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杂技的文化输出与剧场营销——以儿童杂技剧《恐龙馆奇妙夜

当代中国杂技的文化输出与剧场营销——以儿童杂技剧《恐龙馆奇妙夜


2024年5月2日发(作者:pdf在线编辑器)

理论探讨

当代中国杂技的文化输出与剧场营销

——

以儿童杂技剧《恐龙馆奇妙夜》为例

|

| 自贡市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张艳秋

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市场需求和受众审美体验

是实现杂技这一传统艺术当代存续的关键,儿童是

剧场观众的重要构成,将杂技的奇观性与儿童剧的

梦幻想象、寓教于乐相结合产生的儿童杂技剧,有

着清晰的受众定位和艺术表现特点。自贡市杂技团

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于2023年7月初受邀到巴西演出

儿童杂技剧《恐龙馆奇妙夜》。在为期10周的巡演

中,该剧在巴西20多个城市完成了近百场演出,传

递了可敬、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同时作为“杂

技+儿童剧”的有益尝试,实现了多种突破与创新。

一、“剧时代”的出位之思

为摆脱传统杂技的刻板印象,增强观赏性和艺

术性,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求生之举,中国当

代杂技的转型发展有一条清晰的路径:从最初的单

个节目、复合节目的演出,到20世纪80年代的主

题晚会阶段,再到21世纪初以杂技剧《天鹅湖》为

肇始的杂技剧阶段。

杂技剧是杂技与戏剧的跨界融合,是杂技走向

舞台艺术的成功探索。用杂技高难、惊险的肢体语

言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营造充满审美意味的

舞台空间,是杂技剧的追求。自2004年原战士杂技

团的杂技剧《天鹅湖》成功演出以来,在至今将近

20年的时间里,中国杂技界已成功创作出100余部

杂技剧,中国杂技真正进入了“剧时代”。

《恐龙馆奇妙夜》创排于2019年,虽然依然采

取了“杂技+剧”的演出形式,但在“剧”的创作

44

2023.5

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不仅走出已有故事的窠臼,自编、

自创了以恐龙为主题的全新故事,还结合儿童剧的

浅显易懂、梦幻想象和教育意义,最终呈现出一台

观赏性强、趣味性强,且有一定科普意味的杂技剧。

这对当前稍显套路化的杂技剧创作是一个启示:杂

技剧创作固然可以以经典故事传达时代精神,但用

当代话语讲当代故事,也是杂技这一当代艺术门类

的时代使命。

二、民族审美与世界文化互鉴

《恐龙馆奇妙夜》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是以

中国“话语”讲述世界人民都看得懂的故事。自贡

杂技团董事长李轶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们不讲

中文,因为杂技和恐龙都是世界通用语言。”

该剧

是杂技与戏剧的典型结合,以娴熟、流畅、惊心动

魄的杂技肢体语言,结合戏剧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的着意塑造,采用充满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讲

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1.中国元素的世界表达

中国杂技之所以能在世界杂坛享有很高声誉,

除了对身体的极限挑战和超常驾驭带来的强烈审美

体验外,鲜明的民族风格也是其突出标志。任何“走

出去”的中国文化,代表的都是中国形象,讲述的

都是中国故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精神感

召下,文化也自觉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而中

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理应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李凤亮、陈能军在《中

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论纲》中提出,要以“文化自

——

文化自信

——

文化创新

——

文化自强

——

明发展”的理论逻辑构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基本

演进范式。

作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成功尝试,

当代杂技剧创作不仅以文化自觉的心态继承了传统

文化的优秀基因,向民族深处探寻支持杂技发展的

文化因子,建立文化自信,还将民族元素与现代化

表达结合起来,并成功搬演上世界舞台,向世界展

示文化强国的深厚积淀。在《恐龙馆奇妙夜》中,

编创者使用了鲜明的中国元素,加上演员的精彩演

绎所体现出的中国人民含蓄、内敛、温厚的民族品格,

向巴西人民展示了中国形象。剧组将该剧文字翻译

成英文和葡萄牙文,便于双方的交流和理解。巴西

有关演出公司舞台总监埃斯特万·格罗西曾对记者

说:“这是一个乐于‘对话’和‘理解’的剧团”

显示了中国艺术团体在文化交流中的亲善形象和恢

弘气度。

故事发生在中国四川的一个城市

——

自贡,这

个城市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演员在表演中

通过所着服饰和妆造既展示了民族特色,又彰显了

时代精神,讲述着“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剧中,

在学生们游览恐龙馆的过程中,适时地加入令人叫

绝的魔术技巧,营造了轻松、欢悦的观赏氛围和充

满想象力的审美舞台;在实验室,古古博士利用现

代科技成功将虚拟恐龙变为现实,小恐龙们所表演

的热烈欢快的“蹬桌”节目,桌子上那一抹亮眼的

红色和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图案,是中国文化的符

号表意。

2.地域文化的国际认同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不仅是“千年

盐都”“南国灯城”“美食之府”,还是“恐龙之乡”。

自贡杂技团占据大量的考古史料和浓厚的恐龙文化

氛围之便利,通过恐龙故事,打出了一张自贡市的

文化名片,是“杂技+文旅”路线的有益尝试。该

剧以自贡市两名中学生在集体参观恐龙博物馆时所

发现的离奇事件揭开帷幕,她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发现了古古博士实验室的秘密,为维护生态平衡,

