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发(作者:)
摘要
摘 要
南唐是唐宋变革过程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古转为近古的一个阶段。南唐政权文教之鼎盛与生活之放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试图将南唐政权本身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探讨其基于政治而产生的江南意识,以及此种江南意识焕发出的美学之内涵。
本文首先揭示出,基于闭锁的心态,南唐人认为自己继承了大唐的文统,事实上却是将其意义从文教转为文艺,希望借助文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产生自我认同与外界认识的歧异。李昪将自己追认为唐代皇室后裔,使前期南唐充满中原政治认同。直到南唐战败于后周,失去政治希望后,被迫用文艺保持体面。于是江南意识消化了中原意识,变为自觉。它既带有政治底蕴,又将政治意识审美化,使南唐成为一个专注于美和艺术的国度。
其次,本文以南唐的绘画、珍玩、文论为例,指出南唐既保留功利性质的审美,又不由自主地喜好无功利的纯粹审美,已经不动声色地转向审美自由的文艺观,产生出文艺境界。它首先来自多层次情景产生的空间感,而作家主体精神又超出并驱动客体构筑了“江南”这个宏大的文化空间。
借助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指出南唐艺文和它们的作者都处于一种“惑溺”的思维内,亦即拥有压力导致的普遍神经症人格。具体而言,南唐的美学内涵可归结为“狂喜”和基于物感体会到的“哀伤”。它们不是平行,而是交融为“狂喜的物哀”,形成自我背反的美学。一方面,家国之哀移情到外物,诗人又通过体物深化了哀愁。另一方面,这种艺术生产的快感使审美意识遮蔽了政治意识,形成南唐的江南意识,并且通过南唐的文艺被近世江南文化传承下去。这种“神经症”恰恰成为南唐美学内涵发展的契机。而南唐的美学内涵在后世的接受、演变过程中,又逐渐脱离其神经症的阴影,沉淀而为江南文化的重要成分。
关键词:南唐,政治,美学,江南意识
I
Abstract
Abstract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hub of the Tang and Song reforms,
and also a stag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modern tim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take the Nantang regime itself as an aesthetic object, to explore its
Jiangnan consciousness based on politics, and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is
Jiangnan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first reveals that the people of Southern Tang believed that they
inherite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Datang, but in fact they changed their meaning from
culture and education to literature and art, thereby consolidating their political status,
and thus produced differences between self-identification and external knowledge. Li
Pang regarded himself as a descendant of the royal family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filled the early Southern Tang Dynasty with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Central Plains. It
was not until the defeat of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in the latter week, and after
losing political hope, was forced to use literature and art to maintain decent. So
Jiangnan consciousness digested the Central Plains consciousness and became
conscious. It not only has political details, but also aestheticize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making Nan Tang a country focused on beauty and art.
Secondly, taking the painting, treasure play and literary theory of the Southern
Tang as example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Southern Tang not only retains the
utilitarian nature of the aesthetics, but also involuntarily likes the pure aesthetics
without utilitarianism.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and art. It first comes from the sense of
space generated by multi-level scenarios, and the writer's subjective spirit exceeds and
drives the object to construct the grand cultural space "Jiangnan".
With the help of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Southern
Tang Yiwen and their authors are in a "drowning" thinking, that is, they have a
general neurotic personality caused by stress. Specifically,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can be attributed to "ecstasy" and "sorrow" based on
physical sensations. They are not parallel, but blend into "ecstatic mourning", forming
a self-rebellious aesthetic. On the one hand, the sorrow of the family and country
moved to foreign objects, and the poet deepened the sorrow through the physical
object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thrill of artistic production made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vershadow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forming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s Jiangnan consciousness, and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modern Jiangnan
II
Abstract
culture through the Southern Tang's literature and art. This "neuropathy" just became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ance and evolu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has gradually separated from the shadow
of its neurosis and precipitated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Jiangnan culture.
Key words: Southern Tang Dynasty, politics, aesthetics, Jiangnan consciousness
III
目录
目 录
摘 要.............................................................. I
II
目 录.............................................................. 1
导 言.............................................................. 1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1
二、相关研究综述 ................................................ 2
三、研究方法与缺陷 .............................................. 5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6
第一节 儒书衣服:南唐文教的繁荣形象 ............................. 6
第二节 麒麟楦:南唐文教问题再探 ................................. 7
第三节 “元和之风”解——南唐的元和情结 ........................ 10
第二章 “唐之子孙”:论南唐人的自我定位............................ 16
第一节 法统·正统·文统 ........................................ 16
第二节 攀髯:徐知诰复姓及其影响 ................................ 18
第三节 文在兹:南唐的文统意识 .................................. 21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25
第一节 江南意识的定义与形成 .................................... 25
第二节 梦入江南烟水:杨吴、早期南唐与江南 ...................... 27
第三节 龙战于野:晚期南唐的偏安心态 ............................ 31
第四节 吹皱一池春水:南唐江南意识之成熟及其特性 ................ 37
第四章 江南大义:南唐文艺性格研究.................................. 40
第一节 从“徐黄体异”看南唐文艺的双重性格 ...................... 41
第二节 物障:南唐文艺与物 ...................................... 43
第三节 情而美:“江南大义”再发现 .............................. 50
第五章 南唐文艺的境界及其成因..................................... 59
第一节 南唐文艺的境界 .......................................... 59
第二节 堂庑:南唐文艺中的空间 .................................. 63
第三节 “江南关键词”:作为意象的江南风物 ...................... 68
第四节 弦外音:作为文学抒情方式的音乐 .......................... 72
第六章 狂喜的物哀:南唐作为审美对象................................ 77
第一节 惑溺:南唐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 77
第二节 情味切:南唐的审美狂喜 .................................. 82
1
目录
第三节 珠沉玉碎:南唐的“物哀”美学 ............................ 87
结语:不可能性:南唐的梦、美和江南遗产............................. 93
参考文献........................................................... 97
后 记............................................................ 105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7
2
导言
导 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不论是在历史还是文学史中,南唐都是一个被忽略的“大”时代。诚然,作为十国中的一个小国,南唐享国甚短,史料亦少。但事实上南唐是五代十国中,唯一一个差可抗衡北国的政权。更重要的是,南唐承接了唐代文教,并进一步演变为一种艺术审美的心态观念,为宋代承袭,不断发展至今。
就文化而言,南唐产生了大量著作,涉及各个方面。南唐的诗词、书画,也在文学史、艺术史中彪炳生辉。而如谭峭《化书》之于道教史,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之于晚唐五代史料,俱占有不可忽视之地位。除著作之外,南唐保存大量善本文献,大兴学校,在五代独葆读书风气,为传统文化之传承、宋代文化之特起,培养出众多人才。这也就是任爽先生所说的“承上启下”之功。可见,将南唐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充分学术价值的。从文化层面,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窥出贯穿唐末、五代、宋初的唐宋变革问题之一斑。
唐宋变革论,由日本京都学派的祖师内藤湖南肇其端绪,指出了唐宋的分野。其弟子宫崎市定正式提出这一理论,并重点论述了宋代的近世特征。这一学说辐射于文学、艺术研究上的体现,便是以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为代表的相关论著①。南唐正是唐宋变革上重要的一环,是“体现唐宋间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转型的典型之一。”②研究南唐,其意义不仅在于文艺学的观照,还在于透过文艺学,我们可以得出对史学、文学方面既有学说的细部检验和补充。
本文的构造立足于一个特殊的观察点,即南唐文教繁盛与南唐放浪的文化心态的矛盾。历来论者对于南唐表现出的这种二元性,往往举其一偏。我们的论点是:此种矛盾源于南唐偏安格局产生的特殊江南认同。南唐既偏安江南,又抱有“唐之子孙”的自我定位,于是将中原认同置换为江南认同,并由此孳生“以文教自足”的文教认同。君王对艺术的推崇、中主一朝的“元和情结”,又导致南唐将文艺之昌盛等同于文教之昌盛,遂又产生独特的审美认同。至南唐惨败于后周,文教事实上成为南唐唯一可恃之物。此时南唐将对文教的重视与当时壮心灰灭,沉溺物色的士人心态结合,最终上述矛盾的双方汇成一体,升华为南唐的悖谬美学。
宇文所安在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留学,师从清水茂,并问学于吉川幸次郎,二人皆属于内藤湖南的京都学派。参见陈小亮:《论宇文所安的唐代诗歌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② 邹劲风:《南唐国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①
1
导言
于是,对南唐心态的论述,又与目前新兴的江南文化、江南诗学问题产生紧密联系,这也是本文的另一个价值。学者对江南文化的研讨,多绕过南唐来进行。诸位学者对南唐的省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南唐享国日短、文献较少、既有研究不足的现状,以及它耽于艺文享乐的历史形象,使学者下意识地将南唐文化作为非典型的江南文化来处理。而本文的主线之一,便是厘清南唐文化之特性,说明它不仅与唐宋相异,而且是一种基于众多因缘而产生的特殊文化形态。本文对南唐之江南意识的研究,绝非是江南文化研究中的“聊备一格”,而是揭出近古江南文化之本的“寻根讨源”。
在南唐文艺方面,笔者并不试图研究具体某种艺文,而是希望将它们并置,以发现不同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以及此种相通最终体现的血肉相连,从整体上揭示南唐的“江南大义”,及南唐艺文的大境界所在。
最后,作为一篇美学论文,我们最后意图呈现的是南唐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的美学内涵、美学特质。本文将卡伦·霍尼的神经症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质上还是采用文艺心理学的手法进行研究。本文总结出“狂喜的物哀”这一特征作为南唐的美学内涵①。它植根于南唐的神经症候,源于南唐审美的双重性。当前研究狂喜这一美学范畴的学者多从俗文学领域入手,很少赋予狂喜以一种普泛性的研究。至于那种由物感生出的哀愁,更是少见论述。论者多从流变历程、与比兴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物感说,但物感说本身是对“穷苦之辞易好”的有力解释。笔者希望在论述南唐美学特质的同时,循这一思路进一步解决相关问题。本文首先确认此两种范畴的普遍性,并将南唐作为审美对象,分析南唐体现出的狂喜与“物哀”,既使两种范畴得以呈现为具体的血肉,又承接前人对南唐心态的论述,拈出此两大范畴以概括之。相信这是具备一定意义的尝试。
二、相关研究综述
笔者拟将相关研究综述分为以下几类:江南文化、南唐历史、南唐文学、南唐艺术、其余研究。
江南文化研究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出版的“江南文化研究丛书”可谓是这一研究的集大成之项目。其中,胡晓明《江南文化诗学》与刘士林、苏晓静、王晓静等的《江南文化理论》尤具有代表性。前者提出“江南认同”概念,并阐述其发展轨迹,为江南文化的源流考辨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意见。此外,其对江南水乡美学、江南地名美学的专题研究,在宏大的江南文化研究中找到了适宜的切入点,有裨于后之学者。后者以诗意方式建构了较完备的江南文化理论,是江
此处所谓“物哀”,是借用日本美学范畴的字面,其实际意义是基于物感产生的哀情,故仍是立足于中国古代文论而言,并不能与日本“物哀”混同。详见本文第六章第三节。
①
2
导言
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此外,胡晓明《江南·中原·吴越》一文总结了江南文化的四个“大义”,虽然未加以详细论述,却无疑开创了一种文化研究的可能性。其《文化江南札记》以“江南关键词”的方式,以点带面,铺陈出江南文化的多元性格。刘士林等人主编的《人文江南关键词》,以江南文化符号的解读与阐释为对象作出呼应和补充,是江南文化研究的一大方法论创见。
就南唐历史而言,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出版的陶懋炳《五代史略》与郑学檬《五代十国史研究》,是两本五代史专题著作。二书皆面面俱到,有筚路蓝缕之功,惜因篇幅问题,许多关于南唐的精微之处都未曾涉及。就南唐一国之史而言,任爽《南唐史》可谓开山之作。但任氏偏重政治史方面,于南唐的文化、心态方面涉及不多。杜文玉《南唐史略》相对更加全面。邹劲风《南唐国史》在前人基础上,研究得更为细致一些。甚至可以说作者在南唐国史演变的叙述中,始终以南唐心态史穿插其间。但作者对于此种心态之论述,始终停留在描述而非剖析,这可能是该书的主题与体例所导致的。此外,外国学者约翰内斯·库尔斯(Johannes L. Kurz)撰写的《中国南唐王朝,937-976》(China's Southern Tang
Dynasty, 937-976)也是一部通史类著作,不过可能考虑到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接受能力,此书的研究并不深入。杜文玉尚有《夜宴》一书,虽是学术普及读物,但其对南唐时人心态的剖析细致入微,行文纲举目张,甚至还优于前述的这些通史著作。就南唐历史的具体研究而言,相关论述已经较为齐备。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南唐史的疑难问题,恰恰是约翰内斯·库尔斯首先尝试去解决的。如其《论南唐皇室宗谱》考察李昪复姓问题,《南唐和北方邻国谈判中的扬子江》探讨南唐败于后周后与北方政权及自己邻国的关系,皆补中国相关研究之阙。尤其是《论南唐王朝的统一计划》一文,旨在探讨南唐的历史定位,驳斥了中原核心观,强调南唐的正统性,对本文有定调的作用。南唐专题史研究可谓繁荣兴旺。任爽主编《十国典制考》与杜文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基本确立了南唐制度史研究框架。此外,任爽的《南唐党争试探》与杜文玉的《南唐党争评述——与任爽同志商榷》二文各有精义,针锋相对,将南唐党争与南唐地域意识等方面接上血脉,以小见大。此处值得重视的是青年学者胡耀飞先生。他着重于杨吴至南唐交替时期的历史分析,其中如《杨吴政权代北家族的本土化》一文,使用新材料、僻材料,而注重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挖掘时人心态,不仅在结论上,而且在方法上为本文带来许多启示。又如《南唐迁都南昌府考》等文,亦是研究南唐史上的大公案而能有所按断创见的典范。
