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发(作者:佳能a650多少钱)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九年级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6页,20题,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3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答
题卷上相应位置。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
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依次填在方格内。(2分)
..
下雪了,果然。校园白了。那一株株独立不羁( ▲ )的小杨树,昨日还有飘
.
yè( ▲ )在枝头的几片零星枯叶,对着深蓝色的天空默默低yín( ▲ ),而一夜间
就不知被雪花弹拨到哪去了,断送了簌簌( ▲ )秋声。
.
(摘自迟子建《北国一片苍茫》)
2.默写。(8分)
① ▲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② ▲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 (李煜《相见欢》)
④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散入珠帘湿罗幕, ▲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 ▲ ,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⑦无可奈何花落去, ▲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⑧ ▲ ,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3.名著阅读。(6分)
⑴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
A.汤姆与哈克去闹鬼的屋子挖金子,结果意外发现逃跑的印第安乔与假装聋哑的西
班牙老头在一起。
B.秦大奶奶因为不肯将家搬离麻油地小学,所以一直与麻油地小学有矛盾,但是她
最后因救落水儿童而死,获得师生敬佩。
C.因为贵族青年维克多的出卖,保尔路救朱赫来,打伤哥萨克骑兵的事暴露,保尔
被关押起来。
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9 页)
▲ ▲ ▲ ▲
D.为了使自己看起来与“耶胡”不一样,格列佛一开始向慧骃主人隐瞒了自己穿衣
服的事实。
⑵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相关问题。(1分)
老儿答道:“老汉姓金,排行第二。孩儿小字翠莲。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
卖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老汉父女两个只在前面东门里鲁家客店安下。”
▲ 听了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
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
根据选段,补充出空格处的人名。
▲
⑶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3分)
黑汉道:“我夜来得了一件宝贝,名唤锦襕佛衣,诚然是件玩好之物。我明日就
以他为寿,大开筵宴,邀请各山道官,庆贺佛衣,就称为佛衣会如何?”
锦襕佛衣是如何落入选文中的黑汉手中的?(3分)
▲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3分)
能够利用网络进行社交的老年人日益增多。①报告显示,在这些老年网络社交达
人中,有近九成多的人会使用微信。“心灵鸡汤”和养生秘诀都是老年人重点关注的信息,
②但只有三分之一老年人能够信息真假。③很多年轻人甚至抱怨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
文字是信息“骚扰”,表示收到过很多长辈转发的“鸡汤”。
⑴ ①处不合逻辑,应删去 ▲
⑵ ②处成分残缺,应在 ▲ 词语后增补 ▲ 。
⑶ ③处语序不当,应将 ▲ 与 ▲ 互换位置。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6分)
材料一: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
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
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
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材料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江滨新村探索将不透水路面改为透水路面,利用
现有空间做透水绿化带、停车场,楼宇之间安放雨水罐。施工方用模型做实验,在不扩
大下水管道管径的情况下,这个老小区足以应对30年一遇的暴雨。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
来洗车、保洁,减少对新鲜水的使用。而房屋楼顶的“绿地贴”也是亮点之一,不仅解决了
楼顶漏水和阳光直射问题,还增加了城市蓄水功能。
材料三:习近平同志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
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
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1)根据材料一,说说许多城市每逢大雨就内涝,又让雨水白白流失的的原因。(2分)
▲
(2)根据材料二,说说“海绵城市”有哪些优点。(2分)
▲
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9 页)
(3)根据三则材料和自身经验,试说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6~7题。(共6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中所描绘的“塞下”之景,“异”在何处。(3分)
....
▲
7.结合全词内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不寐”的原因可能有哪些。(3分)
....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0题。(共13分)
郑板桥工书,自创一格。盐商某乞书,愿以百金为寿。公性傲,固不可以利动者。
①
唾弃不顾,某亦无如何。公生平酷嗜狗肉,一日出城游,薄暮归,忽觉狗肉香,踪其所
在,则见竹篱茅舍,柴扉半,因径入焉。主人方讶不速之客至,公曰:“余板桥郑某是也。
适闻狗肉香,不觉信足而入。唐突之罪,自知不免,许我一尝异味。”主人大喜,曰:“久耳
鸿名,邀恐不至,今乃赐光,幸已。”揖让入室,公据案大嚼,抚腹呼饱而止。主人导入书
斋茗话。四壁悬名人书画,案上琳琅满轴,纸墨横陈,知主人亦精于书者,谓曰:“饫君佳
馔,请酬以书。”主人笑颔之。公援笔狂书,腕颓始去。一日,公偶至某商处,见所悬条幅
皆曩在城外某处书者,大惊质商,商具以告,并出一仆曰:“先生识此人乎?”公视之愕然,
盖即当日狗肉主人也。
(选自清•易宗夔《新世说》,有改动)
【注释】①寿:酬劳。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 主人方讶不速之客至 ( ▲ ) ②薄暮归 ( ▲ )
..
