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9日发(作者:)
感染“⾮典”⼀度病危,不负使命再战新冠|⽩⾐天使⾛⼼讲述穿越时空的故事……今天(2021年5⽉12⽇)是第110个国际护⼠节。在⼴东省卫⽣健康委、⼴东省中医药局举⾏的2021年国际护⼠节庆祝活动暨“⼴东省优秀护⼠和优秀护理集体”表彰⼤会上, ⼴东省中医院急诊科被授予“⼴东省优秀护理集体”荣誉称号。讲述⼈:⼴东省中医院急诊科⼤科总护⼠长 邓秋迎2020年新年伊始,千⾥之外,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地,随着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渐增加,处于临床最前线的急诊⼈⼜⼀次打响了挽救⽣命的前哨战。同样在⼀⽉,同样的发热症状、⼈传⼈,同样地有多名接诊医护⼈员被感染……,相似的情况,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令我的思绪不由⾃主地穿梭于18年前那段刻⾻铭⼼的⽇⼦与现实中。⼀⽉时间拨回到18年前,2003年,⼴东省中医院是⼴州地区最早接诊“⾮典”患者的医院之⼀。2003年1⽉7⽇,科室收治了⼀名持续⾼热、全⾝乏⼒、胸⽚显⽰双肺感染且伴有⽩细胞、⾎⼩板下降特点的患者黄先⽣,在常规治疗过程中病情迅速变化,⼀度出现呼吸衰竭征象。后来确定他是⼴州地区最早报告的当地居民第⼀例⾮典型肺炎病例。接诊、参加抢救过这位黄先⽣的医⽣、护⼠接⼆连三地发烧了,⼀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遭遇战正悄然拉开帷幕,⽽我们却⼀⽆所知,猝不及防。▲2003年⼴东省中医院医护⼈员抢救“⾮典”病⼈2003年1⽉24⽇早上,交班会上我忽地感觉到⼀阵寒⽓袭来,恶⼼,浑⾝上下⼀点⼒⽓都没有,像是马上要倒下,我连忙迈着漂浮的脚步⾛到治疗室的⾓落坐下来,⼀种前所未有的疲乏笼罩着我。⼤家关切地围过来,帮我测体温,幸亏没有发烧,罗主任说:“你太累了,去休息⼀下吧!”傍晚,睡了⼀觉的我强撑着⾛回办公室,⼀位护⼠说:“护长,您的脸好红啊!”我⼀摸额头,糟糕,烫⼿的感觉。随后去照胸⽚和查⾎象,结果是⽆情的,⾓⾊调换,我成了病⼈。晚上,已经是⼗点多钟了,得知我感染肺炎后,吕⽟波院长不顾⼀天⼯作的⾟劳连夜赶来看望;看到⾛进抢救室的吕院长(没有戴⼝罩),正在休息的我下意识⽴即地戴好⼝罩,吕院长微笑着告诉我不必担⼼,医院会安排最好的⽅案为我治疗。这⼀天我病倒了,但,医院领导长辈般的关爱、同事⼿⾜般的关⼼使我⿎起勇⽓,与疫魔作⽃争。2020年1⽉24⽇节假⽇⽐平时还要忙碌,这是急诊科的特点。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急诊⼈的战线不断在延伸。▲⼴东省中医院⼤学城医院隔离病区第⼀批应急医疗队队员前⼀天刚被任命为⼴东省中医院⼆沙岛医院急诊科护⼠长的凌传仁,接到筹备隔离病区的任务后⼆话不说⽴即前往⼤学城医院开展⼯作。医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先后多次前往指导⼯作,反复对隔离病房的医护⼈员强调:重点要做好防护,有困难及时提出来,医院会全⼒⽀持。凌护长和肝病科团队的同事,发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省中医⼈精神”,经过⼗⼏个⼩时不停歇的努⼒⼯作,完成了隔离病区的布局、流程和⼈员安排。