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步步高vivox5)
标识腕带佩戴执行欠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赵菁;李小峰
【摘 要】目的 探讨标识腕带佩戴执行力差的原因,有效执行腕带识别制度.方法 采
用自制问卷,分别对283例住院患者、126名医务人员(医生22名,医技人员35名,
护士69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83例患者中29.68%愿意佩戴、40.28%勉强佩戴、
26.15%不愿意佩戴、3.89%强烈排斥,主要原因为思想认识不足、抵触患者角色、
佩戴不舒适、医务人员腕带核对制度未落实;22名医生100%、35名医技人员
94.28%、69名护士76.81%未能每次操作核对腕带,主要原因为思想守旧、过度自
信、认为增加工作量、患者不配合.结论 患者佩戴腕带依从性差,应针对患者及医务
人员存在的问题,采取转变观念、措施更人性化,完善操作流程,腕带信息化,落实腕带
核对制度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执行力和患者的依从性.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0(025)019
【总页数】4页(P47-50)
【关键词】患者;医生;护士;技术员;标识腕带;佩戴;执行力;原因;对策
【作 者】赵菁;李小峰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湖北,宜昌,443000;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
护理部,湖北,宜昌,443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47;C931.3
查对制度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核心制度,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
以往仅仅依靠口头呼叫患者姓名和病床号根据回应进行患者识别,易出现患者误听,
或者不在意误答等情况。为进一步准确辨认患者身份,要求医务人员在执行各项诊
疗护理处置前,需至少2种以上方法识别患者[1]。而使用患者标识腕带(下称腕带),
可有效防止错误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由卫生部医政司指导、中
国医院协会主编的《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中提出“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
的制度,作为实施操作、用药等诊疗活动时辨识患者的有效手段”。我院自2009
年3月开始在全院推行腕带识别制度。但在推行过程中患者依从性差,医务人员执
行力度差。鉴此,笔者对300例住院患者、126名医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其
原因,提出改进对策,以达到有效执行腕带识别制度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①患者。纳入标准:2010年5月18~19日住院患者,入院≥3 d,神志清楚,
有独立思考能力。符合纳入标准300例,获得有效资料283例,男175例、女108
例,年龄19~76岁。科别:心血管内科31例,消化内科17例,内分泌科20例,肾病
内科19例,呼吸内科17例,普外科22例,肝胆外科21例,脑外科12例,骨外科25
例,肿瘤外科36例,肿瘤放化疗科63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3例,高中93例,初
中61例,小学58例,文盲18例。②医务人员。同期在班的医务人员126名。医生
22名,男16名、女6名,年龄26~49岁。科别:心血管内科2名,消化内科2名,内
分泌科2名,肾病内科1名,呼吸内科1名,普外科3名,肝胆外科2名,脑外科1名,骨
外科2名,肿瘤外科2名,肿瘤放化疗科4名。职称:住院医师12名,主治医师6名,
副主任医师3名,主任医师1名,其中科主任2名。医技人员35名,男27名、女8
名,年龄32~52岁。科别:医学影像科7名,超声影像科3名,放射治疗室5名,脑电
图室1名,心电图室3名,内窥镜室2名,检验科8名、药剂科4名、麻醉科2名。
职称:住院医师6名,主治医师9名,副主任医师3名,物理师2名,技师5名,主管技师
4名,副主任技师2名,药师2名,主管药师2名,其中科主任1名,技师长2名。护士
69名,均为女性,年龄21~46岁。科别:心血管内科7名,消化内科6名,内分泌科5
名,肾病内科4名,呼吸内科6名,普外科7名,肝胆外科5名,脑外科4名,骨外科5名,
肿瘤外科6名,肿瘤放化疗科14名。职称:护士39名,主管护师28名,副主任护师2
人,其中护士长3名,所属科室同医生。
1.2 调查方法 ①患者调查问卷。由笔者根据平时患者反映最多的原因设计问卷,内