② 适闻狗肉香 ( ▲ ) ④曩在城外某处书者 ( ▲ )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①公性傲,固不可以利动者。(2分)
▲
②公援笔狂书,腕颓始去。(3分)
▲
10. 为得到郑板桥的书法,盐商费尽心机。请简要概括他做了哪些安排。(4分)
▲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共10分)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9 页)
王宏伟
①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
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
②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
四节气”。几千年来,中国人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国际气象界,
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申报文本认为,“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
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
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甚至成为中国文化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③目前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该台副研究员成灼向记者介
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学原理:“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
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
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
是一个节气”。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所有的名称都与今天一样,
这就表明至少在西汉,中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今天,因为天文学
的发达,人类已经可以很精确计算二十四节气。成灼透露:“每年的二十四节气都提前一年
公布,时间误差可以控制到一秒钟以内。”
④中国千百年来以农业立国,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江苏
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表示,二十四节气是先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
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是现在全国的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
运作。节气与农业最直观的联系就是各种农谚,比如“梅种芝麻莳种豆”,说的是进入梅雨
季节要种芝麻,莳是插秧,插秧的时候就该种豆了。再比如清明要吃青团子,立秋要吃
西瓜叫“啃秋”,而冬至时人们会吃饺子或汤圆。
⑤在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看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时间框架的一部分。虽
然外国也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样的划分,但是能再细分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
物候,使生产生活与自然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只有中国人,而这对于人们的文化认同和
国家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⑥城市里的人与农业相距遥远,那么我们还需要节气吗?“遵循什么样的时间框架,
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现在按星期来安排工作和生活,其实这是工业化的产物,是
一种机械而单调的生活节奏”,刘魁立认为,“节气是依据大自然的变化制定的,会更加丰富
多彩,因此人们要回归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需要在生活中加入像节气这样的时
间框架。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漠视自然已经太久,而要了解自然,节气作为
一个时间尺度是必不可少的。”
(原题《节气,在时间的脚步中感悟诗意》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1. 请简述文章3-5小节分别从哪些角度为我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3分)
▲
12. “梅种芝麻莳种豆”是一句与节气相关的农谚,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概说这类
农谚的作用。(2分)
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9 页)
内容: ▲
形式: ▲
13. 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这就表明至少在西汉,中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
▲
14. 结合全文,说说作为一个城市人,为什么要重视二十四节气?(3分)
▲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共16分)
冬天记忆
张海生
①虽然时隔已经很久远了,但我却依然念念不忘。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一
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很自然就成了我患难的伙伴。
②我记忆里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走在上学的路上,寒风打
着呼哨扑过来,刀一样地扎疼我的脸,割疼我的耳朵,顺着袖口、脖子、胸口往棉衣裤
里钻。教室里没有取暖的设备,窗户上常常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白塑料布或
