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华硕a550j笔记本参数)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人像初考
2002集历史学基地班 赵珍
内容摘要:对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器物的考查是研究三星堆文化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青铜人像
的比较考查,得出青铜大立人像、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青铜兽型人面具都是古三星堆
人崇拜的偶像。也考查了一些器物的细节性问题。
关键词: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大立人像;三星堆文化
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大量青铜人型雕像,其中有全身人像、人头像、人面具和
兽型人面具。一号祭祀坑出土的一根金仗上雕有两个人头像,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枚玉璋上
也刻有11个全身人像。根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订的《三星堆祭祀坑》一书,有学者
统计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各种人物造型共133件。对这些出土文物进行细致的研究,是探
②
索三星堆文化的基础所在。以下便根据《三星堆祭祀坑》一书对三星堆出土文物的整理,对
其中部分人像进行考查。
一、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人像考
以下对每件器物的分析仅列出笔者与《三星堆祭祀坑》不同的观点,其它不再赘述。
①
标本K1:2。此件人头像与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其他青铜人头像风格迥异。其面部圆
润,表情温和,但从其整体特征来看仍不失三星堆人物造像风格。虽其下颌处没有一圈突棱,
但从其侧、背面版图看来,仍似戴面具。它可能代表了三星堆青铜器铸造的早期阶段。
③
一号祭祀坑铜人头像A型,标本K1:2、K1:6、K1:26。头顶盖残,头顶有子母口,
K1:6子母口前后各有两孔。很明显,子母口用来安装冠或发饰。这种冠(头饰)与颅部相
连的方式于二号祭祀坑不见,一号祭祀坑也仅此三件。它们应是三星堆青铜器铸造早期阶段
工艺不纯熟的表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林向:《三星堆假面考》,《巴蜀考古论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所有青铜人头像都戴有一种包耳的面具,见林向:《三星堆假面考》,《巴蜀考古论集》,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①
②
- 1 -
一号祭祀坑铜人头像Ba型,标本K1:7、K1:11。此种铜人头像与一号祭祀坑人头像
Bb、Bc型,及二号祭祀坑人头像Ba型的明显差别在于额前的“发际线”。笔者认为此类人头
像额前横道(从侧面看微微突起)并非发际线,而是平顶帽帽沿。此帽帽型并非纯粹的圆筒
状,而是从耳后向下弯曲成“帽尾”,帽尾垂于脑后,上有装饰和花纹,似辫。这样认为原因
有四。
其一,一、二号祭祀坑人头像B型(除二号祭祀坑人头像Bb型外),头饰基本一样(除
K1:7、K1:11前额有帽沿;K1:72后脑有发际线,见后论),均为平顶,头部上半部呈圆
柱状,脑后垂“辫”,“辫”与头上部圆柱体相连,若此种人像没有戴冠,则头部上半部圆柱
状物应为头发,这显然不合理,那么此圆柱状物则应为帽,此帽与人像脑后所谓辫直接相连,
①
从人头像侧面版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若其垂于脑后物为辫,则帽应压于辫上;
其二,一号祭祀坑人头像Bb型脑后的帽尾压于发际线上,若将帽尾解释成“辫”,则不
合理;
其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人像除部分头残不见发饰外,均为短发,且脑后发际线明显,
或脑后无发际线(如,一号祭祀坑铜人头像Ba、Bc型;二号祭祀坑铜人头像Ba、Ca型),
故可推测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此类戴,有帽尾圆筒平顶帽的铜人像不应是梳辫的;
其四,标本K1:10的“发辫”缝隙中涂有朱砂,若按帽尾解释似更合适。
①
