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发(作者:)
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专题训练------小说的物象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炉子
红柯
奎屯河谷的那一边,地势开阔,有一条公路像黑色河流,与河一起流进准噶尔盆地深处。河谷在平地变窄,跟公路差不多。这个季节水很小,河道像眯缝着的眼睛,水浪奔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那几排平房坐落在河道与公路之间,林带里的树落尽了叶子,挡不住这个季节的大风。
老头喜欢他这个宽敞的大院子,前边是放煤的土房,后边是住人的砖房。厨房原来在前边,后来搬后边砖房了,两间土房子全部用来放煤块。土房顶上那个瓷罐烟囱还在,跟土炮似的很威风。房顶上铺厚厚一层干土,煤块躺在这样的房子里,跟躺在煤窑里差不多,四棵树煤矿他去过,那些煤全躲在山包里,一条小铁轨通进去,煤块很不情愿地被拖出来。拉到他这里,是煤的福气,他会善待它们的。
一辆车子摇摇晃晃开到老头家门口,儿子从驾驶室跳下来,进大门。车上装满煤,煤块黑亮而粗壮,老头几乎能听见煤块粗壮的出气声。
老头问儿子:“办好啦?”儿子说:“妹妹明天就可以上班。”老头喊丫头出来,老头说:“吃过饭跟你哥走,”儿子说:“爸不用急,”上班可是大事。晚点儿没事,让妹妹多陪你几天。丫头也说要在家多待几天,怕爸爸寂寞。老头笑:“你爸是粗人,不认识寂寞。”儿子和丫头都笑。儿子说:“等我分到房子,就把你接到奎屯去。”老头说:“我喜欢这里,你知道奎屯是什么意思?蒙古语里是个寒冷的地方。”儿子说:“现在那里建起了城市,你儿子你女儿在那里工作,你肯定要在那里安度晚年。”
丫头说:“爸,我走了房子里就剩你一个了。”老头笑了:“我不孤单,你到奎屯才孤单哩,你只认识你哥,街道楼房你一个也不认识。”
外边好多人帮儿子卸煤,他们把煤块从窗口递进来,一块块堆起来,整整齐齐,上边还沾着雪,像果霜。煤待在这里,跟在地底下一样。儿子把妹妹的行李搬到车上,兄妹俩不要老头送,老头就站在门口,看着车子消失在白雪中。
老头到前边的土房子里,从煤堆上搬下一个大煤块,手一松,煤块就碎在地上。声音很松散,哗一下,全成了拳头大的小煤块,乌亮乌亮,掂手里跟木炭一样。
炉子里的火焰扑轰扑轰,跟健康人的心脏一样。老头不是心急的人,他有耐心,等火
那种轰轰声衰弱下去。炉膛里静悄悄,老头心里也静悄悄。炉子这么谦虚绝不是因为它弱,而是它沉得住气。老头揭掉炉盖,火烬渗出岩熔状的红光,可炉子有个结实的铁壳,跟堤坝一样把波涛滚滚的洪流压向远方。冬天的房子就靠这炉子支撑。老头用火钳试一下,火钳跟电炉丝一样一会儿就红透了,火烬很瓷实,像牝马胸前的筋肉。老头上了年纪,可还是喜欢结实有力的东西。这么棒的火他很放心。他觉得是时候了,熔岩状的火烬快裂成娃娃嘴了,老头夹一块煤,像给一个壮汉递一块烤羊腿,他的动作豪迈大方,煤块刚递进炉膛,就像鱼饵在深水里似的,猛然一抖,火扑上来,煤块没有立即燃烧,而是焊接在火烬上,焊得很紧,火焰如同少女的红晕一下子涌到煤块中央,在一片爆裂声中煤块喷出大火。炉子有个好胃口,跟吃果子似的把一桶煤咔嚓光了,火焰一跃而起。寒冷覆盖整个冬天,却对房子无能为力,房子里有他这样的老头和炉子。
老头喜欢这个炉子,喜欢火焰的轰轰声,忍不住把脚搁在炉子上,就像把脚搁到牲口身上一样。他种过地放过牧,牲畜身上那种暖烘烘的感觉很诱人。清早,老头摸下床,拔开炉子,火焰又困又乏,老头只给它几块煤,就像对待一个饿汉,不能给它太多,那会撑坏它的胃。很快有一股蓝色火苗蹿上来,像春天泥土里蹿出来的嫩芽。大清早就要这种火苗,嫩而不娇,一脸淳朴的蓝色,像个新鲜的婴儿。
半月以后,儿子拉回来一只羊,宰好的,连骨头都剔了。儿子把鲜嫩的整羊埋在院子的雪堆里,交给他一把利斧:“爸你用这只羊过冬吧,想吃就砍。”老头说:“我有炉子,有一车煤,它们可以陪我过冬。"父亲很满足,儿子放心地走了。老头开睡之前,先给炉子添上煤,他要炉子跟他一起用餐。他听到煤块碎裂的声音才动筷子。
丫头真是好丫头,头月发工资就买了肯德基和巧克力蛋糕,在爸爸生日那天赶回来了。“爸爸,”“我有煤有炉子,”
老头吃得很香。丫头想跟爸爸说说话:你太寂寞了。我过得很好。老头迷恋这个冬天,他从来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冬天。积雪不怎么白了,开始变暗,有些地方雪成了干粉。照这样下去,炉子也不用烧了,家家户户把炉子搬到前院土块房里,炉子只给人做饭用,炉子不可能在房子里陪我们。“这可怎么办,有雪有煤还有炉子,这还不够吗?”老头给大家叨叨他的烦恼,大家知道老头在冬天里陷得太深了。
儿子这时候来接爸爸,儿子在奎屯有了房子,三室一厅,有暖气有煤气,其中一间是给老头的。老头还是那句话:“没有炉子没有煤,日子怎么过呀?”老头问儿子:“暖气能不能接到炉子上?”儿子说:“能。”老头说:“接上暖气我还要烧煤。”儿子说:“你烧什么都行。”“我只烧煤,煤烧起来可好听了。”
到了奎屯,新房子用不着炉子,老头听了很久也听不到煤块燃烧时那种雄壮的声音。
炉子放在楼道里,老头蹲在它跟前一蹲就是大半天,儿子只好把它搬到老头床前。儿子还给炉子装上四个滑轮,老头出去的时候,炉子轰隆隆跟在后边,像凶猛的猎狗。
1.请探究“炉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从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写作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电话骤然响起。
是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又来了,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控制和消灭了霍乱、天花和鼠疫。”
我和秦静傻了眼,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
秦静咬了咬牙,接过了电话:“洪大夫,你要以最快速度将粪样送到站里来。其次,隔离传染源。”