今天正式开始接收疑似患者。▲凌传仁在带教⼯作除⼣夜,万家团圆。医院官微发布了消息,昵称“德叔(⼴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的急诊学术带头⼈张忠德教授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副组长驰援湖北抗疫。团年饭刚开始,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了。凌护⼠长说从下午开始,收治的疑似患者增加,需要紧急调度护⼠进⼊隔离病区⼯作,以应对剧增的⼯作量。我有点忐忑,⼤年三⼗晚上找⼈加班会受到冷遇吧。但,我的担⼼是多余的,在发布了隔离病区需要增援的信息后,⼏乎是秒回,响应者很快就超过了需求的⼈数;更加令我感动的是,有的护⼠住在佛⼭路途遥远,有的护⼠家有2个年幼的孩⼦或者⽼⼈需要照顾,报名后早早把家⾥的事情安顿好,以随时响应应急。养兵千⽇,⽤在⼀时。医院护理部从2016年起相继成⽴了男护⼠⼯作委员会、灾害救援队和应急专业⼩组,以“学习急救本领,增强应急能⼒”为宗旨,定期联合进⾏理论知识培训和情景模拟演练,为随时应对突发危机事件做好准备。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后,三个团队负责⼈⽴即联合⾏动,发起“传承叶欣精神,迎战新型肺炎”组建⼀线应急护⼠队伍的倡议,短短三个⼩时就得到了300多位护⼠志愿者的积极响应;并在各院区由急诊科对志愿者进⾏防护知识和技术培训。招之即来,来之能战。这个终⽣难忘的除⼣之夜,我再⼀次感受到了:医院多年来注重⽂化建设,使“仁爱、敬业”的医院精神与⽆私奉献的“叶欣精神”根植于职⼯的⼼中,使他们在关键 时刻能主动毫不畏惧地站出来,承担社会责任,履⾏职业使命。2003年1⽉27⽇感染了“⾮典”的痛楚,是难以名状的。⼀连⼏天的畏寒、⾼烧,胸闷胸痛,⽓喘,全⾝肌⾁、关节酸痛,全天不停地输液,即使⽤了当时最好的抗菌素,但仍然⾼烧不退、病情不见好转,反⽽还出现了头晕、纳呆乏⼒等反应……我爱⼈邹旭医⽣安慰我说,既然反应那么难受,(吊完这瓶)就不吊针了。后来才知道,当时的我,胸⽚显⽰炎症病灶从⼩⽚扩⼤到⼤⽚阴影,⽩细胞与⾎⼩板持续低下,⾎氧降低,已经发展成危重症了。他去请教恩师邓铁涛教授给我开中药了。▲“⾮典”患者⼤⽩肺这天,吕⽟波院长、罗云坚副院长和黄慧玲副书记⼜在百忙之中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到病房来看望我和同期病倒的医护⼈员。领导们给我打⽓加油,亲切的眼神、暖⼼的话语,驱⾛了⾝⼼疲惫,振作精神,令我感动不已。2020年1⽉27⽇⼤年初三。疫情就是军令。急诊速度般的召集和准备,⼴东省中医院由26位壮⼠组成的“最美男团”出征武汉,16位“男丁格尔”中有5位急诊科的帅哥。凌晨。准备时间仓促,有点不放⼼,我发信息问那⼏位哥们“还缺什么吗”,结果⼀个⽐⼀个坚定地回复我:“齐了、准备好了”!春寒料峭的⼴州南站,欢送场⾯热烈、壮观,医院的旗帜迎风飘扬,队员们的⼝号铿锵有⼒。⼈群中,有短短3天转战3个岗位的凌传仁护长,有应急队长陈维⽣,有急诊专科护⼠彭苏池,有能⽂能护的王军飞,有急诊和ICU双重经验的徐少硕。短暂的送⾏时间,⽆法叮嘱太多,千⾔万语只化作牵挂与祝福:平安顺利!▲⼴东省中医院第⼆批援鄂医疗队在武汉集结出征队伍⾥有熟悉的⾯孔,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黄东晖主任,曾经的急诊科医⽣、当年的“抗⾮”⽼将。