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高考作文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evident)

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目录:

0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02三星堆考古札记|三星堆片段

03千年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分支

04三星堆遗址考古再“上新”

正文:

0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谈到三星堆遗址,常用“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来描述。将时钟回拨至上世纪20

年代末,广汉太平场(今南兴镇)的燕道诚淘浚溪流,在溪底发现璧形石环数十枚及石

圭、玉琮等,就此意外揭开了三星堆考古大发现的序幕。

沿着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时间轴线,193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那一年,由时任华

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籍学者葛维汉带队,在广汉太平场月亮湾进行了三星堆的首次发

掘,出土器物及残件600余件。虽然此次发掘只有约短短10天,但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三

星堆考古发掘者根据历年所获资料,将属于同一遗址群的各地点统一命名为“三星堆遗

址”并首次进行了分期研究,使人们对三星堆遗址的认识从无序走向有序。

时间来到了1986年,由于砖厂工人取土,于当年7月和8月先后发现12号“祭祀

坑”,随后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

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其中以青铜器为大宗。相关专家认为“多数文物前所未

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也由此掀起了一个国内外探索三星堆的热潮”。

1986年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吸引世界关注,到201911

重启祭祀区的发掘,时隔30多年,引发了不少公众疑问:“为什么要隔这么长?”

就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没发现相关线索,但

在这30多年间,围绕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确实,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万娇在其20209月出版的《从三星堆遗

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一书中,详细梳理了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考古工作,其中,从

1987年到2014年共有15个重要时间点,考古工作包括对三星堆王城的初步认定完成、青

关山台地发现“宫殿”基址等。

“非常奇妙、非常独特”

是中华文明组成部分

528日下午,在广汉举行的“中华文化全球推广 三星堆推介会”上,国家文物局

副局长胡冰介绍了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的最新文物出土情况。“20209

月至今,34家科研机构、高校系统开展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初步确定了祭祀区的分布范

围、堆积状况和年代。目前,34号坑内象牙提取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对象牙下文

物进行提取;5号坑已完成西北区域除圆形金箔片之外的其他文物提取,基本确认到达坑

底,下一步将局部开展实验室考古;6号坑正在进行坑壁以及‘木箱’的整体提取工作;

7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及灰烬堆积。现已提取出土象牙、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文

物上千件。”胡冰说。

出土文物一次次更新,犹如打开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盲盒”,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

关注。

530日下午1点多,三星堆遗址4号坑现场负责人许丹阳和几位工作人员“特别激

动”,都在盯着“青铜扭头跪坐人像”的提取。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这位“95后”小伙子

告诉记者:“这是我参与4号坑发掘以来,印象最深的一次。提取文物后,我们观察到扭

头跪坐人像造型非常特别,呈跪坐姿态,双手为‘合十’状,头扭向身体右侧,头上还连

接了一个长条形铜器,这也是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此造型的青铜器,可以说是此次考古发

掘中发现的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而此前发布的青铜顶尊人像造型同样奇特:跪姿、双手叉指合拢,头像大眼咧嘴,表

情夸张、神态虔诚。相关专家评价认为,青铜顶尊人像将三星堆独特人像造型与尊造型相

结合,彰显了三星堆与中原商王朝的紧密联系,描绘出三星堆虔诚而神圣的祭祀场景,展

现了三星堆独特的信仰世界。

“三星堆非常奇妙、非常独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全球推

广 三星堆推介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这样描述三星堆。

“独特”也是踏进三星堆博物馆看到馆内文物的观众的第一反应。“看到青铜大立人

像,我已经感到很神奇了,但看到后来的青铜纵目面具、青铜戴冠纵目面具等展品时,真

的是一次比一次震撼。”528日上午,特意选了工作日到博物馆参观的王梅(化名)说

自己“被震住了”,她没想到观众会这么多。

在孙华看来,三星堆的独特体现在三星堆遗址既是包含了3个延续的考古学文化的典

型遗址,也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古蜀文化中心都城,并且在城市规划建设、宇宙观念和宗