洪大夫大叫:“糟了!粪样培养是才出的结果,病人前天看完病就回家了。我得赶快查看疫情卡,一找到确切的地址就告诉你们。”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科室的人马全都冒雨赶回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是寻找闻主任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应该配备却一直没有的正规化设备清单,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破旧的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
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霍乱病人肖志平居住在臭塘村。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地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背着喷雾器,准备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拿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你们来消毒做什么?”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消杀科的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淋浴下做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检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回了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其实我们哪里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次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走了。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个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鞋底总是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
2.请简要分析闻达的鞋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古砚
陆涛声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也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
这是姚斌送的。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些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舒老早就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为他作序。送舒老古砚是表示谢意。
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业余时间还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就请他作序。十多年前他就听说,有些名家作序也有行情,得给润笔。舒老原本从事文学创作时,也长期做业余创作辅导工作,接受作序任务后,仍有辅导的习惯,总要认真看书稿,分析提炼,肯定长处,指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舒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让他留下。
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虽也属名砚,但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吃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放在老家,我下次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您。”口气里显然有比澄泥砚还要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
代送者却拒绝带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随手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水后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麟也不是用刀雕刻的,是模具压出来的。”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聊间,他提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人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为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在门口递给姚斌后就马上离开,姚斌偏要他进家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别人。”
舒老想想也是,感觉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古砚”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有樛木
陈小雯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我已经209岁了,平阳县人民政府2017年在我身上挂了块牌,上面有我的名字、编号以及年龄等数据。
“阿姊,三月三要再来吗?”
“阿姊,一串翅果耳坠,漂亮吧!”
三月三?到了吗?翅果……这是一个难得认得我的姑娘。
我忍不住睁开眼,见她正探出身子伸手摘我身上一串串垂挂下的果实,清秀的身影倒“好神奇啊,映在睦源溪水中。被唤作“阿姊”的女娃则十分好奇地欣赏着我的果实,连声说:这翅膀!它的每一粒种子都想飞啊!这枫杨大概做梦都想飞起来。”我不禁笑了,长翅膀难道就一定是为了飞吗?