经历了“⾮出征队伍⾥有熟悉的⾯孔,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黄东晖主任,曾经的急诊科医⽣、当年的“抗⾮”⽼将。经历了“⾮典”洗礼的省中医⼈,积累了抗疫经验,拥有中西结合优势;在医院多年来重视学科建设的培植下,使他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有⾜够的实⼒挺⾝⽽出。2003年1⽉30⽇今天是个难以忘怀的⽇⼦。持续6天的⽔深⽕热之后,我终于退烧了,全⾝症状逐渐减轻,有点⼒⽓可以下床活动,配餐员阿姨送来⼀碗普通的⾁丝汤粉,味美⾹甜;阳台外,平时没怎么注意的的花园,此刻竟然是那么的花繁叶茂、错落有致;我可以在病房门⼝迎接来看望我的医院领导,病房⾥传出欢快的笑声。感恩中医,感恩医院。2020年1⽉30⽇后⽅:下午回医院开会,医院领导部署今后的疫情防控⼯作。前线:经过严格的防护技术和⼯作流程培训,勇⼠们已经进⼊隔离病区,开始诊治、护理患者了。今天收到“C哥”(陈维⽣)的短信,得知护理⼯作已经顺利开展;字⾥⾏间不⽆感慨:出来了更觉得医院的强⼤,经历过“⾮典”,我们有备⽽来;德叔向队员们反复强调⾃⾝防护,我们明⽩,只有做好防护才能更好地抗击疫情。定期的防护技术的培训和演练,我在这⽅⾯有优势,到武汉后还培训当地的医护⼈员呢! 末尾连续三句:“最主要的是我们都很好”这真是个振奋⼈⼼的信息,简单的话语透露着对抗疫⼯作和个⼈能⼒的⾃信。这份⾃信来源于多年来医院坚持⼈才培养,注重中青年⾻⼲和中西医结合综合型⼈才培养的累累硕果。⼆⽉2003年2⽉17⽇出院⼀周后,我提前上班了。2⽉中旬,⼴州地区进⼊了“⾮典”发病的⾼峰期,正是疫情严峻的时候。急诊科既要坚持⽇常的急诊⼯作,⼜要负责接诊疑似或确诊的⾮典患者,任务更加艰巨。医院领导担⼼我⼤病初愈,体⼒尚未恢复⽽⽀持不住;但,在病倒的时候是医院对我的关爱使我重新站起来,是医院培养了我,在这特殊的抗疫时期,我当义不容辞地回到战场上和战友们并肩作战,抵抗“⾮典”。▲2003年⼴东省中医院医护⼈员在进⾏极具传染风险的纤⽀镜操作刚上班,就接到上级部署,在急诊科腾出地⽅设置隔离区域。“⾮典”是新发现的传染病,⽆前⼈经验可借鉴,怎么布置和运作呢?⼴州中医药⼤学护理学院开设了《传染病护理学》这门课后,护理部安排我去当主讲⽼师,在锻炼了我的教学能⼒的同时,也促使我对传染病护理的相关知识温故知新,在这个节⾻眼上,查阅了⼤量⽂献、书籍、资料⽽成的备课笔记帮了⼤忙。在护理部和我的“私家宝典”指导下,对防护物资及消毒隔离物品的放置、进出隔离区流程的制订逐⼀落实,按照⼯作指引在隔离区内设⽴隔离房和疑似房,将确诊和疑似患者分开诊治和护理。针对病情特点先制订基本护理⽅案,在临床实践中“摸着⽯头过河”,不断探索合适的护理⽅案。⼀直到晚上9点多钟把隔离区域准备就绪后,我才下班。忙碌紧张的⼯作使我很多时候忘记了劳累,只有在厚厚的棉纱⼝罩使我觉得⽓喘,或者是⼀层楼的楼梯都要歇⼏次才能⾛完的时候,我才想起⾃⼰还是个在康复中的病号。我暗暗给重出江湖的⾃⼰加油:坚持就是胜利!2020年2⽉17⽇▲2020年2⽉17⽇⼴东省中医院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集结⼴州南站出征时隔三周,我⼜⼀次来到⼴州南站,医院第六批35名医疗队员,肩负着使命和重托,集结准备出征。这是⼀⽀年轻的队伍,四分之⼀的队员来⾃急诊科。其中的“90后”张晶是急诊队员⾥唯⼀的⼥⽣,她从医院组建应急队开始就主动请缨,渴望到科室、到医院、到国家需要的抗击疫情第⼀线去⼯作,明确表态“我将全⼒以赴,不顾⽣死!”