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的区别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的区别


2023年12月13日发(作者:)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的区别

一些方子里面很多用到半夏,比如咳嗽、胃热上逆、噎嗝等,都用到半夏,但名称不尽相同: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等六朝之前,都是未曾加工炮制的生半夏,原药原体,直接入汤剂煮煎内服的。但在公元589年后,半夏须经反复长期浸泡换水再加甘草,生姜,白矾,生石灰等浸泡。药用也随着他们炮制成分的变化而各有不同特点了。如:清半夏,白矾;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

姜半夏,白矾生姜;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

法半夏,生石灰甘草。法半夏善和胃燥湿

生半夏多外用于消肿散结

水半夏与旱半夏的区别:1。 仲景用的是旱半夏

2。三种功用上a。化痰止咳 同.b.散结 弱。c.降逆 无半夏宜生用,浙江金希聪,邱志济以及朱良春老中医,李可老中医用的都是生半夏。如邱志济更倡用野生旱半夏。近人曹颖甫《金匮发微》说半夏久经浸泡,是去精华而留渣滓。清赵学敏言“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现代药理研究生半夏的毒性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而有效成分溶于水。若用长时间反复炮制,会使水溶性成分丢失,而毒性成分减少甚微。生南星则是毒性与有效成分皆溶于水,且毒性经长期浸泡后会大幅降低,水解了,脏水孩子一块倒了,呵呵。现代生半夏,生南星在肿瘤各科应用较为广泛,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个人使用生半夏 ,生南星皆循邱志济所述,不久煎,虽用量上百克,200克亦无不适,效果自不同前,当然有待诸方进一步求证了。我们本地有一种也叫半夏的东西老百姓叫独角莲,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本家哥哥生食一颗,半小时后出现浑身浮肿现象,并同时起红豆,经医院抢救脱险。所以我对半夏心存害怕。一直不敢放胆使用。所以在此提出来让大家把临床使用中的体会说说。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1、旱半夏:半夏的异名。2、羊眼半夏:半夏的异名。3、水半夏:古书无详细记载,出自广西民间,与半夏不是同一植物,药力不如半夏,无止呕作用。4、土半夏:水半夏的异名。5、清半夏:用白矾炮制得到的炮制品。(长于清风痰,化饮,散胸痞,降逆止咳。)6、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生石灰、白矾经过炮制而得。(长于祛痰止咳,除湿浊。)7、姜半夏:是生姜、白矾经过炮制而得。(善于和胃止呕,祛寒痰,镇咳,蠲饮。)8、京半夏:是芒硝,姜粉,麻黄,桂支,小茴香,南坪细辛,石灰,甘草,皂角,白矾经过炮制而得。(偏于健胃化痰。)9、生半夏:是生药经过加工而得。(偏于祛风,散瘀,消疖肿,多外用。)半夏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忌羊血、海藻、饴糖。以柴胡为使,一切血症、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临床处方中写半夏、一般调剂时应付法半夏。个人觉得问题多出在生半夏,关键在辩证处。既然生半夏无毒效果又好后世怎么会有各种炮制品呢?关于十八反,仅举附子与半夏吧。张存悌先生在《附子为百药之长》一文中写到:乌头半夏同用,在医圣张仲景已开先例。《金匮要略》治虚寒腹痛的附子粳米汤, 由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叶橘泉教授评附子粳米汤,谓半夏“去胃之积水”,该方之妙就在“附子半夏相伍”, “二者缺一,效即不佳”。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如《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 《张氏医通》之附子散等等, 均是半、附同用。姜春华、朱良春、颜德馨诸先生都曾郑重地撰文驳斥过半夏反附子之说。另据陈馥馨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 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 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有说,附子半夏相反毕竟是前贤经验总结,或者是鲜品毒性过大,或者炮制问题,或者服用方法,季节等等。我用两者配伍应该有2年吧,仅发生一次中毒反应,其余不论自己亦或病患,长幼虚实,皆无不适。回想当时用的是一种种植的生半夏,或者是这种种植半夏的些问题,比如采集,保存等等,而应与种植本身无关。现暂时都是用野生的,心存畏惧,哪天有勇气了再试试,鉴定下。鲜半夏也使用过,亦无不适,前文所以,不敢苟同。其余,如甘草反海藻。上海中医学院沈仲理教授认为“反者并用,其功益烈”(《得配本草》),海藻与甘草剂量比以4:2或5:2。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效果甚佳 。更有李可老中医的三畏汤“使用42年,以平均日用3次以上,则已达4万次以上,未见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对难症、痼疾,一经投用,便入佳境。”有兴趣的不妨检索一下。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5-07-13 21:48:12 来源:黔农网 标签:生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

内容提要: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后所得中药饮片的功效各有侧重,生半夏多外用于消肿散结,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炮制品根据炮制的工艺不同,其成品在性状上也略有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们的区别吧!

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后所得中药饮片的功效各有侧重,生半夏多外用于消肿散结,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炮制品根据炮制的工艺不同,其成品在性状上也略有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们的区别吧!

生半夏

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但是生半夏有毒,多外用于消肿散结。

生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功效为燥湿化痰、法半夏

法半夏又称法夏、黄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为生半夏用白矾、甘草、石灰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毒性低,化痰作用强。法半夏

燥性较和缓,除可燥湿化痰外,尚有调脾和胃之功,常用于脾虚湿困、痰饮内停之证,取其清痰化饮、理脾和胃之效。

姜半夏

辣味,与鲜姜、白矾同煮至透,取出晾至六七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入药。姜半夏毒性已减,性偏温燥,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适用于脾虚痰涎涌盛作呕或寒痰咳逆者。

姜半夏又称姜夏、姜夏片。为生半夏经水浸泡,漂至口尝仅有麻清半夏

清半夏又称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为生半夏用白矾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宜用于体弱 多痰、寒湿较轻者。

仙半夏

仙半夏又名仙露半夏。为生半夏用甘草、五味子、青陈皮、枳壳、枳实、川芎、沉香等14味中药煎汁浸泡,待药汁吸干,再烘干入药者。仙半夏毒性降低,理气化痰作用增强。

青盐半夏

青盐半夏又称盐半夏。为清半夏用青盐水浸拌,晒干入药者。青盐半夏毒性降低,清热化痰作用增强。多用于治疗瘰疬痰核、梅核气等病症,可收消痰散结之功。

竹沥半夏

竹沥半夏为清半夏用鲜竹沥淋洒拌匀,待竹沥被吸尽,晒干入药

者。竹沥半夏清热化痰止咳作用增强。宜用于胃热呕吐,或肺热咳痰、黄稠而黏,或痰热内闭、中风不语等证。

苏半夏

苏半夏又称苏夏,为清半夏再经加生姜、朴硝、甘草、皂角在水

中浸泡取出,再用甘草、青盐、党参、川贝等进一步加工,晾干入药。苏半夏降气化痰平喘作用增强,适用于脾胃不和,夜卧不安,或小儿食滞痰阻、咳喘呕逆。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2425726a1216755.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