美国“抵制”进行证实。

1996年,西蒙安浩在他的文章《二十一世纪的国家品牌》中提出,

·

2019517日凌晨,美国BIS(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正式把

华为列入“实体名单”在此之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

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给予美国BIS更大的权利去禁

止美国企业使用华为这种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设备,同时禁

止华为从美国企业那里购买技术或者配件。这就是愈演愈烈的

美国制裁华为事件,现在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华为作

“中国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其发展已经让世界霸主美国深

感不安。华为事件仅仅是一个缩影,是一个中国企业发展威胁美

国企业发展地位的缩影,是一个中国经济发展威胁美国经济霸

权地位的缩影,更是一个中国民族品牌的壮大带来国家形象和

世界地位提升的缩影!

1 品牌形象走向国家形象层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1.1 品牌的提出

这个

brandr意指燃烧,是指产品的制造者将印章的烙印燃烧到自

己生产的产品中。早在一万年以前古印度的吠陀时期就出现了

最古老的通用品牌,而在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在纸上使用水印

形式的品牌。发展演变至近代,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专家菲利

科特勒博士给出了品牌一个较早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

·

术语、标记、符号和设计或是这些元素的组合运用,达到借以辨

认销售者或者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

和服务区分开来的目的”沿用至今

1.2 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

品牌在一段时间内都等同于标志、商标,是解决市场营销

中产品同质化难题的产物,在品牌产生初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

的收入,比如手机就会等同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产品品牌,

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联想成为各大企业争相抢占的“蓝海”

牌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的一系列联想,是基于消费者的心理认

知层面的研究。品牌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Aaker认为,品牌联想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品牌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0737)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贺明瑶(1985-)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广告传播、品牌文化方面的研究。

2020年2月

09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Marketing

在某种意义上,制造特定产品的国家(或者消费者相信这些国家

制造了特定产品)是一类品牌,这是一个国家世界竞争力的一个重

要维度,是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备要素。在一带一路的时代

背景中出于合作共赢的需要,国家形象的传播就必然成为各国

亟须高度重视的方式,而中国要想走向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就必

“要准确树立中国的海外形象,就要精心打造中国这个国家品

牌”至此,企业形象的传播进入了国家形象的层面,成为国家文

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就必然担负

更多的中华文化精神的道义,通过企业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让中

华文化在世界丛林中获得独特的性格。

这种论断是有多么的可笑和站不住脚。

3 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格

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意大利

商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其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却有

争议;在他之后,同样用国际眼光考察了中国文化的是意大利天

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他在晚年所写的《利玛窦札记》中表

述了他几十年研究的一个重要论断,那就是中国文明的非侵略、

非扩张的本性。中华文明的非扩张本性来自于农耕文明,与欧洲

的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很不相同的是,农耕文明的固土自守和

热土难离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非侵略性。这一点国外学者也有提

及,(中国文明)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有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原

因。中国在它的大部分历史时期,没有建立过侵略性的政权。

许更重要的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和平主义精神

约束了它的向外扩张”中国悠久的历史,沉淀成了稳定的民族

人格,追求和平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深层次无意识价值观。

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高速公路,以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实现区域间的跨文化交流、互动、互学、

鉴,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信任、不同民众间的来往,促进不同国家

间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

2 品牌形象跨文化传播展现着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格

华为的企业文化被业界称为狼性文化,尤其是创始人任正

非,被称为“土狼”华为低调的性格和疯狂的行为,使这匹“土狼”