教崇拜上有自己创造的独特城址。

“比如,三星堆古城的城市规划蕴含着法象天汉的思想,对以后古蜀王国历代都城的

规划影响很大,在紧接三星堆古城之后出现的成都金沙遗址、古蜀国最晚的开明王朝的都

城成都遗址均可找到印迹。而且,古蜀国的都城规划思想,在秦灭巴蜀后并没有消失,而

是被整合入秦汉文化体系中。在秦统一后营建的大咸阳、西汉长安城乃至于隋唐洛阳城

等,都还可以见到此类规划思想的孑遗。”孙华说。

实证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发展

随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考古成果的陆续公布,“这些成果如何解释”备受学界

关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新发现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价值内涵,同时有助于

加深我们对于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他强调说,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

分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

要实物例证。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三星堆文化的特质,那就是以地域特征为主导的多元文化面

貌。”在“中华文化全球推广 三星堆推介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

堆工作站站长雷雨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三星堆遗址的文化遗存首先以地域特征为主并

深深烙上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印记,这体现了三星堆文化的开放性、吸附性及其吸纳能

力。”

他进一步举例说,首先,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对其产生极大影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

镶嵌有绿松石的铜牌饰、铜铃、玉器当中的玉戈、玉璋,老百姓使用的陶盉、觚形器,都

是受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商代时期,三星堆的青铜容器,如青铜尊、青铜罍,以及青铜铸

“目前的一个推测是良渚文化覆灭后,一部分良渚先民到了中原,这样,文化因素又

从中原辗转到了川西地区。”雷雨说,“还有值得关注的是三星堆遗址城墙的夯筑技术,

稻作和早期灰白陶传统,都源于石家河文化。”

在王巍看来,三星堆既有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独特的文化面貌,同时又与夏商王朝

关系密切,学习借鉴了夏商王朝的礼制,比如玉器、牙璋、玉戈等为代表的仪仗制度,商

王朝时期的青铜容器代表的礼器制度等。“由此可见,三星堆对外来文化既吸收借鉴,又

创新发展。尤其冶金技术传到三星堆,发展成为青铜人像、青铜神树这样的铸造技术,是

了不得的发明和创造。古蜀文明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又创新发展,所以才如此发达并

呈现出浓厚的色彩。”王巍说。

许丹阳告诉记者,可以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看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新发现。“比如玉璋、

玉戈等在其他地区及其他文明中,也有发现;再比如青铜尊、青铜罍,也是受到了其他区

域的影响。虽然说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器物的造型是独特的,铸后切割开孔技术也是独

特的,但从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技术的维度来看,应该是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许丹

阳说。

孙华认为,三星堆文明是在中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共同作用下产生

的。虽然三星堆是后发展起来的,但是它长期延续、特征最为鲜明,既有学习和模仿,也

有创造和发展。“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聚汇,之后又汇入秦汉文化,影响着中华文明。”

有哪些谜底

尚未揭开

2021518日下午,孙华应邀在南京师范大学做了题为“探索古蜀文明的密码—

—《从三星堆埋藏坑看古蜀文明》”的报告。

关于“埋藏坑”的说法,孙华表示,在埋藏坑的性质问题上,学界的基本认识已经集

中在“祭祀坑”和“埋藏坑”两个方面。“祭祀坑说”认为,这两个坑是三星堆人特殊祭

祀活动的遗存,这是学界最普遍的主流认识;“埋藏坑说”则认为,这是三星堆发生重大

变故后毁坏神庙陈设的埋藏。“根据此次考古新发现,也许会在该问题上有新的推进。”

“三星堆祭祀区考古现场发掘估计能在10月前结束,但之后的整理,需要的时间可能

不只七八年。”孙华说。

三星堆文化

涉及更大范围

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文物局指导四川省开展大规模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陆续

发现三星堆古城、月亮湾小城、仓包包小城、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仁胜村墓地等重要遗

迹,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

考古工作者陆续在成都平原、重庆涪陵长江沿岸、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大渡河流

域发现三星堆文化或略晚于三星堆文化的相关遗址,逐步廓清了三星堆文化分布范围,也

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地区夏商文化的密切关系。

三星堆龙造型

龙的造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在中国境内有大量的发现,是中华文明具有

标志性的造型之一,并在后世被解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三星堆把龙的造型装饰到跪坐人

头上所顶的青铜大口尊的肩部,并且它比一般的铜尊肩部装饰要大得多,是一个非常独特

的文化现象。这是三星堆文明在吸收、借鉴其他区域文明因素的同时,发挥创造力的突出

表现。

延伸阅读

多科技手段集成应用

此次考古发掘,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形成考古、保护与研究联合团队。考古工作者充分运用

