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
REVIEW AND COMMENT
作者简介
王再宙(1974-),男,
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
学院学科主任,教授,
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石家庄,050024);齐
曹(1995- ),女,河
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
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张春香(1974- ),
女,河北师范大学职业
技术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石家庄,
050024)
74
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的
热点与趋势分析
王再宙 齐 曹 张春香
摘 要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从CNKI中筛选
的有关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的1485篇文献,发现2002-2020年间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研究呈现“增长-
回落-高峰-回落-回温”的趋势。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研究、双师型教师培养
路径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发展研究。研究热点集中
于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研究、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视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等方面。
关键词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8-0074-07
着力发展和推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教师队伍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利用软件的数
伍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走向教育现据格式转换,使期刊论文转换为系统可识别的数
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全面加强“双师型”教师据格式;将时间的间隔跨度设置为2002-2020年,
队伍建设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间隔为1;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激发了学者对职业院校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教师队伍的关注和多角度研究,涌现了大量有价
(二)数据来源
值的研究成果,梳理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有利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
于了解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热点与趋势。库,选择期刊中的专业检索以“中职”或“高职”
本文基于CiteSpace对相应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或“职业院校”和“教师队伍”为主题,文献发表
期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时间截至2020年11月30日,“期刊来源”为全国中
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共得到相关文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85篇。通过阅读检索文献的标题和摘要,剔除
与关键词不符、会议文集、事件、征稿等无关信息
(一)研究方法
的论文,确定有效论文为617篇。
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相CiteSpace中Modularity(简称Q值)和Mean
关文献进行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Silhouette(简称S值)是源于图谱结构和聚类清晰
间线等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职业院校度的两个划分指标,被普遍认为是评判图谱绘制
2021年第8期 第42卷 总1002期
效果的标准。通常来说,Modularity(简称Q值)的范围在[0,
1]区间内,当Q>0.3时,表明划分的图谱结构是显著的;Mean
Silhouette(简称S值)的范围在[0,1]区间内,当S>0.7时,表
明聚类是有效的、有说服力的;当S>0.5时,通常认为聚类是
较为合理的。本研究中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关键词聚
类图谱中的Q值为0.7673,S值为0.658,表明划分的图谱结
构是显著的,聚类是较为合理的。
(二)期刊分析
分析研究成果在不同期刊的分布情况,能反映出所要
研究领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
。从图2可知,发文量排
在前五的期刊依次为《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职业技
术教育》《中国成人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文量分
别为152篇、90篇、75篇、71篇、65篇。其中职教类核心期刊
《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的发文量占样本总量的73.42%,表明职教类核
心期刊是研究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主要平台。此外,我
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在《成人教育》《教育探索》《继
续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
①
的发文量也较多,表明我国职业
院校教师队伍的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和研究深度。
《中国高教研究》
《现代教育管理》
《教育理论与实践》
《黑龙江高教研究》
《继续教育研究》
《教育探索》
《成人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职教论坛》
《教育与职业》
0
8
9
12
11
15
17
19
65
71
75
90
152
20140160
二、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现状
(一)时间分析
如图1所示,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相关研究始于
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
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具有双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队伍。在2002-2009年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如《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深化和规范了“双师型”教师
的内涵和制度,这一时期的发文数量呈现增长趋势,随后有
所回落;2010年、2011年国家相继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进一步完善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相关发文量在2011
年达到最高峰;2012-2017年间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支
持,学者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关注有所减少,发文量呈现
缓慢下降趋势;2018年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
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
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和扶持,吸引相关学者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持续关注,发文
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增长,并且在未来可能再次成为研究热
点。由此可见,从2002年至今,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
呈现“增长—回落—高峰—回落—回温”的趋势。
80
70
60
67
70
61
48
37
49
39
30
26
15
41
28
图2 2002-2020年发文量8篇以上的核心期刊
(三)作者分析
在著名的普莱斯定律中,M=0.749(Nmax)1/2是关于核
心作者的计算公式,其中M表示论文的数量,Nmax表示相
应年限中论文发表最多的作者的发文数量,当发文数量大
于M篇时,该作者就被称为核心作者。普莱斯定律规定,核
心作者的发文数量占该领域所有论文的50%,就可以表明
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
[2]
。根据普莱斯定律计
算可得M=2.12,表明发表3篇及以上的15名作者为核心作
者,共发文56篇,占样本发文的9.1%,小于50%,表明我国职
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如图3所示,
只有部分学者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韩保磊、马骏、
劳晓芸、王琴、陆斌、周齐
珮
、赵宏、乔刚、尚晓萍、成丹10
人;但是从整体来看,大部分研究学者处于独立研究的状
态,彼此之间缺乏合作和联系,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职
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四)核心作者的机构分析
数
40
量
30
20
10
0
4
3
1
5
19
50
31
43
图1 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相关研究的时间分布
①
有部分期刊在某时间段未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收录,为保证研究的连续性,在此未单独剔除。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75
