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发(作者:分别是)
2
心理1403班
陈小莺
1、依恋的定义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也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在不高兴时会趋近这个人,在陌生人引起焦虑时,婴儿喜欢得到这个人
的照料,如果强迫同这个人分离,婴儿会表示不满。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对于
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
有着重要的影响。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与母亲形成
依恋及其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
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2、依恋的发展
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养育条件的
存在是依恋形成的首要前提,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
础,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2.1依恋发展的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 前依恋期
➢ 出生~2、3个月
➢ 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
—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用哭泣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
— 第二个月开始则用微笑来进行联系
➢ 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
— 所有人与婴儿接触,如拥抱、与他说话,都能引起他兴奋
➢ 未形成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 依恋关系建立期
➢ 3~6个月
➢ 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
➢ 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
➢ 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种反应则少一些
➢ 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 依恋关系确立期
➢ 6个月~3岁
➢ 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
— 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 (视频)
— 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
➢ 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
(4)伙伴关系阶段
➢ 依恋关系成熟期
➢ 3岁以后
➢ 能理解分离的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
➢ 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2.2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 依恋形成的基础 依恋相关行为
照料者对婴儿饥饿和其他基本需要的反应
性
学习理论 遵循基本的学习原理,照料者喂养行为和对婴儿的反应性为婴儿提供愉
成为次级强化物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水平
悦和奖赏的经验
婴儿区分出陌生人和照料者;婴儿获得客
体永久性,知道即使照料者不见了他也是
存在的
习性学理论 天生的行为倾向保证了依恋的动物中的印刻现象;婴儿有唤起照料者依
形成,依恋也保证了婴儿的存恋的特征
活
每种依恋理论都对依恋的基础和相关行为有不同的看法。每种理论都能帮助我们
更好的解释依恋的复杂性。
精神分析理论 喂养和对婴儿的反应
3。依恋的测量及其类型
3。1依恋的测量
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设置一些依照顺序的阶段性情景,观察儿童在此情景中的反应(如对玩具的摆弄、
情绪反应、与陌生人的交往倾向等),以此来阐明儿童和母亲之间依恋的强度。
陌生情境法包括:
3个主要的行为主体变量:母亲、婴儿和陌生人;
2种主要的人际关系变量:与母亲的相互作用和与陌生人的相互作用;
3种焦虑源:陌生的物理情境、与养护者的分离和与陌生人的联系;
4种主要情境:亲子分离、亲子团聚、陌生人在场、陌生人退场。其中亲
子分离和亲子团聚是两个主要情境,也是测量的关键场景.
陌生情境实验
Ainsworth基于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害怕,设计了她的实验。当婴儿对抚养者
产生依恋,6个月之后,会在下面这两个容易复制的情境中感到害怕。
陌生人焦虑:6个月之后,婴儿往往会开始害怕陌生人.当抚养者不在场的时候,
尤其如此。
分离抗议:大概与此同时,也是6个月的时候,当抚养者离开的时候婴儿也会开
始感到沮丧。
为了研究婴儿和抚养者之间如何互动,Ainsworth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实验,来
测试婴儿在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情境下的反应。实验的过程就像精心编排的芭
蕾舞,每一幕大约3分钟:
1、实验者将婴儿和抚养者安排在实验的房间里,随后离开。
2、当婴儿探索房间的时候,抚养者什么都不做。
3、进来一个陌生人,前一分钟什么都不说,之后开始和抚养者说话。再过一分
钟,陌生人开始接近婴儿。
4、然后,抚养者尽量小心地离开房间,这时候,房间里只有婴儿和陌生人.
5、抚养者回来安抚婴儿,然后再离开.
6、婴儿一个人在房间里。
7、陌生人进来,开始和婴儿玩。
8、抚养者回来,陌生人离开.
就像你看到的,随着实验的进行,这些情境对于婴儿来说,越来越陌生。最开始,
婴儿只是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然后陌生人进来了,然后陌生人开始和他们说话,
最后连抚养者也看不到了.婴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结果:
在很多婴儿身上重复实验之后,Ainsworth从资料中分析发现了一个令人惊
喜的规律。在观察到的现象中,最有意思的是当抚养者回来之后孩子的反应。根
据在母亲回来后婴儿的反应,分析得出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其中一种是“好”
的,另两种则被成为“混乱的依恋类型”。
3.2依恋的类型
继Bwobly提出依恋理论之后,以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丝为代表,依恋研究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精心的家庭和实验室观察,艾斯沃丝(1975)等人发明了
著名的陌生情境测验法来测量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通过对多个样本的分
析,探讨了影响母子依恋质量的因素,并根据陌生情境下幼儿与母亲分离与重聚
时以及陌生人在场时的表现,将幼儿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典型的三类:安全型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
1。 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
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并在看到母亲返回时高兴。
按照理论,当知道存在一个可在需要时返回其中的安全基地时,儿童能够最
好地从事探索行为。提供支持会增强安全感,儿童还认为母亲的支持有用,这使
儿童学会如何在将来应付同类问题。因而,可把安全依恋看做最具适应性的依恋
风格。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
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依恋型.另有人指出,还存在影响儿童依恋的
其它决定性因素,并且,父母的行为也会受到儿童行为的影响。
2 。 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抵抗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
此。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
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母亲的这种养育风格:尽心尽力
但自以为是。即,儿童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
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3 . 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
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
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
变化.
