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对CNKI核心期刊的文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对CNKI核心期刊的文献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

2020

9

30

卷第

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v(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

2020

Vol.30

No.3

■教育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汀研究

=

现状

热点与

展望

基于对

CNKI

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

陶鑫杰

路丙辉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2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

对2013-2019

年度中国知网数据库

CNKI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题词的

1978

篇中文核心和

CSSCI

期刊文献进行文献年度发展趋势分析

热点关键词集中程度分析

、高产作者与

核心机构文章产量分析

试图在此基础上准确解读学术界在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缘由探索

内涵界定

关系解

路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热点

进而总结和概括该领域在研究内容

研究视角

研究思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

以此针对性地对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给予展望

以期进一步推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现状

热点

展望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5BZX10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15YJA710007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2X

2020

03-0087-08

收稿日期

2020-06-21

作者简介

陶鑫杰

1996-

安徽合肥人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马克

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路丙辉

1968-

安徽全椒人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概念以来

,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习近平

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和会议上阐述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

由此掀起了一股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研究热潮

现利用

CNKI

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

对当前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研究现状

热点

进行梳理

归纳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总体把握与展望

进而深入探究其思想本质

以期进一

步推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发展和完善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现状解读

利用

CNKI

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进行文献检索

选择

期刊

为检索类别

设定检索主题为

类命运共同体

检索条件为

精确

检索时间跨度为

2013

年至

2019

期刊来源类别定义为

心期刊

CSSCI

期刊”

检索日期为

2020

6

22

日,

手动删除相关无效文献

最后所得中文文

献共

1978

在文献筛选中将期刊类别设置为

“核心期刊

CSSCI

是为了更清晰地捕捉和把握国

内高质量高水平文章的整体研究状况

通过对已筛选和整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能够清楚地看到文献

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的热点程度以及高产作者和核心机构的分布状况

为我们进一步解读

人类命运共

同体”

的现状提供便捷

)文献年度发展趋势分析

如图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文献年代变化趋势

以中文核心和

CSSCI

为主要数据来源

所示

2013

年至

2014

年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初始萌芽阶段

相关研究增长缓慢

2015

年至今是快速

87

发展阶段

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热度持续升温

预计在

2020

年相关文献总量将达到

1021

国内学术界对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研究自

2013

年起

就一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且逐渐成为学术界

关注的热点话题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文献年代变化

1,500-

g

ffl

1,000

由图

1

可知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活跃年度主要集中在

2018

年前后

该领域发文总量的徒增

并达到最高值与这一时间段发生的两大主要事件息息相关

2017

10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

报告中强调

,“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同年

10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正式写入

中国共产党党章

2019

10

2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

全会特别指出

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

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学术界关于

人类命

运共同体

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和实践导向性

学术界对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将会伴随着中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认识的不断深化而继续发展和完善

热点关键词集中程度分析

如表

1

所示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得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领域的前

30

位高频关键词

较为

明显地展现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题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领域的前五个

高频关键词依次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1087

全球治理

126

"习近平

123

、“

一带一

"

121

新时代

74

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数

2

是该领域研究的高频

关键词共现网络

图中形似太阳的实心节点表示高频关键词

而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

节点越大

频次则越高

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各关键词共现的次数

连线越粗表示共现次数越高

相关

性就越强

联系则更为密切

由图

2

得知

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系较为密切

相关性较高的关键词

中国智慧

中国外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带一路”

以及

全球治理

由此可见

,国内

学术界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研究

不仅反映出我国主流政治思想的发展趋势

而且还凸显了包括

开展大国外交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措施的国际视野

1

: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序号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频次

1087

126

123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41

序号

关键词

合作共赢

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

频次

1

11

12

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

马克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

22

23

22

2

3

41

习近平

一带一路”

13

14

35

34

32

23

21

20

20

20

4

5

121

24

25

新时代中国

新时代

全球化

74

67

66

46

45

45

15

16

17

18

19

20

中国外交

中国智慧

改革开放

世界历史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生态文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

6

7

8

31

26

中国方案

习近平外交思想

命运共同体

31

29

27

24

27

28

和平发展

世界主义

19

17

9

10

88

29

30

中国梦

国际话语权

17

16

一带一路共同价值

2: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中国特色大国拥•交战略

共同价值

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方案

习近平

全球化中国外交一芾一路中国智慧

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_带_路"

