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6日发(作者:笔记本3000左右性价比高的)
浅析“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出现曲折的原因
张娟 娟 郭 文俊
(安 阳 师范学院人 文管 理学院 河南 安 阳
455000
)
摘要: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阶段,介于两次“历
史性飞跃”之间。期间发生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重大错误,影响“第二次结合”的进程的因素非常复杂和深刻。 “第
二次结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奠定了基础,分析这个阶段遭遇曲折的原因,对我们新世纪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次结合” 曲折 原因
毛泽东同志在
1956
年提出了“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从这时起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有了新的开始, 然而这次探
索走了大的弯路,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大失误。
一个久经考验、 富于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大党 , 一个在 建 国 后
29
年中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 强调实事求是、 解放思
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己任的大党,为什么在建国后
29
年中
却未实现第二次飞跃? 其中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期间一些重大失
误的发生也是有着深刻历史原因的。
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重大因素。 其中中苏两党的论战 “ 从实质上
说,是一场控制反控制的斗争,但又是一意识形态大论战的特殊形
态出现的重大事件。 它对中苏关系以至中国国内政局的发展,都产
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①
中苏论战过程中独立自主原则被异
化,论战使纠“左”的努力成为枉然,论战也使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探索走上歧途,严重阻碍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
合”的进程。 中苏论战对于“第二次结合”的直接影响,就是一定程
度 上促使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 盾 认 识 的 动
摇,推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的迅速发展。
国际环境的压力给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紧迫
感和危机感,促使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的社会心理形成。 当时中国经
济文化还相当落后的客观现实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屡遭欺凌的屈辱
历史
,
又使毛泽东和党中央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而要改变
中国落后状况,就必须采取跃进的步伐,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超过资
本主义国家并逐步摆脱苏联的控制。 这种政治心理的形成是“大跃
进”发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也直接影响了“第二次结合”的进程。
一、国际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
二战之后形成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
资本主义阵营及其关系的发展, 是影响国际社会发展走向的最大
的、最复杂的因素,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面临
首要的复杂的国际因素。 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虽
然改变了战争与革命时期那种全面的军事对抗, 但逐渐演变成意
识形态的冷战与对抗,并伴随着军事对立、经济遏制, 形成了后人
所说的冷战特点。 这种时代主题变化的异常诡秘和难以把握,使得
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及判断出现了反复 ,
甚至失误,做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和“准备早打、大打、
打核战争”的错误判断和部署。 由于对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判断
出现了失误,国内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就脱离了实际情况 , 从而影
响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正常进行, 并最终导致
了“第二次结合”过程的艰难和曲折,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
的挫折。
两大阵营的对抗时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对立 ,
尤其是经济上的分离和对立,对社会主义阵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禁运,人为地把社会主
义国家排除在世界经济体系之外, 使社会主义国家难以分享人类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积极成果, 大大地延缓了社会主义国家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 其次,为冲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
运,社会主义国家被迫建立起与世界经济市场相分离的“社会主义
市场”,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普遍较低,“社会主义市场”
存在先天不足。 与世界市场的分离,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
认识在一个较长时期与经济发展规律是相悖的, 最终导致对社会
主义及其改革认识的滞延。
国际关系演变的重大事件, 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重大事
件。 中苏国家利益冲突与意识形态分歧是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二、政党地位的转变对“第二结合”的负面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变得更
为复杂与艰巨。 首先,政党地位的转变使得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发
生了与第一次结合时明显的变化, 过去那种为了同一个目标和面
对同一个敌人而结成的“彼此不分”的“鱼水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
化。 党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成为官民关系和行政相对方的关
系, 客观上容易产生某种隔阂和分离。 执政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
中,又容易滋长和膨胀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等倾向 , 从而慢慢地与
人民群众发生一些脱离。 相对于第一次结合时,政党地位及党群关
系的这种改变, 使得党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过程中,不容易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不容易了解到最真
实、最全面的情况,甚至由于扭曲的政绩观和行政命令风 , 反而容
易得到一些虚假的情况和信息, 进而对国情和形势做出不准确或
错误的判断。 在第二次结合过程中,多次出现严重的不实事求是现
象,从“大跃进”到“反右扩大化”,再到“文化大革命”,脱离实际、脱
离群众的现象十分严重。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
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 但由于第一次结合的相关做法仍然在起
作用,革命时期的一些经验依然有着广泛影响,当进入全面建设时
就使得其执政方式、 理念等还不能及时适应新情况、 新问题的需