就五代文学而言,杨荫深《五代文学》是上世纪初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后的产物,该著作最初作出了将五代文学系统厘为文学史的尝试。在此之后,大陆学界对五代文学的研究出现了断层。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是上世纪
3
导言
末本世纪初五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不仅广泛吸收此前著作,还旁及港台学者研究成果。此外,作者好立新说,但证据确凿,使人有金篦刮目之感。因此,此书虽非专及南唐文学,却对南唐文学研究的吐故纳新大有裨益。此外,作者对南唐文学亦间有精准论述。如认为南唐词不染花间风气,远绍皇甫松、韦庄等人清远词风的现象出于南唐以大唐后裔自命的政治心态,便将文学现象放入更广泛的层次。其思路方法值得学习。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将作家与其作品结合史实重点剖析,具有很强针对性。惜在“人格”亦即作家心态方面,仍多是以描述性词语作为定论,未能以个体带整体,作出更细致的研究。就南唐文学而言,高峰《乱世中的优雅——南唐文学研究》是首部专门研究南唐文学的学术书籍,大规模继承了前人论著、观点。就诗歌而言,如钟祥《论南唐诗》、李芬芬《南唐诗歌研究》、江胜兵《南唐诗歌研究》等论著,其思路观点大体相似。郭倩《南唐诗歌研究》相对而言较好,这体现在作者对有关文献的熟悉与个人创见的提出上。如结合南唐人赏玩物件的心态研究南唐咏物诗,将苦吟作风联系风雅缘情之说,指出南唐清丽诗风与大历诗风的相似,皆发前人所未发,使人耳目一新。孙华娟《南唐诗史》是目前最新的南唐诗歌研究著作,对南唐诗歌的分域、演变作出总结性的论述,尤其凸显了南唐诗学的传承脉络。关于南唐词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学术专著却似乎并不多见。概述性的研究中,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等著作对南唐词的大体风貌有较为恰当的把握。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中,《冯正中年谱》与《南唐二主年谱》考订精审,结合时事,是撰写相关论文时必备的参考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张丽《江南文化与南唐词》,不仅对南唐词的特色抉微发秘,而且结合江南文化进行阐释。另外,加拿大学者丹尼尔·布莱恩特在《南唐词》一书的序言中,对冯延巳和李煜其人其文多有论述,尤其是结合西方治学方式,角度较为新颖。如就李煜不同社会角色研究其人格、文格,可谓别开生面。其余论文中,如闫庆丽《南唐词空间意象研究》等文,皆采取内部研究的方法,结合西方文论,从新颖的角度研究南唐词的文学性,且立论严谨可靠。
南唐艺术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当数陈葆真《李后主和他的时代》一书。作者对南唐艺术史上诸多问题进行细致考证,如对李后主书法中的“撮襟书”“金错刀”、徐熙画法中的“铺殿花”等问题,均征引广博,善于按断。此外,作者联系南唐政治、心态论述其对艺术的影响,如论中主儒行乃对烈祖实用文化政策的转向等处,皆发前人所未发。南唐书法研究方面,主要以李煜书法为中心,且以考辨源流为主。赖以儒《南唐三主书法考述》是其中较好的一篇。南唐绘画是南唐艺术的研究重点。孔六庆《徐熙画派》等著作,对南唐绘画中一些重要作手作出详尽研究。此外,对南唐绘画的研究多侧重于文人化、江南化两大层面进行论
4
导言
述。前者如施建中《南唐绘画的文人化倾向及文人画“五代萌生说”初探》,后者如翁志丹《南唐江南画的形成及其笔墨特征》,皆对相关材料搜求丰富,条理明晰,思维敏锐,且能结合对具体画作的赏析来论证观点,因此极具说服力。南唐建筑方面,南京博物院编著的《南唐二陵发掘报告》对南唐陵墓进行详细的研究,结合大量历史文献进行考辨,可谓有理有据。其中如通过《南唐书·郑元素传》中温韬对昭陵形制的描述,判断南唐陵墓与唐代陵墓形制的关系,材料之运用神乎其神。
三、研究方法与缺陷
本文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文艺学的角度研究南唐的美学内涵,以及它与江南意识之间复杂的关系。将南唐政权作为研究对象,意味着我们无法运用单一的学科视角来分析这一庞然大物。因此本文分为三部分探讨南唐政权。第一部分以南唐历史为纲,侧重从政治、文化等原因分析南唐时人心态的演变,以及其与江南意识之间的因缘,是为立论基础。第二部分对南唐文学、书法、绘画、音乐、工艺品等艺文进行研究,主要提炼其共有的南唐特性,且注重分析其与南唐心态、江南意识之间的联系,是为自历史考辨向美学研究过渡的桥梁,亦是美学研究的参照对象之一。第三部分在前两大部分的基础上,对南唐之特质作出概括,并分析此种特质何以能被审美化,从而成为美学内涵。以上乃是我们的主要研究思路。
笔者在行文时希望采用一种宏观的方法,从整体分析研究对象,并结合邻近学科完成研究。第一,本文研究南唐政权这一整体,亦即所谓“总体的历史”,注重分析南唐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还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南唐。第二,本文尤为侧重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对南唐的影响,即从江南意识出发,研究江南文化与南唐的关系。第三,本文侧重从精神、心态的研讨中探索南唐的各种行为,如论述南唐的江南认同之形成、南唐神经症的根源和发展。至于此文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实非笔者可以逆睹,有待读者的评骘。
由于笔者的研究对象较为庞大,故不免挂一漏万,泥沙俱下。且本文对西方理论征引尤多,虽注重融汇消化,终惧有方枘圆凿之弊。尤其是笔者对书画、音乐、建筑等学科其实并不精通,只是为了深入研究问题,不得不阅览大量文献,强作解人,想来应当不无舛误之处。以上即本文的不足之处。尚希师友念笔者之孤陋,悯而教之,是为幸甚。
5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第一节 儒书衣服:南唐文教的繁荣形象
五代之乱也,礼乐崩坏,文献俱亡,而儒书衣服,盛于南唐。
——马令《南唐书》
尽管短暂,甚至短于许多人的一生,五代却凭借凶杀与动荡成为不容置疑的乱世。这里充斥着战争的鹰犬、篡弑的血污,于是唐朝那炳焕的文教也随之隐沦。对此,我们拥有大量时人的供述,以及后人的判决。
首先是五代的礼仪崩坏。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周本纪》中已经感叹:
“君臣之际,可胜道哉!梁之友珪反,唐戕克宁而杀存乂、从璨,则父子骨肉之恩几何其不绝矣。太妃薨而辍朝,立刘氏、冯氏爲皇后,则夫妇之义几何其不乖而不至于禽兽矣。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居丧改元而用乐,杀马延及任圜,则礼乐刑政几何其不坏矣。”①
这种礼制的消亡之普遍与显著,甚至不必多加论述。即便是五代时人,对此亦早有定论。正所谓:“唐末丧乱,朝廷之礼坏”②,礼乐刑政已经在劫火中残败了。
另一方面,作为文教风向标的学校制度也衰败不堪。陶岳《五代史补》载:“李穀为陈州防御使,三日,谒夫子庙,惟破屋三间,中存圣像。”王士祯对这条记载的评价是:“五代学校废坏如此。”③《宋史》说得更为刺骨:“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④
——然而这还是相对稳定的后周时的景象。不必更引材料,我们已然可知,区区五十四年里,五代的文教颓靡到了何等令人吃惊的地步。
不过,文教的颓靡恰恰隐藏了新转折的可能性。正如学者所共知的那样,五代隔开了唐朝与宋朝,而唐与宋意味着中古与近古的差异。五代是唐宋变革的关键一环,文教之变革也不例外。那么,在五代时期,文教变革的种子潜伏在何处?
事实上,就在北方诸政权纷纷变为文化荒漠的同时,十国里却不乏文教兴隆的国家,南唐又被认为是十国中的文教之冠。马令《南唐书·儒者传序》盛赞道:“儒书衣服,盛于南唐…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又称赞南唐诸文士: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84页。
同上,第405页。
③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292-294页。
④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196页。
①②
6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皆能擅价于一时…足以争名于天下。”①《江南余载》记载了这样一桩逸事:“(皮)日休子光邺尝为吴越王使江南,辄问江表何人近文最高。”②自负文采的皮光邺选择南唐文士作为自己的竞争对象,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五代时人心中南唐的文教水平。
从具体方面考察,南唐文教同样显示出繁荣的面貌。自李昪开国开始,南唐君主一直对文教事业孜孜不倦。搜典籍、兴学校、倡儒风……这些事业都是同时期别国未曾重视,或无力实行的,至李璟时,南唐的文教政策已充分显示其作用。就礼乐而言,韩熙载、江文蔚、陈致雍、常梦锡、江梦孙等人皆知礼学,而在具体的礼制问题上,南唐也相对完备③。至于学校方面,李昪在即位之初,便在淮水之滨建太学。到了升元四年,在庐山白鹿洞设立学馆,即“庐山国学”,为南唐中后期输送人才。据记载,当时学校“其徒各不下数百”④,极为繁盛。
后人对南唐的文教繁荣,又孳生出一种新的认识思路。南唐以和平的方式完成立储,并使民生安定,成为五代乱世中一片相对宁静的国度。这种观点当以王夫之《读通鉴论》的阐述为代表:“李璟父子未有善政,而无殃兆民、绝彝伦、淫虐之巨慝…生聚完,文教兴,犹然彼都人士之余风也。”⑤
于是我们看到,在五代的血污隳坏中,江南的灵秀之地,还保存了一块“儒书衣服”的文化净土。南唐亡国后,江南士人入宋,更是为宋初文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徐铉、郑文宝、刁衎、舒雅等人,对宋初三体诗歌、五代体骈文的形成,都起到了较大作用。尤其是南唐士人参与的宋初四大类书编纂活动,对宋初文化起到了奠定之功⑥。
第二节 麒麟楦:南唐文教问题再探
杨炯每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尔。”
——张鷟《朝野佥载》
上文已经阐述了南唐文教的盛况、后人对此由衷的赞许。然而,考索史料,尤其探求南唐士人的个人行为,我们会发现所谓南唐文教的昌盛,其实是一种概念的偷换。文学的昌盛代替了文教的昌盛,文教制度的繁荣,代替了文教本身的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100页。
② [宋]佚名、[宋]郑文宝:《钓矶立谈·南唐近事·江南余载》,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0页。
③ 参见任爽主编《十国典制考》第一章《十国礼仪制度考》、王美华《礼乐制度与十国时期的南方文化》。
④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159页。
⑤ [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国书店,2016年,第363页。
⑥ 详细论述可参见王猛《浅论南唐士子入宋对宋初文坛的影响》。
①
7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繁荣。这束昌明的文教崇光,其基础是一片混沌的暗影。
首先我们来考察南唐的礼制。从任爽先生主编的《十国典制考》中,可以发现南唐礼制明显是不平衡的。与政权攸关的祭天、祭祖之礼最为完备,其次则是宾主之礼。这些完备的礼制,是国家成立并正常运转的基础。不独南唐,蜀、吴越等国,也都具备这些礼制,只是在细节上比不上南唐的详备。在其它一些礼制上,南唐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舛误。《十国典制考》研究了陈致雍《婚礼婿见外舅姑仪议》,陈致雍声称这一礼制是严格遵照《开元礼》确立的,但作者明确指出,事实上《开元礼》中根本没有外舅姑之仪①。这一问题直接指向陈致雍本人,陈致雍很可能并未仔细核查过《开元礼》,仅仅凭借自己的印象给出这一结论。或者情况可能更糟,陈致雍明知这一礼制与《开元礼》无涉,故意以《开元礼》来为自己制定的礼制作标榜。一言以蔽之,南唐对礼制的制定,是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的,南唐礼制的相对完备,更多是源于实际的政治目的,而非对文教礼乐自发的认同,所以南唐礼制会在一些看似无关宏旨的细节上出现荒谬的错误。
何况,南唐众多礼官,真正精熟礼制的亦属寥寥。有学者对南唐礼学进行严格的考察,得出的结果是:比起西蜀等一些同样注重文教的政权,南唐礼学并无特出之处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事例,是江梦孙为诸生讲礼,“凡至疑义,辄敛衽曰:‘此科先儒犹多异同,梦孙安敢轻言,诸君自择所长可也。’”③号称知礼的江梦孙,实质上并未特别精熟礼学,短于按断。以此类推,南唐其余知礼之士,其真实水平如何,恐怕也值得怀疑。
另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是南唐士人言行中表现出的对礼法的态度。韩熙载号称“知礼”,甚至烈祖的“谥法庙号,皆成于熙载之手”④。然而他的私生活似乎与“知礼”截然无关。众所周知,韩熙载是以“放荡嬉戏,不拘名节”⑤著称的。他“畜妓四十辈,纵其出,与客杂居,物议哄然。”⑥后主对此进行过规劝,但是反观后主乃至当时官员那种“酒恶时拈花蕊嗅”的普遍作风,似乎与韩熙载也无不同,只是韩熙载更显放纵且不加掩饰罢了。
因生活作风而饱受讥议的不止韩熙载。《江南余载》记载:“陈致雍熟于开元礼,官太常博士,国之大礼,皆折衷焉。……然妾妓至数百,……颇以帷薄取讥于时。”⑦可见陈致雍也是一位“知礼”而“无礼”的士人。既然当时南唐士人普遍沉溺于这种风气,甚至知礼之人带头违礼,那么南唐文教在现实中的体现,就值得我们怀疑了。
任爽主编:《十国典制考》,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3页。
详见王美华《礼乐制度与十国政治》一文。
③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269页。
④ 同上,第101页。
⑤ 同上,第100页。
⑥ 同上,第305页。
⑦ [宋]佚名、[宋]郑文宝:《钓矶立谈·南唐近事·江南余载》,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0页。
①②
8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在南唐士人之间,还不乏以圣贤、经典进行调侃的现象。如徐游未附和徐铉关于礼制的奏议,不久病疽,徐铉“戏语人曰:‘周孔亦能为厉乎。’”这显然是极为大胆的行为,亦即所谓的“非圣无礼”,但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徐铉因此受到过惩罚①。
综上可见,南唐的礼制确实相对完备,但这是相对五代礼崩乐坏的整体情况而言的。实质上,南唐的礼制不仅并未显得特出,甚至还颇乏精于此道之人。其次,南唐的礼制,带有强烈的实用倾向,也因而存在明显的偏向性。最重要的是,虽然南唐保有了相对完备的“礼制”,但其“礼治”却非常衰微,一般官员,乃至知礼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明显违礼的轻佻放浪行为。
我们需要考察的第二点,是南唐的学校。前文所引材料可以证明,南唐的学校相当繁荣。但这并不能决定性地证明南唐君主对学校的真实态度,也不能说明学校对南唐文教是否起到了一些具体作用。现在,我们需要探析南唐学子的进身方式,及其在朝中担任官职的情况。
南唐诸学校中,以庐山国学为最盛。其中多名学子在马令、陆游的两本《南唐书》中都有传,据李全德先生考证,至少有伍乔等十六人是确凿可考的②。其中官职可考者,伍乔“迁考工郎”,孟归唐“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吉州民掾”,都是既非显要,又非君主心腹的职务。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南唐科举的不完备。据《资治通鉴》记载,广顺二年,即公元952年时南唐还“未尝设科举”。虽然这一记载也曾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③,但综合上文来看,当时学子进身之难,进身后担任的官职之平庸,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因此,更多庐山国学的学子选择通过别的方式进身,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较为显要的官职。譬如卢绛先“诣后主”,后主“未报”,他“复为书诣光政陈乔”,才得以担任本院承旨经营制置④;杨徽之“潜服至汴、洛”,在后周中进士,“宰相范质深器重之”⑤;《江南野史》卷八记载,孟贯也是“潜渡江”才被周世宗亲自授官。将上文两种进身方式对比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南唐学校的兴盛,虽然客观上有利于培养人才,但却并不能使人才得到充分任用。学校与朝廷之间,没有形成完备的流通链条。虽然南唐学校昌盛,但它对南唐文教起到的实际作用远远小于我们的估计。
南唐的礼制与学校,现在已经如同麒麟楦那样暴露了马脚。最后一个考察的对象,就是以王夫之为代表的那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南唐避免了五代常见的篡
徐铉的言行根本上体现出的是五代十国乱世中对“道”态度的下委。详见本文第四章第三节。
② 具体考辨参见李全德《庐山国学师生考》一文。
③ 任爽主编《十国典制考》第四章第一节征引大量史料,说明南唐科举自李昪时期已然开始,极有可能从未中断过。似可备一说。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55页。
⑤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866-9867页。
①
9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弑、安定民生,因此可以称得上是文教繁荣。然而,这些论者给出的前提是不成立的。陆游在《南唐书》中记载道:“初,景遂之出镇也,弘冀为太子,弘冀尝被谴于元宗,有复立景遂之意,……弘冀刺知之,乃使亲吏持鸩遗从范,使毒景遂。”①可见弑亲之事,并非不见于南唐,只是弘冀亦早死不曾即位而已。
就民生而言,南唐时期的江南确实一度安定繁荣。但这一现象并不能全部归功于南唐文教。江南地区的地理、经济优势确保了民生安定,并吸纳了北方避难而来的劳动力。安史之乱后,唐朝注重开发南方,使江南地区趋于发达。烈祖李昪传下的“守成业,宜善交邻国”②之训,是他的战略而非文教政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侵害。这些非文教因素都对南唐民生产生了积极作用。
那么,文教是否使南唐关怀民生呢?我们把视线转向一度被南唐占领的闽、楚地区,就会发现文教对南唐并未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因为南唐对人民的暴虐同别国并无二致。南唐破闽时,建州人“争伐木开道以迎之”,然而南唐“纵兵大掠,焚宫室庐舍俱尽。是夕,寒雨,冻死者相枕,建人失望。”③同样,破楚时“唐悉收湖南金帛、珍玩、仓粟乃至舟舰、亭馆、花果之美者,皆徙于金陵,遣都官郎中杨继勋等收湖南租赋以赡戍兵。继勋等务为苛刻,湖南人失望。”④可见南唐并不是王夫之等人心目中的那个“重民”朝廷。
第一节中所举南唐文教昌盛的例子,现在已被我们破除,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宣布:所谓南唐文教之盛,恐怕其实只是一种幻象。然而,这种幻象的营造又如此成功,以至于时人都为之眩惑了。
我们不能否认,即便南唐的文教以虚假繁荣居多,但它在五代十国中仍是首屈一指的。可是南唐文教的“神话”,毕竟被证明了其虚幻性。早在北宋,马令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在《南唐书》中慨叹:“论其时,则南唐号为文献之地;绳以法,则可嘉之士无几。”⑤确实,将南唐“文献之地”的光辉,同它“可嘉之士无几”的严峻现实相对照,这种落差仿佛巨大物体的坠毁,即便百千年后,依然令学者吃惊。
第三节 “元和之风”解——南唐的元和情结
江左三十年,文物有贞元、元和之风。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338页。
同上,第222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9297页。
④ 同上,第9472页。
⑤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80页。
①②
10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陈彭年《江南别录》
“南唐的文教”的光焰已然苍白了,但这种苍白,恰恰反衬出“文教的南唐”这一幻象之深入人心。事实上,幻象也好,现实也好,它们都是南唐的属性。即便是幻象,也对南唐之为南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将这二者同时作为一体的两面,来完整展示南唐这荣耀与虚无交织的时代特性。这是本文研究南唐美学内涵的基础。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诚然,南唐的文教繁荣具有水分,但南唐确实在文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不曾间断的精力,也获取了相应的成果。譬如当时饶州风俗,“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①,上升到了“全民就学”的高度。南唐人的自我评价也是“文物彬焕”②。这样景慕文教的气氛、对本国文教的自信,毕竟不能也以上文所言的“制造幻象”来一概而论。因为南唐人何必用亲手炮制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呢?