现代科技手段,建设考古现场保护棚、使用多功能考古发掘操作平台、建设考古现场文物

应急保护实验室等,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

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考古发掘、系统科学研究与现场及

时有效的保护相结合,确保了考古工作高质量与高水平。

既有文明关联印证

又有奇异独特彰显

新发现的三星堆文化“祭祀坑”达6座,其出土文物提供了更具完整性的资料,丰富

了古蜀文明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一极的地位。(见图①②

③)

(责编:岳弘彬、郝江震)

02三星堆考古札记|三星堆片段

李明斌,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

(一)

两个小长假的考验。

“3·20”直播过后的第一个双休日,三星堆博物馆就经受了第一波大观众量的考验。

4月初的清明三天小长假,三星堆博物馆迎来了湖水般涌入的观众:第一天,1.5万,第二

天,2万,第三天,近2万人次。屡创三星堆博物馆1997年建成开放以来的观众到馆人数

新高,超过历年任何一次黄金周单日观众量。

因返回三星堆,列席国家文物局领导调研座谈,亲见三星堆博物馆东外公路上井然有

序的观众排队长龙。据博物馆同事介绍,这次观众排队到大马路上和进园区后、入馆前再

排长队的罕见情况,令他们有点措手不及,同时又喜出望外。长龙般的队伍,让人既赞叹

三星堆的超级魅力,又钦佩观众的文明和耐心。

与此同时,三天小长假在给三星堆博物馆带来了运行压力,也带来了意外惊喜:博物

馆纪念品商品里有关三星堆的书籍、图册全部卖空,博物馆文创库存频频补货……观众的

“冲动型”消费和购买力,提醒了博物馆得赶紧提前备货,并开发新的品类。

位于三星堆博物馆园区东南向、浏阳路东北边有一块巨大的空地,当地人称“三星堆

大草原”,起初我以为只是个笑谈,没成想手机地图上一查,还真是有这个名。想必是从

历来有诙谐、幽默感的当地人口碑中演化而来。

在这处曾铺满青草的空地上,十几台平整地面的推土机不停地来回穿梭,为即将到来

的五一节做准备。果然,这处可容纳数百辆车子的临时停车场,在新冠疫情以来第一个实

质意义上可全面正常出行的五一小黄金周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央视报道,三星堆博物馆5

天共接待8万人次观众,同比增长360%,又创新纪录。

相信随着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的面世、新成果的公布和新馆建设的实施,一定会有越

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三星堆,体验灿烂的古蜀文明,感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320日,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

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201911月至20205月,考古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

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

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03千年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分支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确定将“川渝地区巴蜀文明化进程研究”作为“考古中国”的重大

项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星堆文物曾先后出展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这种对话的方

式,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感受文化的碰撞和一种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传播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三星堆文物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

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造型夸张的青铜面具、高达3.95米且

技艺精湛的青铜神树、流光溢彩的金杖……这些文物都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珍品。

此次,从三星堆此次出土的眼部有彩绘的铜头像、华丽的金面具、精美的牙雕、青铜神树

等文物,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中原二里头文化、商文化的影子,明显受到中原夏商文明的

影响。

02 改革红利深度释放,文物艺术品将备受追捧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三星堆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角,但已可见一斑。

文物艺术品因为承载着文化和艺术内涵,价值不仅永远不会遗失,相反,会随着时间的流

逝会逐渐放大其价值,甚至远远超出其价值本身,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人热爱收藏

的根本所在。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红利的深度释放将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新富

豪群体和增量资金的不断加码下,文物艺术品的文化属性和金融属性将更加凸显。

文物艺术品收藏不仅能体现收藏者的社会地位,丰富其自身的文化知识,在改变人们物质

生活档次的同时,也让人们获得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盘活文物艺术品市场,也可以为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更强劲动力。因此,未来文物艺术品将备受投资者

和收藏家的追捧。

03 收藏是为文化而藏、为艺术而藏,更是为社会、为国家而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富人阶层的数量急剧增多,未来还将持续增加。财富的增