REVIEW AND COMMENT
图3 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相关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对某个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的机构发文量进行数量统计
分析,能够揭示所研究领域的主要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便
于其他研究者可以更快地了解这一研究领域
[3]
。由表1可知,
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的发文量占全部核心作者发文量的
44.6%,表明各职业院校越来越关注本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北京联合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的机构发文量最多,表明其在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方向上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反观
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水
平大学,则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带
头引领作用。
表1 核心作者的机构分析
核心发文
作者量
机构核心作者
发文
量
机构
徐英俊8北京联合大学张志平3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李梦卿7湖北工业大学屈海群3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
学校
曹晔4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叶小明3华中科技大学
涂三广4华东师范大学何农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闫智勇3天津大学王强3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周江林3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佛朝晖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陈小燕3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李鲜玲3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邹吉权3
天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
教育研究所
三、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热点与趋势
(一)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献检索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清晰地表明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可以依据关键词在一个时间段出
现的频次来判断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
高,说明该研究领域的热度越强
[4]
。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师
资队伍是最大的节点;其次是“双师型”教师、高职教育、兼
职教师等,这些节点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的关注
点,表明在2002-2020年间,相关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关的研究”,通过梳理文献
也证明了这一点。由表2可知,中心度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教
76
师队伍、高职教育、对策、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体
现了它们在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的知识图谱中的重要中
介作用。最后确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教
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对策等关键词为热点关
键词,并可以简单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现
状研究,另一类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图4 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 关键词共现频次、中心性及年代(部分)(跨年度:1年)
序号频次中心度年份关键词序号频次中心度年份关键词
12420.172006高职院校18110.042007高等职业院校
21300.322002师资队伍19110.332006现状
31010.262006
“双师型”
教师
201002010
“双师型”
教师
4550.442005高职教育2190.092007抽样调查
5510.042007兼职教师2290.132008中等职业学校
6490.762006教师队伍2390.042011校企合作
7440.272006职业教育2490.262008双师素质
8400.252006双师型2580.092009培养
9390.042006师资队伍建设2680.342007高职
10380.222006建设2770.042008高职高专
11330.362007教师队伍建设2870.132006“双师型”
12310.212007队伍建设2960.412012中等职业教育
13230.432006对策3060.042010制度建设
14220.372011职业院校3160.042011
“双师型”教
师队伍
15160.62007问题3250.092009管理
161502006高等职业教育3350.032006教师
17140.622007师资建设
关键词的聚类图谱可以直接反映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
与发展趋势,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后,形成图5中的9个聚类,
是2002-2020年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的主要领域,
将这9个聚类划分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研
究、“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发展研
究4个主题,如图5所示。
1.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研究
为了解不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相关研究
图5 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者采用不同方式开展研究。如,徐英俊对北京市31所中职
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双师型”教师占比偏低、拥有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
少
[5]
;李俊华、李业明、李蓉、陈婷为了解护理类中职学校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收集、
个别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建设保障和激励制
度
[6]
;孟令臣、曹晔对全国8个省31所高职院校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进行了抽样调查,基于数据分析提出加快“双师
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7]
;吴松采用文献法梳理高职院
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梳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加
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8]
;王婉、马建富通过相
关文献、设计问卷、座谈会的方式对不同地区“双师型”教
师队伍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双师型”教师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9]
。学者们采用不同研究方
法,使得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特点。
总体来看,我国学者对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的现状分析主要集中在“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来源、年龄
结构、职称结构、类型、学历结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等方
面,针对某个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个案研究很少,
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创新点和新颖性不强,部分研究提出
的问题表面化,导致对策和建议针对性不强,可借鉴的研究
价值小。
2.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
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问
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对于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
师培养路径的不断深化,“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培养成
效等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如,方耀萍指出要
构建科学全面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从宏观和微观层
2021年第8期 第42卷 总1002期
面有效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0]
;曹晔提出借鉴德国经
验进行职教师资一体化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学历,满足职业
院校对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11]
