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男子簪饰文化

中国古代男子簪饰文化


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XINJIANGARTSUNIVERSITY

中国古代男子簪饰文化

黄清敏

(闽江学院福州350108)

摘要发簪与古代男子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自新石器时代绵延不衰,贯穿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男子发簪形制

多样、是男子身份地位的象征,渗透于他们人生礼俗的各个环节,融会于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意象里。它集实用性与

观赏性于一体,展示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风向和思想观念,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

男子发簪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头发备受重视,不仅

影响人的形象风范,更蕴含了鲜明的社会意义。

垂髫、总角、束发、结发,千丝万缕、盘根错节地牵

引着人生的每一步。无论男女成年后都束发盘

髻,各种发饰应运而生,簪即位列其中。簪,先秦

时期多称“笄”,通体呈长针形,直身,簪首略粗,以

下逐渐收束趋细,尾端多磨砺成圆珠状的水滴,兼

具实用与审美功能。与女子式样繁多的饰品相

比,簪是男子最重要的头饰,主要用来插定发髻或

连冠于发。由于男子在社会政治中居于主体地

位,饰于男子之首的簪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状况、

民情风俗及伦理准则等。

男子以簪束髻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的各

地文化遗存中即可见各式发簪。这一时期发簪多

由兽骨加工而成,竹木、螺贝、玉石等亦不鲜见。

簪身纤小细长,形制古拙朴陋,造型简洁精练,簪

首多磨制成圆形或方形。考古发现,陕西姜寨遗

址的男童头顶上就插着两支骨笄。

商周时期,随

着严明的服饰制度的建立并逐渐完善,出现了光

洁莹润的金、铜等金属发笄,来自海洋花纹色彩斑

斓的玳瑁簪成为赵国使者向楚国逞奇眩异的工

一、男子发簪形制丰富多样

作者简介:黄清敏,女,福建武夷山市人。硕士,闽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社会生活史。

①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元君庙仰韶墓地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93.

5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美术设计研究

2023年6月第21卷第2期

具,“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秦汉以后,发簪的因此往往作为珍贵的礼物敬献给最高统治者,孙

权即曾获得南州进贡的犀簪。

隋唐时期是我国

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原传统文化与

外来文化碰撞沉淀,与西方世界的艺术交流密

切,金银器大放异彩,簪饰是其中最具光彩的一

部分。男子发簪花样繁多,簪头的形状纹饰种类

各有不同,动物纹、植物纹、神话故事、吉祥纹样

等各种形象都出现在发簪之上,精美绝伦,惟妙

惟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的诗句描

绘了发簪在男子稀疏白发间插戴的情景;“日午

脱巾簪,燕息窗下床”,是白居易笔下的惬意生

活;司空曙厌倦仕途、出于真情劝勉李端不要贪

恋官场荣华,应该选择田园生活,“莫将簪弁胜荷

衣”。宋元时期发簪制作工艺发展,无论是宫廷

的严谨有序,抑或是民间的灵动天趣,各有布局,

自成一脉。宋代城市发展,街市店铺林立。商品

琳琅满目,前述各种材质都可见诸市井闾里。辛

弃疾“仰天大笑冠簪落”表达自己谈笑悬泉山木,

穷达不萦于心的洒脱风采;吴潜“近年短发难簪,

丝丝不禁数”,他用和杜甫同样的感慨抒发济世

打造原料日趋多样化,除了金、银、铜等柔软而易

加工、延展性好的金属质料广泛运用,一些贵重

材料如流光溢彩、变幻瑰丽的琉璃、质地细腻而

有柔韧性的犀角、青绿色而有光泽的翠羽、坚韧

而耐磨损的玉石等都进入发簪材质的行列,发簪

制作工艺更加雅致细腻,样式变化多端。河北满

城汉墓出土了中山靖王刘胜所佩白玉簪,

通体

光洁无瑕,簪首透雕凤鸟卷云纹,上涂有硃砂痕

迹,线条流畅,玲珑剔透,简约之中见惊世之美。

班固曾以玳瑁黑犀簪赠送弟弟班超,得之不易

的材质见证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魏晋南北

朝时期簪的制作工艺和原材料更加多元化,发簪

的造型极为丰富。玉、金、银、铜和象牙、琉璃、珊

瑚等,形形色色的发簪纹理复杂,颜色鲜艳,光华

迷离。武陵王萧纪的随从伍暠以簪束发“顶分如

两髻,簪长验上头”。1985年,青海西宁发现的

凌江将军墓出土有白玉簪一枚,截面呈不规则的

多边形。

随着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南方的物产

日益为中原人所认知,魏晋南北朝的诗文中,常

出现以玳瑁雕琢的簪:张华的“横簪雕玳瑁”;王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明代发簪随时