在这一问题面前,我们恐怕只能暂时根据逻辑推理出这样的结论:在南唐人心目中,南唐的文教确实繁荣。上引的那些不利证据,按南唐人的标准来看,都是无亏于文教的——尽管以后人的标准而言远非如此。
于是,问题变得愈发重要起来: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倘若正确,那么南唐人心目中的文教是怎样的呢?
陈彭年在《江南别录》里这样评述南唐:“江左三十年,文物有贞元、元和之风。”陈彭年自己是南唐人,后入宋朝,作《江南别录》。因此,陈彭年的这一评价出于他亲身所见所感,更能代表南唐时人的普遍想法。鉴于南唐已亡,陈彭年的评价,也不会有奉承的意图,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感受。马令在《南唐书》中,也肯定了陈彭年的观点:“故曰,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岂虚言乎?”
我们首先可以从材料中看到,南唐时人确实具有一种文教的自信。但这段材料的价值还并不止此。陈彭年、马令都选择用“贞元、元和之风”来形容南唐风气,是另一值得注意之处。贞元、元和时期,是唐朝在安史之乱的荒芜后复兴的时代。从贞元到元和,唐朝国力逐渐恢复,以贞元八年“龙虎榜”为代表,一些士人走入政坛,并成长为重要官员。直到元和中兴,讨平淮西,成德、淄青、卢龙尽数归服,唐王朝正式在乱世之后重建了大一统的秩序。陈彭年和马令对南唐的评价,除去赞美南唐文教外,更有一种南唐人对本国“大一统”秩序的潜意识认同。在唐末五代乱世之后,南唐人认为本国君主像元和年间的宪宗那样复兴了唐朝。
①② [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66页。
[宋]佚名、[宋]郑文宝:《钓矶立谈·南唐近事·江南余载》,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页。
11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南唐人对本国“元和之风”的认同,还表现在辞章上。马令《南唐书》记载,时人认为韩熙载“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①冯延巳的文采在当时广受赞誉,“识者谓有元和词人气格。”②冯延巳自己又称赞徐铉为文“具元和风律”③。在此之前,在李肇《唐国史补》的影响下,“元和之风尚怪”的说法深入人心。李肇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他认为元和新声未能“格合前古”,他批评的不仅是韩孟诗派的佶屈聱牙,还有元白诗派的浅俗④。而就南唐诗歌而言,我们会发现,不论风格上是闲适还是感伤,南唐诗人采取的语言,大都效仿了元白体的浅俗。这一点,历来学者多有论及⑤。此种现象的成因自然是复杂的,但南唐人的“元和情结”也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此种现象又反作用于南唐人的心理,加固了“元和之风”的自我认同。
南唐人的这种“元和情结”非常引人注目。纵观中唐至五代,对“元和之风”抱有执念的仅有南唐这一个个例。唐五代人普遍的效仿对象是“贞观之风”。唐玄宗时,士人称赞他使“贞观之风,一朝复振”,宣宗年间,时人以为“有贞观之风焉”,德宗年间,时人“以为有贞观之风”。唯独南唐在标举“元和之风”。
当我们纵观历史,就会发现南唐的“元和之风”在史学上可谓天经地义。中唐与南唐,恰恰处于唐宋变革过渡链条的一头一尾。就文化而言,中唐与南唐也都是承袭了唐朝文化,而又有所新变的典范。所不同者,无非只是承袭与新变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中唐与南唐并不是零散的两个孤立的点,而是属于同一条金线的两端。南唐在唐宋变革环节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却常被今人忽视。南唐无论就文化、心态、美学而言,都有其显著的特殊之处,亟待得到揭示。
“元和情结”本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在南唐初期,时人的追慕对象还是开元盛世。宋齐丘曾陪李昪游宴,奉诗云:“开元天子曾如此,今日将军好用心。”徐铉也声称:“周秦宫阙,是本朝二宅。贞观德礼,是本朝家法。”可见造成“元和情结”的原因,是南唐基于时代、国力产生的独特自我认知。
回顾江南历史,不过是几十年时间,江南已经从唐末乱世转为生聚休息,最终俨然呈现出复兴的外貌。徐铉《御制春雪诗序》云:“有唐中兴之一纪,皇上御历之七年。”殷观《景星观记》云:“迨我后中兴皇霸有国以来”,都明确显示时人认为南唐是继元和之后的第二次唐室中兴。与此同时,北国朝代更迭动荡,而南方诸国也大多不及南唐。“元和之风”代表的那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恰恰是处于各国纷争大势下的南唐急需建立的。于是,为了完成“元和之风”的构建,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101页。
② 同上,第296页。
③ [清]王士祯:《五代诗话》,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59页。
④ 具体论述参见张安祖、杜萌若《<唐国史补>“元和之风尚怪”说考论》一文。
⑤ 如高峰《乱世中的优雅——南唐文学研究》、郭倩《南唐诗歌研究》、李芬芬《南唐诗歌研究》、江胜兵《南唐诗歌研究》等著作,都明确指出了“浅近”“白体”的诗风是南唐诗歌的重要特征。
①
12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一切力量都要被调动起来。至于南唐实际上是否与元和中兴相似,相对而言反而不重要了。考虑到这一点,上文常梦锡面对礼学那重实际应用、轻学理按断的态度也不足为怪了。
在这种情结的推动下,南唐人必然产生对本国的认同。虽然上文分析了南唐文教“盛况”的衰弱实质,但它无碍于南唐在表面上呈现文教繁荣:礼乐昌明、学校兴盛、民生安定。自李昪开始,便致力于营造这种文化的繁荣氛围。至李璟时,南唐的文教现象已经斐然可观。这些现象,姑且不论成因与效果,毕竟都让人感到南唐文教是辉煌的。钟波在《身份与秩序——对“南唐入宋”的一种考察》中,归纳了这一工作的实绩:图书保存、兴建学校、延续科举、艺文之盛、儒道复在。第一节中,我们讨论的南唐文教虚假繁荣的几种表现,与钟氏举出的这几点若合符契。
此外,李璟之为人亦深刻体现出儒风儒行的色彩。他“少有至性,仍怀高世之量。始出合,及命于庐山瀑布前构书斋,为他日终焉之计。”①如果说这还有作伪的可能性,那么他面对处心积虑阻挠自己登基的种氏表现出的宽厚,是无可置疑的。种氏“其后归景逷宫,宋太后屡欲甘心,赖元宗保全之”②。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正是这些繁荣的表现,令南唐人对本国文教之昌盛深信不疑。但是,他们如何解释那些后人认为显然非礼的行为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南唐“元和情结”的另一个体现:君主对于文艺的支持乃至狂热。元和年间,宪宗对文艺的喜爱与推动,是元和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沈曾植《海日楼札丛》里说:
“李珏奏言,宪宗为诗,格合而古。当时轻薄之徒,摛章绘句,聱牙崛奇,讥讽时事。尔后鼓扇声名,谓之元和体’云云。则元、白、张、王之讽刺,韩、孟、刘、柳之崛奇,实宪宗倡之。”
后人面对南唐中主、后主的文学作品,以及他们与文士的宴饮等交际活动时,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正是加剧南唐灭亡的原因。如《五代诗话》中采撷了王世贞的评论:“‘“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关卿何事。’与‘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此语不可闻邻国。”然而,对李璟而言,“此语”很可能恰恰是他想要闻诸邻国的。因为不论是在五代人还是在唐人眼里,此类对话正是文教风雅的最好体现。
早在唐太宗,便创作了《秋日效庾信体》、《咏画屏风诗十二首》这类吟咏风月景物的篇什。宪宗今虽无诗传世,但考索材料,也可以窥见其风格。陆游跋《御览诗》提到宪宗对卢纶诗歌的赏爱:“元和中,章武皇帝命侍臣采诗第名
①②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40-41页。
同上,第52页。
13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家……公之章句,奏御者居十六七。”①据蒋寅考证,宪宗对卢纶诗歌的喜爱,正与卢纶的俚俗相关②。而卢纶的俚俗诗歌,多有恶名。如“一人女婿万人怜”“千秋万岁保荣华”之类,王士祯曾经特别拈出,称之为“最可笑者”。宪宗所推崇的诗歌如此恶劣,但宪宗本人毕竟还是推动了文教的兴盛。那么,具有“元和情结”的南唐君主,面对“吹皱一池春水”这样远胜卢诗的佳句,流露出爱惜之情,岂不正符合他作出表率推动文教的自许?
从这一点来看第一节所引后主对韩熙载的批评,我们就可以见出后主如此理直气壮的理由了。后主及南唐大臣们的宴饮,与韩熙载的狂欢,在南唐人看来确实存在根本性区别。在南唐人的视角中,后主富有文学艺术气息的宴饮,正是文教昌盛的表现。事实上,初唐盛行的应制诗歌,也是在宴饮游览的环境中产生的。只要将上官仪、许敬宗那仙鹤和吟,神龙缛彩的雅体、颂体诗歌翻检一遍,我们就会发现初唐与南唐在这种心理上的共通之处。因此,南唐的诗人、诗歌之繁荣也在当时居于诸国之首。③事实上,尽管南唐人沉迷宴饮和文艺,但他们的作品并不像五代流行风格那样艳丽,尤其与蜀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定广先生指出,南唐词远绍晚唐皇甫松、韦庄等人清丽词风,不蹈绮靡之习,正是由南唐的自我定位导致的④。同样,南唐诗歌多秀骨而少绮情,南唐书法更是发展出“野逸”等特性。而韩熙载“畜妓四十辈,纵其出,与客杂居”的行为,明显与上述文教活动无涉,在南唐人看来也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因此,时人才会指责韩熙载、陈致尧而不感到自愧。
宋太祖曾经讥笑李煜:“好一个翰林学士!”由此可见,这种心态仅限于南唐一国所有,别国并不能认同。换言之,南唐以文艺体现的“元和之风”,并不受到别国的认可。别国人所赞赏的,是南唐通过完善礼制、兴办学校、收藏典籍等行为体现的那种文教表象,对他们而言,举国醉心文艺、宴饮,无非是一种带有南唐特色的奢靡行为罢了。
“文教的南唐”的形象构建得如此成功,连南唐时人都浑然不觉“南唐的文教”只是一种虚假繁荣。有自北投南的来客,惊讶于这种以鲜花装饰的破败,然而他的惊呼,不过被“文教的南唐”当做一种不和谐的失礼罢了。《钓矶立谈》记载:“常梦锡性犷直。初升朝,见党人互相推挽,日以谬悠尝试之说,聋瞽朝听。梦锡大惊,因发狂归,杜门匄外补。”⑤
南唐对本国文教的肯定,正建立在这种自我封闭式心态的基础之上。这种封闭心态,换而言之就是一种对江南本土的认同心理,一种对中原中心论的颠覆心
[唐]元结等:《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55页。
参见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上编第三章第一节。
③ 见陈葆真《李后主和他的时代》第二章第四节所列表格。
④ 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9页。
⑤ [宋]佚名、[宋]郑文宝:《钓矶立谈·南唐近事·江南余载》,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2页。
①②
14
第一章 “南唐的文教”与“文教的南唐”
理。倘非如此,南唐人又怎会沉醉在“文教的南唐”的设定中,不曾被“非中国之敌矣”的断喝惊醒呢。
由此,我们为这一章节解题。“南唐的文教”只是用虚假之光伪造的炽烈之焰,真正灿烂的不是它,而是“文教的南唐”,即南唐营造出的文质彬彬的自我设定。正因为这种由文教折射出的江南意识①,是整个南唐牢牢凭依的基础,所以南唐才能形成如此悖反的性格,遭逢如此悲剧性的结局,以及,产生如此矛盾的——美。南唐的独特性,产生了独特的文论、诗学。更让我们惊奇的是,南唐自身便作为一个整体焕发了它的美学价值。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南唐的美学内涵与其江南意识乃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江南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南唐的美学内涵。而南唐的特性,又决定了其江南意识的特殊之处。
① “江南意识”及下文“中原中心”等概念的定义,详见第三章第一节。
15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第二章 “唐之子孙”:论南唐人的自我定位
第一节 法统·正统·文统
九衢冠盖暗争路,四海干戈多异心。
——沈彬《句》
在五代,每一个政权都意在证明自己继承唐朝正统,是衣冠所在。不仅北方政权如此,作为十国的南方政权也都抱有这一想法。所谓正统,即一系相承的政权,换言之,也就是唐朝政权的延续。然而,要使时人对一个政权产生认同,仅仅拥有正统是不够的。这里还牵涉到法统与文统。
法统,即政权成立的法理依据,是正统的前提条件。就五代而言,普遍认同的是来自唐朝的法统。这是因为五代诸多国家都由藩镇转型而来,其第一代君主,之前多是由唐朝策命的官员。倘若否定唐朝的法统,就连自身的合法性一并否定了。
有了法统和正统,政权便有宣称自己“正朔”的资格。之所以说是“资格”,是因为除去法理之外,还需要更多条件来强化“正朔”的心理依据,否则便有“望之不似人君”之虞。而文统,就是最重要的一种营造太平盛世之感的手段。五代人心目中的文统,就是做到——至少是令时人感受到:唐朝的璀璨文教于今再现。五代诸国历史的主线之一,就是本国法统、道统、文统之强化的进程。考察史册,诸国大事往往与此相关。
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政权都追求这三统。事实上,五代十国大多数政权所追求的,仅仅是一种自身成立的合法性,即法统,而不希求成为正统。正统,在封建秩序中,意味着序列的顶点,它不需要履行任何称臣、纳贡、朝聘等下对上的义务,唯一的义务是保护其属国。而多数政权,实质上是甘愿作为正统的属国的。
吴越王钱镠曾经表露过自己的心迹:“与其闭门作天子…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耶?”①抱有这种心态的君主,并不只钱镠一人。如闽主王审知,接受了篡唐的朱梁封号,“是时,杨行密据有江淮,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莱朝贡于梁,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三四”②,为了通过朝贡来确保自己属国的地位,竟然这么不惜劳苦。马楚对后梁、后唐等国的进贡事项也非常积极。据《资治通鉴》
①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8464页。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58页。
16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记载,朱温与李存勖都曾因为马楚“首修职贡”,即在诸国中首先朝贡而龙颜大悦,册封国主马殷为楚王。吴越、闽国、马楚等政权,就此放弃了自己的正统的塑造,将这一问题存而不论,仅保留自身的合法性,即法统①。五代十国的诸国中,坚持自己正统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强化自己正统形象的政权,仅有南唐、西蜀,和后唐而已②。
约翰内斯·库尔斯(Johannes L. Kurz)在《论南唐王朝的统一计划》(On the
Unification Plans of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一文中指出,“把南唐描绘为一种不正式的国家形态,很容易招致学者的批评。”③正如我们在上一节所讨论的那样,南唐不同于吴越、闽、楚,而是强烈寻求自己的法统、正统与文统。然而,自宋初起,学者就将南唐与上述国家并列,简单地看作南方诸割据政权之一,亦即库尔斯所谓“不正式的国家形态”。这种观点被沿袭到现代,如黄仁宇先生认为十国皆为“五代政府鞭长莫及时一般草莽英雄割地御土的产物”④,因此他称十国君主都是“称王的各地区首长”。用库尔斯的话来评价这一派观点,就是:“这种说法不仅认为十国之间基本相似,而且还要求将正朔限定于北方,否定南方帝国的合法性。”⑤库尔斯的这一陈述也适用于西蜀。在五代十国中,南唐、西蜀对正统的寻求远远强烈于其余南方政权。
西蜀、后唐的正统意识,从他们对待后梁的政治态度上可以看出。在对自身法统、正统的塑造问题上,后梁是一个特例。朱温积极构建自身的正统,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宣布唐朝的天命已终,通过另立景宗禅位给自己,来取代唐朝成为新命,亦即新的正统。南唐、西蜀、后唐皆不承认后梁的正统性。后唐为唐报仇,和后梁爆发了多场战争。西蜀局于自身军事实力,不敢正面与后梁冲突,但在正统的认定上,实不承认后梁的正统性。欧阳修《新唐书》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梁遣光禄卿卢玭来聘,推建为兄,其印文曰‘大梁入蜀之印’。宰相张格曰:‘唐故事,奉使四夷,其印曰大唐入某国之印,今梁已兄事陛下,奈何卑我如夷狄?’建怒,欲杀梁使者,格曰:‘此梁有司之过尔,不可以绝两国之欢。’
其中一些国家在末期也表现出对正统的寻求。如《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记载:“闽主曦嫁其女,取班簿阅视之;朝士有不贺者十二人,皆杖之于朝堂。以御史中丞刘赞不举劾,亦将杖之,赞义不受辱,欲自杀。谏议大夫郑元弼谏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中丞仪刑百僚,岂宜加之棰楚!’曦正色曰:‘卿欲效魏征邪?’元弼曰:‘臣以陛下为唐太宗,故敢效魏征。’曦怒稍解,乃释赞。”从郑元弼与王曦的对话中可见,闽国末期的君臣对本国正统性甚为在意。但由于这些国家一来未采取有影响力的措施,二来只在末期如此,不能代表其典型心态,故本文暂时不论。
② 南汉在刘岩称帝后独立。但它并未再与邻国频繁往来,而是自我封闭,亦未有明显的建构正统形象的措施,系五代十国中的特例,此处暂时不论。十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可参见高学钦《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关系研究》一文。
③ Johannes L. the Southern Tang Imperial Genealog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14, P.
