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与防控应对调查

中国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与防控应对调查


2024年6月11日发(作者:)

中国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与防控应对调查

吴 阳 叶 慧

(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

【摘 要】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国疫情防控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中国居民的疫情认知与防控应对能力功不可

没。为了给国际社会和我国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我们通过问卷星在2020年5月和8月收集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居民调查问卷,

合计411份。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程度较高,5月和8月认知的区别主要在于周围是否存在新冠病毒感染者

和对呼吸困难症状的认知上。女性、年长者、汉族、公共部门从业人员、湖北居民有着更高的疫情认知能力。(2)中国居民对新冠肺炎

疫情防控应对能力较高,5月和8月防控应对没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女性、50岁以下、汉族居民、非自由职业者、非贫困户、武汉居民

有着更严格的新冠病毒防控应对行为。基于此,我们从宣传教育、基层防控、大数据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认知;防控应对;中国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于2019年12月

爆发以后,以猝不及防的速度波及全国乃至全球。截至

2020年8月23日,我国累计确诊病例90166例,死亡病例

4718例,国外累计确诊2331.8万人,累计死亡80.4万

人。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由于该疾病的

来源、发病机制存在未知性以及缺乏针对型的治疗方

案,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有学者对公众

新冠疫情防控认知水平进行了评估,陈糰等(2020)研

究发现河南省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情况总体良

好,大部分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特点、危害、防

疫知识都有较高的认知度。余萌等(2020)从心理学的

角度对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群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

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医务人员的认知反应水平和行为

表现与其他职业人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抑郁水

平外,女性的认知和情绪反应水平与男性有显著差异。

罗琳等(2020)对新冠肺炎疫情期公众疾病认知、应对

方式及锻炼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

应对方式急需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方式对公众疫情防控认知和应对进行调查,以期为居民

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建议和科学佐证。

一、对象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20年5月通过问卷星

()收集的数据,问卷填写起始时

间为5月19日至5月28日。问卷填写以户为单位,一户只

填一份,问卷回收480份,考虑到样本分布的均匀性,用

于本研究的样本336份。同时,本研究采集2020年8月2日

至8月15日的75份问卷做辅助分析。

本研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统计软件进

行数据分析,计数变量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分

析不同类型样本的差异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

素方差分析法,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

变量包括疫情认知变量(Y1-Y8)、疫情应对变量(Z1-

Z9)、家庭社会经济统计学变量(X1-X6)。

(二)变量赋值

本研究的疫情认知变量定义和赋值:Y1为新冠病毒

威胁认知变量,问卷询问“您认为新冠病毒是否已经

或可能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健康威胁?”,回答赋值

“1=根本没有威胁,2=威胁不大,3=有些威胁,4=威

胁大,5=威胁非常严重”;Y2为周围新冠病毒感染者

认知变量,问卷询问“您所在社区(村)是否存在感

染者?”,回答赋值“1=是,0=否”;Y3为新冠病毒

感染担心变量,问卷询问“您对感染新冠病毒有多担

心?”,回答赋值“1=非常担心,2=比较担心,3=有点

担心,4=一点也不担心”;Y4-Y8为新冠病毒感染症状认

知变量,分别对应“发烧、乏力、咳嗽、呼吸困难、丧

失嗅觉”认知。问卷询问“您认为感染新冠病毒是否有

此症状”,回答赋值“1=是,0=否”。

本研究的疫情应对包括个人应对措施(Z1-Z4)以及

个人对社区和政府应对措施的认同和遵守(Z5-Z9)。

Z1-Z4分别对应“戴口罩、外出回家洗手、减少外出、减

少聚会”,问卷询问“为了抗击新冠疫情,您目前是否

做到这个方面?”,回答赋值“1=完全做到,2=基本做

到,3=有时做到,4=基本不做,5=完全不做”;Z5-Z9分

别对应“社区严格出入管理、检查体温、查验健康码、

流入人员14天隔离、控制境外公民回国数量”,问卷询

问“为了抗击新冠疫情,您认为所在地目前采取以下防

控措施是否必要?”,回答赋值“1=完全有必要,2=比

较有必要,3=说不清,4=没有必要,5=完全没必要”。

家庭社会经济统计学变量定义和赋值:X1为性别变

量,赋值“1=男,0=女”;X2为年龄变量,赋值“1=20

岁以下,2=20至40岁,3=40至50岁,4=50岁以上”;X3

为民族变量,赋值“1=少数民族,0=汉族”;X4为职业

变量,赋值“1=党政机关工作人员,2=医护人员,3=教

师和学生,4=雇佣者和雇员,5=自由职业者(含务农、

失业、退休等)”;X5为经济状况变量,赋值“1=建档

立卡贫困户,0=非建档立卡贫困户”;X6为居住地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历史交汇期扭转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发展差距扩大问题的财政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8BMZ109)。