间推移经历了由简洁到奢华的变化过程,纹饰越

来越繁复,珠宝和玉石装饰层见叠出。簪的制作

同时运用了焊接、掐丝、镶嵌等工艺,簪首丰富雍

容,富于变化而不失华丽。在传世的许多玉簪

上,还刻有“玉堂富贵”“万寿无疆”“比翼双飞”等

吉祥语,给人以扑面而来的祥瑞之感。宗教信仰

深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佛教、道教的痕迹在男

筠的“空贻玳瑁簪”;刘孝绰的“遗簪雕玳瑁”。玳

瑁本是南海生长的一种海龟,龟壳呈现半透明状

态,花纹晶莹剔透、清晰美丽,色泽柔和明亮,用

它制成的发簪光彩夺目、高贵典雅,深得历代贵

族富豪的喜爱。用犀牛角加工做成的簪称为犀

簪,古人将犀角与夜光璧、明月珠相提并论,视它

为稀世珍宝,认为犀角可以辟邪、镇凶、保平安,

①司马迁.史记:下

[M]

.北京:中华书局,1959:2395.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38.

③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6卷

[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395.

④萧纲.梁简文帝集校注:2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437.

⑥徐陵,编.玉台新咏

[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⑦干宝.搜神记

[M]

.长沙:岳麓书社,2015:35.

⑤卢耀光,尚杰民,贾鸿键.青海西宁市发现一座北朝墓

[J].

考古,1989,6:571.

⑧黄勇,编.唐诗宋词全集:第8册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5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XINJIANGARTSUNIVERSITY

子的发簪中都有体现。定陵地宫共计出土了71

件万历皇帝发簪,作为明朝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的

发簪尽管已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出土后仍难掩

其宝光流溢,质地糯润,堪称是男子发簪登峰造极

的代表。

清朝是满汉文化交融时期,满族入主中

原后,剃发易服的浪潮席卷全国,随着发型的改

变,男子用簪者逐渐消失。

中国古代男子发簪种类繁多,从骨木到金玉

宝石等,不胜枚举,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与含蓄雅

致的审美意蕴皆在其中。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

经济、文化美学等都影响着发簪的实用价值与文

化意涵。

平有序插入,倾斜侧歪插入亦无不可,将发髻固定

不移是其主要目的。由于小圆孔开在冠身两侧,

受此影响,固冠的笄不能像固髻的笄那样位置灵

活,而是只能横向插入,因此这种发笄得名“衡

笄”,长度较固髻之簪更长一些。冠礼自周代源

起,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袭用。明朝强调重建华夏

礼俗,冠礼在皇室中尤受重视。明代皇室冠礼带

着鲜明的政治因素,它不仅仅标志着皇室成员长

大成人,更是他们享有政治权力的开端。从一定

意义上说,皇室冠礼昭示着其成员在政治舞台上、

在权力世界里成为一个主体,可以参与国家大政

方针的制定。簪子样式简洁玲珑,本身具有装饰

性且容易携带,插在发髻里非常含蓄,常常充当情

感的载体,成为定情信物的上佳之选,“双珠玳瑁

簪”,汉代女子即以男子须臾不可分离的发簪来

二、发簪在男子人生礼俗中的运用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阶段,在跨越每一个里

程碑时,人们会举行相应的仪式,通过人生中的各

种礼仪,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传

统观念中,男子是社会的主体,他们依礼而行,循

俗而动。在各种礼仪活动中,发簪作为男子礼仪

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

冠礼是男子成年的重大礼俗。行冠礼过程

中,男子分别加缁布冠、皮弁冠和爵弁冠,男子的

发簪除了固发之外,又多了系冠的功能。冠体两

旁凿有小圆孔,戴冠时先将冠身覆盖于绾就的发

髻之上,然后将发簪从一侧穿过小孔、发髻,再从

另一侧小孔穿出,即可使冠固定在发髻上,这是男

子专用的发簪。《释名·释首饰》:“笄。系也。所以

系冠。使不坠也。”这是指系冠之笄。用以固髻

寄托自己的情思。古代文学作品中以为缘起的情

爱故事不少。唐李景亮传奇小说《李章武传》,明

高濂《玉簪记》和月榭主人《碧玉簪》等作品写的都

是由“簪”而引出的爱情奇缘。随着严明的礼仪制

度的建立,发簪的使用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差异,

男子居丧时须插用用桑木制成的髻笄,因“桑”与

“丧”同音。《仪礼·士丧礼》记曰:“髻笄用桑,长四

寸,纋中。”汉代经学家郑玄注:“桑之为言,丧也。

用为笄,取其名也。长四寸,不冠故也。纋,笄之

中央以安发。”即死者不戴冠,用绳子或丝带将发

髻束好以后,用木笄绾住即可。男子居丧不冠,自

然插用的即非衡笄,而只是一种发饰,这种发簪的

形制与一般的长针形不同,两头宽阔而中间狭窄,

长度较短,以便牢固地安插于发髻中。

男子首饰中还有一种与簪极其相似的簪导,

也称为“笄导”,简称“导”,亦称“掠鬓”。制作簪导

的发笄,在插戴时随心所欲、方向不定,可以自上

而下顺势无阻,也可以自下而上一往无碍;可以横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95.

