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苹果官网电话人工客服)
六场坠机悲剧改写20世纪航空史
作者:暂无
来源:《华声·观察》 2019年第4期
近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37MAX8客机坠毁事故所引发的风波持续震荡。不要小看
坠机事件的后果,它曾浇灭掉一家航空巨头的热情,终结过一个国家的航空雄心,一度打碎了人类
超音速出行的梦想……
被坠机终结的英国航空雄心
1949年,英国率先研制出人类航空史上第一款喷气式客机“彗星”。这种革命性的客机一
经问世立即大受欢迎。
“彗星”的飞行高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2万米高空,乘客们可以通过舷窗鸟瞰地面风景。
如此时髦的飞行体验,立即将简陋嘈杂的螺旋桨客机比了下去,搭乘“彗星”成为让世人羡慕的
奢华经历。从1952年“彗星”正式服役时开始,短短数月间,英国从伦敦飞往世界各地的航线就
纷纷出现它的身影。一时间,英国成为全球客机的领导者。
可惜英国在这个宝座上并没有坐多久。1953年5月2日,一架“彗星”客机从印度德里起
飞后不久即坠毁,造成43人死亡。悲剧接连而至,1954年1月10日,一架“彗星”客机从意大
利罗马起飞后不久,与地面失去联系。目击者称,客机在空中发生爆炸。机上29名乘客和6名机
组人员全部遇难。
英国赶紧下令所有“彗星”停飞并进行调查。但技术人员始终没找出确切的事故原因。英
国决定继续运营“彗星”客机。不到三个月,悲剧再次上演。1954年4月8日,一架“彗星”客
机在意大利空中解体,机上14名乘客和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英国这才对“彗星”展开全面调查。原来,“彗星”为减轻机体重量,大幅削减外壳厚度,同
时为在万米高空飞行,还采用了增压舱技术。由于缺乏经验,当时没人认识到这些设计会让“彗
星”的传统矩形舷窗周围容易出现金属疲劳,最终导致机体破裂。此后各国客机纷纷改用圆角形
的舷窗设计。
但对于英国而言,这样的改进为时已晚。接连三次坠机事故严重伤害了“彗星”的声誉,尽
管1958年改进后的“彗星”抢在美国波音707之前实现跨大西洋航班运营,但仍未能扭转颓势,
属于英国航空的辉煌时代一去不返。
“超音速白天鹅”最后的“哀鸣”
半个世纪前,人们把目光投向超音速商业飞行。英国和法国率先提出建造超音速客机的计划,
它能装载100人、以两倍音速跨大西洋飞行。1963年,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将这款客机命名为
“协和”号。
几乎在同一时间,苏联也提出了类似的超音速客机计划。该项目由著名的图波列夫设计局负
责,代号“图-144”。1968年12月31日,“图-144”首飞成功,成为全球第一种超音速客机。
三个月后的1969年3月2日,“协和号001”也在法国图卢兹首飞成功。作为展示国力和
社会体制优越性的标志,“协和”号与“图-144”此后频繁在各国展示飞行。1973年6月,激动
人心的时刻来临了,两种超音速客机齐聚巴黎航展,它们如同一对体态优美的白天鹅,将在航展上
比翼齐飞。
6月3日上午,“协和”号率先起飞。经过十几分钟的精彩表演后,“协和”号在现场数十
万观众的掌声中缓缓降落。随后上场的“图-144”显然需要做出更精彩的飞行动作,才能彻底赢
得观众的心。它起飞后先贴近跑道、垂下机头、放下起落架,以着陆姿态超低空通场,展示其良
好的低空操纵性能;随后4台发动机开足马力快速爬升,意图炫耀其强大的空中动力。然而意外
就在此时发生了——飞机突然失控,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将左侧机翼撕断,随后飞机坠落在距离机
场5公里外的乡村,6名机组成员和地面8名平民遇难。
“图-144”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坠毁严重伤害了它的信誉。直到1977年11月,它才开始执行
从莫斯科到阿拉木图的飞行航线。但随后而来的是恶评如潮的乘坐体验。英国广播公司称,“图
-144”的乘客投诉最多的是“飞行时震耳欲聋的噪音,即便是相邻的乘客也听不到彼此的交谈”。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1978年5月23日,一架升级版的“图-144D”在试飞时坠毁,两名工
程师牺牲。如此糟糕的安全记录,使得苏联被迫叫停“图-144”的客运服务。至此,“图-144”
总共只执行过55个客运航班,运送3284名旅客就草草收场。
相比悲剧的“图-144”,“协和”号在2000年之前保持着安全无事故的良好记录。但一场
坠机事故改变了一切。2000年7月25日,一架“协和”号客机在法国戴高乐机场拖着长长的火
焰强行起飞,但随即在空中解体,机上109人遇难。事后调查显示,起飞时“协和”号轮胎爆炸产
生的碎片碰到油箱引发大火是事故主因。此后搭乘“协和”号的旅客骤减,再加上油价上涨等因
素,2003年,“协和”号退出现役,人类超音速商业飞行时代就此暂告终结。
被坠机浇灭的航空巨头热情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全球头号军火巨头,它研制的各种先进军机让全球为之瞩目。上
世纪70年代洛克希德公司(洛·马公司的前身)推出L-1011“三星”式宽体客机时,曾信心满满
地认为可以凭借从军机上移植的先进技术,轻松压倒竞争对手道格拉斯公司的DC-10。然而它刚
交付使用8个月,一场空难不期而遇。
1972年12月29日深夜,美国东方航空公司401号航班(使用刚交付的“三星”式客机)正
在空中排队等候降落在迈阿密机场。
晚上11时34分,地面塔台收到401号航班的通报:“看来我们还得绕一圈,前起落架指示灯
没有亮。”通常这意味着未能成功放下并锁定前起落架。
机长在研究起落架指示灯为何不亮时,将操纵杆设置为“自动驾驶”模式。但没人知道的是,
这种先进技术有个致命的缺陷——只需要稍微一碰操纵杆,就会解除“自动驾驶”模式。在机舱
人员忙着研究起落架故障时,有人无意识地碰到了操纵杆,现在客机已经脱离自动驾驶,正在缓慢
地下降高度。
几分钟后,终于有地面调度人员注意到401号航班的飞行高度已经掉落到不足900英尺,并
发出紧急呼叫。机长在最后时刻似乎已注意到高度问题,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将飞机拉起,飞机就
一头撞进附近的沼泽地并燃起大火。幸运的是,这次事故发生时,飞机的高度不高,再加上救援力
量及时抵达,虽然有101人遇难,但仍有75人得以生还。
作为“宽体式喷气客机的第一次坠毁事故”,此事的后续调查让洛克希德公司焦头烂额,民
众对其先进技术的可靠性也提出怀疑——起落架指示灯“不亮”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灯坏掉了。
此后洛克希德公司为向日本兜售“三星”式客机而行贿的丑闻曝光,更导致大量订单流失。最终
亏损严重的“三星”式客机生产提前结束,洛克希德公司进入民机市场的努力也就此告终。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9年3月15日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0437575a175667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