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12月17日发(作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

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四、再读课文。

在文中找一找,这是什么样的腊八粥?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

三、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

四、从文章中对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除了能看出八儿嘴馋,十分想吃腊八粥以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五、课外拓展,找到《腊八粥》原文,继续读一读,从中深入感受一下这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板书设计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

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案与反思第2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内容主次。

3.聚焦文中的细节描写,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初步感受作者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走进腊八

1.说说腊八节(展示思维导图)。

2.板书课题《腊八粥》

3.听写词语:腻腻的浓稠深褐搅和熬粥

4.出示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学生互动交流。

想象画面,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以这个问题为抓手,让孩子去发现开篇的精彩之处,体会作家生动而细腻的描写,初步感受其语言风格。】

板块二:梳理文脉,初识“八儿”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2.课文围绕八儿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板书:等粥喝粥)

第2至19自然段是写等粥;第20-21自然段是写喝粥。

引导学生质疑。

3.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想想八儿等粥时想了什么主意?试着补充下面的情节图。

提问: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设计意图:“八儿”无疑是个可爱的孩子,心急而等不了“热粥”的他一连着想了好几个主意。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些情节中认识“八儿”,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的展开来体现人物形象的。】

板块三:聚焦细节,再识“八儿”

1.学习提示:自由读2至1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个细节读出来的?用笔勾画出来,再到小组里和同伴说说。

2.交流预设:

(1)“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

还早。”

(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

(4)八儿分粥可是有窍门的,发现了吗?

(5)找一找2至11小节中描写粥的句子,划出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想这里对粥的描写还有什么用意?

3.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正如当代著名学者朱光潜所说,“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作者笔下那一个细微的眼神、一段有趣的对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是那么地富有深意,语言的精妙之处需要反复地品读,才能读出那个味儿来。】

板块四:补充资料,拓展留疑

1.出示句子: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没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的印象里。

2.沈从文的腊八粥里到底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

【设计意图:每一个作家的心里都住着故乡,“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更是如此。那挥之不去的乡音,那软糯香甜的腊八粥,那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都是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腊八粥里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最后提出这个问题,意在指引孩子课后进一步去研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案与反思第3篇】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读写“腊、粥、腻”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方法,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4.通过启发与引导,朗读与赏析、交流与讨论等手段完成课堂教学。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飞花令: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1.教师先重点指导学生正确读写下列生字:

腊 粥 腻 咽 匙 搅

稠 肿 熬 褐 缸 脏

2.思考课文:

(1)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

(2)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

(3)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分析第一部分。

(一)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拢来”、“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地说明。

(二)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脏六腑,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

分角色读课文,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运用怎样的修辞方法?“进进出出”说明了什么?“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吗?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板书: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中“那”应如何理解?过渡: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颇

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毕竟他还小呀,从哪里看出来呢?

“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思考:为了能吃上香甜诱人的腊八粥,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样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

过渡: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因为“都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那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有怎样的感受?

为了能多吃上几碗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得到妈妈的同意后,八儿“得寸进尺”,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感受到了八儿对家人的爱,妈妈对八儿的爱,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具有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四)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到无休止的“叹气”中,在看到“淡淡烟气”时,八儿变得更加焦急,“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那么八儿猜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子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它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男生齐读)突出腊八粥在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五)过渡:“画饼焉能充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

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总结: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结果是:妈妈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盼望已久的腊八粥终于解馋了!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真可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北齐·魏收《腊节》)

四、续读赏析,体验感悟。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显然,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分析第二部分吃腊八粥的场面:

(一)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煮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文章正面描绘吃粥的场面,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八儿粥吃得多、饱,吃得尽兴,心满意足。第二幅正面吃粥的画面着墨并不多,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八儿吃得肚子鼓鼓的,桌上半碗陈腊肉连八儿的爹同妈也奈何不了它了,看来,大家都吃得十二分饱

了!

(二)猜成语:兴高采烈、意犹未尽、酣畅淋漓、大腹便便。

五、拓读升华,课堂总结。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荒僻神秘的湖西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六、课堂总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2816543a1253106.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