25。
④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135页。
⑤ Johannes L. the Southern Tang Imperial Genealog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14, P.
25-26。
①
17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已而梁太祖崩,建遣将作监李纮吊之,遂刻其印文曰大蜀入梁之印。”①
此处的要害,并不在于后梁“卑我如夷狄”,而是在于原本西蜀实力较弱,奉梁为兄国,虽然看似卑微,实际上依然不承认梁的正统,亦不肯放弃自己的正统。而后梁制“大梁入蜀之印”,无异于将西蜀作为自己的属国看待,否定了西蜀的正统。蜀主王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应对,就是向后梁强调西蜀的正统,强调自己的独立性。
此时南唐还未成立,但南唐的前身杨吴,也不承认朱温的正统性。这一点,从它使用的年号可以看出。杨吴在昭宗被弑后,依然沿用的是天祐年号,可见他不承认后梁,不承认朱温拥立的景宗的合法性。同样,后唐、西蜀,也都在昭宗被弑后沿用了昭宗的年号。另外,南唐、后唐都为唐朝皇帝立庙②。蜀的立庙情况虽不可考,但《新五代史》记载,王衍起上清宫,“于正殿塑玄元皇帝及唐诸帝”,这都体现出它们努力赓续唐朝正统的心理。
回归到政权本身,后唐、西蜀的法统之正当性,可说是毫无疑问。二国的开国君主,都受过唐朝君主策命。李存勖是承袭其父李克用的晋王之位,而李克用的晋王之位,又是唐昭宗于大顺二年明确册封的。王建则于天复三年被昭宗封为蜀王。
从正统性来看,后唐的正统性来源于后唐太祖,李存勖之父李克用被赐国姓,名义上已是皇室中人,唐朝正统。西蜀则依靠僖宗与朝臣入蜀,开科取士,吸收了大量人才。在唐末,西蜀又招纳众多唐朝的遗臣,如韦庄、毛文锡等人,都在唐末入蜀,一时间,西蜀“所用者皆唐名臣贵族”③。可见,西蜀对自身正统性的塑造,有赖于其传承了唐王朝文化,使其礼乐制度,一仍唐朝。西蜀建国之初,行南郊祭祀天地之礼,已然礼制齐备。由此也可以看出其正统性建设之成功④。这种正统性甚至还被带入到宴饮之中。《蜀梼杌》记载,在一次宴饮中,“衍自执板唱霓裳羽衣及后廷花、思越人曲。”这些曲子,都是唐代遗曲。在王衍的醉梦中,自己仿佛唐代的帝王,抚览着宫商之间的旧日繁华。
相对于后唐和西蜀,南唐的法统与正统存在很大的特殊性。随着下一节分析,我们会发现:恰恰是这种特殊性成为南唐江南意识勃发的因缘。
第二节 攀髯:徐知诰复姓及其影响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16-517页。
相关考辨详见任爽主编《十国典制考》第一章第一节。
③ 同上,第516页。
④ 参见任爽主编《十国典制考》第一章第一节。
①②
18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
——《史记·孝武本纪》
给南唐的法统与正统定性的事件,应是烈祖的复姓。公元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定国号为“齐”,两年后,他以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后裔的名义,复姓为李,改名为昪,旋即改国号曰“唐”,即南唐。我们应当敏锐地注意这一时间点。因为南唐正统性的最大竞争者后唐恰好亡于徐知诰代吴称帝的前一年,即公元936年。就在这一年之后,徐知诰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据此我们看出徐知诰行为的周密。从复姓到更改国号,一系列行为都在为南唐争夺法统、正统造势。正如库尔斯在《论南唐皇室宗谱》(On the Southern Tang Imperial Genealogy)一文中所说:“只有当唐朝的名称对他有用时,李昪才将它当作自己的国家,然后下令编造一条导向唐代皇族的血统线索。”①
《资治通鉴》对徐知诰复姓的相关记载是这样的:“唐主欲祖吴王恪,或曰:‘恪诛死,不若祖郑王无懿。’唐主命有司考二王苗裔,以吴王孙祎有功,祎子岘为宰相,遂祖吴王,云自岘五世至父荣。其名率皆有司所撰。”五代时人与宋人对李昪的唐朝皇室身份,乃至南唐的法统、正统,所持的都是怀疑态度。事实上,尽管徐知诰为复姓一事煞费苦心,但他构造出的家族图谱仍存在很大的破绽。宋人刘恕在《十国纪年》中指出:“昪曾祖超,祖志,乃与义祖之曾祖、祖同名。知其皆附仿也。”②正如邹劲风指出的那样,自宋代以来,正史所持的观点,都是以李昪祖先为平民③。《新五代史》就说李昪“世本微贱”。这种观念的形成,可能与徐知诰家族图谱的破绽不无关系。个别认为李昪实为唐朝后裔的说法,往往见于私史和稗官野史之间。
上文提到的库尔斯,对徐知诰的复姓问题作出了详密的研究。他认为:“南唐的图书馆中,可能藏有重要的唐代宗谱……这些家族登记册,主要是按照皇室的命令编纂的,它们可能对李昪所渴求的谱系之建立起到了作用,它们为祖先谱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用信息,并将他们与唐朝联系起来。”④他也和五代、宋人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李昪的谱系很大程度上是编造的。但他对此的评价是:“任何族谱,只要可以产生一位祖先,和一个始终如一的谱系,那它就和原初的族谱一样好,或者说有效。……至少这个版本试图为南唐的创始人提供一个对他最为重要的源头:所有早期唐朝皇帝的显赫。”⑤旨哉斯言。库尔斯道出了一个事实: Johannes L. the Southern Tang Imperial Genealog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14.P.
618.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9199页.
③ 参见邹劲风《南唐国史》第三章第一节。
④ Johannes L. the Southern Tang Imperial Genealog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October 2014,P. 604-605.
⑤ 同上,P. 620.
①
19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徐知诰的谱系究竟是真是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一谱系的确立能够带来怎样的效果。
与钱俨相比,正史对李昪族谱的态度已经可以算得上忠厚。钱俨在《吴越备史》中对于李昪的血缘问题给出了一个奇特的解答:“昪本潘氏,湖州安吉县人。父为安吉砦将。尝因淮将李神福侵我吴兴,据潘氏而去,遂为神福家奴。”①宋人刘恕已经指出,这一说法不能采信:“吴越与唐人仇敌,《备史》亦非。”②刘恕的观点是正确的,从另一种思路来推理,南唐开国后李昪立有七庙,其中便有其生父之庙。倘若按照《吴越备史》的说法,李昪就是强行为生父改姓了,这在古人的观念里,可以说是荒谬不敬极了。可见《备史》的记载不确。虽然如此,《备史》的记载却又是一条最为翔实的史料,从它对李昪的极力丑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人对李昪营造的法统与正统,抱着怎样一种怀疑、讥讽的心理。钱俨著《吴越备史》时已入宋朝,可见自李昪复姓至南唐灭亡,别国对南唐“唐之子孙”的身份都持怀疑态度。
然而,这恰恰是南唐那特殊的江南意识的奥秘所在。李昪的复姓不被别国认可,但对南唐而言,却自此获得了“衣冠所在”的自我认同心理。这种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差异,来自江南的地域性,也进一步加固了江南的地域性。原先从北投南的士人,在南唐生活久后,也开始认为南唐正是唐朝的赓续。如史虚白劝李昪出兵攻打中原时,说:“京洛之地,君家先业…君苟复之,易若屈指。”类似的呼声并不少见,也就间接地加深了正统性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的长年浸染之下,到李璟即位时,已经“自以为唐子孙,慨然有定中原复旧都之意”③。
曾昭燏、张彬的《南唐二陵发掘简略报告》中,通过将李昪陵墓形制与《南唐书·郑元素传》中温韬对昭陵形制的描写相对比,已经指出:李昪陵墓构造与唐代陵墓传统构造十分相似。南唐帝王陵墓用何形制,是不可能对外大肆宣扬的。由此可以看出,“自以为唐子孙”是李璟的真实心态,而不是做给邻国人看的形式。至此之时,南唐人的中原认同已经从正统追逐的必要性,内化而为南唐人的真实想法。
南唐的江南认同心态,首先基于中原王朝后裔的认同心态。尽管这一身份并不为别国承认,但这无碍于南唐人的自我承认、自我认同,然而这又显然与现实相悖谬。这便是南唐江南意识的特性:一种悖谬中自适的美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南唐文教的繁荣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徐知诰,现在我们可以称他为李昪,在唐朝业已鼎湖龙去之际,攀住了最后一根龙髯。虽然龙髯被拔断,南唐精心构造的谱系也从未获得别国的承认,但司马迁的记叙里毕竟还遗落下黄帝的一张
[宋]钱俨:《吴越备史》,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89页。
②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③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332页。
①
20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弓。借助这个若隐若存的信物,南唐为自己构建起了“唐之子孙”的心态,由此发展出它独特的文化。
第三节 文在兹:南唐的文统意识
仲尼既没,文在兹乎?
——王通《中说》
法统与正统意识的特殊性,造就了南唐特殊的江南认同形态,由此也决定了南唐文统意识先天带有这种悖谬之美。而南唐国内“衣冠所在”的心态,引导君主继承唐代那强烈的文化气息,将南唐建设为文教之国。胡晓明先生将江南认同细分为几类,其中第一类便是“文教认同”①。诚如斯言,南唐建立法统、正统,完成中原衣冠认同向江南认同的转化后,文教认同便随之产生。然而,胡先生论述的,是江南认同的普遍性质,具体到南唐,则未必完全贴合。南唐的“文教”内涵有着极为特殊的性质。
在第一章,我们已经揭示了南唐文教的虚假繁荣,以及南唐人心目中特殊的文教定义。但是,直到这里我们还是处于常识的范围来谈论“文教”,将这个词语看作文化与教育。对古代人的而言,艺术并不一定包含于文教。他们心目中属于文教的艺术,往往是能够辑熙盛世的作品。
面对“文教”的定义问题,南唐展现了特殊的态度。就历来论者的批评来看,南唐经常与南朝,尤其是梁陈二朝并置,一起被看作沉迷艺术导致亡国的典范。可是上文也已通过南唐人的“元和情结”论证过,南唐人对艺术的热爱,恰恰是源于他们将艺术昌盛与国家发达隐约联系在一起。南唐正式将文艺当作文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文教本身,从而重新规定了“文教”的内涵。从任意一本关于南唐的史籍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南唐对文艺的热爱远远超过对庐山国学等重要学府的重视。也正是这些历代贬为“雕虫小技”的作品,构成了南唐心目中文统的重要部分。
历来论者,对于南唐往往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节。详其内涵,则可用南唐的征服者——宋太祖的一句话来概括:“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擒也?”②此语自然有其道理,南唐确实是专务文事,以至于荒弛国力。但一旦从南唐人的角度来审视这一评论,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有其不公允之处。这里,姑且先不论南唐国力衰败的根源是否在于李煜,单就李煜专于“作诗
①② 胡晓明:《江南文化诗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第39-41页.
