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0日发(作者:)
第9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用作宴请及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谓如本州额定公使钱一千贯,则先计其州元收坊场、园池等项课利钱若干,却以不系省钱贴足额数”。这一变法举措有利于
A.整治官场贪腐之风
C.压缩地方财权空间
B.缓解中央财政压力
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2.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将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这表现在
A.设立中书门下 B.增设参知政事 C.创设三省六部 D.设置御史大夫
3.宋代除向工商行户收取商税外,官府需要的材料、人工,都向各行初派;熙宁六年(1073
年)八月,开封府开始实行免役法,各工商行户出免役钱后,不再向官府无偿提供物品或 服劳役。免役法的推行
A.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出现
B.使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有助于宋代工商业的发展
4.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张根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岁漕米百二十万石给中都。”《宋文鉴》载,元丰前“天下之财,下自郡县而至于转运”,转运以总财赋运输中都。这说明北宋转运使的设置
A.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向外输纳岁币的需要.
5.宋朝赵普一人为宰相,太祖欲分其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政事堂设于禁中;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其他行政机构,官无定员,也无专职,都由别的官以差遣的名义掌管其事。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使中央官员相互牵制
C.提高中央政府的效率
B.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
D.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6.唐代政事堂下发政令的文书,称为“堂帖”。宋代皇帝认为“前代中书以堂帖指挥,其势重于敕命”,遂用“札子”代替“堂帖”,由宰相、副相、参知政事依次押字于下。这反映了宋代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政事堂议政功能丧失
B.中书门下职责分工不清
D.三省长官权力日趋集中 7.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宋朝则完全制度化,除寒暑期外隔日--讲。宋儒们讲书时多所规劝,时云“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科举制度日益成熟
B.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影响深远
D.士大夫对皇权存在--定的制约
8.在宋代以前,宰相是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军、政、财各种部门的事无不统领。后来宋太祖改革官僚制度,使得率相只剩下了管理民政的权力。推动了这一变化的机构设置有
①三司 ②枢密院 ③宣政院 ④理藩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宋太祖不仅自己手不释卷,还经常督促文武大臣们读书明理。大臣赵普文化水平低,在宋太祖的劝说下,每天退朝后都读书到深夜,所以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宋太祖重视读书人意在
A.克服藩镇割据祸患
C.倡行重文抑武方针
B.完善官员选拔机制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10.史料记载,赵宋立国后,“惩五季之乱,藩镇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材料中的“△”应为
A.参知政事 B.三司使 C.转运使 D.通判人数
11.宋太祖赵匡胤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C.缓解边境压力
B.削弱宰相权力
D.解决财政危机
12.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是
A.汉代匈奴入侵山西
C.宋代西夏入侵陕西
B.唐代吐蕃入侵河西走廊
D.元代回回入侵河套地区
13.北宋初期,三司总领财权。宋神宗改革官制,户部代三司成为主要财政机构,但户部并未完全掌握三司之权,三司所掌事务分散于诸多职能部门。这一做法 A.降低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财政困难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D.改变了户部的职能
14.宋制规定“州郡设通判",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知州有不法者,得举奏之”。这一制度旨在
A.清除郡县制的弊端
C.建立官僚政治体制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地方行政制度
15.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
A.“冗官”“冗兵”严重
C.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非常重视学校培养人才的作用,认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执政后便进行了学校制度改革。面对当时太学所培养的人才往往名不副实的问题,王安石创“太学三舍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教员方面,设直讲十名,每两人主讲一经,根据所教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经术学问的进步或后退人数的多寡,来评定他们的教学成绩,实施奖惩。1071年,神宗下诏置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学,辟选“经术行谊”之上者为学官,还规定每州给田十顷为学粮保证办学经费。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将自已主持撰写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通过学校改革,既为变法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学校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学校制度改革的影响。
1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多有创新,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影响深远,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政体,皇帝是国家一切权力的主宰者,国家机关是协助皇帝执政的办事机构。适应这种专制体制的需要,唐朝废除了以前历代王朝在中央政府中占有决策地位的“三师”和“三公”,建立以辅佐皇帝执政为职能的三省六部为主的中央政府机关。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B.“崇文抑武”国策
D.理学观念影响政治 材料二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三省”中央政府机关的名称及政府的运作程序,并指出位于太极宫的中央政府机关是哪两个?结合所学指出宰相议事地方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采取的措施,并指出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的官职名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由原来的中央追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可知,中央不再拨付公使钱,而是由地方筹集,这有利于减少中央财政支出,缓解当时财政困难的局面,故B项正确;公使钱全由地方筹集,易造成地方盘剥百姓,加剧贪污腐败之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财政权力问题,故C项错误;强化公使钱的管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故选B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所以B正确;中书门下是宋代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没有削弱宰相的权力,所以A错误;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唐时期,所以C错误;御史大夫设立于秦朝,所以D错误。
3.D
【详解】
由材料“各工商户出免役钱后,不再向官府无偿提供物品或服劳役”及所学知识可知,免役法推行后,工商业者可以相对安心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有助于宋朝工商业的发展,故选D项;重农抑商是古代封建国家的基本政策,免役法的推行不能反映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也无法反映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排除A项和B项;免役法的推行是宋代工商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大土地所有制出现的原因,故排除C项。