加,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责任和遗产安排,这是不可避免的。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回报率大幅降低,全球股市、债市跳水,新兴财富群体和增量

资金开始转投艺术品市场水到渠成。而艺术品资产也由于其隐蔽性和价格的不确定性,因

此成为富人在资产配置中税收筹划和代际传承的最佳选择之一。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

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我国亦如此。

艺术品收藏不仅可以很好地传承文化和艺术,也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宣扬和展示我国文化。

正印证了那句: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是为自己收藏了,而是为社会、为国家收藏。

(二)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尤其在四川。

三星堆考古研究基地的伙食,想必给曾在此就餐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就是其中

之一。

距离发掘现场约5公里的考古研究基地,位于广汉市郊,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

掘队员的食堂。在本年度发掘工作之初,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发掘参与单位也曾一度在此

用餐,后由于发掘人员快速增加,基地食堂已容纳不下,不得不另行安排他处用餐。

食堂在研究基地侧后方,有大小不一的三个用餐空间,外带一露天交流区,更外侧则

是一片待征用地。看到有几只个头不大的黑山羊悠然地吃着草,问何用之有?唐飞院长笑

答:年底打牙祭。此事甚好,遂记下了。

室内配餐间开敞、明亮,碗筷消毒柜整齐排列在取菜台左侧,体现管理者的用心。食

堂最多可供70人左右同时用餐。

几次蹭饭下来,深为大厨的厨艺折服:夫妻肺片、回锅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

香肉丝、水煮肉片、泡儿菜……凡川菜经典者,无一不曾在该食堂出现,并为就餐者一扫

从会上获悉,四川省文物主管部门在2019年下半年三星堆考古勘探明确会有重要考古

发现时,即启动新馆建设工作程序,通过国际竞赛方式向全球建筑设计师(机构)征集概

念方案,此招“先手棋”,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根据竞赛公告规则,新馆概念方案征集,经数次评审,已推荐出较好方案。

由于三星堆博物馆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本次咨询会议高效务实。各参会专家在实地

查看选址用地和充分发表意见的情况下,对所议方案的在地文化体现、对原有建筑的理

解、呼应以及与现有博物馆园区的友好关系表达等主要方面,优中选优,综合评判,整体

达成咨询意见。同时,结合观摩三星堆遗址和祭祀区发掘现场,会议有针对性提出应适当

增加建筑面积,因应后续新出土文物保护、展示之“刚需”;还提出了博物馆定位建议,

利于长远之规划发展。

04三星堆遗址考古再“上新”

人民网

本报成都320日电(记者杨雪梅、王明峰、宋豪新)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

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上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201911月至20205月,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祭祀坑”平面均为长

方形,规模在3.5平方米至19平方米之间。目前,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

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

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

件。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支流湔江(鸭子河)南岸。遗址

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三星堆古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目前

发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遗址。据了解,此次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进

一步展示了三星堆遗址和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推动三星堆文化研究深入开展。

XX ( 20210321 02 )

三星堆遗址:有多少谜,还没解开?

发掘舱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329日,“金属探测反应强烈”的8号坑已掘至灰

烬层,后续或有更多珍贵文物亮相。这是继35年前两大“祭祀坑”发掘出千余件文物后,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又一次惊艳世人。据“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320日通

报,新近发现的6座“祭祀坑”内,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眼部有彩绘铜头

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祭祀坑”考古现场三星堆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

遗址。1986年,12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等

珍贵文物千余件,其中不少造型独特、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陈德

安曾任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二十多年,其间主持过12号坑发掘工作。201912月,

3号“祭祀坑”现世,他当时已退休,听到消息后仍赶往现场。得知3号坑填土和出土过

重大文物的2号坑类似,陈德安就断言,“会有大器物”。

“这次发掘让三星堆与黄河、长江流域同时期文化的关系更为清晰。”陈德安近日接受澎

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三星堆文明不是独立起源的原生文明,而是深受夏商文明技术、礼制

影响,并与长江中下游文明产生了互动。初步来看,新出土文物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谜团待解。与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年代接近的殷墟遗址(商朝后期

都城遗址,公元前1319年—前1046年)已有成熟的文字系统,为何三星堆仍未见文字?

