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日发(作者:)
成人院内心肺复苏质量控制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目的:通过学习了解成人院内心肺复苏质量控制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的相关知识,掌握成人院内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
内容:1、相关概念
2、预警与识别
3、高质量复苏
4、复苏后管理
5、个人教育与团队培养
要求: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掌握成人院内心肺复苏质量控制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相关内容
教学进程
教学准备 3分钟
1、清点人数
2、检查教学器材
3、宣布教学提要
教学实施 30分钟
一、相关概念
1、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采取的“救命技术”。
2、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其中最常见的心脏机制为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次为心室静止及无脉电活动。
3、心脏骤停发生后,全身重要器官将发生缺血缺氧,特别是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在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4~6分钟时脑循环持续缺氧开始引起脑组织的损伤,而超过10分钟时将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 所以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为“4~6分”。
二、预警与识别
1、心脏骤停的高危因素—即心脏骤停的预警
(1)严重低氧血症。
(2)低血容量性休克。 (3)心包填塞。
(4)张力性气胸。
(5)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6)严重心律失常(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多源性室速等)。
2、识别
(1)若无心电监护且突发意识丧失:判断时间应<10S。
(2)若有心电监护者: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前提是心电监护线连接良好、电极片与皮肤接触良好)。
三、高质量复苏
1、高质量心外按压
(1)动作要点:
部位:掌根部位于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中点 或胸部中下部。
姿势:双手交叠,肘关节垂直,双上肢与患者水平面垂直。
深度:5-6cm。
频率:100-120次/min
回弹:避免依靠患者胸部,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2)按压质量控制:高质量胸外按压是患者存活的必要条件!
(3)胸外按压比例(CCF)=胸部按压时间/心肺复苏时间×100%。
(3)减少按压中断:低胸外按压比例值与预后不良直接相关。
(4)指南推荐:理想比例80%,至少在60%以上。
(5)影响胸外按压比例的因素:
①人员更换:应提前做好准备。 ②建立人工气道:简易呼吸器可以满足有效通气的前提下可暂缓人工气道建立,人工气道建立时间<10s。
③电除颤前后。
④自主循环恢复(ROSC)识别:冠脉灌注压(CPP)、动脉血压(ABP)、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特征性变化。
(6)物理指标监测:指按压的深度与频率。
(7)复苏团队应对施救者按压频率及深度进行督导!
关系到生与死,团队内的任何人都要尽全力,少留遗憾!
(8)生理指标监测:
①冠脉灌注压(CPP)>15-20mmHg。
②动脉舒张压>25mmHg。
③呼气末二氧化碳压>20mmHg,突然增加≧40mmHg, 常提示自主循环恢复。
④更好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
2、人工通气
(1)复苏时采用纯氧进行通气。
(2)胸外按压与通气频率保持30:2。
(3)对于已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通气频率为10次/分。
(4)单次通气量以最小胸廓起伏为标准,避免过度通气。
3、除颤
(1)选择心底部和心尖部为电极板放置位置,使用导电胶使电极板和皮肤充分接触或使用粘贴式电极板。
(2)采用双向波120-200J或单向波360J。
4、原发病处理 (1)在不影响心肺复苏的前提下进行处理。
(2)超声检查。
(3)电解质检查。
(4)冠脉介入手术。
5、机械复苏装置
(1)胸外按压机。
(2)体外心肺复苏(ECMO)。
(3)18-75周岁之间。
(4)心脏骤停发生到开始高质量心肺复苏间隔不超过15min。
(5)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可逆。
(6)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器官捐献的供体或受体。
6、复苏药物应用
(1)周围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脉。
(2)中心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
(3)不能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者,可以髓内给药(所有复苏药物均可)或气道内给药(脂溶性药物---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血管加压素)。
(4)复苏时首选肾上腺素,1mg,3-5分钟重复一次,推注后可再推注20ml生理盐水,促进药物进入中心循环。
四、复苏后管理
1、复苏后目标体温的管理:
(1)复苏后体温控制在32-36℃,至少维持24小时。
(2)复温:避免快速主动复温,建议逐渐降低降温
力度来恢复体温,0.5℃/h进行复温,核心体温控制
在37.5 ℃以下。 2、血流动力学目标:
血压维持在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压65mmHg以上。
3、神经功能评估:
(1)临床表现为:昏迷、癫痫、肌痉挛、不同程度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或脑死亡。
(2)建议尽快进行脑电图监测。
(3)神经功能评估在亚低温治疗后72小时进行。
4、复苏后通气管理
(1)实行保护性通气策略。
(2)血氧饱和度在94%以上,并逐渐降低氧浓度,避免高氧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
五、个人教育与团队培养
1、个人教育:个人对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完成心肺复苏的基础!做到定期培训。
2、团队培养:团队合作的熟练程度对复苏质量也有重要影响。
3、个体化因素:患者因素:肥胖。
4、实施者因素:身高较矮。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689650742a27380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