马克思

共同体

高产作者与核心机构文章产量分析

研究发文量靠前的高产作者和核心机构

有利于我们衡量学术界对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学

术生产力和整体水平

探究其思想深度

逻辑力度以及考察广度

2

是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所得的发

文量前

10

的高产作者和核心机构

就高产作者而言

发文量在

8

篇的作者有刘勇

扬州大学

季思

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发文量在

7

篇有田鹏颖

东北大学

邹广文

清华大学

王义梔

中国人民大

刘建飞

中共中央党校

秦龙

天津师范大学

石云霞

武汉大学

此外

刘勇

同济大学

邵培仁

浙江大学

也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有力贡献者

括号内表示该作者所属单位

就核

心机构而言

排名前五的机构为中国人民大学

88

中共中央党校

67

武汉大学

50

林大学

40

篇人复旦大学

38

括号内表示该机构的发文量

不难发现

绝大多数排名靠前的高

产作者在核心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两者具有密切关联性

而且高产作者与核心机构多数是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的承担者或承担机构

如田鹏颖

刘建飞

石云霞等

中国人民大学能够以

88

篇的文章占据核心

机构发文量的榜首

这与中国人民大学自身雄厚的科研力量密切有关

同时也离不开国家对其研究的政

策资助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发文前

10

的高产作者及核心机构

序号作者

发文量

)序号

1

2

3

4

机构

发文量

1

2

3

刘勇

8

8

7

7

7

7

7

7

6

6

中国人民大学

中共中央党校

88

67

50

40

季思

田鹏颖

邹广文

王义梔

刘建飞

武汉大学

4

5

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南开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5

6

7

38

37

36

36

6

7

8

9

秦龙

石云霞

刘勇

邵培仁

8

9

28

28

1010

北京师范大学

89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热点解析

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法统计出的高频关键词以及高产作者和核心机构的代表性文章

从动态视角将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热点主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缘由

探寻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思想渊源是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前提和基础

是学术界研究较早

的热门话题之一

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缘由

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肥沃土壤

首先

在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上

张曙光引

入高清海生前提出的

类哲学

概念

从历史和理论两大维度阐述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的哲学价

值⑶

康渝生等学者从马克思

社会三形态

理论出发

疏理并概括了

真正共同体

思想的发展历程

及其理论意蕴

并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谐世界的价值主张

亚洲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归纳为

正共同体

思想的当代实践

指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对

真正共同体”

的继承

丰富和发展[铁

援基于国际视野的角度

,认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在国际交往的基础上

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准确

把握

对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价值构建

是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具体运用冈

其次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上

彭大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

大同

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之间的必然联系

指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具有

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

是中华文化思想精华的光辉体现

[6]

o

孙聚友以儒家

大同

思想的具体内容及其演变进程为视角

指出

大同

思想的价值指向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价值目标是相互贯通的,

两者皆以追求人类的和

平共处为基本价值准则

都有着

天下为公

的价值共识

都蕴含着

和而不同

的价值意蕴

都贯穿

公平正义

的价值理念

[7

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内涵

界定“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思想内涵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然而学术界对于“

人类命运

共同体

的思想内涵却并未达成统一共识

鉴于此

我们从四个维度梳理

界定和提炼

人类命运共同

的思想内涵

其一

在价值维度上

曲星以十八大报告为切入点

基于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

亟待解决的全球化安全问题

认为这一价值观是

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

共同利益观

可持续发

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的有机统一体冈

李爱敏则认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一个蕴含着平等互信的新型

权力观

义利相兼的新型义利观

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

、“

结伴不结盟

的新型交往观的有机整体

它们共同指向和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切

其二

在历史维度上

徐艳玲等学者从历史唯物主义

的视角出发

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

超越帝国和国族而构建的新型文明观

需秉持

求同存异、

而不同

的思想理念

在国族文化不断交融中达成共识

在文明样态持续对话中形成共赢

[1

°]

=其三,

在现实维度上

,张辉从国际法角度出发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生成和内涵给予了崭新解读

指出

类命运共同体

是国家社会法治化的现实基础

对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哲学意义和体

系化意义⑴】

其四

在未来维度上

秦宣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生存依附性、

利益交互性

主体联动

性出发

着重阐述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指出

和平与发展

公平与正义

民主与

自由

是全人类的最终价值追求血]