青铜技术从中原传入成都平原后,三星堆这么多工艺高超的艺术品是在哪儿制作的?其原

材料从哪儿获得?这些尚待进一步发掘、研究来求证。

金面具残片“没有证据证明三星堆与古西亚、埃及等地有文化交流”学界普遍认为,以三

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星堆遗址中由玉琮、玉

璧、玉戈和牙璋演变成的仪仗用具和青铜尊、青铜罍、铜铃等,都是中原地区的风格。这

些风格的遗物,基本上是在夏王朝后期都城二里头遗址形成,有相当一部分被商王朝所继

承。

此次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口尊、方尊等器物,都是商代常见的青铜器,尽管它们在具体纹

饰上有所差别。更为直观的是,新出土文物的“鸮”形尊,系三星堆首次发现,而在远在

千里之外的殷墟遗址,同样有“鸮”形尊。

“这次最新发掘出来的部分文物,都和商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陈德安告诉澎湃新闻。

比如,三星堆早期的青铜器,和早商二里岗文化、殷墟初期的青铜器、河北藁城商代青铜

器风格相近;特别是一些包括兽面在内的青铜器、玉石器和建筑基址的做法,更接近早商

二里岗文化;比三星堆更早的良渚风格玉石器,也出现在了三星堆、金沙遗址中。

“当然,这些青铜器、玉器的联系不是成品的流动,而是礼仪观念和技术的输入。”陈德

安称,这也说明从早商二里岗文化时期到晚商殷墟文化时期,古蜀与商王朝以及长江中下

游地区之间存在交流,除了商王朝的政治、礼仪影响了蜀地以外,他们还有技术、资源方

面的交往,如青铜器冶铸和玉石器生产。

陈德安称,古蜀文化对外交往中有向东向北两条路线,向东是从三峡地区进入南阳盆地,

再到中原地区;向北是通过随枣走廊进入南阳地区,再到中原地区。他解释,中原文明同

时影响着古蜀和长江中下游文明,而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之间又有互动,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三星堆文明”。“在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往中,夹在中间的巴文化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德安认为,商代的巴民族在蜀与商王朝的交往中起到媒介或驿站的

作用。

按照不同风格,陈德安将三星堆遗址中的青铜器分为三类。“第一类风格接近早商的二里

岗文化到晚商的殷墟文化,第二类则具有长江中下游和成都平原文化共有的一些因素,最

后一类则是纯粹的本地特色,比如风格独特的青铜面具、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像、神

树、金面具等。”陈德安说。

也正是纵目面具、大立人像等“明星”文物的奇特外形,让一些网友将三星堆文明和域外

文明联系起来。“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没有证据证明三星堆与古西亚、埃及等地有文

“大家倾向于认为这里是古蜀国从殷墟早期到晚期的一个祭祀物品埋藏区。”陈德安告诉

澎湃新闻,8号坑中发现了建筑物构件等,一些坑中还可能包括烧燎产生的灰烬,这进一

步说明了三星堆遗址6个坑的形成,有可能是宗庙被废弃后将庙里的器物迁出,在庙外以

某种仪式的形式砸坏烧燎后埋下的,“大家还是比较倾向认为从庙到坑的过程行为具有仪

式性,属于祭祀坑”。

陈德安猜测,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现前述现象,或是缘于掌权者发生变化后,新任掌权者

将前任掌权者的祭祀器物集中掩埋。他认为,三星堆文化影响范围颇大,成都平原、重庆

涪陵长江沿岸、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大渡河流域等都发现了与其相关的遗址,这些地