;黄海燕和王祥荣都
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采用“校中厂””厂中
校”的模式促进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
[12]
;王祥荣提
出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指
导能力
[13]
。不同的学者主张和提出不同的培养方式,可以看
出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呈现多元化特点。如何在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路
径,是相关研究者持续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3.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
质量的关键,又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相关文
献来看,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
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从不
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如,黄海燕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积
极的保障和激励政策,要完善教师队伍的权益保障和激励
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14]
;彭红科、彭虹斌提出要制定
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体系,壮大“双师型”教
师队伍
[15]
;马宽斌提出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
和管理体制,让“双师型”教师队伍焕发活力
[16]
;李宏伟等
提出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
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双师
型”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7]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
设涉及到制度和实践的各个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国家、政
府、职业院校、企业的力量,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新
机制,同时还可以合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
整体来看,如何从宏观层面的制度体系建设以及微观
层面的校企合作方式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采用多措并举
的方式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目前
需要学者探索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4.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发展研究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如,顾志祥
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和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引进企业优秀技术
骨干专家来学校进行指导,让学校年轻教师去企业进行锻
炼、挂职工作,实现校企合作共享人才资源
[18]
;刘博、李梦
卿指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发展需要适应校企合作和产
教融合改革的需要,要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扩大企业技术
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比例,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促进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77
REVIEW AND COMMENT
教师队伍发展
[19]
。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发展和产教融合密切相关,深化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是
促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趋势
以关键词出现的年份为X轴,聚类标签为Y轴,最终生
成关键词的时间线图谱,这个时间线图谱可以清晰反映聚类
里关键词的发展和变化动态,从而间接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趋
势,见图6。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呈现三方面趋势。
1.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研究
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教育目
标,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
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研究大致经历了教师队伍内涵建
设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困境研究、“双师型”教师
队伍解决对策三个阶段。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针对“双师
型”教师队伍的个案研究数量不多,近几年才受到关注,成
为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新范式。随着职业教育的
不断发展以及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扩大,深化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研究将受到更多关注。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的深度融合发展
更深层次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建设教师队伍的
有效途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
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要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质量、更高阶
段和更高水平发展,必然要将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
设和产业深度融合,将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置于产
教融合模式中进行研究。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搭建校企人才
流动的沟通纽带。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与
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教师通过顶岗实践、参与产品技术
研发等形式,学习和掌握前沿知识;企业要迎接教师“走进
来”,鼓励高级技术人员“走出去”,有效实现人才的双向流
动
[20]
。因此,校企“双元培养”的有效落实和政策性扶持以
及如何基于产教融合视角实现教师发展与企业互惠共赢,
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3.重视培养青年“双师型”教师
探索政府引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助力
培养青年“双师型”教师是相关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中
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将职前教师培训和职后教师发
展有机结合,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青年教师的加入为
职业院校注入了新鲜血液,青年教师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未来教师队伍
发展的中坚力量。实行青年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结对培养机
制,打造校企资源共享平台,落实企业顶岗实习制度有助于
培养“双师型”青年教师
[21]
。然而,通过对我国职业院校教
师队伍现状的研究发现,我国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有
很多毕业就入职的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需要加强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因此,培养青年“双师型”教师的相关
研究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图6 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相关研究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78
2021年第8期 第42卷 总1002期
四、相关建议
(一)深化研究主体的合作
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研究领域缺乏足够影响力、
权威性的带头人物、研究团队、科研机构。从目前作者合作
网络图谱发现:小部分研究学者之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大部分研究学者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彼此之间缺乏合作和
联系,从长远来看,将不利于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研究的
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研究团队和科研机构在加强自身建设
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研究主体的联系和
合作,为构建较为成熟的研究共同体而努力。建议在国家政
策层面积极鼓励支持不同研究者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从研