纸袼褙片儿,风刮过来嘭嚓作响,顺着缝隙往教室里钻,坐在教室里,写字的手冻得拿
不住笔,把两手抄进棉袖筒里或凑到嘴上哈几口气暖暖手再写。下雪的日子,冰天雪地,
树木上、老墙上、屋顶上全是雪,整个世界萧杀而苍茫。消雪的日子,更是冷得厉害,
房檐上垂挂着短则几寸、长则数尺的小檊杖一样粗细的冰凌柱,哩哩啦啦的滴着水。我
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一根根将冰柱捣下来,小手冻得象透明的红萝卜。晚上睡觉的时
候是最受罪的时候,脱了衣服往被窝里钻,被窝里冰凉冰凉,冻得人浑身哆嗦,大半夜
也暖不热。那时候我曾想,晚上我要能有一个温暖的被窝该有多幸福呀。
③那些个冬天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寒冷。在梦一般的记忆里,我用驱寒的方式,
用寻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在学校里,下课的铃
声一响,我们就跑着挤到一堵太阳光照得到的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挤,
使劲的挤,一边挤一边高声喊叫: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挤挤,挤老干,挤
出老干我喜欢。如果中间的那一位被挤出来了,就迅速的跑到两端继续往中间挤,直到
浑身发热,浑身出汗。我们还打皮老尖儿、迈大步、推铁环、吹鸡毛上天。
④放学了,几个同学一合计,直奔老麦场的麦秸垛,在麦垛的一方掏一个洞,再到
地里偷几个白萝卜,用竹批儿剥去厚厚的一层皮儿,躺在麦秸洞里吃得津津有味,辣甜
绕口。有时候,我们也会跑到大河塄的格档堆上,用自制的枪、棒做武器玩“打仗”、捉迷
藏,我们常常忘记了时间,直玩得天昏地黑。麦场的小庵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会
在小庵的朝阳背风处挖一个坑,坑沿上垒几块土坯或砖块,然后到地里去拾些树梢干柴,
点上火取暖,有时还用泥包住用弹弓打来的麻雀,放到火里烧烤,等到泥烧干了的时候,
剥开泥块,麻雀的羽毛也会被烧的无影无踪,烧熟了的麻雀肉热气腾腾,再撒上些从家
里偷来的盐,一边烤火一边吃,香甜而温暖。
⑤在关于寒冷的记忆中,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那些圆溜溜、胖乎乎的鹅卵石,不知从
啥时候开始,我冬天的冷被窝里竟有了这些可爱的小伙伴。那是母亲去城河里洗衣服时
捎回来的,母亲选择了这些大小适中,形状可爱的鹅卵石洗净带回家。傍晚做饭时,母
亲将几块石头围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炕得很热,母亲又把每一块石头用
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9 页)
一块包袱布裹住,放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我钻进暖和的被窝里,脚蹬一块石头,怀
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
⑥时光已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我的女儿已将大学毕业,当我和她谈起这些往事,她
听得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
雪,空调、水暖、电暖、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
人与人挤在一起用来取暖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
么能够忘记了对一颗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
(选自2012年7月2日《文艺报》,有改动)
15. 童年的“我”用哪些方式驱散寒冷,寻找温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
16. 试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作用。(3分)
▲
17. 试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3分)
傍晚做饭时,母亲将几块石头围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炕得很热,母亲
又把每一块石头用一块包袱布裹住,放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
▲
18. 结合加点词语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4分)
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调、水暖、电暖、
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人与人挤在一起用来取暖
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
....
▲
19. 如果将文章的标题改为“寒冷的记忆”好不好,为什么?(3分)
▲
三、作文(共50分)
20. 请以“我竟然可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少于600字。
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9 页)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市属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1.(2分) jī 曳 吟 sù(答对一个或两个得1分,答对三个或四个得2分)
2.(8分)
①窈窕淑女 ②老骥伏枥 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狐裘不暖锦衾薄 ⑥鸢飞戾天者
⑦似曾相识燕归来 ⑧阡陌交通 ( 每空1分,有错该句不得分)
3.(6分)
⑴(2分)B(秦大奶奶是为捞一个南瓜而死)
⑵(1分)鲁达或鲁提辖(如果答“鲁智深”算错)
⑶(3分)唐僧师徒借宿观音院,院主为吞占锦襕佛衣火烧唐僧师傅禅房,(1分)孙悟空将计就计
反将院内其他房屋烧掉,(1分)黑熊怪趁乱偷取锦襕佛衣(1分)。
4.(3分)
(1)删去“近”或者“多”。
(2)“能够”词语后增补“识别”或“辨认”。
(3)“表示收到过很多长辈转发的‘鸡汤’”与“甚至抱怨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文字是信息‘骚扰’”
5.(6分)