[清]王士祯:《五代诗话》,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1页。
21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工夫”这一现象来看,宋太祖的批评仍是有问题的。不论有意的逃避,还是无意的建构,从中主时期开始,南唐便隐约地把文化的繁荣看作立国的重要支柱,而文化的繁荣,在南唐人看来又常常等于文学艺术的繁荣。李煜并非忽略了国事,他恰恰就是在“以作诗治国”,用南唐众多的艺术成果,铸造南唐的光辉。
南唐人注重非功利性的艺术,并将之作为国力强盛的象征,这种观念自然有其来由。早在唐代,对于“文统”的定义就相当暧昧不清了。一方面,唐代侧重于“外王”,对儒学的构建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基于生存需求,儒学早在北朝时已经极大地淡化其“华夷之辩”等特性,唐代承其端绪。此外,唐代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的流行,也使儒学信仰相对削弱。中唐时期,韩愈等人复兴儒学,但实际上为时并不长久。韩愈之前的萧颖士、李华等人,由于空言明道,产生影响不大。韩愈之后,其弟子李翱的故去已经标志着唐代儒学的转衰。此后学习韩愈者,大多是来无择、孙樵等走皇甫湜一路,追求奇崛文辞的作者①。因此,程伊川“作文害道”的命题,对唐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南唐在学唐的过程中,自然也受到了唐人这种思路的影响。
当然,此处我们详细考察的,还是南唐的自身因素。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唐代“文统”定义的暧昧,并不意味着唐代像南唐这样,颠覆了传统的文统观。此种暧昧的形成,只是缘于唐代更多地将文学、艺术加入原有的文统观念中。这一变化,来自于唐代的盛大繁荣,以及这种繁荣不断积淀,使唐代同时在各方面都达到完美。从五代北方政权的举措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唐代对文艺的热爱并不至于教人忘记了什么是文统。
甚至连南唐前期也不例外。从其前身杨吴时期开始,江南的文教举措就遵循传统观念而定。杨行密虽是武人,却极为重视文教,因此唐末流离的文人,有许多都归于杨吴。其中如殷文圭、沈彬等人,开启了自杨吴至南唐重文的风气。《十国春秋》评价他们:“实有筚路蓝缕功焉。”韩熙载、常梦锡等精通制度的士人,也都为其所用。这些才能各异的文士,从不同方面推进了杨吴直至南唐政权的建设。李昪立国之后,承杨吴的文教基础进一步发扬之。太学、庐山国学等重要学校,都于这一时期兴办起来。
在李昪时期,除去归附的人才之外,一些本土文士也崭露头角。由于他们深知民情,又才能卓荦,故使南唐治下各地安宁,促进了南唐政权快速稳定。如汪台符先“上书陈民间利害”,此外,李昪采纳他的建议,“限民田物畜高下为三等,科其均输,以为定制。又使民入米请盐,货鬻有征税,舟行有力胜。”②
从南唐人刘崇远的《金华子杂编》中,我们更可以见出南唐最初的文教自信
对上述三种原因的详细考辨、对唐代儒学复兴与韩门的流变过程之研究,可分别参见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中编第二章第一节,上编第五章第一、四节。
②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107。
①
22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所在:“高皇初收金陵,首兴遗教。悬金为购坟典,职史而写史籍…由是六经臻备,诸史条集。”①可见李昪的文教政策不仅与同时诸国无殊,还获得了极好的效果。上世纪五十年代发掘南唐二陵的报告也显示,南唐“从伟大的唐朝遗产中继承了许多东西。”虽然我们说南唐的文教实质是一种虚假繁荣,但平行比较各国,除去西蜀之外,南唐对唐文化的承袭,依然是首屈一指的。
南唐独特的文统意识的产生是在中主一朝。随着爬梳史料,我们会发现这种独特意识的形成,与众多渺小的因素与巧合都有关系。倘若其中的一些因素或巧合不曾存在或发生,那么,南唐独特的文统意识也很有可能不会产生。然而,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唯有诗才是应然,历史都是或然的。这些蛛丝马迹真的汇集到一起时,历史已经形成,即便劫火也不能再将之烧毁。巧合的重叠是最大的巧合,或许一切就位的瞬间便构成一个预兆,意味着南唐的文教已经带上了毁灭的色彩。
李璟本人的性格,和他继承皇位的曲折故事,便是这众多巧合中最重要的一环。当论者普遍怪责李煜对文艺的好尚加剧南唐灭亡时,我们往往会忘记这是一件“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事情。南唐国力的衰败、南唐文教风气的转变,是从这位同样爱好文艺的中主开始的。李璟因是李昪长子,被定为太子。但李璟不恤政事,曾被李昪撞见玩赏乐器,李昪因此认为李璟殊乏治国才能②。此时,“宋齐丘每忌元宗,欲自结于景迁…参决时政,多为不法,辄归过于元宗”③,使李昪欲改立李璟之弟景迁。巧合在此发生了,景迁早逝致使李昪原初的计划作废。然而,大抵是对李璟的政治才能的怀疑,使李昪临终前认为“景达类己,欲立之。”此时,巧合再一次发生,医官吴庭绍本可以不采取任何行动,但他选择快速通知李璟,“使人追回其书”④,这才确保了李璟的顺利即位。
正是这一系列巧合与细节,导致困扰李昪多年的立嫡问题的最终结局,还是背离了李昪的初衷。掌控南唐的接班人,终究不是“警悟”“纯谨”的景迁,亦非“为理严察”的景达,而是雅好文艺的李璟。在成为中主的李璟之好尚下,文教便不再是一种巩固政权的措施,更像是带给人欢愉的艺术品。“中主”这一词语,名副其实地包含着李璟两种最显著的心态。“主”,意谓李璟借助南唐之主的地位,自上及下地传播了对文学艺术的热情。“中”则意谓在李璟心目中,自己不仅是李昪的接班人,甚至还是自唐末乱世以来,终于完成了“中兴”大业的君主。“中外寝兵,耕织日滋”正是后人对这一时期所发的评论。甚至当时南唐人的普遍心态是:“以为荡尽天下,可以指日而就。”南唐俨然迈入了中兴盛世。
[苻秦]王嘉、[南唐]刘崇远:《王子年拾遗记·金华子杂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64页。
②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52页。
③ 同上,第61页。
④ [宋]佚名:《五国故事》卷上,知不足斋丛书。
①
23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于是,“中主”这一名词的双重概念,亦即李璟对文艺的热爱与推行、对政治中兴的自许,又同前一章第二节论述的“元和中兴”之情结交融起来。唐代元和年间的政治昌明与文艺繁盛,成为李璟心目中的标杆,从而近一步引发了南唐文教、文统观念的转变,使文艺逐渐与文教混而为一。这一转变可以说并无法理可言,但它在当时又确有其合理性。
此种观念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李昪时期为南唐铺下的良好基础。何剑明在《李璟政考》中,从文学反映出的政治经济因素、时代风格角度入手,认为南唐辞章是唐朝文采的璀璨再现,要达成这一点,首先必有盛大的文治武功作为基础。何先生的研究思路大有可取之处,从中我们看到,除去繁荣度经济、强盛的军事外,南唐君臣还用大力创作,使南唐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五代处于领先地位,南唐文教鼎盛之名因此更加响亮。这种嬗变后的文统弥补了南唐脆弱的法统、正统,既是南唐得到诸国敬重的重要原因,又是加剧南唐衰亡的一个祸首。但不论如何,“文在兹”,南唐的一切光荣和毁败,都和文艺紧密纠缠,无法分开。
“文在兹”,是一种舍我其谁的信心。当孔子慨叹“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时候,他的意思是唯有自己接续了圣王之道。当王通借薛收之口说“仲尼既没,文在兹乎”的时候,他表示的是同样的意思。现在,这个“文”之归属的问题在五代时期被重新讨论,五代人必须承接王通作出下一个回答。对南唐而言,五代乱世中,唯有江南才是“文在兹”的处所。李煜曾经慨叹:“周公、仲尼,忽去人远。吾道芜塞,其谁与明。”①显然,他将自己列入文王、孔子乃至王通的传文者的序列。他感叹“吾道芜塞”,但他的各种文艺作品使我们发现,他所谓的“道”已经不再是孔子时期“道”的同义词了。先秦儒家的“文”与“道”相近,如刘熙载所说,是“力避本位”的。而李煜意义上的“道”和南唐意义上的“文”是一回事。相同的名词承载了不一样的内涵,正如后世的“文学”不同于孔子所说的“文学”一样。南唐意义上的“文”主要是指“文艺”。“仲尼既没”之后,“文”逐渐变为另一种形态,而南唐就是五代时专擅于此种“文学”的国家。
南唐或许也努力地追逐过孔子意义上的“道”,至少是努力地表现过这种追逐,否则就不会有“儒书衣服,盛于南唐”的赞叹。但事实上南唐人更多地将心力倾注在纯粹的艺术中,并通过艺文的荟萃,树立了自己的信心与在别国的声誉。
① [宋]佚名、[宋]郑文宝:《钓矶立谈·南唐近事·江南余载》,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7页。
24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第一节 江南意识的定义与形成
在诠释何为江南意识之前,我们早已在前两章多次使用过这个名词了。在前两章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南唐之所以能够保持它独特的观念,并将自身酝酿为缤纷的美学,首先是因为它保有了一种意识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有效阻隔了外界的众多质疑和讥讽,造成了南唐人心中甜蜜的幻景,使南唐人在这一美梦中不断探索文艺,最终以精美的艺术作品博得了外界各国的赞赏与承认。
这种意识的封闭性,实质上又是基于一种对江南自身的认同心理,唯有认同江南,才会甘心将自己囿于江南。此时,江南便不仅是一块地域,而代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
因此,同属五代的吴越按地域规划也属于江南,但按文化、心态来看,就不能属于江南的范畴。五代十国中所称的“江南”,从来都是指代南唐,而非吴越。甚至连同吴越本国,也很少用“江南”来自我指称。另外,宋代人所写关于五代十国的著作中,如《江南余载》、《江南别录》、《江表志》,这些以“江南”“江表”冠名的著作,都只记载南唐史事。直到宋统一中国,江、浙才获得充分的沟通融汇,一并组成了江南文化的大整体。这里所谓的“江南认同”,便是江南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诸文献,“江南”这一词汇的最开端,就和“中原”“中朝”对立。《南史》载:“灵鞠不乐武位,谓人曰:‘我应还东掘顾荣冢。江南地方数千里,士子风流,皆出此中。顾荣忽引诸伧渡,妨我辈涂辙,死有余罪。’”此处表现的是江南士人对中原诸人的敌对情绪,反过来,中原诸人对江南士人亦无好感。故《资治通鉴》载,此时他们“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索虏”“岛夷”,均是蔑称。
胡晓明先生在《江南文化诗学》中,指出了江南意识的形成轨迹。所谓江南意识,恰恰却“孕于中原”,产生于中原文明的南移。也就是说,“江南认同”首先建立在“北方认同”或说“中原认同”之上,然后逐渐“起死回生”地将之江南化。在初步的“江南认同”定型之后,江南派生出进一步的文教认同、审美认同①。
这种“起死回生”如何可能呢?事实上,它是江南认同得以建立的唯一方式。只要“中原正朔”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江南就不可能另起炉灶。因为“中原”
① 参见胡晓明《江南文化诗学》中《江南再发现:中国历史与文学上的江南认同》一文。
25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在此处也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指称,它意味着“传统文明”,这就是我们为何要在“中原”之后加上“正朔”这一价值判断的原因。一旦江南宣布完全放弃对“中原文化”的追逐,那它实质上是完全放弃了传统。
因此,唯有先将“衣冠所在”的意识完整移至南方,然后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加入江南文明的点染,才能建立起“江南意识”。而此种新意识又必将反作用于原有的中原意识,使其发生改变。这仿佛艾略特所谓“传统的谱系”,我们不可能忽视传统,只凭个体才能就另立山头取代之,而经过个体凭借传统获得完善之后,又必将反过来使传统谱系发生相应的变动。——虽然在这里我们谈论的是正统观,而非文学,但思路是一样的①。
只要考察一下吴越,我们便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刚才已经提到过,吴越不属于五代时期的“江南”概念。在中晚唐之交,白居易回忆杭州风物,还不无依恋地写下“能不忆江南”的慨叹,仅仅在唐末五代初的短短一段时间里,“江南”这个词汇,便脱胎换骨,仅限于用以称呼南唐了。究其原因,是吴越从未产生过一种自己的江南认同。追根溯源地说,这是因为吴越从未想过以“衣冠所在”自居,从未有过将中原认同移植到本土的想法。从钱镠以来,吴越秉承的,都是“与其闭门作天子…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耶”的信条,它只是试图在五代乱世成为一个暂时割据的政权,保证自己的生存,同时寻找可靠的正统,投奔到其羽翼下。这也说明了为何吴越如此快速地归于宋朝,而自认为唐之子孙的南唐尽管业已衰败,却仍抵抗到破城才罢休。
五代的诸国,除去朱梁之外,每一个力图成为正统的政权,都努力让自己接续上唐朝,南唐也不例外。在下文的论述中,我们更是可以见到,对正统合法性的营造企图,某种程度上贯穿了南唐的江南意识,并以其孳生物充实了它。这里所谓的“孳生物”,便是南唐江南意识的另一部分。要获得正统合法性,必须先采取一系列政治的、文教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要说明南唐政治上的正统性,还要建立起南唐的道统文统,用文化的繁荣来宣告南唐正统性的无可置疑。当它们真正在文教上起到推动作用时,实际上是孳生出各种新异的、江南本色的成果,令“江南”不再是干瘪的认同,而是能够生长繁衍的文化系统。此时南唐便作为“江南的南唐”出现。
这一触手成春的变化,当然来自于江南本土文化精神。现在我们为江南意识下一个正式的定义:首先,江南意识的产生,往往是以政治的失败作为起点。它
这是艾略特文论的主要观点之一,其早期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较为概括地表述了这一观点,但事实上,直到艾略特的晚年,他还在修正、填补这一理论,以《叶芝》为首的一些文章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简要概括艾略特的理论,即诗人必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传统谱系,个人不可能脱开这一谱系来强调个人才能。但诗人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应加入时代的个性与自己的个性,从而改变传统谱系的构造(如叶芝)。虽然如笔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艾略特论述的是文学,与本文所论江南意识关系算不上密切,但这一观点的论证结构和原理与本文对江南意识之成立的论述是相同的。我们不能因为国别与学科的差异,就武断地取消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
26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源于中原政治认同,但又超越后者,逐渐发展出审美意识,尤其是对江南文化的认同意识,从而对征服者起到一种逆征服的作用。此时,中原政治认同不是消失,而是隐为其基底,二者互补交融。其次,江南意识乃是一种基于历史、文艺产生的文化意识,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文化、地域意识的色彩,但又不局限于此。江南意识还包含了一种以中原“故都”为对象的记忆或期望,它们与对江南的现时体认互为表里。最后,江南意识乃是植根于历史精神深处的,既不局限于某一时代,亦不局限于某一地域,更不局限于某一阶层,因此它往往直接与传统精神相接,而获得较大的普遍性。
第二节 梦入江南烟水:杨吴、早期南唐与江南
梦入江南烟水路。
——晏几道《蝶恋花》
在李昪建立南唐之前,他的先辈杨行密和徐温已经在江南推行了大量政策。杨吴政权整顿盗贼、联合土豪稳定秩序、整顿吏治等政策,均取得了非凡的效果①。最重要的是,南唐沿袭了杨吴政权钱米并收的税制,这是唐代租庸调制改为两税制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宋代夏钱秋米田税的雏形,在税制方面完成了唐宋变革②。以上政策使这一片经受唐末兵火洗劫的区域得到休养生息,“江淮之寡妻弱子幸保全其腰领”③。早在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已记载江南“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经过杨吴一系列措施的扶持,江南重新焕发了生机。
杨吴政权在致力于繁荣江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身本土化。胡耀飞先生通过对近年在扬州出土的《李娀墓志》进行研究,还原了李娀家族的婚姻谱系。李娀之父李承嗣,乃代北集团中的汉人,后归杨吴,经过三代婚姻,最终实现了本土化④。作为世家大族,李氏家族的婚姻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说明杨吴至南唐众多出身复杂的士人,最终大多倾向于本土化的趋势。在外地人员江南化的大趋势下,杨吴政权还通过具体的战略活动,加强了其与江南的关系。如杨吴政权自扬州迁都至金陵,从而在政治、军事、商业等方面都紧密地控制住江南地带⑤。
富饶起来的江南文化也反作用于杨吴政权,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杨吴时期的诗歌出现了大量对江南景物的描绘,且其婉丽的风格也近于江南风情。其中有殷
杨吴政权的具体政策措施,参见丁贞全《五代时期的杨吴政权》第一章第四节。
参见吴树国《五代十国时期吴、南唐田税考辨》一文。
③ [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国书店,2016年,第321页。
④ 参见胡耀飞《杨吴政权代北家族的本土化》一文。
⑤ 参见薛政超《从扬州到金陵:五代杨吴政治中心转移述论》一文。
①②
27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文圭“一篷秋雨睡初起,半砚冷云吟未成”之清幽,有孙鲂“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之旷远,有沈彬“古树著行临远岸,暮山相亚出微烟”之叆叇。这些诗文多得江南山水之助,虽诗中不说破某地,但玩其所状景物,皆是江南独有的风致景观,且甚能出其神理。这些诗歌基本脱去了晚唐姚贾诗风的僻苦与琐碎,而继承其清雅的风格、炼字炼意的追求。
但值得指出的是,即便如此,杨吴政权的江南化仍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首先体现在杨吴政权之江南化是自发而非自觉,其次体现在它的深度、广度尚且不足。究其原因,杨吴政权一方面要抵御外患,一方面又经历杨氏至徐氏的内部更迭,精力较为分散。而比起杨吴政权的短暂,江南化是较为漫长的进程,这无疑是更根本的原因。对李昪个人而言,北伐统一中国是他的最终战略目的。以上因素导致李昪建立南唐后,依然没有明确的江南化意识,而是保持传统的中原认同心态。
