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
《构造地质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内容及对象
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
地质构造指的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
从而形的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两个概念的区别
①研究对象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及岩石圈中的造现象、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
②structuralgeology和tectonics的区别
构造地质学有两个分支,即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种区别在欧美国家中
实际不存在,在欧美国家中,structural geology一词包含了所有的地质构造,也包含了
tectonics的含义。而在前苏联和我国,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个单词则具有不同
的含义,即structural geology指的是地壳内的中、小型构造,而tectonics则指的是包括
岩石圈在内的区域大地构造,故在这些国家,将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词分别
称之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在大学里也分别开设上述相应的两门课程。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从构造现象(构造形迹)上讲,其包括岩石和岩体〈地质体〉的原生和次生构
造,尤其以研究岩石的次生构造为主。
次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形成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破坏,包括褶皱、断层、节
理劈理等。
原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主要指沉积岩和岩浆
岩)。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讲,《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力地质作用。
二、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
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
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
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时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
成因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其发育的地质条件。
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实际是对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动
力学背景的分析。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实例1、大洋中脊裂谷带的构造特征—地幔对流
实例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的构造和地貌特征—板块碰撞
实例3、华南的大地构造特征—板块俯冲
2、实践意义
实例1、贵州的汞、金、铅锌矿与构造的关系
实例2、松树山、派因维油田、苏北、塔里木油田构造与油气藏的关系
实例3、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规律
实例4、地震与构造的关系(全球地震带及唐山地震)
四、从构造地质研究发展史谈当今的地壳构造观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本世纪六十
年代前,第二阶段为六十年代至今。两个阶段的地质学家对地壳构造的形成和地壳运动
的规律有截然不同的认识。
1、六十年代以前的地壳构造观
19世纪中到后半叶,美国学者(1859)和(1883)根据他们对世界著名
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的研究,提出了垄断地质学界近一个世纪的槽台学说,在这个学
说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地壳运动的方式是以升降运动为主,由此而给人们的印
象是,地壳构造是由于升降运动引起的"一刀一刀向下切"的陡倾断层为主。
2、六十年代至今的地壳构造观
20世纪初(r,1912《大陆的生成》,1915《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学说的提
出
六十年代初(,Dietz,1961)海底扩张的提出
六十年代中期(Wilson,1965)转换断层和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
20世纪后半叶的COCORP计划、逆冲推覆构造、剪切带和伸展构造研究等
3、薄皮构造观的讨论与实例
①、地球内部构造的成层性与薄皮构造
②、物质平衡和能量平衡与薄皮构造
③、地球物理证据
五、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几种思维方法
1、拆零-组装法(美,r;ine)
2、历史构造分析法
3、构造类比法
4、牛顿的时空观与"将今论古"
X+Y+Z=A
六、学习方法
热情+远见+行动=成功
兴趣+计划+行动=成功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一、层理及其识别
层理是沉积岩中最普遍的一种原生构造,其包括层面以及岩层内部的成分、粒度、
结构、胶结物结构和颜色等特征在剖面上的突变和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性。
(一)层理的分类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2836783a213158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