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卡锡主义对华裔美国人的影响

麦卡锡主义对华裔美国人的影响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

麦卡锡主义对华裔美国人的影响

二战后的美国,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美国一方面在国际

上与苏联对抗,另一方面在国内清除所谓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打击进步势力。从20世纪

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

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祸起

《美亚》案

1945年3月,美国众议院以 207票赞成、186票反对,将其臭名昭著的“非美委员会”改为

常设机构。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国内通货膨胀指数急剧上升,在短短的一年中发生了3.47万

次罢工,共有450多万工人走上街头。众院非美委员会借机指责工会 “已被共产党渗透”,极力

煽动公众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迫害进步人士。

1945年3月11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借口当年1月26日出版的《美亚》杂志上有一篇文章

与他们掌握的一份秘密材料在内容上相似,伙同战略情报局的特工人员一起闯进了《美亚》杂

志编辑部,并声称“从办公室搜出1700多份机密级和其他密级的政府文件”。6月6日,联邦调

查局再次查抄《美亚》杂志编辑部,声称“搜查出1069页政府文件,其中有504页是保密性质

的”。同日,美国司法部以“偷窃政府绝密文件”的罪名逮捕了曾在美军驻延安观察组长期工作的

国务院官员谢伟思等6人。

事后查明,《美亚》杂志所使用的文件是谢伟思私人保存的发自延安的报告的副本,并非

什么“绝密文件”。这些报告中的观点,大部分是谢伟思等人在中国延安的近一年时间里,通过

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交谈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真知灼见。如

在1945年2 月中旬,谢伟思在为即将回国的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魏德迈将军所写的备忘录中,

提议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奉行类似盟国对南斯拉夫的铁托游击队所奉行的政策 ——即像英国

首相丘吉尔一样,根据一切党派在对德作战中的表现,而不是以它们的意识形态来判断提供援

助与否;希望美国政府在制定其中国政策时从自身角度考虑,不要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等。

谢伟思被捕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将这一事件看作是“中美关系的分水岭”。

尽管联邦大陪审团在8月份宣布因证据不能成立,谢伟思无罪开释,但在《美亚》案的影

响下,杜鲁门政府还是从1947年 12月17日起开始对联邦政府、武装部队和国防订货承包商

实行所谓“忠诚调查”。其调查对象的范围甚至扩大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在帕萨迪纳,有个3

岁的小姑娘为商店当广告模特,她的母亲接到通知书,小姑娘必须签署忠诚宣誓书后才能领取

报酬。据统计,在“忠诚调查”期间,总共有2000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在“忠诚

调查”的影响下,美国的社会舆论也随之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

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辛辛那提红色棒球队被迫更改了名称,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

都必须陈述她们对卡尔·马克思的看法。恰在此时,威斯康星州参议员麦卡锡的一篇演说,将这

一运动推向顶点。

麦卡锡主义

出笼

1908年11月14日,约瑟夫·麦卡锡生 于威斯康星州北部一个爱尔兰裔小农场主家庭。

1939 年,麦卡锡虚报年龄参加威斯康星州第七区巡回法庭法官的竞选,成为该区历史上“最年

轻的法官”。从此,麦卡锡开始了充满欺骗与谎言的政治生涯。有人这样评 价麦卡锡:“无比的

大胆和某些方面的巧妙撒谎,使他的手法与一般的颠倒黑白有天壤之别。”

1946年,从军队中退役的麦卡锡参加参议员的竞选,凭借如簧之舌,于这年的11月当选

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在参议院任 职的前四年中,由于行为不检点和进行大豆期货投机交易、赌

博和酗酒,他的声望一落千丈。人们常说,“在麦卡锡参议员的公文包里经常装着一瓶威士忌

酒”,他 的“一大堆不同性质的事实和经不起验证的数字,把参议院和整个美国搞糊涂了”。尤

其是1949年秋天,麦卡锡居然为屠杀美国士兵的纳粹党徒辩护,引起舆论哗然。因此,在这一

年的民意测验中,麦卡锡被评为当年“最糟糕的参议员”。此时,他太需要有一根救命稻草来帮

他保住在国会的位子了。

1950年2月9日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的诞辰年纪念日,麦卡锡决定在这一天“把炮弹