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
儿童相信对需要的传达不会影响到母亲.
还存在第四种类型,即所谓的“紊乱依恋"。 “紊乱依恋"不是一种依恋
风格,因为它是连贯风格或应对模式的缺乏。抵抗和回避风格虽然不是完
全有效,但它们仍是应付世界的策略。而紊乱依恋型儿童把照看者体验为
既受到惊吓、又吓人。人类交往被体验为是无规律的,因而儿童无法形成
连贯的交际模式.如果儿童借助照看者来反映、理解自己,紊乱儿童就是
在观看破裂为无数碎片的镜子.这比后天无助更严重,因为它是自我而非情
境的模板。
依恋的分类
分类标准
寻求接近照看
者
低
高
高
不一致
抗拒与照看者的接
触
低
低
高
不一致
标签 保持与照看者的接触 避免接近照看者
回避型
安全型
矛盾型
混类型
低
高(如果很难过)
高
低
高(通常在分离前) 低
不一致 不一致
4。依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
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儿童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放
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水平。安全依恋的建立,意味着父母平时对儿
童精心照顾、关心、爱护,儿童从父母哪里获得温暖和爱,其生理的、情感的需
要得到满足,儿童就会有安全感和快乐的情绪。这为儿童在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
活动中提供最优的智力加工背景,导致儿童最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
响 有效的认知活动,一旦儿童在认知活动中得到一定的成果,问题得到解决,智
力活动的成功又进一步诱导他的快乐情绪和探索事物的兴趣,这种良性虚幻的结
果,使儿童认知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一项以孤儿院的19个月的发展落后孤儿为实验对象的实验研究表明,改变他们
的抚养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对温柔的充当代理母亲的阿姨形成依恋,4年后实验
组平局智商提高32分,孤儿院的对比组则落后21分。20年后追踪调查发现,
实验组中三分之一进了大学,大多数对比组儿童则不超过三年级水平,可见依恋
可以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能力.
(二)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
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
和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反之会延
缓或阻碍儿童的语言发展。因此,这一阶段,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语言发
展至关重要。父母与孩子交往时间多,有利于刺激婴儿调动各种感官感知父母的
语言,模仿父母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自然可以提高。
反之,若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自然有所影响。
(三)影响儿童情绪的发展
婴儿是以情绪的方式同世界发生联系的,早期持久的情绪经验对其一生情绪
的发展至关重要。婴儿期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儿童具有稳定而快乐的
情绪。处于安全状态中的婴儿,是快乐的,富有爱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
缺乏依恋安全感的婴儿,经常担心母亲离开而处于焦虑、恐惧不安状态中,或由
于需要延迟满足而遭受挫折感,产生失望、愤怒等负面情绪,长期下去,儿童会成
为情绪多变甚至感情冷漠的人.
(四)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
1。 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
期儿童得到父母适当、稳定与不间断的关怀等,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从
而感到安全。这样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
响
此推及对周围的信任.反之,儿童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形成多疑、孤僻的性
格。
2. 安全感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帮助建立自信心。如果儿童
缺乏安全感,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交流,这样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
导致他缺少自我认同感,甚至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产生自卑的性格。
3. 安全依恋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儿童独立自主性的形成与儿
童对父母的安全依恋感是分不开的。只有当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和感情从而形
成安全感,相信父母能在他们需要时出现在身边,提供帮助,这样他们才能放心
大胆地独立探索陌生的世界。反之,儿童会出现焦虑不安等状况,无法形成独立
自主的个性.
