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路径与启示

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路径与启示


2024年1月19日发(作者:)

茶叶通讯 第48卷 第1期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 Vol.48, No.1投稿平台:蒋莹, 周文革. 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路径与启示[J]. 茶叶通讯, 2021, 48(1): Ying, ZHOU Wenge. The Path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Spreading of Chinese Tea Culture in Japan at the Early Stage[J]. 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 2021, 48(1): 177-181.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路径与启示蒋 莹,周文革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摘 要:中唐时期中国茶文化经由日本遣唐僧和遣唐使之手传入日本,并且得到了嵯峨天皇的大力支持,终于扎根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三条路径,即茶文化典籍的外译、日本僧侣的推崇、中国茶诗的传入与日本茶诗的创作。中国茶文化通过这三条路径的成功传播,启示当今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应注重茶文化精品的外译与宣传、加大政府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以及运用当下与时俱进的传播媒介。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日本;传播路径;启示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5X(2021)01-177-181The Path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Spreading of Chinese Tea Culture in

Japan at the Early StageJIANG Ying,ZHOU Weng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Abstract:Chinese tea culture was introduced into Japan in the middle of Tang Dynasty by Japanese monks and diplomats

to the Tang Dynasty, and finally took root in the foreign land owing to the strong support of Emperor Saga. There are

mainly three paths for Chinese tea culture to speed in Japan at the early stage: the translation of tea culture classics, the

praise of Japanese monks,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tea poetry and the creation of Japanese tea poetry. The successful

propagation of Chinese tea culture through these three paths enlighten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ing of today’s Chinese

tea cultur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city of fine works of tea culture, increase the supports of the

government on tea industry and utilize up-to-date words:Chinese tea culture, Japan, Spreading paths, Enlightenment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时至今日,茶已不单单是供人消遣的饮品,还是维持数百万家庭生计的主要来源之一。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茶产业能够促进其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联合国将2020年5月21日确立为首个“国际茶日”,习近平指出,此举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收稿日期:2020-07-13 修订日期:2020-10-21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90820)的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研究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众多深受中国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日本无疑最具代表性。中日两国茶文化交流的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以前,此后日本在接受、学习并且发扬

作者简介:蒋莹(1996-),女,四川射洪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讯作者:周文革(1966-),男,湖南茶陵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

178茶叶通讯第48卷茶文化过程中形成了颇具自身特色的茶道文化。1 初传日本的中国茶文化茶叶最初作为草药面世。中国历史上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出自《汉书·王褒传》,该书明确指出四川成都在西汉时期是一个茶叶集散中心。到了南北朝时期,巴蜀饮茶文化传入南方地区,但是由于南北政权分割,茶文化在隋唐以前都未能传入北方。而当时中日文化交流多在北方进行,所以隋唐以前中国茶文化还尚未走出国门,传入日本。至于传播开始的具体时间,学术界普遍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茶文化初传日本的时间是隋朝。William Ukers在1935年出版的《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中称“茶叶传入日本当在圣德太子时代(公元593年左右),与美术、佛教及中国文化同时输入”[1]。隋朝年间,日本圣德太子派遣的遣隋使小野妹子开启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大幕。而在公元607年至公元894年之间,日本为了获取中国物品,学习中国文化,曾经派遣了5次遣隋使和19次遣唐使,其结果就是隋唐时期的政治体制、服饰发型以及饮食习惯传入日本并逐渐流行起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日本将中日两国交流过程中获得的中国礼物收藏在奈良的正仓院里,而后人在整理该院的中国文物时却没有发现茶叶的踪迹。因此滕军[2]认为,正仓院文物集结之际中国本土的饮茶文化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中国上层社会也还没有普遍开始饮茶,日本使者便没能在长安、江东地区采办到茶叶。隋朝时期中国饮茶文化尚未传入日本,茶叶也就没能入库正仓院。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茶文化初传日本的时间是在中唐。朱自振[3]表示中国茶文化兴起于中唐时期。他在《茶史初探》一书中总结道,唐朝初期以前茶饮和茶的贸易在北方仍不普及,茶基本上处于一种南方自产自饮的状态。而中唐以后,北方饮茶之风兴起,中国南方的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究其原因[2],一是因为兴起于开元年间的禅宗大力提倡饮茶;二是因为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大力推崇饮茶。茶文化在中唐时期渐渐流行起来,而当时日本派来的遣唐僧和遣唐使都实地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也把这种文化带回了日本。日本茶道学界认为,日本的茶是最澄和尚于公元805年从中国带入日本的。延历二十二年(公元804年)四月即唐贞元二十一年,最澄奉诏随遣唐使入唐求法。他在天台山学习经文教义时耳濡目染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归国之后将随身带回的茶籽播种在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早的茶园。最澄和尚的访唐之旅开启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闪耀登场的新篇章。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于中唐时期传入日本这一观点最具说服力。2 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路径

