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转化法专项练 通用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转化法专项练 通用版


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中国液晶电视十大品牌)

【知识概述】

转化法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变换成另一个与此有关系的问题去解决,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例题精学】

例1:学校买来4张办公桌和9把椅子共用去2520元,已知一张办公桌的价格与3把椅子的价格相同,每张办公桌和每把椅子各多少元?

【同步精炼】

1、 小明和爸爸今年的年龄之和是48岁,已知爸爸今年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今年,小明和爸爸各多少岁?

2、 将2升的水倒入6个大杯和2个小杯,已知3个小杯的容量相当于1个大杯的容量,每个大杯和每个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3、 将300个乒乓球装进2个大盆和7个小盆中,正好装满,已知一个大盆的容量是一个小盆的4倍,大盆和小盆分别装多少个?

【例题精学】

例2:有货物306吨,用大、小两种汽车一次运完,已知大汽车的载重量是5吨,小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汽车的数量是小汽车的3倍,第1页/共5页

大汽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同步精炼】

1、 妈妈用308元买了苹果和梨,已知每千克苹果5元,每千克梨3元,买梨的重量是苹果的3倍,苹果和梨各买了多少千克?

2、五年级同学去植树,一共栽了120棵树,已知每个男生栽2棵,每个女生栽1棵,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一半,男女各有多少人?

3、某车间的工人一共生产了407个零件,已知每个男职工做了8个,每个女职工做了5个,男职工的人数是女职工的4倍,这个车间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人?

【例题精学】

例3:一个绿化队,有男工15人,女工18人,全天共植树240棵,已知每个男工的工作效率是每个女工的2倍,每个男工和每个女工各植树多少棵?

【同步精炼】

1、妈妈买了6千克苹果和9千克梨,一共用了84元,已知苹果的单价是梨的2倍,苹果和梨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2、工地上用5辆大汽车和8辆小汽车运土方,一次性运了69方土,已知每辆大汽车的运土量是每辆小汽车的3倍,大汽车和小汽车各运多少方?

第2页/共5页

3、学校买来8张办公桌和12把椅子,一共用了3960元。已知每把椅子的钱是每张办公桌的13,每把椅子和每张办公桌各是多少元?

【例题精学】

例4、李老师带领学生去植100棵树,李老师先植了1棵,然后对同学们说:“男同学每人植树2棵,女同学每2人合作植树1棵。”这样正好把余下的树苗植完。已知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两倍,则参加植树的有多少个男同学?有多少个女同学?

【同步精炼】

1、妈妈买苹果和橘子共用去90元,已知苹果每千克6元,橘子每2千克3元,买的橘子是苹果的2倍,妈妈买了多少千克的苹果和多少千克的橘子?

2、学校买足球和排球共用去720元,已知足球每个30元,排球3个50元,排球个数是足球的3倍。学校买了多少个足球?多少个排球?

3、同学们做花片,一共做了260个,已知每个女生做6个,每3个男生做7个,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倍。有多少个男生?有多少个女生?

练习卷

1、学校买了8个排球和6个足球,共付了232元,后因需要把6个足球换成4个排球,结果又付了8元,每个排球、每个足球的单价各第3页/共5页

是多少元?

2、2张桌子比5把椅子贵136元,学校买了6张桌子和20把椅子共花了2928元,每张桌子和每把椅子各多少元?

3、李大爷在自行车的两边分别带着5只鸡和4只鹅,共重22千克,因为鹅比鸡重,他把鸡和鹅互相交换一只后两边重量恰好相等,每只鸡重多少千克?每只鹅重多少千克?

4、同学们折纸鹤,一共折了630个纸鹤。已知每个女生折了12个,每5个男生折了9个,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倍,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5、8名男生和9名女生折花片,一共折了78个花片,已知每名女生折的花片数量相当于2名男生折的数量,每个女生折了几个花片?男生呢?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第4页/共5页

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6、把2升水倒入4个小杯和2个大杯,正好倒满,已知每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3个小杯的容量,每个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第5页/共5页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8002718a153517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