要,甚至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革命党人的理念、方式和手段去完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苏两国由结盟到分裂、冲突,既是当时 期,面对新阶段的新任务,中国共产党人还不能及时转换角色 , 这
-116-
成执政党的任务,这样就有可能使党的一些政策和做法,甚至包括
理论观点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使得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的一些期
盼和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的一些合理需求不能得到及时、 合理
的满足, 进而影响到执政党的威信和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 说服
思政探讨
社
会
线、方针和政策,人民群众和党的领导集体依然坚信不移 , 或者有
了不同的认识但由于民主制度不健全,缺乏民主沟通,那么这种狂
热的信任与崇拜就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健康的影响因
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由于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
题而出现过的一些严重偏差,对中国共产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对封建主义
特别是对封建土地制度和豪绅恶霸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
在反封建斗争中养成了优良的民主传统; 但是长期封建专制主义
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不是很容易就能够肃清的。 种种历史原因
又使得中国共产党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加以
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制度、法律,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权
威。 这就提供了一种条件,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
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 这样就使党和国家难与防止和制
止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错误的发生和发展。
影响“第二次结合”进程的因素尽管非常的复杂 , 究其本质原
因,主要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 从更深层面分析,则在于未
能根据时代的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次结合”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 其中
遭受挫折的教训堪称深刻,而取得的经验也弥足珍贵,这些经验教
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奠定了基础, 而对这些经验
教训的研究对我们新世纪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指导意
义。
力。
三、对革命经验的固守和阶级斗争思维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初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
系》中已经提出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方法,即敌我矛盾分清敌
我,人民内部矛盾分清是非。 并且中共八大已明确提出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是国家生活的主题。 然而受到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
的影响,党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
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我国当前的主
要矛盾”,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有关,中国共产党在执 政
后迟迟未能实现革命党向执政党的真正转型, 没有完成从革命思
维到建设思维的转变。 反而过于固守革命经验,执着于阶级斗争思
维。 过去革命战争积累下来的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使人们在观察
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新矛盾时容易去沿用和照搬, 因而把
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仍然看作占主要地位的阶级斗争, 并运
用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来解决, 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
重扩大化。 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和教条化 ,
反而显得“有理有据”。 这就造成把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某些具体
制度和具体政策当做社会主义本质来坚持, 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
迷误当成对马列注意的所谓的继承和发展, 把党内不同意见的正
参考文献:
[1]
张乾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研究
常争论当做两条路线的斗争,甚至直接说成是阶级斗争。 对这种迷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
8.
误持怀疑态度者则难以理直气壮的反对。
[2]
沙健孙:毛泽东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
四、党内民主的缺失与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影响
“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出现的一些失误 , 本来是可以通过发扬
合”的思想
[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
:
7.
[3]
王让新,邓淑华: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特
注释:
①
李捷:《中苏论战与中苏关系》,《东欧中亚研究》
1999
年第
【基金项目】此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
理 论 学 科 ) 研究项目阶段 性 研究成果 , 项 目 编 号 :
2012-MGH-
民主、总结经验教训,去及时发现并加以克服的。 党也确实发现并
殊性、长期性和历史经验
[J].
求实,
2010
:
4.
纠正了一些错误(如“大跃进中的许多偏差),但是阶级斗争扩大化
的错误却在继续发展,并最终演变成“文化大革命” 这样的全局性
的严重错误。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
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
发现并纠正错误。 本来,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是毛泽东亲
手培育起来并身体力行的优良制度、优良传统。 然而,在中共面临
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为需要特别 谨 慎 的 时
候,毛泽东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 , 主观主义和
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 无产阶级领袖是
人不是神,他们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活动的,也受到社会历史条
件的局限。 如果无产阶级领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进程
的把握缺乏现实的充分根据, 在此基础上形成超越历史条件的路
5
期。
013
。
作者简介:张娟娟(
1982-
),女,河南安阳人,硕士。 工作单位
:
安阳师范学院, 人文管理学院, 讲师, 研究方向为哲学; 郭文俊
(
1972-
),男,河南林州人,硕士。 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
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117-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956270a254367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