究的发展层面引导研究者个人、研究团队和科研机构提高合
作意识,实现大数据的研究资源共享,减少研究成本和时
间,促进研究成果的互利共赢,共同带动我国职业院校教
师队伍长久发展。
(二)促进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性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仍然以
文献研究、经验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个案研究、实证研究、
调查研究相对较少;而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中部、西部的
经济发展水平、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数量、教育水平等方面存
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
的研究方法。胡来林、安玉洁指出,教育和人的复杂性以及
各种研究方法的互补性决定了教育研究应该使用多层次、多
维度、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
[22]
。因此,今后我国职业院校教
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要加强研究的多元化和规范性,在对我国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中要重视定量研究和实
证研究,综合运用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不同研
究方法;提高采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在文献研究中要注意
全文文献综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不是研究者选择性的
文献综述研究;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收集、抽样调查、统
计数据、整理资料及形成研究结论等,要规范严谨,合理取
舍;在定性研究中,要重视事实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统一。
(三)加强研究主题的深化
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在研究主题
上呈现出研究问题表层化、研究问题重复率高的特点。研
究问题表层化体现在部分论文仅是通过抽样调查或者文献
综述得到部分院校的基本情况,如教师学历结构、数量、职
称级别等表层问题,提出问题和对策,忽视了“双师型”教
师队伍内部的差异性、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微观层面的影
响因素等深层次原因。研究问题重复率高体现在研究主题
被限制在一个小范围内,如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问
题的文章很多,且研究内容都集中于学历层次、年龄结构、
职称结构、数量结构等方面,造成了研究资源的重复和浪
费。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深化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建设的研究主题,如拓展新的研究问题领域,避免重复研
究;采用新的方法和理论对原有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运用
多元化的研究视角,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四)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
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在建议和对策
上过于笼统,对实践操作的指导效果不佳。因此,在今后的
研究中,应注重提升其效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如针对国
家政策层面的问题,要积极向教育部门提出具体的意见和
对策,论证和论据要充分,使其能够成为决策者制定政策的
依据;针对不同院校的问题,要提出符合该校实际的具体措
施,能够进行实证研究,对建议和对策进行验证,在得到成
效后进行推广;针对教师自身问题,积极引导教师通过不同
的校内培训、企业实践等形式进行终身学习,提高其专业技
能和自身素养,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胡春阳,刘秉镰,廖信林.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98-109.
[2]史书侠,李海亮,等.2005-2010年《情报科学》刊出论文作者分析[J].情报科学,2012(2):277-281.
[3]王小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研究:轨迹、热点及未来走向——基于高等教育十四种核心期刊的可视化分析[ J].教育学术月刊,2018(1):91-103.
[4]赵俊芳,安泽会.我国大学学术权力研究热点及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5):77-83.
[5]徐英俊.北京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27-28.
[6]李俊华,李业明,李蓉,等.护理类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以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5):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79
REVIEW AND COMMENT
69-71.
[7]孟令臣,曹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63-67.
[8]吴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9):105-106.
[9]王碗,马建富.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5(23):9-13.
[10]方耀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及多元化保障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6):61-64.
[11]曹晔.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J].职业技术教育,2017(1):37-42.
[12][14]黄海燕.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制度建构与培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5):67-74.
[13]王祥荣.“三师型”职校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5(8):56-57.
[15]彭红科,彭虹斌.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与路径[J].成人教育,2020(2):58-64.
[16]马宽斌.着力强化高水平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20(1):122-124+127.
[17]李宏伟,徐化娟.新时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9):51-53.
[18]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99-102.
[19]]刘博,李梦卿.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效能、困惑与消解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7):66-73.
[20]姚继超,胡正胜,蔡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9(6):73-76.
[21]张忠.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3):37-41.
[22]胡来林,安玉洁.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2):14-17+38.
Hot Spots and Trends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Staff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Wang Zaizhou, Qi Cao, Zhang Chunxiang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taff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iteSpace software, 1485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taff of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selected from CNKI,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taff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20 shows
a trend of“growth-fall-peak-fall-warm up”. The research topics mainly focus on the status quo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path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s,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s, deep integration with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dual-qualified young teacher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research on teaching staff; visual analysis
Author
Wang Zaizhou, professor of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Qi Cao,
postgraduate of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Chunxi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80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1381169a189627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