大立人像K2②:149、150,K2②:90青铜人头像,K2③:201-4玉璋邸部人像,均戴圆筒平顶帽。
- 2 -
一号祭祀坑铜人头像Bb、Bc,二号祭祀坑铜人头像Ba型,及金面罩人头像A型,其戴
冠方式与前述类型相同,但前额没有帽沿。笔者认为,三星堆先民大量铸造此类型铜人像,
故略去额前帽沿,直接以面罩接帽。前述K1:7、K1:11额前有帽沿型属早期制品。
标本K1:5,戴鬓入双角的面具而非头盔,这种头带双角的人像又如,二号祭祀坑铜跪
①
坐人像(标本K2③:05、K2③:7、K2③:04),头部所带頍形装饰,及二号祭祀坑铜神坛
(K2③:296)上层殿堂四面阑额的正中各有1个人头鸟,其头部生分两杈的双角。推测这些
头部有双角的形象与三星堆先民对某种生角动物的崇拜有关。
标本K1:293,铜跪坐人像。其面部、发式、服饰与祭祀坑出土的其它人像大相异趣,
而它却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石雕人像惊人的相似。这尊人像上身着右衽对襟短衣,有学者
②
①
②
林向:《三星堆假面考》,《巴蜀考古论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页。
林向:《三星堆假面考》,《巴蜀考古论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 3 -
认为这应为古代服饰中的襦,御寒之衣,为一般贫民、奴隶所穿。下身着犊鼻裤,也应为贫
贱者所穿。由此可作以下两种推论。
1. 此像为古三星堆人俘虏的中原贫民或古三星堆人的中原奴隶的造型,成跪坐状以表示
臣服;
2. 此像是三星堆先民仿照中原人像特征,再糅合以本地文化特色而制成。
这两种推论都需进一步论证。
①
标本K2③:327,人身鸟爪型足人像;K2③:296,神坛立座上面向外站立的四人;标
②
本K2③:296-1,铜圆座上人像。此三种人像的共同特征为:
1. 胫部饰有花纹。K2③:327胫部纹饰为阴刻,且纹中填有黑彩,可见它在古三星堆人
们心中的地位。K2③:296四人像与 K2③:296-1人像腿部的花纹极其相似,双腿膝部均饰
卷云纹,膝部以下小腿侧面均饰目型纹。再来看K2③:327这件铜人身鸟爪型足人像,其膝
部的卷云纹虽被裙裾所掩,但仍很明显,膝下小腿侧面的纹饰极似眼睛,但与前面两件标本
人物胫部目纹相比,更夸张、繁复;
2. K2③:327 的裙式样与K2③:296和 K2③:296-1的裙式样基本相同,但其复杂的
云雷纹与其它两种人物裙部较简单的花纹不同。这三种人像裙下摆均有宽边,K2③:327与 K2
①
②
屈小强、李殿元、段渝主编,《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5页。
其性质不知是人、神、还是祖先形象,故暂且称“人”。
- 4 -
③:296-1人像的裙下摆上都有竖型条纹;
3. 此三件标本人物腿部皆粗壮结实。标本K2③:296中四人像头顶神坛的上面两层,
为典型的力士形象,标本K2③:296-1人像也成力士状。
①
故可推断,标本K2③:327中人像也应为力士的形象,而它却是被抽象和神话了,也可
能反映了一段传说故事。
标本K2②:90,铜人头像,所戴回字纹平顶冠与标本K2②:149、150,大型铜立人像
所戴回字纹平顶冠相同。再来看标本K2③:201-4,人物刻像玉璋。立于璋两端的两组五个
②
全身神人像,戴平顶冠,此种平顶冠上有两横排点纹,与大立人像和K2②:90人头像所戴
平顶冠上回字纹排列方式相同,推测此五人所戴冠应与K2②:90所戴冠相同,即与大立人像
所戴冠相同。K2③:201-4玉璋上又有两组六个跪坐神人像,戴山形冠,笔者认为此山型冠
似与大立人像回字纹平顶帽上饰片相似。若依此推论,则大立人像的头冠应为K2③:201-4
玉璋所刻两种纹饰的结合。那么,我们又可以得出以下两个推论。
1. 青铜大立人像所戴两种冠饰的结合物象征着政权与教权结合的至高无上的权威。K2
③:201-4玉璋上所刻两种人像则分别代表着政权与教权。
④
2. 青铜大立人像所带头冠象征着两个部族(或部落联盟)的合并,而此青铜立人像可能
是新的部落集团的最高领袖,玉璋K2③:201-4所刻两种人像脚下各踩两座山,外侧山峰中
夹一船型符号,内侧山峰中悬一钩状物,可能代表着两个部族(或部落联盟)处于不同的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大立人像所戴回字纹平顶冠上另附有一饰片。
③
此玉璋上人物性质未定,暂以神人称之。
④
除此两种人像所戴冠不同外,还有其它差异。首先,外侧两端人像戴铃型珥饰,内侧两组人像戴串联珥饰;
第二,外侧两端人像着靴外撇,内侧两组人像没有明显着鞋痕迹;第三,外侧两端人像姿势为站立式,内侧
两组人像为跪座式。
①
②
③
- 5 -
域。
标本K2②:83人头像戴辫索状帽箍,与其相似的形象还出现在标本K2③:296中,铜
神坛上部殿堂四面椽檐下各有5个跪坐人像,这些人像均戴发箍式绳圈冠。这两件标本中戴
发箍式索状冠的人像,可能代表了一类职务(或身份)相同或相似的偶像(神、祖先)。