容为患者对佩戴腕带的态度及不愿意佩戴腕带的主要原因8项,另设1项其他原因
栏由患者自由填写。调查问卷由各病区护士长发放,填写前向患者介绍调查表的内
容和本次调查的目的及填写方法,由患者独立填写,文盲及视力障碍者由调查人员询
问后代为填写。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3份。②医务人员调查问
卷。问卷为笔者设计,内容为被调查者在医疗活动中对腕带的核对情况与其未落实
腕带核对的主要原因,原因项未设固定选项,由被调查者据实回答。由笔者采用面对
面口头询问后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医务人员调查问卷126份,均有效收回。
2 结果
2.1 患者对佩戴腕带的态度及不愿意佩戴腕带的主要原因 283例患者中愿意佩戴
84例(29.68%),勉强愿意佩戴114例(40.28%),不愿意佩戴74例(26.15%),强烈排
斥11例(3.89%),患者不愿意佩戴腕带的主要原因,见表1。
表1 患者不愿意佩戴腕带的主要原因(n=283)原因 例数(%)不了解佩戴腕带的作用
21(7.42)不想让熟人知道我患病了 75(26.50)戴着不方便,尤其是洗澡的时候
141(49.82)戴了和没戴一样,也没医生护士看 31(10.95)喊床号和姓名,我觉得足够
了 93(32.86)佩戴不舒服 111(39.22)佩戴过敏 4(1.41)觉得是一种人格的侮辱
18(6.36)腕带时刻提醒我是患者,让我伤心 21(7.42)
2.2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腕带核对情况 见表2。
表2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腕带核对情况人(%)人员 人数 每次核对大多数核对偶
尔核对从未核对医生 22 0(0) 3(13.64) 17(77.27) 2(9.09)医技人员 35 2(5.72)
3(8.57) 14(40.00) 16(45.71)护士 69 16(23.19) 39(56.52) 10(14.49) 4(5.80)
2.3 医务人员未落实腕带核对的主要原因 见表
3。
表3 医务人员未落实腕带核对的主要原因 人(%)人员 人数 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不会
出错患者我熟悉不会出错 增加工作量 患者不配合 没有实际意义医生 22 9(40.91)
11(50.00) 0(0) 0(0) 2(9.09)医技人员 33 21(63.64) 0(0) 6(18.18) 0(0) 6(18.18)护
士 53 7(13.21) 5(9.43) 7(13.21) 25(47.17) 9(16.98)
3 讨论
3.1 患者对佩戴腕带的态度 29.68%的患者认识到腕带的重要性,对腕带持欢迎态度,
非常愿意配合,在各项操作时主动要求核对;40.28%的患者觉得腕带可有可无,在医
务人员的要求和解释目的及意义后,同意佩戴,但这部分人员依从性较差,经常会将腕
带扯下或染上污物,但他们不拒绝重新更换继续佩戴;26.15%认为腕带是多此一举的
东西,这部分人员依从性差,在医务人员解释目的及意义后,大部分勉强同意佩戴,但不
多久会将腕带扯下丢弃,同时他们拒绝重新更换继续佩戴;持“强烈排斥”态度的患
者共有11例,占3.89%,这类患者对佩戴腕带缺乏正确认识,他们认为这是轻视患者,
依从性最差,无论医务人员如何解释和劝说他们表示绝不佩戴,其中两名患者激动地
表示如果必须让其佩戴就出院。
3.2 患者不愿意佩戴腕带的主要原因分析
3.2.1 思想认识不足 ①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不到位,7.42%的患者不了解佩戴腕带有什
么作用。患者住院期间,医务人员未向患者讲明腕带的目的和意义,只是告诉患者
“你得戴上腕带”,但是未告诉患者“为什么要佩戴腕带”,或者只浅层次的告知患
者腕带的作用,未使患者了解腕带在医疗安全中的重要性,患者信息来源不畅通,导致
不理解、不配合。②6.36%的患者认识上存在严重的误区,他们认为佩戴腕带是一
种人格的侮辱,认为只有动物和罪犯才有手环,给患者戴腕带是让患者低人一等,是对
患者的管制,3.89%的“强烈排斥”患者都出现在其中。“尊重的需要”是他们不
愿佩戴腕带的原因。③传统的“三查七对”观念延续了近百年,已经在人群思维中
根深蒂固,32.86%的患者认为核对腕带没有意义,反复核对延长了他们等待治疗的时
间。他们认为护士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给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呼叫患者让其
答应,或者核对床头卡足以对患者进行识别,觉得佩戴腕带是多此一举,反复核对增加
了护士的工作量。两种方式核对患者身份对人们来说还是新观念,要广大患者接受
腕带这个近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需要医务人员反复宣教,并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注重