何等的“⼱帼不让须眉”⽓概。第⼀批医院安排“全男团”上阵,落选后张晶再次向我表达了上前线的愿望。我记得,曾经好⼏次她有机会轮转到其它科室⼯作,但她都不为所动。她告诉我,“⾮典”肆虐的那⼀年,10岁的她随⽗亲参加单位组织学习抗⾮英雄叶欣护⼠长事迹报告会,⽗亲给她讲述叶欣护⼠长的事迹,告诉她这种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此,她就⽴志要向叶欣护⼠长学习,学习她不顾个⼈安危、全⼼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还有许许多多⾝边抗⾮英雄事迹的影响,使她备受感动和⿎舞,这就是她热爱急诊科护理⼯作的原因之⼀。列车马上要开动了,我在15号车厢门⼝和⼩伙伴们击掌告别。隔着的车窗,望着那⼀双双熟悉⽽⼜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有站台上正在向他们挥⼿的领导们,我仿佛⼜看到了抗⾮岁⽉的⾃⼰和战友们,当年的我们和他们现在的年龄相仿,肩负的重任⼀致,在医院领导临危不惧、果敢决断的指挥下,从毫⽆防备、被SARS袭击到主动出击,向SARS宣战,依靠集体的⼒量和智慧,最终战胜疫魔,历经坎坷探索出来的经验技术和⽤⽣命铸就的叶欣精神,正⿎舞着这群可爱可敬的年轻⼈踏上征途,奔赴雷神⼭,开辟新战场,迎接新挑战。三⽉2003年3⽉▲2003年⼴东省中医院医护⼈员为明确辨证治疗,冒着感染危险为病⼈⾏⾆诊观察阳春三⽉,本该是莺歌燕舞、花红叶绿的季节,但今年的三⽉却是苦涩的。在“⾮典”疫魔的肆虐下,隔离区内总是“满床”,病⼈多且病情重:有的患者是⾃⼰⾛进急诊科⼤厅就诊的,次⽇就病情剧变要转⼊ICU;护⼠下夜班前把患者送到病房住院,等休息回来想追踪⼀下病情,得到的回答是已经去世;更有甚者,今天胸⽚⽆异常,24⼩时后复查,双肺已经是⽩茫茫⼀⽚。尤其沉重的是, 有段时间每天都有同事在救治病⼈时倒下了,有时⼀天还不⽌⼀个,包括科室的刘涛主任和李际强医⽣,还有当初我住院时照顾过我的⼀些医⽣、护⼠,他们往往都坚持到下班后甚⾄是凌晨两三点下班后才到急诊科隔离区就诊。仅仅是⼀个⽉,我们⾓⾊互换,他们⼜成了我的病⼈,这种遭遇想起来都觉得⼼酸。▲2003年,⼴东省中医院医护⼈员进⼊隔离病房前,互相帮助穿隔离⾐。更让我感到苦不堪⾔的是,我的⽼上级叶欣护⼠长在这万物苏醒的春天,因抢救重症“⾮典”患者不幸染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曾在她领导下⼯作过的姐妹们抱头痛哭。和叶护⼠长⼀起⼯作的⽇⼦像放电影⼀样地⼀幕⼀幕地回放,回想起叶护⼠长对⼯作的⼀丝不苟、认真负责,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使我们茁壮成长,对病⼈和同事⽆微不⾄的关怀和照顾,我禁不住泪如泉涌。擦⼲眼泪,继续完成叶护⼠长未竟的事业。原本充满朝⽓和欢乐的急诊科变得沉默了。我不禁为科室的医护⼈员尤其是⼀⼤帮年轻护⼠的⼼理承受⼒产⽣了忧虑:他们还是在⽗母⾝边撒娇、享福的年龄,选择了护⼠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挑起⽐同龄⼈更重的责任,眼看着⾝边的同事病倒,他们会犹豫、惧怕吗?有的护⼠寄宿在亲戚家,随着疫情的发展,亲戚不让回家住了,他们会退缩吗?