方活跃着不同的部族。

“三星堆是古蜀国的政治中心,有不同的部族在这个政治舞台上掌过权——虽然大家可能

都来自同样的始祖,但在宗庙祭祀时仍会选择血缘更近的先祖来祭。”陈德安认为,正因

如此,新一代掌权者推翻前代政权后,或将其用过的祭祀器物“毁掉”。“也不是说随随

便便就烧了、砸了、埋掉,而是会举行特定的仪式来替换宗庙祭祀器物。”陈德安称。

器物被破坏后掩埋,这也为修复工作带来了难度。文物修复大师杨晓邬有“三星堆文物修

复泰斗”之称,虽然他已退休多年,修复工作由“徒弟”们接班,但最近一段时间,他仍

忍不住去发掘现场转悠。“每件文物氧化锈蚀程度不一,修复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

说,会耗费很长时间。”杨晓邬说,12号坑出土的文物,部分至今还未修复。

“从这次发掘情况来看,很多祭祀器物被敲碎,甚至焚烧,然后埋在坑里,层层夯土,毁

坏很严重。有的就干脆被烧变形了、熔化了。”杨晓邬称,比如最新出土的残金面具,已

是“半熔化”状态。据他介绍,此前他带着徒弟修复“青铜神树”,共花了7年时间。

五号坑象牙雕刻残片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三星堆与金沙文明曾经“并存”三星堆

遗址和金沙遗址同在成都平原,仅相距约50公里,因为不少出土文物风格近似,两者之间

的关系也常被学界所关注。此前,因三星堆仅发现了12号两个坑,不少考古学者判断系

三星堆发生“内乱”,居民匆忙将文物掩埋到坑里后,然后迁都至金沙,导致三星堆文化

消失。而此次发掘中新出现的一些证据则推翻了这一“假设”。

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黄玉洁告诉澎湃新闻,从三星堆遗址最早的12号坑到最

近几个祭祀坑出土的文物来看,其和金沙遗址具有非常多的相似性,这一点毫无疑问。

“比如这次最新出土的这件残金面具,就和我们金沙遗址的金面具,风格非常接近,古蜀

人以最尊贵的黄金做成面具,然后在祭祀仪式中使用,将其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黄

玉洁称,这从侧面进一步反映三星堆和金沙这两个遗址文化上的一脉相承、吸纳融合。不

过,也需要意识到,两个遗址之间出土的文物有相同性,也有不同之处,“金沙是在继承

三星堆文明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扬和一些改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联合北京大学对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个坑的73份炭屑样品使用

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年代分布区间进行了初步判定,其中4号坑年代最有可

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也就是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左右。这印证了

三星堆新发现的4号坑碳14的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

金沙遗址博物馆遗产保护与研究部副主任郑漫丽认为,金沙文明兴起的年代距今约3200

年,“三星堆尤其是4号坑现在公布的年代分布,有助于我们去清楚地认识到三星堆和金

沙祭祀活动开展的时间,实际是有一段并存的关系。”郑漫丽称。

“三星堆和金沙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地方作为政治中心完结了,另一个地方才兴起。”陈

德安告诉澎湃新闻,三星堆是古蜀国重要的政治中心,“贯穿了整个商代”,而金沙则很

有可能作为“次中心”存在,“从三星堆分裂出来的”。“而这个次中心到底是因为‘内

部斗争’导致的分裂政权,还是三星堆古蜀国主动向成都平原南部发展特意设置的结果,

或者是其它什么原因,则有待进一步研究。”陈德安称,原来将三星堆、金沙作为两种近

似文明的说法,“现在来看是不大对的”。两者文化传承基因是一样的,器物形制几乎一

致,因此都属于商代以三星堆为政治中心的古蜀文明。

陈德安介绍,周灭商后,三星堆、金沙的商代蜀文化架构被西周文化打破了,历史翻开了

新的一页,这在以金沙遗址为中心的成都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存中看得比较清楚。从西周开

始,古蜀文明的中心在金沙,成都作为地域政治中心的时间也要从这时算起。

“三星堆新近发掘的文物和新的发现,会对后续厘清三星堆和金沙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更

多实物例证。”黄玉洁告诉澎湃新闻,这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成都平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

到古蜀文明晚期之间的文化发展脉络。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祭祀坑布局位置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三星堆遗址中的象牙可

能来自本地1986年的三星堆遗址发掘一样,此次发掘也在多个坑中发现了“象牙”。而

在金沙遗址中,同样出土了数以吨计的象牙,且根据检测,这些象牙来自亚洲象群。

黄玉洁告诉澎湃新闻,象牙被有规律地摆放在坑中,这很可能反映了其在古蜀人的祭祀活

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古蜀人献给神灵的重要祭品。黄玉洁称,成都平原早期

河流泛滥成灾,而象牙在古人眼中有镇X水中精怪的作用,因此用象牙祭祀可能是古蜀人

在精神上的寄托。

黄玉洁介绍,金沙遗址中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画了一个古蜀人肩扛象牙祭祀的场景,这