(1)(2分)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排水都是快排模式,城市土地大量硬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2分)①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贮存水源。②美化城市环境,增加绿化面积。③还可以解决屋顶
漏水和阳光直射。(每点1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3)(2分)①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量排水,积水。②综合考虑工程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
与绿化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联系起来。③利用现有资源,节约资源,注意环保。(每点1分,答出两点
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6.(3分)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孤城被群山环抱且城门紧闭;夕阳西照,荒漠上的烟直而高。(以
上三点每点一分,意思对即可)
7.(3分)苦寒之地,环境恶劣(或夜晚寒冷);思念家乡;功业未建;心系军务。(以上四点答出三点
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8.(4分)①邀请 ②靠近 ③刚好(“正好、恰好、恰巧”等) ④过去(每小题1分)
9.(5分)①郑板桥性格傲岸,本来(1分)就不是可以用利益(1分)打动的人。
②郑公拿笔狂写(1分),直到手腕无力(1分)才离开(1分)。
10.(4分)建(或“找”或“租”或“借”或“买”)了一所竹篱茅舍;房内陈设文雅;让自己的仆人
假扮主人;在郑板桥游玩饥疲之时故意准备了他最爱的狗肉吸引他;热情款待,使郑板桥产生亏欠
之感。(以上五点,答出四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郑板桥擅长书法,自成一体。有个盐商向他求字,愿意用百金作为报酬。郑板桥性格傲岸,
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9 页)
本来就不是可以用利益打动的人。(对盐商的要求)鄙夷而不在意,那个人也没有怎么样。郑板桥
生平非常喜欢吃狗肉,一天出城游玩,傍晚才回,忽然闻到狗肉香,顺着踪迹找到个地方,就看到
竹子扎的篱笆茅草盖的房屋,柴门半开着,于是一直往里走。房屋主人正惊讶没有邀请的客人突然
到来,郑板桥说:“我是郑板桥,正好闻到狗肉的香气,不觉随便走进来了。自己知道不免犯了冒昧
的罪过,还请求您能容许我尝尝(锅里)特别的美味。”主人非常高兴,说:“久闻大名,担心邀请不
到您,现在竟然赏光,幸运啊。”礼让进屋,郑公占着桌上大吃,直到摸着肚子说吃饱了才停止。主
人领他进入书斋喝茶说话,四面墙壁悬挂着名人书画,书案上琳琅满目很多画轴,纸墨摆放在那里,
(郑板桥)知道主人也是精通书画的人,对他说:“吃了你的美味,请用字做为报酬。”主人笑着点头。
郑公拿笔狂写,直到手腕无力才离开。一天郑板桥偶然到一个商店,看到悬挂的条幅全是先前在城
外那个地方写的,大吃一惊,质问商家,商家把实情都告诉他,并叫出一名仆人说:“先生认识这个
人吗?”郑板桥看到这个人大惊,原来是当日请他吃狗肉的主人。
11.(3分)3-5小节分别从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学原理、诞生和发展;(1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重要
关系(1分)以及二十四节气在文化认同和国家凝聚力的角度(1分)分别为我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
12.(2分) 内容:突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1分)
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让人记住。(1分)
13.(2分)“至少”起着限制性的作用,(1分)表明西汉前已有节气的划分,只是不一定成熟,到了西
汉节气的发展已经成熟,表达更加准确。(1分)
14.(3分)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传承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增进我们的文化认同和国家
凝聚力。(1分)②二十四节气有利于我们摆脱城市的刻板生活,使生活丰富多彩。(1分)③二十四节
气体现了我们对大自然的尊重,有利于我们亲近大自然。(1分)
15.(3分)(1)每到下课,“我们”通过挤老干等游戏使身体温暖起来。(2)放学了我们躲在麦秸洞里
“偷”白萝卜吃。(3)“我们”在小庵里点火取暖、烤麻雀吃。(4)钻进母亲用烤热的鹅卵石焐热的被
窝,感到温暖。(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6.(3分)承接上文关于寒冷的种种回忆,凸显冬夜里被窝的冰冷难熬(1分),引出下文“母亲”带
回鹅卵石烤热放进儿女被窝的细心和温暖。(1分)表达了“我”对温暖的期盼(1分)。(各点意思对即
可,仅答承上启下不得分)。
17.(3分)动作描写(或“白描”)(1分)如“傍晚”“睡觉前”可见“母亲”炕石头时间之长;围字
写出“母亲”烤石头时希望将每一块石头均匀烤热,“裹”字写出母亲既希望石头热量保持长久又担心
子女被烫的微妙心理;“每一块”“一块”都写出母亲包裹石头的仔细,(1分,任选一点即可)这些词
都体现“母亲”对儿女的关爱之深之细(1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变得丰富,取暖变得容易,年轻人很难理解作者对童年简陋的取暖方
式的情感(1分)。 “愚顽可笑”一词表达了“我”对童年冬天取暖方式的执着地怀念(1分),还有年
轻一代难以理解他这种心理的自嘲和遗憾(1分),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物质丰富,情感却变得匮乏现象
的慨叹和反思(1分)。(以上四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19.(3分)不好。“冬天记忆”有寒冷更(也)有温暖(1分),“寒冷”虽然是作者对“那些个冬天”
的最深刻印象,但文章要表达的重点却是“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的“温情”与“温暖”,所以“寒
冷”不是作者记忆的重点(1分,意思对即可),而将回忆中的“寒冷”写得真实生动是为了对比(或
衬托)出另一部分记忆的可贵(1分,意思对即可)。
20.略
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9 页)
语文试卷 第 9 页 9 页) (共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1019545a104514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