(五)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早期儿童的依恋会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发展产生影响,主要是儿童在与周
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形成的反应方式与决定这种方式的认知方式逐渐
沉淀定型,形成儿童与外界人际关系的稳定的模式。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往往具有
健全的人格特征,这就为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了基础。反之,儿童如果没有健
全的人格特征则会导致同伴拒绝。
5。成人依恋
5.1成人依恋的定义
成人依恋概念 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最早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
的情感联系,但他同时指出,依恋在人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的
作用。1987年Hazan&Shaver将这一想法用于考察成人依恋关系的研究,提
出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系
5。2 成人依恋工作模型
Bowlby(1982,1988)认为个体在其童年时代与其照看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的过程中会形成“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又称心理表征模
式(mental represantation model),这是一套认知结构,并被整合进其人格中,
对其自身和他人的看法产生影响。内部工作模式不仅包含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而且还包含了个体对他人和自身的情绪反应及情绪的调整,并会影响到其它关系
(伴侣﹑朋友或兄弟姐妹的关系),对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情绪﹑认知和行为起着
指导作用。这些模式可以过滤现实中的相关信息,操控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行
为反应。
国外学者(Georage,Kaplan,Main,1985,Barthomew,Horowitz,
1991)研究发现,成人依恋分为四个系统:安全(secure)﹑迷恋reoccupied)
﹑拒绝(dismissing)﹑恐惧(fearful)。安全型表现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感
到舒适,对早期关系的看法恰当,能较好的评价依恋关系。认为关系有价值,既
有亲近感,又有自主性(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而不安全依恋类型中
的成人不能整合评估过去的经历及其意义。迷恋类型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
表现出对过去经历理解的混乱,对人际关系过渡沉溺和依赖(人际关系对自我是
消极的,对他人是积极的);拒绝类型的特征是崇尚独立(对自我是积极的),他们
回顾特殊事件有困难,否认渴望亲近(对他人是消极的);恐惧的个体是焦虑﹑不信
任和害怕拒绝(对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极的)。
5。3 不同依恋类型的差异
1.在信息加工方面的差异
安全型的人信息加工过程更加灵活、开放,积极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来顺应
新的信息,而不是同化信息来适应已有的认知结构。安全型的人更能忍耐模糊﹑
混乱和不确定性,更能回忆起同伴与先前不一致的行为。安全型的人拥有更高的
思维建构水平,也就是在处理日常事物时,更加灵活和现实。
2。 在信息接收方面差异
安全型的人更能够准确地评估人的差异,拥有更加整合的自我结构,既能够
更全面地描述自我特征,对同伴的行为作更加积极的归因并给予更加积极的期
望,对同伴的行为做出更灵活和友善的解释.
3。在信息储存和提取方面的差异
Mikulincer和Orbach在1995年使用AAI成人依恋测验,发现焦虑依恋取
向的人最不善于压制消极情感,更容易唤起消极的回忆,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防御.
冷漠型的人能回忆起童年与依恋相关的事件较少,并带有消极情绪;而专注型的
人能回忆很多童年时期的消极事件。安全型的人报告中等水平的防御,虽然也容
易唤起消极回忆,但并不是伴随着强烈的消极情感,更容易发生带有感情色彩的
童年回忆
5.4 成人依恋与人际关系行为
1987年Hazan和Shaver将依恋理论运用在成人恋爱的关系研究之后,依恋理
论很快成为研究婚恋关系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①依恋风格与关系满意度(Brennan&Shaver,1995;Hazan&Shaver,
1987,1990;Mikulincer&Florian,1999;Mikulincer,Horesh等人,1998)
②约会关系(Hazan&Shaver,1987;Mikulincer&Erev,1991)③婚姻凝聚
力和灵活性(Mikulincer& Florian,1999)④社会支持(Tidwell,Reis&Shaver,
1996;B. C. Feeney & Kirpatrick,1998).
借助于婚恋关系研究,人们发现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其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表现
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安全型的人:
能够获得更高的关系满意度,对于亲昵行为和相互关系感到舒服,更多的看
到与他人在一起的好处,为了寻求亲密感(proximity seeking)来织交往目标,并
坚信他人的良好愿望,对同伴表现出信任和感激之情,也会容忍同伴含糊和消极
的行为。
焦虑型和专注型的人:
对婚姻和恋爱关系最为不满;在交往中扮演依赖者角色,需要他人的照顾;
对人际冲突进行灾难性的评估,有更多的消极情感反应。
回避型和冷默型的人:
对婚恋关系中度满意,从认知﹑情感和生理上尽可能与同伴疏远,回避情感
的卷入﹑自我表现和相互依赖;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从国外研究看,何种依恋风格的人适合交往,目前还存在分歧.Latty—Mann和
Davis研究发现,不安全型的人喜欢和安全型的人在一起.Brennan和Shaver
以及Collins和Read的实验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安全型的人喜欢与安全型的人
交往,而不安全型的人不太喜欢与安全型的人维持关系。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3593631a227993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