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解决世界难题

应对全球挑战

实现

全人类发展而提出的深具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

类命运共同体

”是如何彰显中国智慧

,提供中国方案的。

王永贵从世界秩序的新概念和根本性规定出发,

指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对世界各国及其人民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认识

是对世界新秩序的价值规定

是全球化治理的新的评估标尺

2

】。

肖群忠将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思想基因作为切入点

,深刻分析其文

化根源

,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代表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而且

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

理想和不懈追求

[⑷

赵可金基于全球化视野

从整体论

平衡论

中道论

方法论四个方面阐述了中

国智慧

指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于开创全球发展新道路

构建全球意识新理论

完善全球惠普新制

90

度具有重要意义

刘洋从时代缘起

理论探索

、实践构建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

指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发展方式

发展格局

发展目标上对于解决

世界现代性问题

与治理困境

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全球化的全面超越

具有重要意义

1

朱赛飞等学者以

金德尔伯格陷阱

的概念为切入点

在分析其背后

西式逻辑"的基础上

认为打造包含

价值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任共同体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引领世界跨越

金德尔伯格陷阱

的重要方式

I"

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中国道路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特定阶段,虽有其进步意义

但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它是不会永恒的

唯一的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全人类的高度

为解决全球性难

考虑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世界性话语表达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内涵和

世界意义

陈锡喜在分析

比较

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与马恩的

自由人联合共同体

思想的基础上

指出新时代打造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认为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提

供了新资源

为社会主义赋予了新内涵

为人类和平事业做出了新贡献口艮曹泳鑫从世界历史和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大视野论述了百年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经验

指出资本主义的衰落和社会主义的兴盛

人类命运共同体

形成的现实基础

而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将预示世界历史开启新征程

"I

石云霞

深刻剖析了习近平关于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时代背景

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指出

人类命运共

同体是中国外交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创新成果

是中国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逻辑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姚宏志等学者从历史逻辑

价值逻辑

文化逻辑

实践逻

辑四个维度对中国道路

国际话语

制度之争

文明

冲突

进行了深刻剖析

指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中国道路息息相关

经理站在新型国际政治的高度

希望

政治为研究视角

阐述了

希望

政治的理论内涵和历史逻辑

指出

中国道路的启示在于完善希望话语体系

凝聚各国力量

促使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QI

刘勇等学者从新途径

新图景

新经验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道路对于第三世界国

家建设现代化的借鉴意义,

指出

中国道路具有可行性

科学性和有效性

01

夏金梅从话语体系的内

背景

形式和评价标准四个方面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时代价值进行了话语考量

指出

人类命

运共同体

的构建充分彰显了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

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中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和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论精髓

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鲜

明的特征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论探索

陈须隆剖析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发展历程

即萌芽阶段

三次历史性飞跃

指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时代意义

并强调在当今社会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义利观

利益观

发展观

合作观和全球治理

观购

阮宗泽以中国的

两个梦想

为出发点

指出民族复兴的

中国梦

和共有共享的

世界梦

两者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

互为机遇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呈现

具有时

代性和先进性

a

吴志成等学者从时代背景

理论渊源、

内涵特征、

原则路径

、主要贡献五个方面论述

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必将为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加强全球治理,

塑造国际

新秩序贡献重要智慧

0

孙吉胜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

系统梳理了中国的道路观

文化观

价值观

序观

交往观等与中国外交之间的逻辑关系

认为构建和完善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关键在于继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刘建飞从国际关系的视角

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外交的关系

并从内外部条件

主要任务

根本路径

战略布局四个方面提出构建新时代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框架

吴兴梅从生成背

景和内在逻辑两个方面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外交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提高了国家话语权

有利于

实现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3

°

=

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实践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种新的全球发展理念

虽展现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前景

但推进和落

人类命运共同体

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为此

学术界从多角度探寻了落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

的可行性方案

其一

从政治层面上看

颜晓峰等学者认为在尊重各国利益

承认民族差异

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的基础上

加强平等协商

合作共赢才是落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的基本路径⑴

其二

从经济层面上看

张耀军等学者认为

一带一路

的建设是落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必由之路

应发

一带一路

作为世界和平的

粘合剂

全球治理的

润滑剂

”、

文明交流的

合成剂

”以及推进命

91

运共同体的“

催化剂

的重要作用

di

而仇小敏等学者认为世界各国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价值导向

类命运共同体

”的美好愿望必然能够实现厲]