腕带核对制度的执行,对患者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2.2 抵触患者角色 26.50%的患者因为不想暴露自己的患者身份而不愿佩戴腕带,
患者的身份让他们有自卑感,穿长袖时不敢把手臂伸展出来,怕被陌生人或熟人看见
腕带,夏天穿短袖时无法遮挡腕带,路人投来同情或歧视的眼光使他们感觉不自在,他
们最怕遇到熟人,除了问长问短的让他们感到尴尬外,更担心的是自己患病的消息在
熟人圈中传播;7.42%的患者表示本来生病了心情就很糟糕,好容易心情平和,看见自
己的腕带立刻想起自己患病了,心情立刻恢复到难过、焦虑的状态。他们不愿被腕
带提醒自己的患者身份,认为腕带的佩戴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自己心理压力。
3.2.3 腕带佩戴不舒适、不方便 腕带的舒适性差是患者不愿佩戴的最主要原因。
49.82%患者感觉腕带对手臂自由的活动造成了牵绊,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
方便的地方,特别是洗澡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一次性设计无法取下腕带让他们感觉很
懊恼; 39.22%的患者反映活动时腕带对手腕的摩擦让他们感觉别扭,洗澡后腕带的
潮湿感让他们感觉很不舒适;1.41%的患者佩戴后发生皮肤过敏现象;这类患者不拒
绝佩戴腕带,但是如果能将腕带的舒适度改进,他们表示会更乐意佩戴。
3.2.4 医务人员腕带核对制度未落实 部分医生护士做诊疗时未对腕带进行核对,医
技科室工作人员更是很少核对腕带,10.95%的患者反映戴了和没戴一样,他们并没感
觉到腕带在安全治疗中发挥的作用,腕带核对制度应是医务人员为主体执行的制度,
部分医务人员只让患者执行佩戴,而自己不执行核对,这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
3.3 医务人员执行力差的主要原因分析
3.3.1 思想守旧 100%的医生、94.28%的医技人员、76.81%的护士在诊疗活动中
并非每次对腕带进行核对,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最主要的原因。40.91%的医生、
63.64%医技人员和13.21%的护士仍只延续三查七对制度,认为在以往的工作中自
己只核对床号姓名从未发生差错,没必要再核对腕带;9.09%的医生、18.18%的医技
人员和16.98%的护士在思想上不认同腕带制度,认为此举没有实际意义,他们认为
一个认真负责的医务人员即使只采用一种方法核对就不会出错,不认真负责的医务
人员再多几种核对方式也可能出错;同时认为不必拘泥于此种形式,应探讨患者易于
接受的标识方法。
3.3.2 过度自信 50.00%的医生和9.43%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和住院较久的患者朝
夕相处,对患者的姓名和外貌已经熟记于心,存在“我认识他”的思想,确信自己不会
出错,对长期住院患者未进行腕带核对,甚至也未进行床号姓名的核对,增加了医疗风
险。
3.3.3 增加工作量 18.18%的医技人员和13.21%的护士认为增加了工作量的原因
有以下三点,一是反复核对增加工作时间,二是遇到书写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或者使用
较久,字迹模糊不清的腕带,无法获得正确信息而延长了治疗时间,三是需每天为新老
患者进行腕带相关知识宣教,增加工作内容。
3.3.4 患者不配合 47.17%的护士非常认同腕带识别的重要性,但由于很多患者不愿
意佩戴,需要反复劝说让她们感觉很困扰,甚至有时还要听到难听的话语;部分患者不
配合核对也是造成她们执行该项制度的最大障碍。
3.4 对策
3.4.1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 目前,随着住院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
强,护理安全成为重要课题。关注患者安全,保障患者安全,共同协调护患关系,是护理
管理和临床护理的重中之重[2]。患者识别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之中,只有基于准确
的患者标识,才有可能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措施。部分医务人员说话带有当地口
音,呼唤患者姓名时可能会“刘”、“牛”不分;小部分患者听力存在障碍,不能正确
辨别对其姓名的呼叫;新生儿、接受麻醉后的患者,昏迷者、神志不清者,他们不能与
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只能接受被动的标识;以上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果导致患者被错
误识别而接受了错误的治疗,会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医疗纠纷。腕带避免了床头卡不
能随患者走动、易被调换的不足,在住院期间不论是接受各种诊疗护理活动,还是到