理论探讨

经历了由现代穿越至白垩纪、再由白垩纪穿越回实

验室的曲折历程。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人物形象

鲜明,利用3D立体成像等现代科技营造了生动逼真

的背景环境,使观众积极融入剧场营造的特殊环境

中。这些都是《恐龙馆奇妙夜》在戏剧艺术方面的

突出成绩。

该剧可贵的地方还在于戏剧情境与杂技肢体语

言的融合。杂技是一种跨越语言、种族、性别和年

龄障碍的世界艺术,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术本

体,同时也呼唤着理解的多种可能性。“顶技”是

中国杂技演员的当家本领,考验的是演员的承重能

力和对平衡力的掌控。在第二幕中,年近六旬的罗

海斌表演了精彩绝伦的“顶板凳”,30根板凳重约

170斤、2米多高、4米多长,以翼龙展翅的造型在

舞台上巍然耸立,火红色的恐龙造型是中国文化的

鲜明传达,也是自贡市的文化自信。同样在第二幕中,

中学生琪琪为了拿到实验室高处的瓶子,表演了“高

椅”节目。随着一把把椅子的高高叠起,活泼调皮

的少女在高椅上活动自如,摆出一个个高难的造型,

尤其是倒立下腰、双脚弯曲到面颊的造型,引起了

全场掌声雷动。

三、清晰的儿童剧市场定位

杂技的主题化、剧目化是当代杂技与市场经济

碰撞后的转型,是杂技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受众

审美和文艺发展规律之后所作出的慎重选择。无论

从剧场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是从艺术活动的完整性来

考虑,观众都是当代剧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戏剧编导在编创剧目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传统

杂技往往只在技巧上下功夫,没有对观众进行细分,

这在当代市场环境中,很难精准击中消费者的审美

偏好。

“以家庭中的‘儿童’为受众定位与节目‘供给’

的参照,探索从儿童至现代家族、现代市场的消费(观

看)与营销,可能是现代艺术市场化的重要营销思

维。”

鉴于这一点,《恐龙馆奇妙夜》在编创之初

就将消费群体精准定位为儿童。从剧情设计、音乐

45

理论探讨

与灯光、道具的使用,到现场的互动体验,都充分

考虑到了儿童的接受心理和兴趣爱好。

1.“剧”性的充分体现

不同于后戏剧剧场对文本性、故事性的弱化,《恐

龙馆奇妙夜》对“剧”的艺术定位是亚里士多德的

“情节整一性”

,即传统的、经典的戏剧剧场:完

整的故事情节、带有戏剧冲突的剧情发展和鲜明的

人物形象刻画。大多数当代观众在走进剧场的时候,

依然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流畅的故事,至少是一个“看

得懂”的故事,这种诉求对于儿童的接受能力而言

也是理所当然的。

《恐龙馆奇妙夜》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

的起因是两名中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发现了

异常,晚上偷偷回来一探究竟;她们在实验室发现

了古古博士复活恐龙的秘密是一个遥控器,为了维

护生态平衡,她们误触机关,至此故事迎来了高潮:

她们和博士以及被复活的恐龙一起穿越回白垩纪,

经历了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的激烈战斗;最后,在

遥控器的控制下,两名中学生重新回到现代,恢复

了实验室的平和宁静。故事发展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略显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依靠语言讲述,而是使用

