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中国手风琴理论发展及问题解析

20世纪末中国手风琴理论发展及问题解析


2024年4月26日发(作者:)

20世纪末中国手风琴理论发展及问题解析

摘要:20世纪末是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繁荣期”的第二阶段,

继辉煌的发展后手风琴艺术实践逐渐步入低迷徘徊期,本文对这个

阶段的手风琴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对呈现的问题加以解析。

关键词:手风琴 核心期刊 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1672-8181.2013.15.122

1990-1999年是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繁荣期[1]的第二个阶段,但

笔者以为:十年中前5年属于发展的繁荣期,后五年则渐渐进入中

国手风琴艺术实践发展的瓶颈期。笔者搜集了1990-1999年间发表

在音乐类核心期刊《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人民音乐》以及

各音乐学院院报上的手风琴论文进行解读。

1 1990-2000年间发表的手风琴论文概况

这一期间,在上述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共37篇,其中关于演奏

的理论研究有19篇,关于作品的理论研究有3篇,关于高等师范

院校手风琴教学的理论研究有4篇,其他相关的理论研究共12篇。

1.1 相关演奏理论的研究

①关于手风琴风箱的研究有3篇,分别是:康长河于1996年在

《中国音乐》第三期上发表的《手风琴风箱的送行方法》,王树声

于1996年发表在《天籁》第三期上的《手风琴风箱的使用》,吴守

智、吴劼于1996年发表在《音乐探索》第四期上的《论手风琴的

风箱运行与触键方法》。

②关于手风琴的技术训练的探讨的文章有7篇,分别是:吴守智

于1990年3月发表在《音乐探索》第三期上的《略谈手风琴的技

术训练》,杨淑琴于1995年在《中国音乐》第三期发表的《学习手

风琴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果旭伟于1997年发表于《音乐学

习与研究》(天籁)第一期上的《手风琴演奏方法谈》,白陆平于1994

年在《交响》第一期上发表的《琐谈手风琴演奏中的节奏问题》,

王朝刚于1996年在《中国音乐》第二期上发表的《手风琴手腕技

巧探微》,吴守智、吴劼于1999年发表在《音乐探索》第二期上的

《键盘式手风琴的指法及应用》,殷琪于1999年在《音乐探索》第

四期发表的《手风琴教学专业化训练问题的几点讨论》。

③关于手风琴演奏时紧张与放松方面的探讨,共3篇,分别是:

