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论中西方插画的个性化对比和融合
作者:郝康绮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 要:东方和西方的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与文化相应而生的艺术特点的差异。中国文
化的淡雅庄重和西方文化的热情奔放,带给插画的不同风格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在当今文化
大融合的背景下,我们既要接受外来优秀文化,同时也要尊重历史,向传统和经典致敬并学
习。
关键词:插画;中西方插画对比;中国插画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038-02
插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在新的社会机遇下,插画以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出
现在人们面前,被大众喜爱和接受。插画的“插”与“画”两字表明了其功能,即在书籍、杂志、
报纸等传播载体上穿插出现的图画,主要做为辅助文字的图案形象。多见于儿童书籍、报刊杂
志、网络宣传、科普读物等,为载体本身增色,在吸引了读者的同时更大大提升了阅读乐趣,
改善文字本身的单一表述方式。
一、中西方插画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插画的发展历程
随着人类的进步,文字的出现,原始社会的“以图言说”的时代慢慢转为文本时代。绘画逐
步独立门派,即众所周知的国画。而伴随文字的图像则由台前转为幕后,主要涉及宗教神话、
寓言故事、史传记述、民间信仰等已有固定图案或现成品的载体。
在经过唐宋元的沉淀历练后,明朝的插画无疑是热度最高的一个时代。纸张的普及和印刷
术的发明,使得人们摆脱了只能靠手抄来传播知识、宣扬文化的方式,书籍的大量普及更是引
起了文人墨客创作的热情。这时伴随文字的图案渐渐苏醒,也就是插画,即我国历史上称之为
插图的艺术形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插画最先应用于佛教经籍插图的刊刻。例如《金刚般若波
罗密经》扉页插图《释迦说法图》,说法图中的释迦摩尼和其他人物都是半侧面,在构图上没
有任何破绽,线条亦是极其纤细流畅。
在经过短暂的明清衔接的插画辉煌后,政府的大兴文字狱和相关文化管制,小说、戏曲等
文学形式受到严重打压,插画的总体水平已由明朝的百花竞艳走向败落。
(二)中国当代插画与传统插画个性化对比
龙源期刊网
中国现当代的文化氛围已开放接纳各种形式的艺术。插画也由原先的固定门类拓展渗入了
社会各个商业领域,商业插画的兴起也是传统插画所不及的。商业插画图文的构图不再拘泥于
整齐划一,而是创新性突破了画框的限制,使画面更具有张力,也更加灵活。时代的进步需要
建立在民族特色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纵观各种插画形式,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
华依然适用于现代插画。一如线条的运用,自古我们国风线条的流畅就是不可取代的,以线代
面,以线分层,以线传神。其次为色彩的调和,东方的色彩是遵承墨色的晕染,水墨交融,分
层分色以致传神达意。再如传统元素的渗入,不经意间就会向经典靠拢,如几米的《向左走向
右走》中的大量留白,简洁的画面引领观者步入到他营造的空间,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三)西方插画的发展历程
中世纪,手抄本绘画在西方出现,并且作为传播的有效途径而被宗教大力推广运用,多表
现在福音书中。较早的西方插画,画风比较幼稚,体积感不强。到中世纪后期,所有的插画已
是相当精致,尽管中世纪的绘画由于宗教的原因,人物形象被压抑,但是其色彩的形成,强烈
装饰风格的形成都是不可抵挡的。
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世俗化,追求“人文主义”,从教会的思想控制下挣脱出
来,以知识代替信仰。这段重要时期里的插画代表作是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为
《神曲》做的插图。挣脱了固有的思想束缚,即使是画的地狱篇,仍具有伟大的包容性。这是
一些异常精美的线描,纯粹的极致线描,线条细柔如毫发勾勒而成,画面丰富又富有节奏感,
紧扣内容主题又充满自主创意元素,堪称插画史上的璀璨明珠。
(四)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插画
19世纪后,题材开始慢慢由神话宗教或者历史故事逐渐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繁事末节,
这一主体的变化也让绘画转变为开放式思维,不再收古典画派因循守旧的画风局限,艺术家的
感情和想象力更容易渗入作品当中。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强烈冲击着画家的
感官神经,由此产生诸多画派,如:野兽派、立体主义画派、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等。
和自由女神像一样闻名世界的美国越战征兵海报,令人难忘的山姆大叔画像由画家詹姆
斯·蒙哥马利·弗拉格(James Montgomery Flagg)创作。画面中的山姆大叔带着有美国国旗蓝色
