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
有一种语言,世代相传 有一种感情,永生相随
汉语言文学0804班 xiyilu 2
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宜人,没有塞北大漠的辽远广阔,没有沿海城市的繁华富裕,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然而我却对这个地方恋恋不舍,念念不忘,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生我养我的沃土,陕西省铜川市!一座典型的山城,有着关中地区最具特色的方言民俗!
在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用我们那得话说,就是“碎娃”,就把自己的家乡话说的麻儿溜!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总觉得用家乡话交流感觉忒亲切,不岔生!
现如今虽然在外上学,大家都应教育制度要求说起了标准的普通话,一时半会儿还听不出到底是哪儿的人,渐渐熟识才知道原来谝的情致高涨,唾液横飞的侃友,竟然是自己的“乡党”!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自此之后,情感更上一层,就时常两三一伙,四五一群的去吃个油泼辣子蘸水面。说到吃面,那最有讲究的还得数我们关中人了!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就是对油泼面的辣椒,那也是有讲究的,将辣椒收获后晾干,吃时,用剪刀将其剪为一节一节,把籽与辣椒分开。放在锅中炕干,之后,凉风吹过,再用碾子碾成辣面,食用时,用热油一泼。这就是著名的陕西油泼辣子。是不是行家,一吃便知!
油泼辣子与面条,就如陕西方言,平实温和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刺激。好比秦腔,表演似民间社戏,却配以苍凉凄婉的曲调。哪里是在 - 1 -
唱戏啊,完全如远古的祭祀仪式。吼时如雷,惊天地;怨时如诉,泣鬼神。没有听过秦腔的人,可能觉着好玩,但听过之后,很难爱上它,就像陕西方言,不是陕西人,或不是在陕西长期生活,是难以体味出其中真味的。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我们陕西的锅盔馍,家家户户的主妇几乎都会烙。做正宗的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粗粗的擀面杖来压揉,然后放在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内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想起当年上初中时,离家较远,需要住校,每个礼拜才能回家一次,每次从家走时,背包里从来少不了我妈烙的锅盔馍,里头有小茴香和椒叶的可口清香,同样藏有满满的母爱!现在回家也不忘让妈妈烙锅盔馍吃吃,总觉得自个儿家的馍馍吃着可心!
都说陕西人恋家,不爱出远门,这话不假!陕西老乡们有自个儿的生活方式,待在自个儿出生扎根的地方,就过着自得其乐,地里长什么吃什么的日子!我自己也是特别的恋家,选大学都要选在家门口,生怕去了外省会有种种不适应。有这种心态,也不足为怪,这样会使人们在生活的另一端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安慰。就像陕西方言不说“蹲下”,而说“蹴下”。“蹲”是一种屈尊的选择,“蹴”是一种自然姿态,是人本身一种的姿态。它体现了一种土地之子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也许人们不会去想一个词语的由来,只是这样说着,但使用本身就表明了一种选择。这从一开始就不是咬文嚼字的事,我想是这样的。
陕西人实诚、朴素,没啥坏心眼子,说话直来直去,不爱拐弯弯。 - 2 -
热情好客,爱热闹,见不得冷清!所以说起话来嗓门自然高亮,比不得南方人的吴侬软语,个个儿仿佛天生就生得一副唱秦腔的好嗓子似的,说话愣是隔条街都能听见。陕西人为人豪爽随性,却又不失礼貌周到,跟陕西人打交道,爽快!
社会在变化,时代在进步,生活好像就是这样延续着,也变化着。但是那一口乡音,却似乎是从未变过!听起来还是让人心里感觉到忒舒坦。那种恋家、思乡的感情没有随着时光的推移,岁月的冲蚀而变浅、变淡,反而像黄土高原上数百年来沉淀起来的黄土一样越发浓郁,越发厚重!
- 3 -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3090680a127347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