李昪时期,确实已经定下了南唐偏安的格局:“唯是不腆之圭币,以奉四邻之欢,结之以盟诅,要之以神明。”①他沿袭了杨吴以来的战略,采取大量措施,如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整顿官吏,从而进一步安定江南。薛居正评价此时南唐于“近代僭窃之地,最为强盛”②。从物资物产来看,据刘津《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一文所记,南唐“以国之东裔熬天池以为盐,国之南偏撷地利以为茗,岁贡数百,膳五千师。其诸胶漆之财,玉帛之货,山川之利,租庸之常不足纪也。”南唐农村经济也获得了发展,李建勋、王操等人,都作有《田家》诗,歌咏农村殷实欢乐的生活。从货币来看,南唐即山铸钱,物力富盛,李昪建立大齐时,已发行“大齐通宝”,南唐沿用。李璟前期奋李昪之余烈,南唐铸币在此时极为繁荣。保大元年至显德六年,南唐连续铸造了唐国通宝、开元通宝、大唐通宝等钱币。
在较为稳定的政治格局基础上,李昪广揽人才,博搜典籍,提倡文化,为南唐日后的江南化奠定了深厚基础③。然而李昪的决策更多是基于当时现实形势的考量,从功利目的出发。保持本地安宁是每个割据政权统治者必然的做法,我们不能据此认为李昪摒弃了占领中原的念头。事实上,我们很难估计江南的柔媚是否真的对李昪产生过那么大的影响。李昪在很多时候更像北方政权的君主。他曾经“纵遣侍妓,取乐器焚之”④,因为它们对政治无用。直到临终,李昪的遗言还是:“善修邻好,北方有事,不可失也。”⑤
但是,与杨吴政权相比,南唐早期与江南的关系明显有其不同之处。这种不
[宋]佚名、[宋]郑文宝:《钓矶立谈·南唐近事·江南余载》,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0页。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787页。
③ 诸葛计先生《南唐先主李昪行事述略》一文对此有较为朴素的概括论述。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9216页。
⑤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44页。
①②
28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同,首先与两大政权开拓者的心态差异紧密相关。《旧五代史》称赞杨行密“高材捷足”,确实,杨行密自行伍出身,最终变成雄踞一方的统治者,究其一生,杨行密都表现出雄阔的战略眼光、积极的战略行动。从他据庐州、夺扬州、败朱温、占鄂州的外部军事行动,与平叛乱、击盗贼的内部整顿行动来看,杨行密不愧是五代时期最强悍的军事家之一。
《新五代史》对李昪的评价是“区区诈力,裴回三主,不敢轻取”,与《旧五代史》对杨行密的评价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李昪的性格未必如欧阳修说的这样不堪,但与杨行密相比,李昪确实显得谨慎甚或是犹豫,这与他的成长经历颇有关系。他幼年在民间生活,饱受战乱之苦,被徐温收养后,又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故在个性、心态上都与杨行密截然不同。正如学者评价的那样,李昪心中热切渴望的安定和平,“决定了他一生的基本性格和人生追求”。
结合当时稳定的政局,李昪对江南的繁荣起到比杨吴政权更大的作用,使江南成为他梦想中那安定和平的乐土。如他根据江南久经战乱、初获和平的时局,在税法上采取宋齐丘的提议,通过虚抬时价的方式大规模减税,并以免税五年的优惠鼓励百姓从事农桑,进一步发展了杨吴政权的税制,在短时期内造就江南的繁荣富裕①。魏良弢先生评价李昪“有自知之明,因势利导”,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这一点。
其次,南唐早期与江南的联系无疑比杨吴更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昪陵墓的构造与器物中看出。目前考古学界的共识是:李昪陵墓的建筑、雕刻、彩画等方面,都体现出南唐的两重性。它们既保留大唐帝国雄风之余绪,又显示出南唐作为江南割据政权的特点。关于这一论断,南京博物院《南唐二陵发掘报告》、王志高先生《试论南京祖堂山南唐陵园布局及相关问题》等论著都已反复阐述了。我们可以再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佐证之。
在李昪墓中,出现了一些陶俑、陶动物像。其中有若干骆驼、狮子像,它们并非江南所产动物。究其原因,是唐代墓葬中常用西域进贡的骆驼、狮子为像。这显示南唐墓葬承袭了一定唐代的制度。但其中尚有若干人首蛇身俑,在汉唐陵墓中皆极少出现。论者未曾解答这一现象,称:“南唐何以对这种俑特殊爱好,是个有趣味的问题”,保留阙疑态度。笔者认为,这恰恰与江南地区的蛇崇拜有关。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都存在蛇崇拜的现象②。《吴越春秋》中,经常以蛇对应越,以龙对应吴。如范蠡劝说勾践攻吴,称:“为腾蛇而临戊,谋利事在青龙。”③勾践曾将“状类龙蛇”的木雕献给吴王④。吴国建有“蛇门”,
参见吴家俊《李昪的治税策略》一文。
代岱:《中国古代的蛇崇拜和蛇纹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8年,第27页。
③ 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193页。
④ 同上,第231页。
①②
29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勾践回国时吴王“送于蛇门之外”①。凡此种种,皆可以证明这一论断:李昪墓中的人首蛇身俑,很可能就是江南蛇崇拜的产物。
最后一件值得我们重视的事件是南唐的党争。党争在相对短暂的五代时期显得较为稀少,并且是南唐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一向广为学者注意。马令在《南唐书》中列举了南唐党争的双方成员:“宋齐丘、陈觉、李徵古、冯延嗣、延鲁、魏岑、查文徽为一党,孙晟、常梦锡、萧俨、韩熙载、江文蔚、钟谟、李德明为一党。”分析这一阵容,我们会发现这敌对的两派都具有明显地域色彩。宋齐丘、陈觉、李徵古、二冯皆系南唐本土士人,而孙晟、常梦锡、韩熙载、江文蔚都是自北投南的士人。任爽先生曾经进一步考证马令未载的党争人士,最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南唐的党争是在当地土著与侨寓人士之间展开的。”据此,任先生认为南唐党争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这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意见②。
南唐党争自李昪时已经开始,至李璟当国初期达到白热化地步,南唐惨败于北周之后,党争极大地缩减了规模。从中可以看出,党争与南唐的江南化相始终,彼此之间呈现出反比例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南唐党争对南唐江南意识之形成的最大影响,在于两党在军事策略上的主张强烈冲突。李昪时,宋党主张攻打南方诸国,从而扩大领域,而孙党倾向于休养生息,进攻北土。至中主时期,宋党在维持原先主张,驱使南唐诛灭闽、楚之余,又煽动李璟攻打邻国。任爽先生认为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宋党初掌大权,锐于进取,而孙党因地域构成,带有较多旧势力的阶级属性③。杜文玉先生对此提出过反对意见④。而笔者以为,不论二位学者孰是孰非,任先生提出的解释尚非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孙党提出休养生息,借机进攻北土的战略,并非缘于他们的“旧势力的阶级属性”,而是缘于他们和当时广大士人一样,怀有着传统的中原意识。他们在杨吴时期或南唐初期自北投南,目的正是辅佐君主北取中原,统一天下。李昪之所以赞成孙党的意见,也是因为他怀有相同的志愿。这从上文提及的他的遗训中就可以看出。换言之,李昪与孙党都抱有强烈的中原认同心态,因此形成了北取中原的明确战略目标。
其后宋党也开始煽动北伐。这其中自然不无投机的成分,如魏岑曾经谄媚地
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202页。
杜文玉先生《南唐党争评述——与任爽同志商榷》一文,业已反驳了任爽先生的这一观点,但笔者仍更多地沿用任爽先生的意见。原因在于:1、杜先生提出的反例是一些个例,如举作为南唐土著却属孙党的萧俨为证,说明党争与地域性关系不大。但是,决定一个人倾向的原因是复杂的,例如萧俨本人以刚直著称,多次触忤君主,因此他反对南唐本地士人的观念,转归于孙党,是完全可能的。就总体而言,任爽先生列出的数据已可证明党争的地域性。2、本文在党争问题上所希望考察的,是南唐士人的地域性对南唐江南意识之形成的关系,而非地域性与政治倾向的关系,同任、杜二位先生的论争主题关系并不甚大,因此也只是采用任爽先生对党争地域性的观点而已。
③ 任爽:《南唐党争试探》,《求是学刊》1985年第5期,第83页。
④ 亦参见杜文玉先生《南唐党争评述——与任爽同志商榷》一文。
①②
30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向李璟提出请求:“臣少游元城,乐其风土。陛下还长安日,乞为魏博节度使。”得到了李璟的欣然许诺①。但其中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宋党也出于战略考虑,希望直捣黄龙地攻取中原。因为宋党士人毕竟也都具备政治家的眼光。无论如何,宋党、孙党的战略之争,最后演变为双方皆拥有北取中原的共识,亦即此时南唐君臣普遍都怀有中原意识。
在南唐惨败于后周之后,南唐党争之风即便不似杜文玉先生所论的那样完全消失,也是大幅度地收敛了。李璟大规模清洗宋党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宋党、孙党成员自身心态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宋党的冯延巳于南唐战败后自乞罢相,孙党的韩熙载也自污以避免为相。除去对政治感到恐惧之外,他们的做法还有一个原因,即是中原意识的破灭。或者亦可以说,他们对中原的执念破灭了,江南认同代替了中原认同。而激发南唐江南认同的直接原因,是一种悲愁疲倦的心理。南唐人被迫守于江南,等待北方的进攻,因此南唐人只好将“衣冠所在”的寄托放在江南。但是,消极的政治开端最终带来了积极的文化成果,这就有待于下文的论述了。不论如何,对当时的士人而言,将中原认同转化为江南认同,依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张兴武先生在《南唐党争——唐宋党争史发展的中介》一文中分析南唐党争在唐宋的党争历史中的影响,提及“地域文化的冲突逐步成为文人集团结党相攻的直接原因”。张先生认为,“地域文化的冲突”的一个表现是“出仕心态不同”。这是一个极为敏锐的发现。但实际上在南唐约二分之一的时代里,“出仕心态不同”带来的论争逐渐平息。一方面,现实已使南唐士人自我调整原有心态。另一方面,随着前一辈士人的衰老、去世,新一辈士人不再继承这一困扰。此时新一辈南唐士人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面对自己所处在的江南。既然已经“日近长安远”,那么南唐士人便需要思考如何调适本已根深蒂固的中原意识,以何种方式“梦入江南烟水路”。
第三节 龙战于野:晚期南唐的偏安心态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周易正义》
南唐三十九年的短暂国祚,真正地体现了盛衰无常。我们刚刚还看到青年李璟的宏图大志、江南的丰饶秀丽,满怀对南唐喜悦的期待,忽然之间“中外寝兵,耕织日滋”的安乐繁盛,就经过诛灭闽、楚的大动干戈、先胜后败,最后变为面
①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332页。
31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对后周铁蹄的束手无策①。尽管中原军队不习水战,后周难以渡江直下吞灭南唐,但南唐改用后周年号,几乎每年都要给后周进贡,甚至有一年多达五六次者②,李璟也因避周讳而改名为“景”,这些行为都实实在在地宣告了南唐无力维持自己的正统。
常人往往认为,南唐的衰败是因为后主缺乏治国能力,其实一切从李璟的晚年已经开始了。除去杨吴政权,从南唐开国算起,南唐的强盛无非只是升元元年到中兴元年这二十年间的事。在惨败于后周之后的十九年里,南唐时刻反刍着失败者的苦果。李璟作为“唐之子孙”,自命为真龙天子,如今已到了“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地步,南唐举国弥漫着痛苦、恐惧、疲倦的情绪。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依然需要寻求一些心理安慰(说得不客气一些:遮羞布),来防止心理落差过大,来让他们感到自己还生活在原先的光耀之中。
马令《南唐书》记载:“初,金陵台阁殿庭多用鸱吻,自乾德后,朝廷使至,则去之;使还,复用。”我们不能忘记,李璟是“自命为唐子孙”的。对他而言,抗击后周的失败,不仅意味着一种凄凉的处境,还意味着一种不忿和屈辱。平日,南唐必须假装自己不曾屈服于后周的阴影,依然需要安上鸱吻以维护自己的正统。可一旦北周使者来到,在现实面前,作为假象的鸱吻便需要被立刻拆除。
与之相似的一个事件,是李煜登基之后“登楼建金鸡”,致使宋太祖勃然大怒。进奏使陆昭符劝解太祖说,李煜建造的不是金鸡,而是一只怪鸟。太祖才开怀大笑,置之不问③。南唐在北方政权的压制下举步维艰在此可见一斑。
这种寻求尊严却备受压制的矛盾心态,在南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南唐钱币的铸造,也是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之一。在改用后周年号的次年,南唐又开始铸造“唐国通宝”。这种钱币与“大唐通宝”并行,都于保大年间大规模铸造。败于后周之后,南唐重新铸造它,却黯然取消了“大唐通宝”。南唐需要通过强调“唐国”的名号,突出自己仍是大唐后裔,却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宣称自己即是大唐了④。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国势的衰败,才真正引导南唐迈出了它江南认同的最后一步。在李昪心中,江南仍然是一个暂时的根据地,有朝一日,南唐依然要回归中原,成为真正的大唐。李璟早年也不断规划进攻北方,“有定中原复旧都
限于本文主题,笔者不拟对后周与南唐之战详加论述。方积六《论周世宗三征南唐之战》一文,将后周南唐的战前形势、战争过程、战后影响、胜败原因等问题,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是笔者目前所知的较好相关论著。方先生另有《五代十国军事史》一书,系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的第十一卷,其第八章第五节专论此事,阐述得更为详尽透彻,可谓更上一层楼。
② 见陈葆真《李后主和他的时代》第三章第一节表格。
③ [宋]佚名:《五国故事》卷上,知不足斋丛书。
④ 南唐此次大规模铸造货币的最大原因,还是之前连年战伐导致的国库亏空。但南唐选择铸造“唐国通宝”,依然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因为当时南唐已开始铸造“永通泉货”,但仅半年多后便停止铸造,改铸“唐国通宝”。即便改名,后周依然对此甚为介意,禁止“唐国通宝”在江北流通。此事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①
32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之意”①。他对未来帝国的规划,很可能比常人意想中更加清晰。“元和情结”导致的文化兴盛无疑也促成了这一点。李璟曾经拒绝过契丹联手消灭后汉的提议。约翰内斯·库尔斯认为,“他(李璟)可能认为自己在文化上比辽代皇帝优越。……比起一众南方君主,李璟在这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作为“中国统治者”的定位。”②在此时,南唐并未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偏安的政权。
直到南唐惨败于后周,心如死灰的君臣才开始放弃北伐的梦想,把江南作为自己的家园。说得明白些,就是产生了偏安的心态。南唐自称为“唐”,这一称号体现出赓续大唐的中原意识。直到李煜被迫自称为“江南国主”时,这一屈辱的称号反倒“名副其实”地象征了江南意识的成熟。韩熙载少年时放言“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韩熙载一生形象的构成,有许多地方来自于他的自身演绎。从他初投南唐时的《江北行止》,到最负盛名的《韩熙载夜宴图》,这位北国老臣似乎有一种理性的戏剧型人格。在南唐,他始终冷静地将自己表现为他应当表现的样子③。到南唐战败之后,他开始采取自污的形式,避免被用为宰相④。他曾北上与中朝谈判,重见北方风物,却不由自主地作诗慨叹:“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南唐之败,彻底将南唐士人的心态从原先的中原认同扭转到了江南认同之上。
约翰内斯·库尔斯在《南唐和北方邻国谈判中的扬子江》(The Yangzi in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Southern Tang and Its Northern Neighbours)中分析了南唐战败后与后周的谈判。他认为:“对南唐而言,为了保护国都南京,交易淮南以换取停战是可以接受的谈判原则。事实上,让我们来看看何为南唐人心目中的核心区域——显然,那就是‘江南’。”⑤
南唐区域较为辽阔,实际上并不止包括江南地区。但从库尔斯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南唐而言,“江南”是国家的核心。库尔斯认为,南唐愿意以割让淮南为代价保住江南的原因,是因为南唐的国都在南京。但事实上李璟暮年基于军事、心理等原因,曾迁都至江西南昌,即便李煜在李璟去世后又迁回金陵,但南昌并未遭到废弃,而是作为南都,形成南唐两都制的晚期格局⑥。因此,南京对南唐人而言,在战略上并不是险要之地。南唐人将江南视作核心区域,更多地是出于南唐建国以来在江南产生、积聚了大量文明这一事实。将江南视作本国核心区域,并重视其文明,意味着南唐之江南认同的正式形成。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332页。
② Johannes L. the Unification Plans of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2016,P. 39。
③ 关于韩熙载的形象演绎,参见刘心《论韩熙载的形象演绎——从<江北行止>谈起》一文与杜文玉《夜宴》一书。
④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305页:“熈载密语所亲曰:‘吾为此以自汚,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
⑤ Johannes L. Yangzi in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Southern Tang and Its Northern Neighbours.