②刘熙.释名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71.

③萧涤非.历代乐府选评

[M].

北京:文津出版社,2020:9.

④郑玄.仪礼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317.

6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美术设计研究

2023年6月第21卷第2期

的材料有玉石、犀角、象牙和玳瑁等。簪导的形状

和发簪相似,但比发簪扁平,故被视为发簪同类,

其实在用途上与发簪不同。男子绾髻之后,为了

使发型整齐美观,通常会在发髻外围裹巾帻,两鬓

若有余发,就用簪导掖入巾内。用毕则插入发际。

与发簪相关的男子服饰制度中,簪笔之俗绵延了

数千年。簪笔指的是簪毛笔,官吏奏事时,为了要

随时记录言语,毛笔无处搁置,为求方便,把毛笔

插在耳边,以备随时记录,汉代文官普遍所簪之

笔,具有“记言备事”的实用功能,所以这一时期出

土的毛笔实物“笔杆下端粗,上端削尖而尖细”,

以现有史料来看,男子簪花在唐代初现端倪,

唐玄宗嘉赏苏颋妙笔生花,“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

上”引得世人注目,男子簪花习俗由此日渐流行。

宋代男子簪花全面融入社会各阶层。黄庭坚“花

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白发簪花

可以解忧排愁,显示出诗人洒脱超然、豁达自适的

胸襟。秦观“簪花且醉玉东西”,描绘将军在祝

捷宴簪花醉酒的情形。“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

马醉千钟”,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回忆少年时和

同伴们一起插花取乐,纵马疾驰,抒发年老体衰、

功业无成之感。由此可知,男子簪花之俗在宋代

已经比较普遍了。男子簪花在当时不仅是一种美

的追求,而且上升到国家层面,幞头簪花成为朝廷

举行各式庆典时渲染喜庆气氛、显示荣耀身份的

标志,“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

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

之。”统治阶级不遗余力地倡导,自然使簪花习俗

汉代以后,簪笔逐渐走向制度化,成为文职官员的

身份象征,礼仪性更加突出,并逐渐发展为一些官

吏在重要礼仪场合中佩戴的冠饰。魏晋南北朝时

期,簪笔制度正式确立,冠中所簪毛笔的笔头已规

定为不着墨的白毫,簪白笔以示礼仪和尊敬,失去

奏事记言的实用价值,成为偏重于文官的冠饰,并

在庄重严肃的礼仪活动中成为文官的身份象征。

这时期所簪之笔已经是一种服饰礼仪象征性的仿

毛笔的饰物,装饰性增强,已经失去最初有记事实

用的毛笔形态。簪笔制度的礼仪象征更加系统,

不再只是文官的官职象征,而是冠服礼仪中的重

要装饰品。此后,簪笔成为冠上的饰物而制度化,

七品以上的文官穿着朝服时须簪白笔,武官则不

簪。

魏晋南北朝之后,与文官服饰相配套的簪笔

习俗日渐定型,冠上所簪之笔已脱离原来用以书

写的实用目的,演变为高级文官的一种冠饰标志,

使它获得了古代服饰礼仪文化的意义。

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行,男子簪花不仅被看做

一种单纯的民俗事象,而是蕴含了政治意义,演化

成为国家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以后,

男子簪花虽不如宋代那样普遍,但仍然存在。元

萨都剌诗“宫花压帽金牌重,舞伎当筵翠袖轻”,

黄庚诗“插花归去蜂随帽。”明清时簪花多见于

女性,男子一般已很少簪戴。但科举考试中高中

者例应簪插花朵,以示荣耀。

簪作为古代重要发饰,男子在使用过程形成

系统的礼仪规范,是古代服饰礼仪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簪的使用贯穿历史上各个王朝,因此,簪

①朱世力,编.中国古代文房用具

[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148.

②刘昫,等.旧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75:1945.

③陶敏,编.全唐五代笔记:第4册

[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3169.

④秦观.秦观诗词全鉴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99.

⑥脱脱,等.宋史

[M]

.北京:中华书局,2012:3568.

⑦萨兆沩.萨都剌考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34.

⑤谢永芳,编.辛弃疾诗词全集

[M]

.武汉:崇文书局,2016:185.

⑧廖元度,编.楚风补校注

[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968.