中国茶叶被带入日本之后,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主要通过三条路径逐渐流行起来。一是茶文化典籍的外译。在众多影响中国茶文化在日传播的典籍中,《茶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茶学专著,该书全面而完整地介绍了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烹煮、饮用等诸方面知识。在此基础上,中国“茶道”开始生根发芽,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茶经》海外之旅的第一站就是日本。宋朝时期,日本荣西禅师两度入宋,将茶籽和茶学典籍带回日本,其中就包括《茶经》的手抄本。在荣西禅师的大力推广下,宋朝禅院的茶风引入日本,茶叶也在该国得以广泛种植。江户时期,郑思刊本对《茶经》的覆刻盛行一时,而在《茶经》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774年,大典禅师对《茶经》做了详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茶经详说》。近代研究者诸冈存在大量研究《茶经》的基础上创作了《茶圣陆羽传》等四部著作。青木正儿也著有《中华茶书》一书。而当代著名汉学家、中国唐史学家布目潮沨对《陆羽与茶经》《茶经评译》和《茶经评释外编》

第1期蒋 莹等: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路径与启示179《茶经》在日传播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先与中村乔合著《中国的茶书》,后又独立编写了《中国茶书全集》。其撰写的《茶经详解》被誉为“毕生《茶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4]。此外,日本千宗室致力于茶道文化的国际学术交流,他凭借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1992)获得了南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千宗室在论文中指出,“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日两国茶人所供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经典著作”“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但是又决非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翻版”[5]。正是因为日本诸多学者对《茶经》一书的翻译与研究,使得《茶经》在日本引起巨大关注,书中所展现的中国茶文化也在日本如火如荼地传播开来。中村羊一郎在《陆羽<茶经>所见地方上的茶与现代东亚的茶叶生产》一文中对《茶经》记录的制茶法与日本现有的制茶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出现在《茶经》的制茶工序中的诸要素至今还在日本使用”[6]。例如日本香川县三丰市高濑町将蒸后的茶叶放在臼里捣弄,之后再进行腌渍发酵和日晒,这与《茶经》描写的臼捣过程如出一辙。而为了增加香气,日本各地的茶叶在饮用之前都会加以焙炒,这与《茶经》中烘焙茶叶的过程也大同小异。除此之外,中村羊一郎[6]还注意到《茶经》里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那就是在饮茶时加盐。中有饮茶加盐的记载:“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7]煎茶、煮茶和制茶工艺在唐朝时期尚不成熟,煮出来的茶水苦涩,而放入适量盐之后可使茶水更加可口。直到今天,我国仍有部分地区保留着茶里加盐的风俗,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广西的油茶、蒙古的锅茶、藏族的酥油茶和湖南的姜盐茶等。17世纪的日本也有往茶里加盐的相关记载,该国的梅子茶泡饭就是一个典例。可见,《茶经》在日本的传播带动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本土的接受与发展。二是日本僧侣的推崇。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日本僧侣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日本寺庙也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公元803年,最澄和尚出于对中国天台宗的兴趣申请作为短期留学僧来华学习天台教义,而天台山又盛产茶叶,山上各个寺院都有植茶、饮茶习惯,最澄和尚学习期间极有可能接触过茶叶。归国之后,他不仅带回了大量的经书法器开创了日本天台宗,还将从“天台山上带回的茶籽播种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结束了日本列岛无茶的历史”[2],并借助“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的影响力,将饮茶活动导入了日本的寺院佛堂、上流社会”[2]。与最澄一同访华的高僧空海也对茶文化在日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归国之后,空海将在唐朝得到的诗文佛像以及茶籽等物品献给了嵯峨天皇,并且创立了真言宗道场。空海一直对中国茶文化赞誉有加,奈良宇陀郡佛隆寺至今仍保留着他碾茶时用过的石碾。继空海之后,永忠和尚也曾向嵯峨天皇献过茶。永忠于公元775年来唐,并在长安西敏寺生活了三十年,归国之后掌管了崇福寺和梵释寺。长期生活在长安的永忠习惯了那里精致丰盛的饮食,他认为茶叶是唐朝饮食文化的高雅象征,日本也应对茶叶进行推广。弘仁六年,嵯峨天皇路过崇福寺,永忠借机向天皇献上茶水。此次名扬天下的“永忠献茶”,是日本正史