郑岷波于1990年发表在《音乐探索》第三期上的《论手风琴演奏

中的“力度”与“放松”》,杨淑琴于1996年发表在《中国音乐》

第一期上的《手风琴演奏时的放松》,郭兆双于1996年在《中国音

乐》第二期上发表的《放松是技巧,收紧也是技巧——谈手风琴某

些演奏技巧的收紧要求》。

④关于钢琴与手风琴演奏艺术的比较研究有2篇:分别是:黄伊

娜于1992年发表在《黄钟》第二期上的《试论钢琴与手风琴基本

演奏艺术的异同》,黄莹于1995年在中国音乐第一期上发表的《与

钢琴对比中看手风琴演奏特点》。

⑤关于演奏技能心理分析的理论研究有:张晓波于1996年发表

在《音乐探索》第二期上的《手风琴演奏技能形成的心理分析》。

⑥关于巴赫创意曲演奏的探讨有:杜宁于1992年发表在《乐府

新声》第一期上的《论手风琴如何训练与演奏巴赫创意曲》。

⑦关于手风琴键钮琴演奏的理论研究有2篇:分别是康长河于

1995年发表在《中国音乐》第一期上的《手风琴键钮音位排列及和

弦奏法》和吴守智于1997年发表在《音乐探索》第二期上的《论

中国键钮式手风琴乐器与演奏 》。

1.2 关于作品的分析研究

相关的论文共有3篇,分别是:杜宁于1994年发表在《乐府新

声》第二期上的《柴金及其b小调奏鸣曲》,陈一鸣于1998年发表

在《天籁》第二期上的《d小调奏鸣曲(田园)的美学特征与手风

琴演奏提示》,刘勤于1998年发表于《黄钟》第二期上的《手风琴

曲演奏的技术处理与艺术表现 》,相对手风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

绩,手风琴作品的理论分析这一领域明显滞后。

1.3 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手风琴教学的探讨

相关的探讨有4篇论文,分别是徐万一于1995年发表在《音乐

探索》第三期上的《高师手风琴教学法研究》,齐宝功于1998年发

表在《天籁》第三期上的《谈师范生的手风琴教学》,黄立凡于1998

年在《人民音乐》第五期上发表的《高等师范手风琴伴奏课教学改

革的构思与实践》,刘永源于1992年发表在《交响》第二期上的《谈

手风琴教学中的三个关键问题》。

1.4 关于中国手风琴民族化的讨论

相关的讨论主要有:曾锦藩于1991年发表在《中国音乐》第三

期上的《民族化歌曲手风琴伴奏编配五法》文中结合实例介绍了民

族化歌曲伴奏编配的五种方法;曾锦藩于1994年发表于《中国音

乐》第四期的《手风琴音乐民族化初探》,文章提出“从旋律与节

奏上下功夫,把左手和弦作用纳入到旋律、节奏的势态之下,使它

也能为民族化的音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特殊作用”; 张琴于1998

年发表于《人民音乐》第二期的《论手风琴艺术的民族化》,文章

对中国手风琴作品《天女散花》、《诺恩吉娅》、《十面埋伏》从多方

面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成功移植、创作中国作品的途径;胡志立

于1996在《中国音乐》第四期上发表的《当前中国手风琴创作与

其特色》,文章就当前我国的手风琴创作如何走上有其特色的道路

这一问题加以分析与研究。

1.5 关于中国手风琴事业发展前景的探讨

相关的探讨有:陈一鸣于1991年发表在《中国音乐》第一期上

的《我国手风琴事业的发展与分析》,文章在总结了建国以来中国

手风琴艺术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中国手

风琴艺术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建议;殷琪于1997年发表在《黄钟》

第四期上的《中国手风琴学派的历史与展望 》,文章梳理了建国以

来手风琴艺术发展的历程,强调“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创作仍将是中

国手风琴学派的命脉”,与此同时也指出了新时期中国手风琴艺术

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王域平于1998年在《天籁》第三期上发

表的《差距与希望并存——由国际手风琴大赛想到》,文章在介绍

了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的相关情况,分析了我国手风琴

艺术与世界手风琴艺术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观念、乐器本身、教学、

演奏等各方面全面地为手风琴艺术的继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虽说1995-1999年是手风琴艺术实践的瓶颈期,但手风琴

艺术理论的研究却并没有冷却,也许正是这些研究的积累酝酿着新

世纪手风琴艺术实践新的发展。

2 思考与建议

2.1 关于手风琴演奏的基础理论研究

目前为止,手风琴演奏的基础理论成果较多,但需整理形成系统,

手风琴的风箱、触键等是否也能向钢琴一样有自己的系列专著呢?

研究的角度是否能更多元化一些?不仅仅是根据技能谈技能,是否

可以尝试从心理、生理等其他方面着手去讨论研究呢?

2.2 关于手风琴历史、现状与发展的理论研究

目前,钢琴、小提琴的相关研究已经涉及到音乐美学、音乐声学、

民族音乐学和音乐社会学等,而手风琴多领域的跨学科的研究还几

乎没有涉足,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要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后,才

能出有深度的研究,这是每一个热爱手风琴事业的责任。

2.3 关于手风琴作品的理论研究

在已发表的文章中,关于手风琴作品的音乐学分析以及演奏诠释

的研究,有分量的太少,同时也没有形成系统。只有掌握一定的音

乐理论分析能力和手风琴演奏技能的人才能较为全面的对作品进

行音乐学的分析与演奏诠释,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体现了

当今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整体现状。

在统计数据中,发现统计结果所显示的“一多”(教学演奏法)、

“二少”(作品分析、历史文化),这似乎与手风琴学习实践当中体

现出的某些问题有相通之处:在重视演奏方法的同时,忽略对所演

奏作品的理性认识和对整个手风琴艺术知识的补充;对独奏的重视

大于对重奏、合奏的重视;学生对专业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及自然

科学等知识了解甚少等等。

当然,我们一方面要客观地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

要正确看待成绩,扬长而不避短,力求“补短”生“长”。这样,

中国手风琴音乐才能在21世纪里,在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各国音

乐文化的广泛交流中,蓬勃发展,迎来又一个似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潘玮柏.我国手风琴艺术历史回顾与现状[j].文艺争鸣,

2010,(16).

作者简介:许晓欢(1978-),女,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音乐学,湖南常德 415000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4106289a238248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