。其三

从文化层面上看

栾淳锤等学者认为借用中华传统

文化的精华

即儒家

五常”

”“

“信

从社会和自然两大维度

构筑人类命运

共同体[珂

田江太则认为

“文化是联结人类共同命运的精神纽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秉持超

越民族地域局限的全球化合作意识

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文明融合意识以及体现共同性的共赢文

化逻辑

[35]

o

其四

从战略层面上看

匡列辉认为

“共享发展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在理论

渊源与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所以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构建政治共享

经济共享

文化共享

安全共享以及生态文明共享的

五位一体

共享发展格局

使各国在战略上齐心协力防范风险

,应对挑

战叭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自十八大以来

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研究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发文量不断增长

究不断深入

涉及的学科

主题不断增多

,研究成果也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学术界对于

人类命运共同

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之处

需要今后的研究者们继续勘探和深挖

第一

研究内容有待深化

其一

国内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虽然成果丰硕

但文献来源多

以期刊、

报纸类居多

其中顶级期刊则相对较少。

这类文章篇幅短

,内容少

多数学者仅抓住该领域的

某一方面着重论述

研究内容不够全面

此外

从文章所统计的热点主题看

多数学者对于已形成的观

大做文章

而对于研究深度浅

参考文献少

探究难度大的论文选题则

寥寥无几

其二

纵观

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我们不难发现

国内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研究多以解读型文本居多

即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讲话

理论深度欠佳

其三

国内并无一本正式的关于

类命运共同体”

的研究专著

研究成果多呈现碎片化

零散化

缺乏整体性

系统性

,学术成果有待进

一步整合

第二

研究视角有待调整

目前学术界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

其中文章选题多如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亚洲共同体

一带一路

全球治理

而在微观层面的研

究则相对较少

“政治共同体

经济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

其研究视角不够全面

过分偏向宏

忽视微观

,应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此外

从文章所统计的高产作者来看

多数学者都是来自于

法学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专业

而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在“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选题

上则相对较少

由此可见

各学科之间联系与合作不够紧密

研究视角不够全面

第三

研究思路有待

转变

目前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受中国作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的发起者和倡导者这一主要因素的

影响

绝大多数学者秉持

以自我为中心

的研究思路

即以中国作为研究主体

深入挖掘

人类命运

共同体

的相关研究资源

,力图破解全球难题,

而忽视了包含其他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其他国际

行为主体的研究

因此

针对以上国内学术界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薄弱环节和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

未来

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在研究内容上

一要立足于国际国内两大

视野

,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深入细致地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争取做到全方位

多角度

宽领域

加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二要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建立

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术研究智库

拒绝碎片化

零散化的研究方式

统一整合研究成果

构建学

术研究共同体

。三要实现由理论解读向实践探索的转变

将研究目光更多地投向社会实践

探求理论与

实践的有效契合点

使两者有机结合

发挥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强大作用

第二

在研究视角上

要多维度

多方面

、多层次地研究和审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方面

要坚持差别对待原则

不能一

味地从宏观层面研究中国如何与世界接轨

应注重与本国国情结合

凸显本民族特色

实现宏观与微观

相结合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如探寻

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作用与影响

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有何联系等

另一方面

要跳出

固化的单一思维方式和学科研究模式

,开拓多种研究视角

尝试从各个学科角度探讨学术问题

实现学

科之间的跨界融合

相互吸取和借鉴优秀文化成果

如从法学

心理学

哲学以及教育学等视角全方位

地解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掘蕴含其中的时代价值

第三

在研究思路上

要注重中外比较研究

92

一方面

在横向上,

要站在全球性

世界性的高度

摒弃

自我中心主义

思想

关注中外学者对于

类命运共同体

的不同看法

回答其质疑,

解释其困惑,

并且要在中外学术交流中审视自身研究的优点

与不足

另一方面

在纵向上

要深入探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关系

包含

与中国道路的关系

与中国外交的关系以及与中国方案的关系等

深挖其理论本质

历史渊源和时代价

由此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彰显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01).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167.