了杂技艺术来表达,却没有让观众产生理解的障碍。

激烈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杂技剧

能够在保证杂技技艺本体的基础上,形成鲜明而强

烈的戏剧冲突,是“剧”性价值的突出体现。剧中

的冲突主要是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的冲突,面对食

肉恐龙要消灭所有食草恐龙的邪恶计划,以中学生

和博士为代表的人类与食草恐龙结成同盟,站在了

食肉恐龙的对立面。冲突激烈却不复杂,符合儿童

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剧中人物为了维护物种之间的

和平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努力,向世界人

民传达了中国“和实生物”的生态观念。

鲜明的人物形象。近年来杂技的剧场化转型虽

然使其获得了一定的叙事能力,但在人物形象塑造

方面难有突破。《恐龙馆奇妙夜》通过细致的角色

设定和演员的精彩演绎,成功塑造了两名中学生的

形象。虽然年龄相仿、性别相同,但两位演员借助

46

2023.5

不同的服装造型和自身扎实的基本功,成功演绎了

两位风格差异很大的少女。

2.多媒介整合的叙事方式

当代剧场艺术进入了新媒体迭起、多媒体互相

融合的阶段,这样的媒介生态背景给了当代杂技以

重要启示。运用多种媒介形式增强叙事能力,营造

审美情境,是杂技剧场化的艺术追求。在《恐龙馆

奇妙夜》中,展演艺术、图像、声音、视频、音乐、

舞蹈等多媒介整合增强了作品的叙事能力;逼真的

视频动画和3D立体成像技术,为喜爱恐龙的观众提

供了鲜活的形象;在白垩纪的恐龙对决中,两位中

学生机智夺取遥控器的环节还加入了游戏画面以吸

引儿童注意。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对声音的在场性

给予了强烈的关注,除了推动剧情发展外,还将观

众拉进了剧场演出中。该剧编导刘艺伟表示:“以

丰富的和声、多变的调性来丰富音乐的色彩、优美

的旋律,加上新颖的配器手法和符合剧情的音效,

再现恐龙声音、实验室声音、时空穿越声音和人物

对话配音,增强了节目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郑钲

在《“声音即演员”:声音戏剧构作与当代剧场艺

术的听觉转向》一文中指出:“在后戏剧剧场时期,

当文本不复是剧场的唯一中心时,‘声音’被有意

识地建构为积极的表演性成分。”

虽然该剧并非后

戏剧剧场的作品,文本在演出中也依然具有举足轻

重的意义,但声音在剧中的表演性质是毋庸置疑的,

这种现象可以用德国学者迈耶所指出的当代剧场艺

术的“听觉转向”来解释。

3.道具的创新与突破

杂技的“借物性”

规定了杂技道具在表演中的

重要意义,恰当地利用道具,不仅可以为演员的表

演增色,还可以增强剧目的主题表意功能。为了更

好地为表演服务,道具在杂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

历了几次显著的变革:从生产生活中的日常用具,

到专门为表演设计的特制道具,再到充分利用现代

技术的高科技道具

。近些年,受后戏剧剧场艺术的

影响,杂技道具不再是供演员使用的冷冰冰的工具,

而开始注重自身的表意功能。

《恐龙馆奇妙夜》在道具上的创新与突破,成

功实现了文化输出和情感交流的美好愿望。品种各

异、大小不一的仿真恐龙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舞台上,

引起儿童观众的兴趣。在第四幕中,盗龙展示了耍

球的技艺,并利用球的巨大体积增加耍的难度。剧

组还特意挑选了足球作为演员表演的道具,以期与

热爱足球运动的巴西人民产生情感共鸣。中学生丁

丁在第一幕中表演的滑稽晃板,长板下放置圆柱形

物体造成板的来回晃动,演员在板子上表演惊险的

踢碗节目,背景也适时换成了摩天轮缓缓转动的视

频动画,增强了动感。

4.互动体验对“第四堵墙”的打破

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戏剧剧场就要求第四堵

墙的存在。“从前戏剧剧场开始,看和被看的文化

就存在,且拥有多样的维度。”

演员在表演的过

程中,要充分沉浸在角色中,忘记自己是在表演,

想象着有第四堵墙横亘在舞台和观众之间,舞台本

身是一个自足的空间。第四堵墙的存在使舞台上的

表演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幻境”,布景、道具和演

员的表演都在努力地逼肖现实,观众忘记了自己是

在看剧,甚至把舞台上的故事当作真实发生的事,

这是对戏剧艺术的极高肯定。布莱希特的“叙事剧”

做出了打破第四堵墙的努力,希望通过“间离”效

果让观众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

11

《恐龙馆奇妙

夜》利用互动环节打破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

墙,改变了“看”与“被看”的观演关系。穿着恐

龙服装的演员向观众席发放可做各种造型的气球,

伴随着视频动画技术制作出的五彩气球在纷纷升起,

使观众暂时抽离了舞台故事,缓解了急剧变化的剧

《恐龙馆奇妙夜》剧照

理论探讨

情带来的紧张情绪。

结语

《恐龙馆奇妙夜》海外商演的成功证明了“杂

技+儿童剧”这一展演形式的市场潜质,开发了中

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方式。该剧既深入把握了受

众的市场定位,对杂技演出市场进行了再度挖掘,

又恰当融入中国元素,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

成果,可谓儿童杂技剧的“精品”

12

展示。

*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

“中国杂技基础理论研究”(22EE203)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③林春茵:《中国杂技剧〈恐龙馆奇妙夜〉走红巴西》,中国新闻

网,2023-7-15,/cul/2023/07-

15/

② 李凤亮、陈能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论纲》,《广东社会科学》

2023年第3期,第6页。

④ 董迎春、覃才:《现代杂技的受众认同与剧场营销

——

以广西杂

技团童话杂技剧〈猫猫侠:保卫蝶苑〉为例》,《四川戏剧》

2018年第9期,第60页。

⑤ 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第19页。

⑥ 刘艺伟、李轶:《自贡市杂技团新创剧目〈恐龙馆奇妙夜〉的特

点与创作理念》,《杂技与魔术》2019年第4期,第39页。

⑦ 郑钲:《“声音即演员”:声音戏剧构作与当代剧场艺术的听觉

转向》,《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23第3期,第123页。

⑧ 唐莹:《杂技美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0年,第6页。

⑨ 边发吉:《杂技概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0年,第

79—81页。

⑩ 乔西汀:《雷曼后戏剧剧场的听觉维度》,《四川戏剧》2023年

第6期,第81页。

1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第151页。

唐莹:

12

《杂技美学》,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0年,第412页。

47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4611343a248024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