更加让人琢磨不定。企业性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创始人的性

格,任正非曾经说过“看哲学使人快乐,看历史使人痛苦”哲学思

考让人沉浸在一种自由思考的快乐之中而看中国的历史、现在和

未来,则是很痛苦的。喜欢做哲学思考的任正非是孤独的,他在孤

独中悟道,在孤独中布道,在孤独中建道,也在孤独中述道。华为

的成功是由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中的利益驱动力驱动的,是一场从

精神到物质的转移,而物质又巩固了精神的力量,20年来华为

哲学对全体员工的洗礼使得每位员工身上小小的原子核在价值

观的驱动下发挥了巨大的原子能。华为的成功靠的是哲学和制

度的力量,这种哲学是中国的哲学,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2.1 中华文明威胁论

美国对华为的抵制绝不是一朝之为,感知到中国文化的强

大和魅力之后,在国际上散布“中国文化威胁论”的行径屡见不

鲜。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先生发表了《文

明的冲突》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说,21世纪的冲突,

将以“文明”为坐标,他预言古往今来所积聚的不同文明群落,

以自己的文明为皈依,然后与其他文明对弈、纠缠、冲突。在所有

的文明群落中,21世纪最重要的冲突将发生在最重要的三大文

明之间,即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由此奠定了以西

方立场来解析世界文明格局的局面,漠视文化之间的交融和互

置,将文化之间的差异夸张成你死我活的对立状态。从世纪之交

开始,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化,这让更多

的人将冲突的事实和冲突的理论相互印证,想当然地推及中华文

明会与其他文明产生激烈的冲突,威胁其他文明的存在。这是表

层逻辑的演绎,缺乏对中华文明的深刻解读。由此可见,文明冲

突论”表面上看起来气势雄伟,言之凿凿,实际上仍是西方本位

论面对新世界的一种新表述、新变体。

2.2 中华文明扩张论

冷战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警察”

的角色将自认为“最好”的西方文明渗透给其他国家,以达到所

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推行着文化霸权扩张战略。面对

着日益崛起的中国经济,灿烂的中华文明经过“一带一路”倡议

传向了世界更多的国家和角落,开始引起警觉,“贼喊捉贼”

面目提出中华文明正在进行着全球扩张的论断。“中华文明扩张

论”“文明冲突论”如出一辙,旨在贩卖“中国将会进行侵略和

扩张,威胁其他国家主权”的紧张情绪。只要深入了解就会发现

100

4 跨文化传播文本重构凸显中国文化要义,“和”

最终目标

中国民族品牌形象在跨文化传播视阈中,成为国家形象的

一部分被纳入国家品牌形象传播的体系之中并被重构成一个

新的“文本类型”具有更大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4.1 跨文化传播文本以“简”为第一要义

学者余秋雨为文化做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能够让我们从现

实角度稍微窥探一些文化这位巨人的模样,他说,文化是一种

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

建集体人格。无论是“文化冲突论”还是“中华文明夸张论”都是

将政治立场和军事思维带入到文化场域中。文化是一种精神价

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只与人本身有关,与人的国籍、信仰和政

治团体等均无关系。就像中国的儒家学说可以被世界各个地域

的人群学习和使用,马克思的思想能够被中国人用来指导生活

实践,我们并不能说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思想并指导实践,就说

马克思所在的国家占有了中国领土,这样是很可笑的类推,但在

实践中,还是有很多人将政治和军事思维用在文化领域,人痛

心疾首。中国第一个哲学家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清道夫”他的文

化遗嘱就是永远做减法,走向极其简单、简约的方向。从他开始,

诸子百家中没有一家是复杂的,这样的起点造成了中国文化早

期的“轻”的状态。在长期的发展中,虽然会越来越臃肿,但经过

大体量的自我净化作用,依然保持生命力。由此可见,“简”应该成

为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第一要义,这一点在华为的实践中做到

华为的品牌识别简约、品牌个性单一、行为方式从一而终,

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中国文化代表。与之相似的还

有美国的苹果公司,虽然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却将极简主义贯彻

到极致,给全世界的消费者以美的享受,以生活方式的改变,

精神价值的丰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牌文化以物质产品为媒

介向世界上更多的人传递文化、传递美,是文化传播最有力的载

体,是文化软实力的“硬因素”

(下转103)