中关于饮茶的最早记录。而对茶叶印象深刻的嵯峨天皇开始下令在关西地区大面积种植茶叶。日本弘仁年间,以嵯峨天皇、最澄、空海和永忠四人为首发展起来的茶文化造就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即“弘仁茶风”。然而,“在最澄和空海把茶介绍到日本的数百年间,饮茶之风并没有流行”[8]。使茶文化真正在日本流行起来的人是南宋时期两次来华学习的荣西禅师,他创建了日本的临济宗,推动了茶叶在日本本土的种植,还撰写了“日本的《茶经》”,

即《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的第一部茶书,而荣西本人也因此书被誉为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撰写《吃茶养生记》推广南宋新茶法,一度衰退了的日本饮茶走上了复兴之路”[2]。《茶经》

180茶叶通讯第48卷简言之,中国茶文化在日本早期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日本来华僧侣的大力推行,也离不开日本当局的支持与鼓励。三是中国茶诗的传入与日本茶诗的创作。前面谈及中国茶文化在本土盛行于中唐时期,彼时中国文人喜爱诗文创作,而唐诗作为唐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会为来唐学习的日本僧侣所接触。白居易作为当时炙手可热的诗人,其诗文也被唐遣僧带去了日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录了日本引进白居易的诗文名录,其中包括“《白氏文集》七十,《元氏长庆》廿五,《白氏长庆集》廿九”[9],而这些作品也对平安时代的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太田次男所说:“《白氏文集》在承和初年传来,之后以不说胜过中国至少是不亚于中国的势头被接受、流行”[9]。酷爱饮茶的白居易将茶叶写入诗文,而访华的日本僧侣在感受这些诗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进而将这一文化传入日本,“这种诗与茶的组合也同样深深影响日本”[10]。唐宋诗人往往在茶诗创作之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其茶诗所体现的理性色彩将茶性与人性相融合。而日本茶诗里的“和、敬、清、寂”茶道精神,就是诗人追求高尚品德的书写,这与中国茶诗中蕴含的哲理一脉相承。可以说,中国茶诗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均对日本本土茶诗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本,“茶作为社交的媒介与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使得诗的创作不仅成为茶会的主题,茶也成为诗咏颂的对象”[10]。遣唐僧将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饮茶之风逐渐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茶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开始在社交活动之中频繁出现。日本藤原氏的闲居院作为当时上层人士聚会的场所,见证了不少茶诗的诞生。例如,嵯峨天皇所作的《夏日左大将军藤冬嗣闲居院》里“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一句;滋野贞主《夏日陪幸左大将军藤冬嗣闲居院应制》中的“酌茗药室经行入,横琴玳席倚岩居”;嵯峨天皇的皇太弟淳和天皇所作的《夏日左大将军藤原朝臣闲院纳凉探得闲字应制》:“避景追风长松下,提琴捣茗老梧闲”。这些茶诗在意境上与中国的茶诗相似,“这不仅是日本崇尚中华文化的结果,还是茶文化中存在的跨文化共同要素的反映”[10]。除了在藤原氏闲居院所作的茶诗之外,也有应为其他茶事而创作出来的茶诗。如,嵯峨天皇在永忠献茶两年前所作的《秋日皇太弟池亭》:“肃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嵯峨天皇的茶诗《答澄公奉献诗》,里面也有描写茶具的诗句“羽客亲讲席,山精供茶杯”。此外,锦部彦公的《题光上人山院》中“相谈酌绿茗,烟火暮云间”一句也谈到了茶。由良岑安世等人编撰的《经国集》里也收录有茶诗,如惟氏的《和出云巨太守茶歌》中“山中茗,早春枝,萌芽采撷为茶时”等诗句。平安时代日本出现的汉诗汇编成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和《经国集》等三大御敕诗集,均收录有大量的茶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茶文化在日本渗透的深度和广度[10]。唐诗传入日本并为之所接受的同时,诗中蕴含的中国茶文化也随之传入日本。日本茶诗的创作与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为日本茶诗的创作提供了基础与灵感,另一方面日本茶诗的创作又助力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虽然当时饮茶之风尚未在日本全面盛行起来,但是由于日本学者对中国茶典籍的翻译与研究、日本来华僧侣对茶文化的大力推崇以及日本本土茶诗的创作与流行,中国茶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日本的文化土壤之中,为此后日本全面接受茶文化乃至形成自己特有的日本茶道奠定了坚实基础。3 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启示