⑶张曙光.

类哲学与

人类命运共同体

[J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55(1):125-132,174-175.

[4]

[5]

[6]

[7]

[8]

[9]

康渝生

陈奕诺.

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嗔正的共同体

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JJ.

学术交流

,2016(11):11-15.

马援.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及实践与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9(4):31-43,94.

彭大成.中国古代

大同

思想与当今瀚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J]

湖湘论坛

,2018,31

:25-37.

孙聚友.儒家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J].

东岳论丛

,2016,37(11):63-67.

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J].

求是

,2013(4):53-55.

李爱敏.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论本质

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2):96-102.

[10]

徐艳玲

李聪.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

[J].

科学社会主义

,2016(3):108-113.

[11]

张辉.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社会基础理论的当代发展

[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5):43-68,205.

[12]

秦宣,刘鑫鑫.共同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

[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4):38-43.

[13]

王永贵

黄婷.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打造世界新秩序提供中国智慧

[J].

红旗文稿

,2019(9):34-35.

[14]

肖群忠

杨帆.文明自信与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质

意义与途径

[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

,2018(2):25-31.

[15]

赵可金

赵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意义

[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3):23-29.

[16]

刘洋.人类命运共同体泄界现代性问题的中国智慧与方案

[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11):101-107.

[17]

朱赛飞

孙亚忠.人类命运共同体:跨越

金德尔伯格陷阱

的中国智慧

[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5):42-46.

[18]

陈锡喜.

人类命运共同体

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7(2):87-92,109.

[19]

曹泳鑫.世界历史、

中国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9):89-96,160.

[20]

石云霞.中国道路的世界逻辑

学习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思考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4):31-36.

[21]

姚宏志

,魏正山.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道路

华东地区高校第二届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峰论坛综述

[J].

马克思

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3

:183-187.

[22]

经理.以

希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中国道路的启示

[J].

教学与研究

,2017(9):89-96.

[23]

刘勇

杨彬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J].

湖湘论坛

,2020,33(2):29-37,2.

[24]

夏金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9(7):103-107,109.

[25]

陈须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

[J].

当代世界

,2016(7):8-11.

[26]

阮宗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

世界梦

[J].

国际问题研究

,2016(1):9-21,133.

[27]

吴志成

吴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析

[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8(3):4-33,155-156.

[28]

孙吉胜.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

[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7,34(4):1-31.

[29]

刘建飞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基本框架论析

[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8(2):4-20,155-156.

[30]

吴兴梅

何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思想创新发展

[J].

邓小平研究

,2017(2):37-44.

[31]

颜晓峰

常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建构与实践要求

[J].

南京社会科学

,2018(8):1-

&

93

[32]

张耀军

邱鸣.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一带一路

文明之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J].

人民论

,2019(28):40-41.

[33]

仇小敏

杨艳春.五大发展理念: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路径选择

[J].

江西社会科学

,2017,37(9):33-39.

[34]

栾淳锤

付洪.儒家

五常

视角下

命运共同体

的构筑

[J].

广西社会科学

,2016(3):188-192.

[35]

田江太.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维度

[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8(4):9-14.

[36]

匡列辉,

张明.共享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路径

[J].

伦理学研究

,2018(6):38-42.

Research

on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w

:

Status,

Hot

Spots

and

Prospects-Based

on

The

Paper

Measurement

Analysis

of

CNKI

Core

Journal

TAO

XINJIE,

LU

BINGHU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the

1978

articles

Chinese

of

the

core

and

CSSCI

journal

literatures

with

the

theme

word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in

the

2013-2019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Database

(CNKI)

are

analyzed

by

the

annual

trend

of

literat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hot

keywords,

the

output

analysis

of

high-yield

authors

and

core

institutions,

and

try

to

accurately

interpret

the

origin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to

explore,

define,

and

analyze

the

path

of

the

relationship.

Then

summarize

and

summari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field

in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perspective,

research

ideas

and

so

on,

so

as

to

give

a

targeted

prospect

to

the

future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research,

with

a

view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1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Keywords: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Document

Measurement

Analysis;

Research

Status;

Hotspots;

Outlook

本文推荐专家

赵平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咸杰强,

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

94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060104a237311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