同样,当地畲族已婚妇女头戴凤冠,额垂龙髻,不代表她就是“三公主”。
只是,雷老爹这几天上山下山盘笋,却的的确确想当“笋王”。他家丫头后天出嫁,日子看在三月初三,正好那天镇上举办“笋王大赛”。为女儿的婚事,雷老爹和他妻子雷美凤
没少吵架。雷美凤要女儿招个上门女婿。雷老爹死活不同意,他自己已经是赘婿了,不想女儿也过她母亲那样的生活,没有婆家可去,没有娘家可回。
雷老爹原来不姓雷,畲族族规一般同姓不婚配。雷老爹原是平阳民间“高昆乱弹,和调讨饭”中的一员,原名林翔。只是入赘雷家后改随雷姓,叫雷翔。林家兄弟姐妹多,林翔自幼嗓子好,便跟着叔伯四处卖艺了。雷老爹林翔就是在三月初三这天认识雷美凤的。这天,平阳畲乡娘娘宫和旁边的杨府殿要整一出“弄堂会”,同斗一台《摆生祭》。《摆生祭》又称《洗马桥》,出自南戏《刘文龙菱花镜》。林翔当然不唱主角刘文龙,他唱的是刘文龙表弟宋湘。他没有“刘文龙”那样的俊俏外表,他只能唱个配角。
林翔同情宋湘,讨厌刘文龙。他时常私下调侃“刘文龙”为人不厚道,一个大男人偏偏要守身如玉,为了自己的名节耽误了四个人人生最美好的16年。那时的雷老爹还年轻,他遇见雷美凤后,雷家要求他入赘,他是欣然同意的。一方面,他是喜欢雷美凤的。另一方面,许是出于对刘文龙的鄙视,对剧本人生的叛逆。他直到十几年后才想明白,为什么刘文龙不入赘匈奴,不当驸马,宁死也要逃回家乡。除了对发妻的承诺之外,还有那该死的对自由的向往。
戏台上,林翔演完宋湘,黯然离去。这出戏他演了太多遍了,都麻木了。他再不想和宋湘一样被人安排,守着无望的生活。从13岁跑戏台,今年29岁,已经16年了,宋湘都离开了。林翔沿睦源溪独自踱步。我这棵百年老树除了遮阳外,还是能为年轻男女的相遇增添一点浪漫元素的。
古树下,迎面走来的那一姑娘,显得十分娇俏。时“三月三”,畲族的传统节日,畲族姑娘喜欢穿自己的传统服饰去野外踏青,夜晚祭祖。
雷美凤在睦源溪边出神。年轻的姑娘碰到带妆的“宋湘”,大胆地问了一句:“你家住哪里?”林翔一愣,《摆生祭》第四出,萧月英问刘文龙:“家住哪里?”刘答道:“小生在府前街居住。”此时,林翔却不知道如何回答。他老实答道:“戏班住哪,我就住哪。”这个回答让雷美凤很满意,既符合了她的想象,又满足了她的好奇心。“那你一定去过很多地方了!……”那晚溪边的聊天,我都听见了,无非就是一只好奇的猫和一条鱼的对话。最后这只猫把这条鱼带回家,养在了家里。
小年轻的婚后生活倒也无忧无虑。一个戏台上的小生,自是不会干农活。雷翔最好做的事就是上山下山,寻花问柳。他的花和柳是真的花,真的柳。雷老太早年丧夫,就雷美凤一个女儿,生活练就雷老太一身霸气。有一个强势的母亲,雷美凤自然乖巧懂事,对雷老太百依百顺。雷老太掌握一切大小事务,雷翔这个赘婿在生活上受到很好的照顾时,也
被管得喘不过气来。
孙女出生后,有关孩子的吃穿教育问题,雷翔是没有发言权的。雷翔唯一做出的反抗是坚决不要第二个孩子。这一晃,就是32年,两个16年,雷翔变成了雷老爹,雷老爹60岁了,女儿26岁,后天就要出嫁了。
这个雷老爹近年来和满山的竹子、竹笋磕上了。雷老爹对今年的“第三届笋王评比大赛”志在必得。参评的竹笋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是青街畲族乡本土5公斤以上的鲜笋,黑笋、黄笋、死笋以及竹筒笋皆不能参评。雷老爹寻思着后天清早五点就得出门了,他要上山把物色好的那棵笋锄出来;媳妇美凤也想着后天三月三,五点就得起床了,她要安排好女儿的出嫁事宜;女儿雷果掰着指头数着时辰,五点就得起床,她要去婚纱店化妆,八点杭州的迎亲车队就要来接人了。此时的雷果心思怕早就飞到青街外头去了。
“阿姊,快过来,这里有一面大大的“喜’字。”
“快去,给你拍张照,说不定今年就嫁出去了。顺便去娘娘宫里拜一拜,求个好姻缘。哈哈哈……”一串放肆的笑声在双合殿前爆开。
看着两个轻快的身影飞进双合殿,我又闭上了眼睛——我看见我的一颗翅果,两片透嫩的绿翅膀抖啊抖,像极了从溪面上掠过的雀儿。
(有删改)
4.文中的古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炉子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旧式生活方式。②炉子是全文的线索,起到串联全文的作用,文章围绕“炉子”展开情节。③烘托人物性格,用炉子的“结实”,“沉得住气”的特点,衬托出老头沉静、耐心的性格;④烘托人物心理,寄托了老头对炉子的无比留恋,表达出老头对逝去的日子和旧式生活方式的眷恋之情。⑤炉子体现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借炉子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2.①突出主人公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②写主人公自身价值受到重视,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③突出主人公钻研业务、不注重一己得失、坚守自我的高贵品质。(任答两点即可)
3.①“古砚”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姚斌送给舒老的两方古砚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②通过“古砚”塑造人物形象。如小说通过“送砚”“还砚”等情节,塑造了舒老不重名利、简朴、坦诚、洒脱的形象。
③通过“古砚”表达主题。小说通过舒老“还砚”,表达了对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慕名利、向善求真的高尚品格的赞美。
4.①文章从百年老树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打破时空限制,将雷老爹的故事叙述得真实可信。
②百年老树历经风雨,是平阳畲乡历史的代表,通过它见证人们的喜怒哀乐,反映着世态人情。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2759080a124858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