其他科室去做检查都更加放心。同时,老年患者及不认识字的患者走错病房楼层,患
者在外发生意外,通过手腕带上的信息可以及时和患者所在的病区取得联系,增加了
患者的安全感[3],有效降低患者走失的风险。遇患者在病房外突发病情变化抢救时,
所提供的患者身份诊断等基本信息,给医务人员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患
者标识腕带为规范化护理管理提供了先进、可靠的辅助工具,有效地防止因错误识
别患者引起的医疗事故,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率,也是医院现代化、正规化医疗
管理的发展方向[4]。要做到与时俱进,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旧观念都需改变才能真正
达到安全目标,医务人员思想认识的提高是首位。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卫生部《实施
患者安全目标指南》等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培训,以法律法规结合医疗护理差
错隐患案例分析和医疗护理安全知识技能培训为主,将核对制度深入人心,目的为改
变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医务人员自身认识提
高,对腕带持认同态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腕带核对执行力差的主要原因。
3.4.2 采取人性化措施,提高患者依从性 可指导患者购买1个运动护腕,平时不接受
治疗时将护腕套在腕带上,遮住腕带,一方面通过护腕的固定使腕带对手臂自由的活
动不再造成牵绊,提高舒适度;另一方面不想暴露患者身份者可解除顾虑;也可消除少
部分患者“觉得是一种人格侮辱”的心理。对于佩戴过敏和感觉不舒服的患者,可
将护腕置于腕带下,使之不与皮肤直接接触,增加舒适感。对于强烈排斥者,可将其佩
戴在脚踝上。但不建议佩戴在衣服上,以免因反复摘取佩戴丢失或戴错。呼吁生产
厂家生产研发佩戴柔软、触感好、不易过敏、笔迹不易淡化模糊的材质用于腕带的
制作,是解决目前腕带佩戴不舒适的根本办法。
3.4.3 完善操作流程,切实落实腕带核对制度 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将腕带核对执
行情况纳入质量控制范畴,正确引导医务人员,将腕带查对工作常规化,让患者感受到
佩戴腕带不是流于形式,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使之乐于接受。护理人员要准确清
晰地填写腕带内容,指导患者注意保持腕带的清洁,不易辨认时立即更换,以免造成核
对的不确定性。完善操作流程,切实落实腕带核对制度。
3.4.4 腕带信息化,扩展使用范畴 腕带采用手工填写患者信息存在以下缺陷:字迹潦
草不易辨认、书写简化字、漏项、重复书写等。建议使用打印型腕带,院区内格式
统一。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条形码信息手腕识别标识,应用腕式掌上电脑扫描患者
的手腕识别标识,可对患者的身份进行快速确认,确保标识对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扩展腕带的使用范畴,如医疗公共区域设有医院多媒体导医触摸屏系统,患者随时在
触摸屏前扫描腕带,可以对当日费用清单查询,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等[5]。
使用范畴的增加也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手腕识别标识是一项合理可行的识别措施,适用于当前各项医疗活动,我们在使用过
程中要对其不断改进,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院协会.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
[2] 王春秀.执行患者安全目标落实患者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2010,25(7):15-16.
[3] 耿荣萍,卢彩霞.手腕标识带在特殊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4):80.
[4] 杨万里.住院患者管理应把握的问题[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8(4):320.
[5] 李作君,迟凤玉,李焱,等.患者手腕识别标识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
志,2008,8(5):57-58.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1370014a189432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