China and Her sowitz,1997,P. 44-45。
⑥ 参见胡耀飞《南唐两都制研究》《据上流而制根本——南唐迁都南昌府考》二文。
①
33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在此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概念,即“江表”与“江南”。就地域范围而言,它们本来的所指是一致的,亦即长江以南。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江南”这一概念其实更为广泛,概括了南唐占据的江西、安徽等地区。由此我们亦可以发现,“江南”一词更多地表示一种文化范围。至宋初郑文宝作《江表志》,其实“江表”在这里所指的也不仅是长江以南地区了。“江表”这一概念本来是同“中原”相对的地理概念,其中隐含的心态则是偏居一隅的、非正统的概念。但随着“江南”概念的出现、自我树立,影响到了“江表”的语义变化。故此,“江南”之称的通行,实为中国古代士人心态、观念的一大转折,“中原”的一元观念由是被打破,而“江南”作为一种文化概念,仿佛是实际存在的某个场域那般,和“中原”抗衡起来。在烈祖一朝与中主前期,南唐尽管客观上已经焕发出江南文化之美,但这时士人心态还是一种“江表心态”,换言之,即是不甘偏居一隅的中原认同心态。到了战败之后,江南认同才真正成型。
不论战败为南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总之,一切都消散了。杨吴与李昪留下的坚实基础,如今荡然无存。原本也不为别国承认的“唐之子孙”的法统与正统,如今更是随风飘逝,却又时常愁惨地萦绕在南唐人的心中,引起失败的阵痛。然而,一切真的都消散了吗?不,还有最后一样可以凭依的东西。南唐赖它以自立,后周的铁与火也无法将之征服,它将被保留,并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愈加夺目。这便是南唐的文教——那被绮靡文艺所占据的文教。
文教不仅是南唐唯一可恃的支柱,还是南唐君臣壮心灰灭后逋逃的渊薮。李璟在战败的数年后郁郁而终。冯延巳“常笑烈祖戢兵,以为龌龊无大略”,至南唐大败于北周,割淮南之地后,“始乞罢相”①。这种心灰意冷的心理在南唐士人中蔓延。素来号称“严理明察”“刚毅”的李景达,“自淮南败后,日以酣饮为务…怠于视事。”②像李景达这样的良臣,雄心或许仍在,但南唐国事已是毫无可为。痛苦地失败抑或愉悦的失败?对声色文艺的沉溺或许确实是更好的选择。刘士林在《江南文化理论》中说:“当晚唐五代混乱的政局之下,文人们即使丢掉‘士’的那一点点最后的尊严,也不能苟全的时候,找寻新的家园便是唯一的出路了。而江南的草长莺飞则是中华民族留给他们独一无二的、能重新唤起审美期待的精神寄托。”笔者在此想指出,在中原认同的笼罩下,南唐人并不是那么干脆地投入审美的。只有在惨败带来的认同转向这一心理背景下,南唐人才依依不舍地重寻新的乐园。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南唐本就特殊的文教认同,在此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第一章第三节里,我们论述过中主如何使文艺替代文教的本义。如今,这种文艺被赋予了双重性。一方面,它依然被视为文教繁荣的象征,以突出南唐的文统。
①②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同上,第63页。
34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另一方面,它主要被用来抒发对欢愉的沉溺,以及对南唐现状的悲哀和恐惧。这两种情感在日常的表现方式,则是对奢靡生活的赏爱。
一个典型是大周后的自度曲与她修订的“霓裳羽衣舞”。李煜在她死后作诔言:“曲演《来迟》,破传《邀舞》……霓裳旧曲,韬音沦世。”①《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宫廷大舞,后主与大周后对这一舞蹈的喜好不单出于审美,更因为欣赏它意味着一种对大唐文教的继承。因为据《十国春秋》记载,蜀主王衍也在上巳时“自执板唱《霓裳羽衣舞》。”王衍对唐代乐舞的“大唐情结”是人所共知的,我们在第二章第一节末尾曾经探讨过这一点。至于《来迟》和《邀舞》,学者考证出乃是《恨来迟》、《醉邀舞》二曲之省称,二者并用“破”调②。后主就这样在乐曲中完成对大唐的追想,以及对靡丽生活的新创造。
这里我们要提及自北周入宋的名臣陶毂。南唐人对他的描述是“辞色毅然不可犯”,但在私生活中,他似乎是一个与南唐士人风气相投的登徒子式人物。《南唐近事》记载,他出使南唐时颇为傲慢,韩熙载命妓女装作驿站官吏的女儿,同他共赴巫山云雨,并成功地劝说陶毂为此春宵写作了一首词。翌日,后主设宴当众歌唱此词,陶毂听后羞愧北归。在《南唐拾遗记》的记载中,陶毂似乎更为厚颜无耻。韩熙载命家妓招待他,翌日陶毂寄来谢书,有云:“巫山之丽质初临,霞侵鸟道;洛浦之妖姿自至,月满鸿沟。”南唐君臣皆不能解。韩熙载召问家妓,才知道她昨夜恰巧来了月事③。
郑文宝完成《南唐近事》时已经入宋,成为陶毂的同僚。考虑到陶毂本人也可能读到这段叙述,郑文宝敢于添入的这个故事很可能并非虚构,或至少有相当的真实性。《南唐拾遗记》采撷五代、宋人笔记而成,其记载未必真实,但一定反映了时人对南唐和陶毂的真实看法。让我们来考虑一下这两条记叙,它们反映的不仅是南唐的色情之风。南唐晚期觳觫在对北方政权的极度恐惧之中,然而当南唐面对北方政权使者的时候,居然采取色情手段来作为应对方式。可见色情,或说那种绮靡的生活,已经深入南唐人的灵魂之中。陶毂想必对自己在南唐的见闻印象深刻。因为在他搜珍猎奇的《清异录》中,陶毂罗列了大批南唐的奇珍异宝。迄今为止,我们对南唐珍玩的想象,很大程度依靠此书的记载。
当然,南唐人的诗词中,也不乏对自己奢靡生活的自供状。深入心灵的绮靡生活自然而然地渗入文艺,成为其体裁、风格的来源。另一方面,诗词对于抒情之真挚、体物之细腻的追求,给予南唐人一个沉潜花丛的合理借口。南唐人以自己的方式,将文教——文艺——绮靡生活三者结合到一起。
我们可以用南唐人的逻辑,认同这一观点之成立,但它客观上加速了南唐的
[宋]马令、[宋]陆游:《南唐书》(两种),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② 陈葆真:《李后主和他的时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③ [明]毛先舒:《南唐拾遗记》,四库全书本。
①
35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朽坏。这种偏执得近乎任性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南唐面对北朝强盛军马的应激反应的结果。相对于南唐文化而言,北朝的文化可以说是相当贫瘠。然而,文化的贫瘠正是因为他们把全副精力投入到武力之中。恰如在后汉担任枢密使的杨邠所说:“为国家者,但得帑藏丰盈,甲兵强盛,至于文章礼乐,并是虚事,何足介意也。”①史弘肇也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②北方政权认为,唯有武力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不论文教征服达到了怎样的高度,那都“并是虚事”。而南唐的观念恰好与之相反。因此,对视文教如性命的南唐看来,某种意义上北方政权是没有资格征服自己的。即便北....方政权可以用军事征服南唐,但在文教上,南唐将会永远占据制高点,永远俯视并鄙夷北方政权。
《五代诗话》中记载了一则南唐徐铉出使宋朝的故事:“王师围金陵,唐使徐铉来朝。铉伐其能,欲以口舌解围,谓太祖不文,盛称其主博学多艺,有圣人之能。”本被派遣劝说宋朝退兵的徐铉,在宋太祖面前采取的做法不是恳求,而是指出太祖“不文”,可以看出南唐这种以文教自尊的心态。然而,太祖的反应,则是“大笑曰:‘寒士语尔,我不道也’”,针锋相对地打击南唐文教的气焰。太祖回击徐铉说:“吾微时自秦中归,道华山下,醉卧田间,觉而月出,得句云:‘未离海底千山黑, 才到天中万国明。’”徐铉听后的反应是大为震惊,“殿上呼万岁”③。
基于上文的结论,重新审视太祖应对徐铉的话语,我们会发现他别有机锋。同样是作咏月之诗,太祖嫌弃李煜所作《秋月诗》是“寒士语”,并非真是讥笑李煜的作品寒酸,而是意谓李煜的作品骨气纤弱,暗指南唐的国力之衰微。而太祖的诗句“未离海底千山黑, 才到天中万国明”,固然体物精巧,但亦不足以显示自己文学技巧真比李煜高超,更不足以因此就使得文采斐然的徐铉到了“大惊,殿上呼万岁”的地步。太祖制胜的秘诀在于,他深谙南唐这种以文艺繁盛作为遮羞布的心理。于是,他将宋朝武力强盛的这个事实,通过南唐可以接受的方式——诗歌,展现给南唐人看,这也就意味着,太祖用南唐人最自信的法宝,来摧毁南唐人的自信。徐铉的“大惊”,也并不是因为太祖的诗句妙至毫巅,而是南唐的文艺自信遭到强烈撼动时的下意识表现。
在《五代十国史研究》中,郑学檬先生感叹南唐:“多才多艺,醉心有较高文化价值的艺术天地和精神生活;追求物质享受,标新立异,对所谓‘玩物丧志’、‘玩人丧德’的圣贤之言,并不尊奉。”正是南唐对“文教”的独特判定,和它面对北方政权武力的应激心理,最终导致了这种怪象的产生。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408页。
② 同上,第1406页。
③ [清]王士祯:《五代诗话》,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7页。
①
36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第四节 吹皱一池春水:南唐江南意识之成熟及其特性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冯延巳《谒金门》
上文叙述了南唐江南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由于行文中插入众多考辨,故有伤于零碎的嫌疑。笔者拟在这一节中重新完整地论述并总结上文得出的结论。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一点:南唐体现的“江南文化”,并不仅仅等同于它占据的吴地之“吴文化”,而是吴越等文化表现出的共性江南文化。但五代时期的“江南”,是仅限于指代南唐的。当时越国之所以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江南文化色彩,甚至在时人意识中被剥夺了“江南”的归属权,是因为越国一直甘心成为正统政权的属国。胡晓明先生曾经引牟宗三所谓“心性理”“才情气”来谈江南文化的创造①,越国苟安的心态使它无法尽其“心性理”和“才情气”,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虽然越国和南唐关系微妙,但二国交流一直不曾停止,于是越文化在南唐那里才得到发挥。最终南唐表现的就是综合的江南文化。
自从杨吴政权以来,江南文化就已在江南政权上产生作用。一方面,杨吴所施行的政策,均贴合江南实际情况而制定,并多半得到南唐的延续。制度逐渐影响时人观念,无形中将“江南”的意识注入人心。另一方面,甦醒的江南以其风土人文反作用于杨吴文化,产生了以杨吴诗歌为代表的江南化成果。但是,杨吴政权根本上秉承的仍是中原认同心理,它与江南的因缘只是自发而并非自觉的。
自李昪立国以来,南唐就承袭了杨吴的中原意识。经过杨吴政权的扶持,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繁荣富庶,李昪进一步采取收藏典籍、开办学校、倡导儒风等文化措施,在江南人民的民生自信之外,又附加了一层文化自信的镀金。基于政治局势与个人性格,李昪在位时南唐不曾频繁征战。但李昪对北伐中原的事业一直念念不忘。直到他去世,还定下了结好邻国,等待时机攻占中原的策略。同时,自南唐立国开始的党争之风逐渐演变,从征北征南之议,变为两党一直同意北伐,象征了南唐士人已普遍地、深刻地接受了中原意识,并努力为之奋斗。
这一心态至李璟早期到达巅峰。在杨吴和李昪的基础上,南唐此时基本解决了内忧外患的问题,时人不仅满足了温饱之需,还形成了普遍的好学风气,产生众多杰出的文艺作品,这些成绩令李璟“唐之子孙”的自我认定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此心理基础上,他听从主战派的敦促,诛灭闽国、楚国,已大有剑指中原之意。我们之前曾经引用过两个例子:第一,李璟基于文化自信,拒绝了与辽联
① 胡晓明:《文化江南札记》,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第4页。
37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手攻击后汉的提议。第二,李璟向魏岑许诺,攻取天下后赏赐其魏博节度使的职务。可见当时李璟的心目中,自己应是中国的霸主,而不仅仅是江南之主。李璟之所以这样判断时局、国力,与我们在第一章第三节论证过的“元和情结”密不可分。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中原意识在此时显著增强。
直到屡次败于后周之后,南唐原有的“天下大一统”梦想陡然破灭。南唐人意识到自己不仅不能统一中国,而且还需要时刻面对亡国的危险。于是,他们被迫将注意力自全国版图上抽离,聚焦于江南这一片地域。此时,从杨吴、李昪开始,早已浸润了江南文化的中原意识,最终被转换为江南意识,并在后主一朝以独特的形式——娱乐与迷恋,进一步发展出自己的特性。
如今我们已经阐述了从中原意识至江南意识的转换——虽然脱离了具体事例及剖析后,这种论述显得无比枯燥。直至现在,笔者所叙述的江南意识其特性还是苍白的。我们只能抽象地知悉其基础:地域认同,及由此而派生的以审美认同等心态为主的文化认同(我们遵循胡晓明先生的提法,将之概括为“江南认同”)。这一纯粹的概念无疑不能餍足我们的审美情感,我们要接着追问:那么江南意识的特性何在呢?
