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出版自由》,谈谈你对意见自由和自我修正观点的认识

选读《出版自由》,谈谈你对意见自由和自我修正观点的认识


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nokia手机最新款)

选读《出版自由》,谈谈你对意见自由和自我修正观点的认识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长期以来,国内新闻传播学术界对于约翰?弥尔顿(John Mi1ton,1608-l674)和他的

《阿留帕几底卡》(Areopagitica,1644)抱有一种定见,这种定见可以概括为“弥尔顿影

响”。包括如下几个层次:1、《阿留帕几底卡》是新闻传播思想史上的开山之作,开启了

表达自由传统。2、弥尔顿所表达的“观点的自由市场”观念具有恒久的思想价值。3、《阿

留帕几底卡》在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均起到巨大作用,并转化为《人权法案》和《人权

宣言》。4、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Mil1)受此影响写下了《论自由》(0

nLiberty,1859),此书与《阿留帕几底卡》并称为自由至上主义传统的两座里程碑。其实,

这种判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成分。一则见木不见林,忽略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潮以及

英国独特的自由传统。二则倒果为因,所谓“观点的自由市场”乃是后世人为阐释的结果。

三则扑风捉影,夸大了《阿留帕几底卡》在两次革命中的影响。四则移花接木,将弥尔顿

与密尔直接联系,高张了现代自由至上主义,却抹杀了古老的共和主义遗产。

在思想史领域,一直有两种阐释存在,其一是“去语境化”(decontextaulisation)的

阐释,也就是“哲学地阐释思想”;另一种是“高度语境化”(hypercontextaulisation)

的阐释,也就是“历史地阐释思想”。前者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利用一切思想资源

支持阐释者自身的观点,起决定作用的是阐释者所处的历史语境,旨在解决的也是阐释者

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由于功利性使然,容易神化圣化阐释对象,掩盖差异和矛盾,附加过

多的意义和价值。而后者追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试图在历史中解释历史,起决定作

用的是阐释对象所处的历史语境,旨在探究的也是阐释对象在具体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和

所采取的对策。由于过于追求历史客观性,反而容易迷失在史料的丛林,有放大差异和矛

盾的倾向,失之于碎片化和庞杂化。客观而言,合理的解决之道应该是二者的结合,以限

度意识对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惟其如此,才可以既避免过度阐释的危险、又防止食古不

化的弊端。

在这个意义上,学界耳熟能详、却又一笔带过的“弥尔顿影响”,一直过于依赖“去

语境化”的阐释,简化了思想体系内部的矛盾。所以,补上“高度语境化”的一翼实属必

要。

中国语境下的弥尔顿

在我国,对弥尔顿的译介一直相当积极,比如早在解放前就有《失乐园》(Paadise Lost)

的译本,5060年代不仅翻译了弥尔顿的大量文学作品,商务印书馆还陆续译介了弥尔顿的

著名政论,1958年出版了《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下,这个译

本的末尾加译了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弥尔顿”辞条,为中国读者理解此书定下了基调。在

该辞条中,作者简单地将弥尔顿的矛盾之处归纳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性”,也没有

提及弥尔顿在克伦威尔政府中担任首席出版检察官的事实。这种解释避讳了弥尔顿“黑暗

的另一面”,无形中也阻碍了对弥尔顿思想的深入挖掘。受左倾思潮影响,我们对弥尔顿

的闸释遵循着恩格斯(F、Engels)的评价一“第一个为弑君作辩护的人”:以及别林斯基

(Belinsky)的思路敢于反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简言之,就是强调弥尔顿的“革命家”

身份。

步入新时期之后,大量的西方著作涌入中国。这其中,有三本西方著作极大地影响了

学术界对弥尔顿的阐释。

第一本是美国传播学经典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Press,1956),

此书于1980年出版中译本,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西方新闻传播学著作。威尔伯?施拉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5744956a266511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