打向国务院”。在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安排下,他从华盛顿飞往西弗吉尼亚州的 惠林,在俄亥

俄县的共和党妇女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声称在他手中,有“一份205

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共产党和间谍网的成员”。“国务卿知道名单上这些人都是共产党

员,但这些人至今仍在草拟和制定国务院的政策。”麦卡锡的演说有 如晴天霹雳,令美国上下

一片哗然。此前如履薄冰的麦卡锡则一夜之间成为声震全国的政治明星。

惠林演说之后,麦卡锡又相继飞往犹他州的盐湖城和内华达州的雷诺,重复他在惠林的演

讲。略有不同的是,此时的麦卡锡手中还挥舞着一张小纸片,这就是所谓的“间谍名单”。但

是,按照他这时的说法,名单上的人数为57人。

2月11日,得意忘形的麦卡锡特地打电话给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 要求他们对他

的演讲公开表态。收到电报后的杜鲁门恼羞成怒,愤而提笔回信道:“我确信,威斯康星州人民

极其遗憾,他们的代表竟是像你这样一个没有责任感的 人。”但是,在写完信后,杜鲁门并未

将其发出,而是将其列入“归档”,他另外责成国务卿帮办普里福依打电话给麦卡锡,希望他“把

名单公布出来”。

美国政治的极端时期

喜形于色的麦卡锡没有理睬杜鲁门的询问,又在参议院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所谓“揭露和清

查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活动的浪潮”。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卡锡更是借口 杜鲁门政府中有人暗

中“私通苏联”、“出卖了蒋介石集团”、“帮了共产主义的忙”,将民主党执政的20年称为“叛国

20年”,并将锋芒直指杜鲁门政府。

1951年6月14日,麦卡锡借口杜鲁门撤换朝鲜战争中的美方总司令麦克阿瑟,在国务院

发表了平生最长的一次演说,直接指责杜鲁门政府对外政策重要制定者,曾经担任驻华特使、

国务卿和国防部长,被杜鲁门称作“现今最伟大的人物”的乔治·马歇尔将军。在这篇6万多字的

演说中,他将“叛徒”甚至“谋杀者”的罪名安在马歇尔头上,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力反对

在巴尔干开辟第二战场,使得苏联先于西方盟国到达东欧;在雅尔塔会议上蒙蔽罗斯福, 使苏

联在领土等方面获利;在担任杜鲁门总统派驻中国的特使调停国共两党冲突期间暗中支持共产

党,“出卖国民党”;在国务院任职期间制定了对蒋介石集团不利 的政策,“帮助中国共产党取

得政权”等。后来,麦卡锡还让他的助手编印了《美国从胜利后退:乔治·马歇尔的故事》一书

出版,并广为散发。同时受到麦卡锡无 端指责的还有在战时和战后参与美国对华事务的欧

文·拉铁摩尔、费正清、谢伟思、柯乐布以及时任国务卿的艾奇逊等人。1951年冬天,在麦卡锡

的无端指责和谩骂中,马歇尔不得不主动辞职,回弗吉尼亚州里斯堡农场养老。

从1953年起,麦卡锡将魔掌逐渐伸向外交领域。是年4月,麦卡锡在两名年轻助手的协助

下,开始对美国设在海外的大使馆藏书目录进行清查。在这次清查中,美国共产党领袖威廉·福

斯特、左翼作家白劳德、史沫特莱等75位作家的书籍全被列为禁书,甚至连著名历史学家小阿

瑟· 史莱辛格和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也被列入“危险书籍”之列。据估计,被剔除的书籍总

数有近200万册。在此影响下,美国国内一些城市和学校的图书馆也纷纷查禁甚至焚毁“任何可

疑的书籍和杂志”。

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獗的时期,美国国务院、国防部、重要的国防工厂、美国之音、美国