也为考古学家研究古蜀人当时的祭祀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物研究资料。而三星

堆遗址2号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双上一上一下,手掌合拢似握有物品,有学者就猜测

这是古蜀人双手紧握象牙祭祀的场景。

这些象牙来自哪里?此前曾有学者认为,这些象牙或是通过与印度等地文明的贸易而来。

对此,黄玉洁称,仅金沙遗址就曾出土数以吨计数的象牙,从外地交流而来不太现实,因

此遗址中的象牙或来自本地象群。

据她介绍,古蜀时期的气温应该比现在要高,当时文献中也曾记载中原地区有大象的存

在。此外,考古人员在金沙遗址还发现了大量极占优势的草本植物遗存,这意味着在当

时,至少成都平原一带可能还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温暖气候,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大概2

摄氏度。

有专家猜测,之所以三星堆现在还没有发现文字,或是因为古蜀人都把字写在比较容易损

毁的器物上,比如木器、纺织品。此次发掘中的确发现了“丝绸的痕迹”,其出现在祭祀

坑的灰烬层里,以及部分青铜器周边,似是用作包裹。

同样没有踪影的还有三星堆“青铜器作坊区”。三星堆修复大师杨晓邬告诉澎湃新闻,不

同于中原,三星堆青铜器制作时没有“模具”,而是一件一件地单独打造,因此包括“纵

目面具”在内的不少青铜器文物都有“补铸”痕迹。

“(青铜器)铸造完后,或是有一些破损,或是铜水没有到达,但重新铸造费时、费工,

古蜀人就干脆用补铸的方法来进行修补。”杨晓邬说,这也能说明,三星堆青铜器铸造是

在当地或附近某个“工厂”完成的,尤其是一些大件青铜器,很难从成都平原以外的地方

运来,但“工厂”究竟在哪,“还没有找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接下来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手工业作坊区,尤其是青铜器的作坊区。”此外,还要寻找相关的祭

祀场所、古蜀王墓葬区等。

据澎湃新闻了解,329日,正在发掘中的8号坑陆续发现表面平整的五块石板和被火烧

过的土块,以及椭圆形的碳化木料。考古人员推断,8号坑是第一个与祭祀建筑有明确相

关的遗存。但真正的祭祀场所在哪里,尚无定论。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三星堆文明 真的消失了吗?

3000多年以前,三星堆古城可能发生了一个神秘事件,几千件宝器被砸毁焚烧,并有规则

地埋于地下。由于没有文字记载,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后世的考古专家伤透了脑筋。三星

堆文明,是随着这些器物的埋藏,也同时消失了吗?

据介绍,现在看到的三星堆城市格局最终形成于三星堆文化晚期,但不久这个城市就被废

弃。随着三星堆12号坑的发掘,尤其是出土文物均有毁坏的痕迹,众多迹象表明,三星

堆文化末期发生重大变故。因此产生了几种三星堆王国消亡原因的假说。主要包括外族入

侵说、洪水灾变说,以及内部冲突导致衰亡的说法。

北京大学教授 孙华:是不是由于敌对国家攻下了三星堆这个都城,烧毁它的宫殿神庙,把

里面好的东西砸毁给埋藏起来。但是一般来说,如果是毁其宗庙,随便挖个坑埋了就是

了。但这些坑挖得规规整整,而且还有方向性,方向都一样,而且跟城的方向,跟那些大

型建筑的方向也都是一样的,就不太像是敌对国家的行为。

洪水肆虐导致城毁一说,考古专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而内部冲突导致

亡国一说,可以从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找到蛛丝马迹。碳14的断代技术显示,三星堆遗址进

入了相对衰退期时,从三星堆脱胎而来的成都金沙遗址兴起。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发

型大致分为辫发和笄发两大类。有学者认为,三星堆古城至少存在两个族群,大立人像为

笄发,意味着该族群代表着神权阶层,而辫发者掌握着世俗王权。金沙遗址出土的小立人

这种地步了。金沙遗址距离三星堆遗址约40公里,这里出土了一件金冠带,同样以人面、

鸟、鱼、箭一组图案,与三星堆金杖的图案相似,进一步印证金沙遗址是对三星堆遗址的

传承。据介绍,金沙文化延续了五百多年,直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灭蜀,金沙遗

址被彻底废弃。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文明,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篇章。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0758689a102351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