61

量,赋值“1=武汉,2=武汉以外的湖北地区,3=湖北以

外地区”。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一)受访者家庭基本情况

从受访者基本情况来看,51%的人为男性,68%的人

年龄在20至40岁,32%的人是少数民族。从职业类型来

看,31%的人是自由职业者,包括务农、失业、退休者,

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工作方式和时间;30.4%的人是雇佣者

和雇员,他们在疫情防控期间面临失业风险;16.4%的人

是公务员,他们在5月份面临正常上班和下沉社区防疫的

双重任务;15.8%的人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在5月份进行

着网上教学;6.5%的人是医护人员,他们在防疫前线救

死扶伤。13%的家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6%的人居住在武

汉,13.6%的人居住在武汉以外的湖北地区,80.4%的人

居住在湖北以外地区。

(二)受访者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情况

从总体来看,5月中国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程度

较高。Y1的均值为4.05,说明公众普遍认为新冠病毒对公

共健康威胁大;Y2的均值为0.14,说明14%的受访者认为

所在社区或村存在新冠病毒感染者;Y3的均值为1.96,说

明公众对感染新冠病毒普遍比较担心;从新冠病毒症状认

知来看,89%的人知道感染新冠可能会有发烧症状,75%的

人知道感染新冠可能会有乏力症状,77%的人知道感染新

冠可能会有咳嗽症状,81%的人知道感染新冠可能会有呼

吸困难,31%的人知道感染新冠可能会有丧失嗅觉症状。

从不同类型受访者来看,性别、年龄、民族、职

业、居住地均会影响中国居民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女性

比男性有着更高的新冠病毒感染后可能会有发烧症状的

认知;年长者较年轻人会有更高的新冠病毒感染后有发

烧或咳嗽症状的认知;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在新冠肺炎疫

情认知上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居住地的受访者在周围新

冠病毒感染者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50%的居住在武汉的

受访者认为所在社区或村存在感染者,35%的居住在武汉

以外的湖北地区受访者认为周围有感染者,而湖北以外

的受访者这一指标仅为7%。在新冠肺炎疫情认知其他指

标上,不同居住地的受访者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新冠

肺炎疫情防控中,武汉人民、湖北人民为打赢疫情防控

战役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三)受访者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对情况

从总体来看,中国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对能

力较高。Z1、Z2、Z4的均值接近1,说明公众普遍认为

为了抗击新冠疫情,完全需要出门戴口罩、外出回家洗

手、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聚会;Z3的均值为1.55,说明

公众基本认为要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外出。Z5至Z9的均

值均接近1,说明公众普遍认为为了抗击新冠疫情,所在

地完全需要做到社区严格出入管理、在一些重要场所检

查体温、严格查验健康码、一些地区的人员流入实行14

62

天隔离、控制我国在境外公民回国的数量。比较5月和8

月,可以发现中国居民在疫情防控应对行为上没有统计

学的显著差异,检验概率P值均大于0.05。

从不同类型受访者来看,性别、年龄、民族、职业、

经济状况、居住地均会影响中国居民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行

为。女性比男性有着更严格的新冠病毒防控应对行为,

尤其是在戴口罩(P=0.02)、外出回家洗手(P=0)、遵

守当地检查体温(P=0.05)和查验健康码规则(P=0.02)

上;50岁以下的受访者比50岁以上的受访者具有更加频

繁的外出回家洗手行为(P=0),20至50岁的受访者比其

他人更加遵守检查体温的规则(P=0.04);从职业类型

来看,自由职业者较其他职业者有着相对更少的戴口罩

(P=0.01)和外出回家洗手行为(P=0.01),但因为均

值也都小于2,说明自由职业者的防控应对行为也是到

位的;贫困户比非贫困户有着相对更弱的应对行为,尤

其是在戴口罩(P=0)、外出回家洗手(P=0.01)、遵守

当地检查体温(P=0.01)和认同控制境外公民回国数量

规则(P=0.04)上;居住在武汉市的受访者比其他地方

受访者有着更强烈的戴口罩(P=0.01)、外出回家洗手

(P=0.04)行为,说明武汉现在是防控意识最强的城市。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我们通过问卷星在2020年5月和8月收集了全国31个

省市自治区居民调查问卷,合计411份。研究结果发现:

(1)中国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认知程度较高,5月和

8月认知的区别主要在于周围是否存在新冠病毒感染者

(P=0)和对呼吸困难症状的认知(P=0)上。女性、年

长者、汉族、公共部门从业人员、湖北居民有着更高的

疫情认知能力。(2)中国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对

能力较高,5月和8月防控应对没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

女性、50岁以下、汉族居民、非自由职业者、非贫困

户、武汉居民有着更严格的新冠病毒防控应对行为。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公众疫情防控宣传教育