中国茶文化自唐朝传入日本,经由种种路径逐渐传播发展开来,最终形成日本特有的茶道文化,其间成功传播的经验对当今中国茶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先,要注重茶文化精品的宣传与外译。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藉由茶

第1期蒋 莹等: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路径与启示181文化典籍诗词的外译。而这些典籍诗词,如陆羽的《茶经》和白居易的茶诗,都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精品。当今社会,茶文化精品除了相关的文字资料,还应包含茶文化影视作品。例如,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就展现出了优秀茶纪录片的顶尖水平,几乎完美地承担了茶纪录片的传播功能[11]。这些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影视作品让中国人重新感受到茶文化丰盈的美感、浩瀚的深度、经久不衰的魅力和蓬勃的生命力[12],它们代表着当今中国茶文化最新发展和研究的茶文化精品。应当做好这些茶文化精品的相关宣传与外译工作,让更多的国家了解和感受中国茶文化。其次,要加大政府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中国茶早期在日本传播离不开嵯峨天皇的大力支持。嵯峨天皇对中国茶文化抱有极大兴趣,他不仅参加茶会、设立茶园,还下令种植茶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天皇,最澄等留唐僧人的存在价值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才得以在弘仁年间发扬光大,形成一股‘弘仁茶风’”[2]。当下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雷国铨、郑琼娥提出政府应该放松管制,为茶产业融合提供必要的政策条件[13],以此来提高茶企业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文件为茶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为相关知识产权营造保护环境,为重大技术研究划拨科研经费。最后,要运用当下与时俱进的传播媒介。遣唐僧和遣唐使充当了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的传播媒介,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大大削弱了传统传播媒介的力量。做好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应选择并运用与时俱进的传播媒介,比如传播速度快、辐射面积广、传播便捷的网络媒体。“通过自媒体、公众号、社交软件等进行茶文化传播,让茶文化变得多元、立体、生动,使茶文化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12]。相关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来打造良好的产品和文化口碑,提升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参考文献[1] 宋时磊. 唐代茶史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2] 滕军.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3] 朱自振. 茶史初探[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4] 余悦. 唐代陆羽《茶经》的经典化历程——以学术传播和接受为视野[A]. 关剑平, 中村修也. 陆羽《茶经》研究[C].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77-93.[5] 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6] 中村羊一郎. 陆羽《茶经》所见地方上的茶与现代东亚的茶叶生产[A]. 关剑平, 中村修也. 陆羽《茶经》研究[C].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116-123.[7] 陆羽. 茶经[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8] 赫也麟, 梅维恒. 茶的真实历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9] 中村修也. 《茶经》对古代日本的影响[A]. 关剑平, 中村修也. 陆羽《茶经》研究[C].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127-132.[10] 关剑平. 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11] 文婉清, 朱海燕, 周虹. 茶纪录片的发展之路初探[J]. 茶叶通讯, 2019, 46(2): 243-248.[12] 陈枳齐, 冯晓雪, 刘璐, 等. 当代茶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

茶叶通讯, 2020,47(2): 354-359.[13] 雷国铨, 郑琼娥. 三产融合与茶产业转型升级: 问题、驱动力与路径[J]. 学术交流, 2019, 302(5):114-123.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5596165a1414432.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