政府印刷 局等要害部门都未能逃脱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小组委员会的清查。同时,美国的左翼

力量也受到空前的打击。仅1953年一年,麦卡锡的委员会就举行了大小 600多次“调查”活

动,还举行了17次电视实况转播的公开听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麦卡锡的活动越来越激起公

众的反对。在欧洲,人们更是将麦卡锡直接比 作希特勒。国务卿杜勒斯更是向总统艾森豪威尔

表达了这样的忧虑:“许多欧洲领导人似乎认为我们(美国)正在麦卡锡的领导下走向美国式的

法西斯主义。”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甚至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美国外交政策方面,究竟是艾森

豪威尔的权力大,还是麦卡锡的权力大?在美国国内,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共和党已经是“一

半属于麦卡锡,一半属于艾森豪威尔”了。

1953年7月,麦卡锡的助手马修斯在《美国信使》撰文,指责美国耶稣教会牧师中“受到

了共产党的严重渗透”。教会立即将电话打到白宫,抗议马修斯的诽谤。艾森豪威尔立即回信,

并通过电台向全国广播,谴责马修斯“不负责任的攻击”,并迫使麦卡锡解除马修斯的职务。这

一行动被视为麦卡锡在1953年的“惟一引人注目的挫折”,同时,这也是艾森豪威尔准备向麦卡

锡“摊牌”的标志。

在1954年的“陆军—麦卡锡听证会”上,麦卡锡遭遇了他的“滑铁卢”。 当陆军部公布了麦

卡锡的种种越权和违法行为,揭开了麦卡锡调查活动的黑幕时,麦卡锡则施展东拉西扯和哗众

取宠的惯用伎俩,并当着全国电视观众的面,滥用参 议院的议事程序,刻意干扰听证调查。当

麦卡锡竭尽胡搅蛮缠之能事,肆意攻击在场的陆军部律师约瑟夫·韦尔奇的一名年轻助手时,一

向和蔼的韦尔奇忍无可忍, 一怒之下拍案而起,质问麦卡锡道:“参议员先生,你还有没有良

知?难道你到最后连一点起码的良知也没有保留下来吗?”

1954年12月1日,在全国上下的一片声讨声中,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决议,对麦卡锡进

行谴责。1957年5月2日,麦卡锡饮酒过量引发肝炎和神经炎,一命呜呼。

麦卡锡主义

对中国的影响

在“麦卡锡主义”最为猖獗的时期,中美关系正处于冷战寒冰的封冻之下。在“麦卡锡主义”

的影响下,“反共”成了美国的惟一选择。麦卡锡在中国问题上的发 难,导致艾森豪威尔、肯尼

迪和约翰逊几届美国政府一直采取非常僵硬的东亚政策,谁也不敢主动提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进行接触。

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不仅被非法传讯,不准寄钱给

中国的亲人,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

被驱逐甚至遭暗杀。在美国工作的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也 因被指责在战时参加了美国共产党

的活动,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传讯。此后,钱学森多次发现他的私人信件被拆,住宅电话被窃

听,他的“国家安全许可证”也被吊 销。这表明,他已经不能继续从事喷气推进研究,甚至不能

留在实验室里工作了。直到1955年离开美国前,钱学森一直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

局的监 视。由于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钱学森回国时不仅没有带回任何研究资料,甚至连一些

私人生活物品都未带回。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也因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不得不偕同夫人离开祖国,

远走瑞士。1972年2月19 日,斯诺客死日内瓦。斯诺去世后,家人在清理他的信件时发现他

留下遗言:要把他的一部分骨灰留在中国,因为他热爱中国;把骨灰的另一半送回美国,安葬

在故乡的哈得孙河畔。

1954年4月23日,举行的“陆军—麦卡锡听证会”现场《环球时报》(2002年01月03日第

八版)

麦卡锡主义代表了整个美国社会上保守及排外团体的广泛的政治同盟,没有谁能逃脱他们的

攻击。在杜鲁门政府及行政……即使是信奉学术自由的学术界也难以抵制麦卡锡主义的影响。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8400932a2749311.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