4.B
【详解】
材料中“岁漕……给中都”“天下之财,下自郡县而至于转运”,说明北宋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转运中央,以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故B项正确;北宋转运使的设置,不能完全防止官员贪污,故排除A项;宋朝转运使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充实中央财政,防止地方割据,并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岁漕米”“上供钱物”的用途是什么,故排除D项。
【点睛】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分化相权、将政事堂设于皇宫中,中枢机构无定员、无专职,以差遣名义管事等措施,主要是为了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项正确;使中央官员相互牵制是宋初加强皇权的具体做法,不是主要目的,A项错误;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材料中改革中央机构不符,B项错误;提高中央政府的效率并非宋朝皇帝改革中央官制的主要目的,C项错误。
6.A
【详解】
根据“宋代皇帝认为‘前代中书以堂帖指挥,其势重于敕命’”,遂用由宰相、副相、参知政事依次押字于下的“札子”,说明宋代皇帝采取相互牵制的方法,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北宋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化相权,D错误。
【点睛】
7.D
【详解】
宋代经筵制度化,这就使得士大夫通过对皇帝讲经学史而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经筵的制度化,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和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影响深远,排除AB;材料中没有科举选官的内容,排除C。
8.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改革官僚制度,使得率相只剩下了管理民政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宰相专权,宋太祖设立三司以总理财政;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所以①、 ②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的机构,所以③与题意不符;理藩院是清朝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所以④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D项。
9.A
【详解】
据材料可知,宋太祖不仅自己爱读书,还鼓励文武大臣读书使其读书明理,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形成读书风气,且有利于克服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祸患,故选A;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材料未涉及其抑武方针,C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宋太祖重视读书,未涉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D排除。
10.C
【详解】 根据“始置△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可得出其反映出的是在地方设立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收集到中央,以削弱地方的经济实力,C项正确;AB项是中央的,排AB;通判是监督地方的长官的,排除D。
1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派遣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等措施是为了分化地方权力,实现中央集权的目的,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使负责财政,参知政事负责行政,所以材料中场景应该是北宋时期,故C项正确;汉代的宰相负责行政大权,不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不符合材料现象,故B项错误;元代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宰相的权势很大,不符合材料现象,故D项错误。
13.A
【详解】
材料“三司所掌事务分散于诸多职能部门”体现的是宋朝时期臣下权力过度分散,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权力的削弱,B排除;材料与国家财政困难无关,C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权力的分散,并未改变户部职能,D排除。故选A。
1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监督、牵制知州对地方军政、财务和司法等事务的管理,旨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宋代设立通判是为了监督地方,不是为了清除郡县制的弊端,A项错误;通判是官僚政治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不是为了建立官僚政治体制,C项错误;通判属于地方监察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D项错误。
15.B
【详解】
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崇文抑武”国策,故B正确;“冗官”“冗兵”严重、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理学观念影响政治和这一现象无关,故ACD错误。
16.(1)特点:涉及面广,内容较全面;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官学;注重质量,推行师生考核;重注儒家经典,改革考试内容;保障办学经费;适应并服务变法。
(2)影响:有助于统一变法思想;培养了变法实用人才;传播了王安石的革新思想;促进了官办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科举制的健全完善。
【详解】
(1)特点:从改革的内容分析,王安石的学校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内容较全面;从改革的层级看,改革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官学;根据材料“太学三舍法”“根据所教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经术学问的进步或后退人数的多寡,来评定他们的教学成绩,实施奖惩”可知,注重质量,推行师生考核;根据材料“王安石将自已主持撰写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可知,重注儒家经典,改革考试内容;根据材料“规定每州给田十顷为学粮保证办学经费”可知,保障办学经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学校制度改革适应并服务变法。
(2)影响:根据材料“王安石将自已主持撰写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可知,有助于统一变法思想;根据材料“通过学校改革,既为变法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可知,培养了变法实用人才,传播了王安石的革新思想;根据材料“1071年,神宗下诏置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学”可知,促进了官办学校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三舍法有利于科举制的健全完善。
17.(1)名称及职能:中书省负贵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敢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中书省和门下省:政事堂。
(2)措施: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通判。
【详解】
(1)名称及职能:根据所学回答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即可,即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敢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中书省和门下省:根据所学可得出是政事堂。
(2)措施:根据所学回答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主要有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通判。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aochengxu/1690666529a39117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