2020年2月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消费市场

现旅游产品的分类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从规划和产

品提供上,更好地突出针对性和成效性,这样也能更好地增强游

客满意度。提高旅游零售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进行各种类

型的教育培训,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满足不同

国家、不同地区游客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景区所在地人们的热

情好客,旅游零售服务产品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对于旅游零售

服务区域,加大整改力度,以专业化、规范化推动零售服务场地

建设,让游客在零售服务产品体验上得到更多的满足。

4.3 开源拓流,丰富旅游销售服务的基本内涵

首先,旅游市场,应当主动与市场经济对接,加大市场调研

力度,对各种新型的、新兴的产品与旅游市场发展结合起来,

重对旅游景区所在地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开发挖掘,以此推出更

多时尚型、传统型的产品来,这样可以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机

会。其次,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将各种旅游零售服务产

品搬上互联网平台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对于加快旅游

零售服务的预销售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影响收益管理的

重要方面。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篇文章立足于旅游零售服务对收益管理的基

本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明确了旅游零售服务产品当中的收

益链,在此基础上,对怎样更好地进行旅游产品零售服务收益管

理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加快新时期旅游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光勇,刘明宇,何建民.从单边市场到双边市场:旅游定价文献

综述[J].旅游学刊,2018(2).

[2] 刘艳,王君. 究[J].

刊,2015(7).

[3] 张钰婕.从迪士尼门票提价分析定价策略与收益管理[J].现代商

贸工业,2018(8).

(上接100)

4.2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在他的《且介亭杂文集》中提出“只有民族的,才是

世界的”想要表达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

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区位等多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民族间

的文化差异、个性和特色;二是世界文化的本质是多样化的,

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尊重并传承自身文化的

独特性,才能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这对一带一路背景

以商品品牌文化为介质进行的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和传

播也同样适用。

美国制裁华为事件,2018121日指使加拿大警方逮捕

华为副董事长、CFO孟晚舟女士为序幕。1211在中国政府的

严正交涉和强大压力下加拿大方被迫同意孟晚舟女士的保释

申请,之后孟女士在其朋友圈发布消息称“我以华为为傲,我以

祖国为傲”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同胞的民族热情和爱国情

怀,成为华为品牌传播的一次强有力的战役。

孟晚舟事件,从企业层面看是一次品牌传播的公关事件,

是这个事件中加入了政治因素、民族因素,凸显出民族品牌在跨

文化传播中不得不重视的一方面:民族精神的注入。无论是企业

还是个人,一旦走出国门,就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言人,成为国家形

象传播者将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以商品为介质,以企

业品牌为桥梁,传递到地球上更多的区域和民族中构成全人类

共同的文化财富。

4.3 “和”是民族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标

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物质的流转,人群的流动,人际的

交往都成为文化交流的驱动力,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有文

化不断发展和传承的可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是要将古

人已经走通的文化交流之路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突破政治和军

事的藩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族品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物化代表,在跨文化传播中

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为核心,在传播文本的选择中应首

先明确中华文化的特性。所谓特性就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

性、差异性,学者余秋雨将之归纳为三个“道”社会模式上的礼

仪之道、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和行为模式上的中庸之道,构成

了中国文化之鼎,成为中国人精神凝聚的理由。礼仪之道是和于

自然,君子之道是和于他人,中庸之道是和于处事,一个“和”

能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彰显于世界,表达于语言,屹立于世界

文化之林。这是中华古文明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是在新时代继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9).

[2] 舒咏平,胡靖.“国家品牌传播”提出的逻辑[J].学术界,2018(4).

[3] 杨杰,曾学慧,辜应康.品牌来源国(地区)形象与产品属性对品牌

态度及购买意愿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1(9).

[4] 江明华,曹鸿星.品牌形象模型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3(2).

[5] 甘代军.彝族火把节的“文本”重构与文化表征[J].云南社会科

学,2009(4).

[6] 孙国辉,韩慧林.公司品牌形象和国家品牌形象对购买意向的影

响——基于中国跨国公司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5(4).

2020年2月

10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1250937a106408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