回顾前文,我们会发现南唐三主中,笔者着墨最多的是中主李璟。第一章第三节与第三章第三节对李璟的分析,占据了全文截止到此的将近三分之一篇幅。的确,要探讨南唐的江南意识,李璟显得格外之重要。因为李璟时期是中原意识变为江南意识的转折点,也是江南因素发酵为成熟江南意识的嬗变期。
从发展规律来看,江南因素自杨吴开始不断发展,至李璟时期已经到达了一个节点,开始呼之欲出,吁求更深刻的变化。从历史角度来看,北方朝廷与江南政权的对峙持续已久,已到了亮剑的时刻。两大因缘造成了李璟时期江南意识的突变与迅猛发展。惨败导致南唐士人下意识地寻求以往“唐之子孙”的尊严,却又清晰地意识到冷酷的现实。于是之前业已繁荣的文教(对南唐人而言等同于文艺)带给他们一条自我调节的道路。他们通过投入北方政权所不擅长的文艺,为自己生产荣耀的心态。而文艺带给他们的愉悦,同现实产生了严酷的对比(南唐人毕竟还没有忘记他们头顶如秃鹫盘旋的亡国阴影),令他们愈发感到世事不永之痛,转而愈发怜惜眼前之美,此种复杂矛盾、欢愉痛苦的感受,便是南唐之江南意识的主要特质。
当我们探讨江南意识的特质时,还要注意中原意识与它的关系。即便是在南唐晚期,士人从未放弃过对中原意识的寻求,否则他们就不会感到偏安的痛苦。我们最好这样形容南唐晚期士人心态:中原文化是他们遥希的目标,而江南文化是他们实实在在踏着的土壤。虽然最终南唐展现出了江南意识,但中原、江南文化的纠葛是其中最辉煌、壮丽的部分。
38
第三章 南唐的江南意识
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可能南唐人亦未想过,与北周之战将扩出如许涟漪。或许笔者的这个比喻太“唯美”了,忽视了战后多年里时刻游荡于南唐深夜之梦魇的残酷。然而历史恰恰是无情的,如今最能引起我们切身感受的,偏是南唐人这种回旋周折的心态。或者亦可以说,历史依然有情,它鲜活地保留了南唐人最丰满深刻的情绪。
从这个简略的叙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略略领会到南唐的美学内涵。然而,此时笔者宁可效仿浮士德,呼唤一声:“你真美啊,请停一停。”因为倘若我们直接自此探讨南唐美学,便会忽略了这看似消极的心态,实际产出了大批积极的产物——也就是南唐的文艺。唯有通过南唐的文艺来看江南意识,我们才能明白南唐人并不完全是一群贫血啜泣的可怜虫,他们以文艺构架起一座宏伟的帝国,并以此重新定义了我们刚才讨论的江南意识之内涵,从而成功地使征服南唐的宋朝人震惊颤栗,主动在身上打下征服对象的烙印。
39
第五章 南唐文艺的境界及其成因
第四章 江南大义:南唐文艺性格研究
南唐的美学内涵,自江南意识派生而来。江南意识促使南唐摆脱对政治的执念,转而关心文教,其实也就是文艺。那么,南唐本身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其美学的表现大概可以分为两端,即艺术品与艺术型心态。我们将在第六章阐述后者,今就艺术品而言,我们并不是要对具体某种南唐文艺进行分析,而是需要从这些艺术品的殊相之中,见出南唐艺术品的共相,即南唐文艺的性格、境界,以此作为南唐的美学内涵之一。
胡晓明先生在《江南·中原·吴越》一文中总结阐述过江南文化的四个大义,即:刚健、深厚、温馨、灵秀①。当我们抚览江南艺文,流观江南历史时,江南大义便不禁与我们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然而,对江南大义的思索,似乎不能以简单的“感动”了事。
尽管四个大义都可以被归入江南美学范畴,但它们实际上并不处于同一层次。“深厚”是一种由积累显出的美学范畴,正如孟子所谓“吾善养浩然之气”,江南文化中气格、情性、学识之深厚,都需要层累的养成。而“温馨”是有情之体现,亦是情感的积累,故而“温馨”亦体现出“深厚”。甚或我们可以说,情感之积累未发时是“深厚”,已发时是“温馨”。此两种大义,实为中性的、后天的。相对“深厚”和“温馨”而言,“刚健”与“灵秀”则是偏指的、先天的。
但这种说法并非绝对。倘若自上溯源,胡先生的江南大义之论,是在江南这一具体对象上,抉发出《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谓“才、气、学、习”之秘,使抽象的概念有其血肉②。我们可以看到,刘勰的这一理论采撷了大量前人主张,并将之熔铸得别树一帜。刘勰肯定了以王充《论衡》、刘劭《人物志》为代表的观点,将才、气视作天生而来,但他又刻意强调了后天积累对才、气的影响。这就是他说的:“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因此,他才会强调“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将刘勰的观点放到江南大义的研究上看,也是通用的。尤其是作为一种文化的江南,系经过历史文化遗产长期酝酿,不断升华而成的,因此比起相对短暂、单薄的创作个体而言,它更明显地受到学、习对才、气的后天影响。所谓“明显”体现在:其“深厚”“温馨”不仅强化并丰富了“刚健”“秀丽”,更使后二者得以水乳交融,和谐并置在江南意识中。
本章的任务,就是阐明江南大义的四个内涵具体如何相互影响。既然四个内涵共同组成了江南大义的整体,那么我们就还须追问:这一整体的有机构造,比起四个内涵的单独相加而言,是否增添了什么特质。
胡晓明:《江南·中原·吴越》,《苏州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6期,第51页。
② 胡晓明先生在《文化江南札记》中还曾经引牟宗三所谓“心性理”“才情气”来谈江南文化,这一观点归根结底仍可溯源至《文心雕龙》。
①
40
第五章 南唐文艺的境界及其成因
第一节 从“徐黄体异”看南唐文艺的双重性格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引时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①这一论断在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目前学界对此亦产生了很多研究论著。但就“徐熙野逸”这一论断而言,似乎并不完全公允。考诸艺术史,徐熙的绘画作品实有两种不同特色。
对徐熙野逸画品的称述,诸家历来多有。郭若虚说他:“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②,这是从题材之野逸来谈的。徐铉说他:“落墨为格,杂彩③副之,迹与墨不相隐映”,即是采取水墨淡彩画法,这是从风格之野逸来谈的④。不论就何种角度来看,徐熙的这些画作确实称得上“野逸”之评。但徐熙尚有另一种画作,与野逸风格截然不同。
此种画风亦见于《图画见闻志》:“江南徐熙辈有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乃是供李后主宫中挂设之具,谓之铺殿花;次曰装堂花,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故观者往往不甚采鉴。”⑤
据考证,《宣和画谱》所载徐熙画目中,此种画作约占总数的39%,而野逸画作占总数的46%,两者数目悬殊并不甚大⑥。由此可见,铺殿花画法亦是徐熙的主要技巧之一,并非个例。
尽管宋人对徐熙的铺殿花画法“不甚采鉴”,但从《图画见闻志》的记叙中,我们知道李煜对此种画法情有独钟。事实上,不仅李煜如此,南唐时人多对徐熙的此种画法颇为认可。前述铺殿花技法在徐熙画作中所占比例可作一个证据。另一个铁证,便是南唐二陵的装饰彩画在排列、构图等方面,皆明显受到徐熙影响⑦。可以说,这些绘画即便不是徐熙亲手所绘,也必定是得到徐熙指点,或模仿,徐熙画作的双重风格,很可能正体现了南唐士大夫共同追求的那种审美趣尚。
故此,南唐人对徐熙绘画的赏爱是多样的。他们既欣赏徐熙野逸的画风,又
徐熙铺殿花画法制成的。而且,我们不能忘记徐熙的姓氏。徐家“世为江南仕族”⑧ [宋]郭若虚、[宋]邓椿:《图画见闻志·画继》,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同上,第46页。
③ 同上,第152页。
④ 施建中《南唐画家地籍分异及其画风流变》一文认为,按照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文意,所谓“富贵”与“野逸”的评价标准应是题材而非技法效果。然而,鉴于“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论断系郭若虚所引谚语,郭氏的解释未必切合原意。但作者为证明自己的结论,又援引黄荃、徐熙画作中的大量反例进行论证,似亦有道理,可备一说。
⑤ [宋]郭若虚、[宋]邓椿:《图画见闻志·画继》,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252页。
⑥ 孔六庆:《徐熙画派》,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55-161页。
⑦ 详见张跃进《刍言徐熙与南唐二陵建筑装饰彩画之关系》、孙彦《“装堂花”新探——以南唐二陵装饰画为例》二文。
⑧ [宋]郭若虚、[宋]邓椿:《图画见闻志·画继》,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52页。
①②
41
第五章 南唐文艺的境界及其成因
推崇他铺殿花式的画风。但不论对于徐熙还是对于南唐人而言,这两种画风都是矛盾的。要“野逸”,就不可能“不取生意自然之态”。如何解释这种矛盾呢?这一答案的关键在于铺殿花的使用背景。
《图画见闻志》所记“铺殿”“装堂”之名,显示出徐熙此种画作是用于宫廷殿堂装饰的,因此铺殿花的运用范围其实很小。然而不论是南唐宫殿还是陵墓,都是极其重要的场合。所谓“重要”,意思即是它们最应该体现出南唐人希望本国体现出的面貌。
当我们想到南唐人的心理时,这一矛盾便迎刃而解了。铺殿花体现的,恰恰是那种“位置端庄,骈罗整肃”的面貌。就实际效果来看,这种风格不无一些象征意义,体现出中原的位置与庄严的大国风范。然而南唐人从审美上真正赏爱的,还是徐熙野逸一路的画风。亦只有野逸一路的画风,才能真正体现出南唐人的审美。
但即使如此,南唐人的审美依然与蜀人审美大有不同。这一不同体现了两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唐末入蜀者多是名门贵族,唐代宫廷画家也基本归于蜀地。反观南唐,并未吸取很多唐代画家,甚至连南唐君臣的出身,也都是自行伍小吏起家①。南唐好学之风昌盛,士人审美意识较强。他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绘画审美,却由于材料、教师的缺乏,无法真正继承唐代绘画的审美,这便注定了他们的美学观念中,必有其新的因素发生作用,此一新的因素即是江南文化的濡染。
如果本文探讨的是南唐人的美学,那么仅分析野逸画风之美便足够了。但本文是将南唐这一国家整体作为审美对象,所以我们要分析的是南唐人推崇铺殿花画风,心爱野逸画风的这种心态,及这种心态在其它层面上的表现。
南唐人的这种心态,本质上体现的正是江南大义中“刚健”和“秀丽”的并置。徐熙野逸画风与“秀丽”的关系,应不会引起疑问。我们须阐述的是铺殿花为何可以代表“刚健”风格。从艺术上来讲,铺殿花之庄严、铺排,本身有刚健的性质。但这并不是笔者想强调的。值得强调的一点在于,南唐人之推崇铺殿花,根本上是基于他们重奋大唐王朝之余烈,一统天下的心态。在南唐惨败于后周之前,这种心态充其量只是一种扩张的雄心。但在南唐败后,这种心态便成为一种刚健的心态。
南唐人矢志不渝地梦想自己完成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而他们感受到的矛盾与苦恼还不仅来自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的使命和真实心灵也发生了冲突,这一冲突的具体表现,就是南唐人推崇铺殿花画风,其实真心赏爱的是野逸画风。“野逸”之“野”已经可以说明问题:抛弃铺殿花画风,对南唐人而言即是抛弃使命。选择野逸画风,象征了南唐人永远飘零四野,永远无法在华夏中央组建梦想中的
① 详见施建中《南唐画家地籍分异及其画风流变》3.2.2、4.1.2两节。
42
第五章 南唐文艺的境界及其成因
帝国。这对南唐人而言,着实是一个“爱江山更爱美人”般的情感类问题。在此时违背喜好,选择为使命而伪装自己的态度,正是所谓刚健的体现。当然,两种画风之间的矛盾并不真是什么严重的现实问题,但作为美学的刚健也仅仅意味着美学意义上的反抗之力,而不一定是现实中的对抗。
也正是使命的保持,令南唐人减轻了投身爱好的负罪感,大力创作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地域文化特征无疑也极大地影响了南唐人的创作,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作,均显示出江南山水的灵秀,而前述江南画家身份问题,对南唐绘画可能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一方面,行伍、小吏等低微出身,令南唐绘画在野逸题材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表现世俗生活。据《宣和画谱》记载,梅行思“最工于鸡,以此知名,世号曰梅家鸡。为斗鸡尤工。”现存名画王齐翰《挑耳图》,也是这种风气的典型代表。
同时,南唐画家经常是以士人兼事绘画的。李煜、韩熙载等人自不必论,即使是徐熙及其子孙,亦都是江南仕族出身。陈师曾认为,“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衡诸南唐士人画家,都已满足此四大要素。南唐宽松自由的氛围、内忧外患的心态,都促进了南唐文人画的形成。
文人画与世俗题材本非对立,牧溪和齐白石的画作都已证明了这一点。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对日常生活和心灵的力求真实的表达,这无疑在题材和表现上发展了绘画,令绘画更加多样化、个人化,出于并超于既往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刚健和秀丽如何对南唐文艺那温馨的情意、深厚的艺术起到作用。
第二节 物障:南唐文艺与物
一、南唐人的赏玩之物
当南唐人心安理得地把绮靡生活作为文教血肉,他们与物的关系便愈发密切起来。所谓绮靡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赏玩之物的珍奇构造而成的。
出色的欢愉之具加剧了南唐沉溺文教幻景的风气。千年来书坛尽知的米芾《研山铭》,是米芾对自家藏砚的赞美之辞:“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可见这方砚台的形制、色泽、雕刻,皆美轮美奂,不可方物。但它并不是一般的奇珍异宝,据陈浩为《研山铭》所作的跋语“研山为李后主旧物”来看,这方砚台本是李后主的旧藏。《南唐拾遗记》也记载:“李后主尝买一砚山,径长才逾尺,前耸三十六峰皆大,犹手指左右则引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砚。及江南国破,砚山因流转数十人家,为米老元章得。”①可见它确实
① [明]毛先舒.南唐拾遗记[M].四库全书本。
43
第五章 南唐文艺的境界及其成因
是南唐旧物。
而作为案头文玩的砚台,在李煜宫廷的诸多精致构造里,只是其中的小小一隅罢了。《五国故事》记载了当时宫中的整体形制:“宫中以销金红罗幂其壁,以白银钉玳瑁而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又于花间设彩画小木亭子,才容二座,煜与爱姬周氏对酌于其中。”
后主既好尚珍玩,大臣亦精于此道。“徐铉兄弟工翰染,崇饰书具,尝出一月团墨曰:‘此价值三万。’”①李从谦“用宣城诸葛笔,一枝酬以十金,劲妙甲当时,号为‘翘轩宝帚’。”②李建勋致仕后,常把玩玉磬,“以沉香节安柄,叩之,声极清越。客有谈及猥俗之语者,则击玉磐数声于耳。”③
从这些器玩的用途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南唐人的心理。对南唐人而言,器玩的珍贵与其说显示在它的稀少,毋宁说显示在它对艺术起到的作用。不论是研山、月团墨,还是翘轩宝帚,它们都能极大增益士人的艺术创作。李建勋的玉磬也有其艺术性,它借助敲玉的清朗声音,使人神明开朗,比起寻常雅玩更有一种促成艺术人格的功效。
甚至在这种物之风气中,连人都会被“物化”。李建勋有诗题为《殴妓》,殴打家妓后,仍颇为自得地描写她“恨枕堆云髻,啼襟揾月黄。”本质上这首诗与咏物诗是没有区别的。《南唐书》记载孙忌“每食不设几案,使众妓各执一器,环立而侍,号‘肉台盘’,时人多效之。”④孙忌为人正直,曾面折冯延巳,最后因不屈于北方朝廷而死,但他也沉迷奢侈之风,将女子作为台盘。尤其是此种奢靡之举还引来时人的广泛效仿,说明了南唐物化风气的严重。《南唐近事》也记载了严续、唐镐各以歌姬和犀带作为赌注的故事⑤。南唐士人将家妓、歌姬作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物,可说是对审美之物迷恋心态的极致了。在此处我们要说明,南唐人对女性的物化与传统女性物化有何不同。传统的女性物化,对女性并无一种艺术的赏爱之情。我们从李建勋等人身上可以看到:女性虽然被看作是物,可以殴打,但她同时还是审美的对象。此外,很少有一个朝代对女性的色情式豪奢可以达到南唐这样密集的程度。
此处所谓的雅玩,并不一定造价昂贵。只要它能带来审美愉悦,便可被南唐人称羡艳传,甚至闻名别国。我们前文提到的北方名臣陶毂,便在《清异录》中记载:“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⑥隔筒造价不贵,所插杂花亦只是时令之花。“锦洞天”之所以
[宋]陶毂:《清异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9页。
② 同上,第91页。
③ [宋]文莹:《玉壶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6页。
④ 同上,第121页。
⑤ [宋]佚名、[宋]郑文宝:《钓矶立谈·南唐近事·江南余载》,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页。
⑥ [宋]陶毂:《清异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①
44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5657125a141599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