隔着厚厚的⼝罩、护⽬镜,从那唯⼀可以看到的⼀双双明亮有神的眼睛,我感受到我的战友们并没有在沉默中消沉,⾯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巨⼤的压⼒,没有⼈退缩,没有⼈抱怨;⼤家恪尽职守,知难⽽上,在空前团结的氛围中,⼀直坚持奋战在“抗⾮”最前线。2020年3⽉急诊科⼤科主任丁邦晗和曾靖、王进忠医⽣相继驰援武汉前线。武汉前线捷报频传:雷神⼭医院C6病区开科后收治的患者相继出院,均为中西医结合或纯中医治疗;武汉⽅舱医院休舱;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由⼴东省中医院医疗队负责接管的病区清空,圆满完成国家赋予的阶段性任务……这都离不开护理团队的⾟劳付出。▲急诊科护⼠彭苏池在隔离病房内为新冠患者⾏刮痧治疗⼴东省中医院派出的医疗队共有54名护⼠,其中急诊科护理团队共派出了15⼈。在武汉的隔离病区⾥,除了常规的护理⼯作和照顾患者的饮⾷起居,对于患者出现的焦虑、不安甚⾄恐慌等不良情绪进⾏⼼理护理,介绍药膳煲汤⽅法,帮助患者康复。不难发现,急诊科的护⼠除了⼼肺复苏、⽌⾎包扎,还能运⽤中医特⾊疗法为患者缓解症状,对患者进⾏情志调养,运⽤⽿⽳贴压法、刮痧、热熨疗法等特⾊疗法,在隔离病区“圈粉”,展现了他们能西会中的综合能⼒。后⽅的我们继续⽇常防控⼯作,急诊⼈在不同的阵地,肩负着同样的使命,履⾏着同样的职责。除了医⽣护⼠,负压救护车也成为了新冠疫情防控的“主⼒军”之⼀。除了常规的运送标本到核酸实验室检测、转运疑似患者到隔离病区,按照⼴州市卫健委的⼯作要求,从除⼣开始,⼴州市120 急救医疗指挥中⼼在全市急救⽹络医院中安排了15家医院实施全天候值班,以专门承担到市内不同医院转诊核酸阳性患者到定点收治医院的任务,我院是其中之⼀;进⼊三⽉,随着国外疫情的严峻复杂,⼊境⼈数剧增,“外防输⼊”成为防控⼯作重点,⼀⽅⾯增派⼈员和车辆到⽩云机场值班外,另⼀⽅⾯安排了熟悉院前急救⼯作的转运中⼼护长,到机场防控指挥部参与负压救护车应急调派⼯作。风驰电掣的救护车,承载着患者的希望,也承载着医护⼈员救死扶伤的初⼼。四⽉2003年4⽉驶过⼆、三⽉的惊涛骇浪,经历了黎明前的⿊暗,我们迎来了曙光初露的四⽉。根据上级的⼯作部署,“发热门诊”诞⽣了。从接到任务到开张,仅⽤了不到⼀天的时间。通过这次筹建⼯作,再次印证了医院的管理理念和速度、团结协作的医院精神。2020年4⽉发热门诊的护⼠们依然像17年前那样,严阵以待,继续全副武装,按要求接诊每⼀位发热患者……炎热的天⽓、厚重的“盔甲”,常常使他们汗流浃背,但丝毫没有减少对患者的护理措施,唇⼲⾆燥也未能阻⽌他们与患者的对话和交流。▲2020年 4⽉20⽇,⼴东省中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88名队员全部平安回家医院以隆重的仪式,欢迎前线的勇⼠凯旋。亲历“⾮典”、新冠战“疫”,我深深地感受到,“患者⾄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牺牲奉献”的“叶欣精神”扎根于职⼯⼼中,造就了⼀⽀⽆论何时何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思想技术过硬的队伍,勇往直前,攻克难关,终将到达胜利的彼岸。执⾏编辑:何明坤审核校对:卢悦明责任编辑:宋莉萍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688879571a18011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