6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XINJIANGARTSUNIVERSITY

在服饰礼仪中的作用,带有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

礼制色彩。即使簪的使用有礼仪制度的规范,却

并未阻挡簪的装饰艺术的繁荣发展。簪的材料质

地、装饰工艺以及精美的造型,皆蕴含着古人的审

美意象和艺术追求。

原,但汉式官服行用的冕服、朝服等也都设有簪

导。明代,皇帝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中均设玉

簪导;皇太子、亲王的冕冠、皮弁均用金簪导;这些

都是帝王在祭天地、册立、登基等大典时穿用的服

装,百官着朝服,戴梁冠,而梁冠上也惯有簪导。

在古代社会,各级官吏的冠服各不相同,有鲜

明的标识作用。然而无论他们的冠如何变化,固

冠的簪都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冠发间的这一小物

就与官员身份有了紧密的联系。“簪缨”,亦作“簪

绂”,即指簪和系在颌下的冠带,都是官吏的冠饰,

用来比喻显贵,累世做高官之家称“簪缨之家”“簪

缨世家”,如华亭徐氏家族,白衣起为卿相,自从明

代嘉靖年间徐阶、徐陟“兄弟公卿”之后,簪缨世

胄,高官显宦代有人出,科第绵延,累传不绝,维系

门第之盛,该族在明代后期历经嘉万至崇祯朝数

百年而不衰,时人感叹“吾郡自嘉、隆以来,簪缨之

盛,莫如徐氏”;“八世一品,同郡罕比”。”读书求

三、发簪彰显男子身份地位

中国古代男子在政治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

在严明的等级服饰序列中,发簪作为男子头部最

重要的饰物,在服饰系统中引人注目,居于首要地

位,虽是发间小物,亦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商周时期建立了严明的服饰制度,固冠的簪

随着使用者身份不同材质亦不同:“天子、诸侯用

玉,大夫、士用象。”中华民族流传着寓德于玉,以

玉比德的观念,把玉视为君子的化身,所以玉在中

国文化中占据着高位。象牙质地洁白细腻,温润

圆滑,自古以来就被帝王将相奉为奇珍异宝。在

多种质地的簪子中,玉的身价最高。“周主亡玉簪,

令吏求之,三日不得也。”在周主看来,玉簪是身份

的象征,即使是大海捞针仍寻觅不懈。东晋权臣

桓玄兵败身死之际,曾拔下头上的玉簪来证明自

己的身份,“是何人邪?敢杀天子!”史载萧道成

知、读书明理、读书成才的人生希求千古不变。“抽

簪”,为官者均用簪串发冠,拔去簪子,即表示弃官

隐退。西晋张协曾作《咏史诗》称颂汉代疏广、疏

受叔侄“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

贺知章年迈

多病,请求辞官入道,唐玄宗送别时亲题御诗“遗

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表达了敬仰和惜别之

“即位后,身不御精细之物”,刘宋宫廷留下绮丽晶

莹的玉簪也被废弃。

隋唐之际,天子冕冠、皮弁

用玉簪导、通天冠用玉、犀簪导;皇太子的远游冠、

皮弁用犀簪导;群臣的皮弁用牙、犀簪导。宋代的

官服制度与唐一脉相承;皇室的通天冠、远游冠上

都设有簪导;群臣朝服中的进贤冠、貂蝉笼巾上也

都有玳瑁、犀、角质的簪导。元代虽是蒙古入主中

①房玄龄.晋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74:2601.

②萧子显.南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2017:39.

③叶梦珠.阅世编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5.

情。

四、结语

发簪看似毫不起眼,在男子服饰系统中平平

无奇。然而经过考察分析,发簪堪称男子服饰系

统中的点睛之笔,与男子朝夕相依,伴随着男子经

④萧统,编.昭明文选:上

[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183.

⑤李道英,编.中国帝王诗文选注

[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303.

62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美术设计研究

2023年6月第21卷第2期

历一生一世。在严明的服饰制度规范中,对男子

发簪插戴有着不同的规则和章程,不同身份、不同

地位的男子在不同场合使用的发簪各不相同。工

艺复杂烦琐、集各种珍稀材质于一身的发簪在中

华服饰文明中独树一帜,摇曳生辉。朝代变迁和

人生百态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我们仍能从小

小的发簪中管窥当时社会生活之一隅,以小见大

地折射出插戴者的文化涵养与情趣追求。

责任编辑韩迈

TheHairpinCultureofAncientChineseMen

HuangQingmin

(MinjiangUniversity,Fuzhou350108)

Abstract:rpinculturebeganintheNeolithic

mandpatternofman'shairpinsareingreat

people’slife,thehairpinisnotonlyofpracticalusebutalsoshowsartistictaste,reflectingtheaestheticsandmentalityin

differenthistoricalstageofChina.

KeyWords:ManHairpin

varietyandthehairpinshowsaman’of

6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340952a242814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