星星的高礼帽,严肃的面部表情和正指向读者的手准确的传递了海报的意图:要的就是你。然
而一张征兵海报本应是严肃的主题,可是海报中的大部分面积都用来绘制了山姆大叔的插画形
象,文字仅有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插画已然不再是文字的衬托,而且画面也更加生动立体。西
方传统的写实风格还是主要绘画手法,明暗关系的准确表达,对真实色彩的还原程度,无一不
是传统西方绘画的传承与沿袭。
二、中西方插画的个性化对比和融合
龙源期刊网
(一)中西方插画的个性化对比
中国的现代插画虽然是新兴艺术门类,但是已经涌现大批的插画师投身于此行业。而国画
风格也亦深亦浅地影响着中国插画师,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是中国画讲神
似,而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画面的构图分布强调空间感和意境,而线亦有神
韵,线条的流畅灵动,一线可柔可刚,一线可虚可实。西画讲究的是明暗关系,追求的是眼之
所见的真实,光的灵活变化,物体的事实形态,画面的充实完整。
中国插画中的留白自然对应的便是西画中的充实画面。留白是为了让画面无限地延展,延
展的或是画面或是思维,节奏感十足的构图至今仍在现代插画中被重视,画面不宜过满,疏松
有度。西画中的节奏主要是通过色彩关系的变化,透视角度的移动,物体主次的布置,色彩冷
暖的对比相互呼应。
人的性格决定行事风格,西方的波普艺术等敢于夸张敢于修饰的艺术特点,正如其人群的
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中国传统温和含蓄保守的文化特色也相对体现在艺术中。中国画色之淡
雅正如国人之性情,君子文雅清秀之风,西画浓重色彩,跃动的画面,色彩的叠加正如浓郁的
感情,充满激情的生活。
(二)中西方插画的融合
任何文化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前提,在全球经济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的开放,文化的交
流,让我们不知不觉中纳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著名画家朱德庸绘制的《双响炮》、《大家都
有病》等作品,在大背景空白的画面中,用简练灵活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大胆用色,夸张动
态,内容直击社会热点,如此幽默开朗的漫画近年来深受好评。在《中国时报》第一次向朱德
庸约稿时,递去的《双响炮》倍受欢迎,然而因为有关漫画作者的消息很少,社会上不免诸多
猜测:这是外国人画的。可见其风格已受外来文化影响,却很完美的融合进了自己的作品并进
行了创新。
另外英国插画家杰米·休莱特(Jamie Hewlett)的《西游记》改编也充分融合了中西方的插
画特色。画面中的动漫形象比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更加夸张写实,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人物的肌肉
以及夸张的面部表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元素随处可见,菩萨的服饰,细长眼睛的修饰以
及京剧脸谱和佛珠。然而用色和构图还是西方惯有的方式,丰富多变的色彩,着重体现写实和
画面立体感,构图更是充盈画面。当然,时代感强烈地触动着我们,作者独有的简洁有力的线
条和纯色彩的灵活运用,都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
代。
三、结语
龙源期刊网
当今的插画不论国界和地区,都在呈现大融合的状态,中式插画亦开放了思想,大胆尝
新,在色彩和线条的夸张上逐步开放;西方的插画也在不停地汲取着东方艺术的精华。这是一
个开放的时代,插画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植入社会当中,它有别于绘画的独立性,它更好地与
社会接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中国的插画从单纯的线描版画走来到如今
的丰富多彩,有了许多的作者的独立思想,不再仅限于为书籍内容辅助的简单插图。但是其传
神达意的特点仍然存在,留白之美,线条的韵律,色彩的柔和还在继续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西
方的插画也经历了写实逼真的时代和为教会控制的过程之后走向了思想开放的新时代,至今已
形成各大类别的同时存在。然而其色彩的饱满,构图的充盈以及对写实的追求还是继续在主流
插画中体现。我们要积极汲取多元文化的营养,坚持自身特色,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在百花争
艳的艺术领域里独树风格。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8.
[2]赵宪章,王汝成.艺术与语言的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黑崎彰,张珂,杜松儒.世界版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006037a236212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