应当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利用电视、广

播、互联网,并结合“大喇叭+流动喇叭+方言”等民间

传统方式,宣传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知识和应对措施,提

升广大群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的

知晓率,提高防控意识。

2.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基层工作

加强对社区、办公场所、公交车、中小学校等重点

场所的防控工作,实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

疗,各地指定发热门诊,定点收治医院开展发热病人筛

查,及时诊断并隔离治疗新冠肺炎病例,做到“应检尽

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3.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大数据体系

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动各地落实

“健康码”互通互认“一码通行”,及时将核酸和血清

抗体检测结果、重点人员等信息共享到“健康码”数据

库,推进人员安全有序流动。

4.进一步推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

一道防线。要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

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

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要

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

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

服务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EB/

OL]./act/newpneumonia/newpneumonia/?from=osari_

pc_3,2020-08-23.

[2]陈糰,王玮,王胜男,单格妍,李永鑫.河南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现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05):469-474.

[3]余萌,黄悦宜,陈润婷,肖必鸿,王建平,朱雅雯.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群体的认

知、情绪和行为反应[J].四川精神卫生,2020,33(03):197-201.

[4]罗琳,曾晓进,廖欣,杨应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疾病认知、应对方式及

锻炼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02):156-159.

作者简介:

吴阳(1996—),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上接第37页)

(三)研究视角狭窄,有待拓宽

学者们一般习惯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角度

来研究长护险制度,并主要集中在国外制度的经验介

绍、制度模式选择、筹资机制的构建等方面,未来学者

们还可以从法学、政治学等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促进其

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与完善。

在人口老龄化加重、失能老人增加以及医疗护理费

用快速上涨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势在必

行,所以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和探讨是有必要、有价

值的。本文对国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进行了一定

梳理与总结,希望对后面的学者对该方面的研究有一定

的辅助作用。

[11]高玉芳,张学长,粘文君,杨琳琳,李正红.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现状与思考

[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05):581-586.

[12]房连泉.老年护理服务的市场化发展路径——基于德国、日本和韩国长

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

(02):88-98+2.

[13]周薇.我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模式探索——基于试点城市成效分

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4):180-181.

[14]张琳.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供需现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7(06):30-34.

[15]张瑞利,时明铭,徐佩.老年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认知及参保意愿调查研

究——以南京市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4):99-107.

[16]朱大伟,于保荣.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测算[J].山

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57(08):82-88.

[17]张晏玮,栾娜娜.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方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

保障研究,2017(02):106-112.

[18]王群,丁心蕊,刘弘毅,沈易非,梁少博.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方案分析

[J].卫生经济研究,2018(06):41-45.

[19]于保荣.长护保险制度需要科学决策和市场机制[J].中国医疗保

险,2016(03):34.

[20]谭睿.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践及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7(05):54-

60.

[21]姜日进,王圆.青岛市构建长期照护保险的探索与展望[J].中国医疗保

险,2016(09):54-57.

[22]杨翠迎,程煜.不同福利国家模式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及其费率结构比较

[J].经济体制改革,2019(04):151-159.

[23]杨菊华,杜声红.长期照护保险资金筹措:现状、困境与对策思考[J].中国卫

生政策研究,2018,11(08):8-14.

[24]宋东明.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法律化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9(03):76-

77.

[25]林宗浩.韩国老年人长期疗养保险立法的经验与启示[J].法学论坛,2013,

28(03):36-43.

[26]王玉玫.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01):123-

126.

参考文献:

[1]李琼,吴琳,赵明洁.让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未来的发展点[J].上海保险,2003,(2).

[2]韩振燕,梁誉.关于构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必要性、经

验、效应、设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03):38-42+126-127.

[3]江崇光,沈澈,刘纯.相互制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选择研究[J].经济体制改

革,2018(03):26-32.

[4]朱大伟,于保荣.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测算[J].山东

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57(08):82-88.

[5]孙晓锦,王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及可及性分析[J],劳动保障

世界,2015(30).

[6]冯雅茹.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经验借鉴、面临困境及未来选择

[D].西北大学,2017.

[7]黄如意,胡善菊.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行的典型比较与思考[J].中国卫生

事业管理,2019,36(08):583-587.

[8]蒋曼,罗力,戴瑞明,何世英,白鸽,王颖.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中医疗护理供给

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9,32(02):5-8.

[9]王凤明.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思考[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9

(04):26-28.

[10]卢婷.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与思考——基于全国15个城市的实践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01):23-28.

作者简介:

韩锦(1996—),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

社会保障。

63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8084434a2746756.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