标本K1:158、258,铜龙虎尊。腹部三组高浮雕的虎和人像。每组有两虎身,每个虎身
下有两向前虎爪,成握拳状,虎头下有一人像,人像右臂成反“乙”字形弯曲,左臂成“乙”
字形弯曲,手成握拳状,与虎爪造型相同。标本K2②:149、150,青铜大立人像,最外层衣
服上绣四组龙纹,每龙有二爪,成握拳状,其形与K1:158、258虎爪、人手握拳状相同。这
- 6 -
种以握拳表示青铜器、服饰上动物和人的爪或手的形式是三星堆文化的一个特征,从一号祭
祀坑到二号祭祀坑均有发现。
二、 基于以上考查的思考
笔者认为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量人面具和兽型人面具不应是由人来佩戴的,而应由木
质(或土质一类的材料)偶像来佩戴,铜人头像和大立人像所着面具不是反映三星堆人祭祀
祖先或神灵时戴面具的情况,而是表现了三星堆先民崇拜的偶像本身的形象和装束。
首先,就人面具而言,若要有人来佩戴,眼睛部位必须为空,使人可视,但三星堆祭祀
坑出土人面具眼部为实。且其大小不一,最大的高40.3、宽60.5厘米,最小的高2.6厘米,
若为人戴则不合适,但若将这些青铜人面具戴在土木质偶像上,则更解释得通。
其次,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铜人头像应是“插接在土木质偶像身躯上的,躯干已被焚损
毁无存”。
①
所以这些有土木质身躯的青铜人像应为三星堆先民崇拜的偶像,其装束不应为现实中人
所着。
笔者认为,青铜大立人像应代表古三星堆人所崇拜的最高一级偶像,原因有二。
其一,青铜是古代极珍贵的材料,三星堆先民能以青铜铸2.6米高的人像,说明这尊人
像十分尊贵,且有特殊意义;
其二,如第一部分所述,大立人像所戴冠是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人像中独一无二的,它象
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除此大立人像外,由土木身躯和青铜人头像组成的偶像,由土木身躯和青铜人面具(青
铜兽型人面具)组成的偶像,也是三星堆先民所崇拜的,但它们的地位便远不如青铜立人像。
笔者对这些偶像的性质还无法判断,但有两种推想,然而这两种推想都有其证据和悖论。
推想一,这些偶像是三星堆先民所崇拜的神的形象。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玉璋、
①
林向:《三星堆假面考》,《巴蜀考古论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276页。
- 7 -
玉壁,且用焚烧、掩埋这些方式祭祀,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焚烧和掩埋都
是用来祭祀天地日月星辰这样的自然神的,又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
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可
见祭祀坑中许多物品是用来祭祀自然神的。但若这些偶像是神,那么神戴面具则解释不通,
且与前述铜大立人像的冠含义不符。
推想二,这些偶像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它们佩戴面具便可解释得通,也与第一部分
①
所述大立人像的冠含义相符。但却与祭祀坑祭祀方式和物品是为祭自然神的说法相悖。
三、 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人像的艺术特征看古三星堆文化
标本K2③:327,铜人身鸟爪型足人像。其人型部分应为一力士。其足下鸟的颈部细长,
尾部下弯,整体感觉纤细。而力士腿部粗壮,残损的上身可能顶一重物。整体器物给人力与
美的视觉享受。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全身人像的体态都有如下特点:身体瘦削,四肢粗壮。由此可判
断三星堆先民以瘦为美,以强健为美的审美观。
从三星堆祭祀坑青铜人像的艺术风格可看出古三星堆人浪漫的气质,丰富的想象力。其
刚直奔放的线条运用手法所体现出的文化气质,与中原文化含蓄内敛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反映出古三星堆人同中原人的不同个性倾向。
①
林向:《三星堆假面考》,《巴蜀考古论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页。
- 8 -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0757284a102338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