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下的宇航员

倒下的宇航员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上门维修电脑哪个平台比较好)

倒下的宇航员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遥远的月球表面放置着一件人造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名叫

《倒下的宇航员》,是一座8.5厘米高的铝制雕塑,表现一位穿着宇航服的宇航

员,以纪念在探索太空旅程中牺牲的宇航员。1971年7月,《倒下的宇航员》

被“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大卫·斯科特和詹姆斯·艾尔文放在了月球哈德雷

山上,旁边还有一块刻着十四位在航天飞行或训练过程中牺牲的美国和苏联的宇

航员的名字的纪念牌。

月球上唯一的一件艺术品——小雕塑《倒下的宇航员》

“如果我们死了,我们想让人们接受这一事实。我们所进行的是一个冒险的事业,

我们希望,如果我们发生了意外,这一计划将不会因此而延误。”

——阿波罗1号地面试验事故中丧生的宇航员格里索姆

融汇了现代尖端科技的载人航天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充满风险与挑战的事业。无

论计划有多么好,太空飞行永远是极其危险的活动。据官方统计,迄今为止共有

22名宇航员在载人航天事故中牺牲,另外还有由于飞机飞行事故死亡的宇航员

18名,包括众所周知的地球上第一位宇航员、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驱尤里·加加

林,就是在一次飞机飞行训练时发生事故遇难的。

---------------------------------------------------------------------

世界载人飞船历史上的几起重大事故

1.邦达连科在训练中舱内起火遇难

1961年3月23日,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在充满纯氧

的舱室里进行紧张的训练,休息时,他用酒精棉球擦完身上固定过传感器的部位

后,随手将它扔到了一块电极板上,结果舱内燃起大火,他被严重烧伤,10个

小时后死亡,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2.

阿波罗”4A飞船地面试验起火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4号发射阵地上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

合模拟飞行试验。乘坐有3名宇航员的“阿波罗”4A飞船对接在土星1B运载火

箭上。3名宇航员是:曾参加过水星4号亚轨道飞行、双子星座3号飞行且经验

非常丰富的卜格里索姆上校,曾参加过双子星座4号飞行并是美国第一个到太空

行走的怀特中校,还有一名是准备第一次上天飞行的查非少校。

试验按照程序进行。当进行到最后倒计时时,突然程序中断,飞船指令舱起火。

从指挥室里的通信电话中,听到舱内的宇航员大喊:“着火了!”接着又听到“快

放我们出去!”的喊声。然而,还未来得及打开舱门,在短短的几十秒内,3名

宇航员就被烧死在舱内。

后来查明,这次起火原因是飞船导线短路,电火花引燃了舱内塑料制品。这场火

灾造成了飞船地面试验时死亡3人的特大事故,给后人很多启发。后来的“阿波

罗”飞船舱内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如重新研制舱内材料,逃逸救生系统做了

进一步完善,增加了防火措施。

格里索姆1965年在执行双子星座3号飞行任务后曾说过:“即使我死了,我们

仍需要人们接受它„„征服太空是有价值的冒险事业。”格里索姆将他的宝贵生

命献给了航天事业。1971年8月2日,“阿波罗”15号登月时,美国宇航员将

他们3人的骨灰撒在月面上。格里索姆等人生前未能登上月球,死后终于进入了

“月宫”。

3.联盟1号飞船返回时科马罗夫遇难

1967年4月,前苏联拟用新研制的联盟号飞船进行计划中的登月飞行交会对接

模拟试验,安排联盟1号、联盟2号分别于4月23日、4月24日发射,然后于

4月25――26日在地球轨道上交会对接,并实现空间转移。4月23日凌晨3时

35分,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在一片欢呼声中,从

拜科努尔发射场准时发射升空。

飞行到第2圈时,科马罗夫发现飞船出现故障,左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没有打开,

电源供电不足,无线电短波发射机没有工作。姿态稳定系统也受影响,飞船处于

不规则运行之中。飞到13圈时,虽然飞船恢复了同地面飞控中心的通信联络,

但故障仍未消失,姿态仍不稳定。经过慎重研究,飞控中心向科马罗夫发出返回

命令。在第19圈时,科马罗夫手动控制返回,使飞船进入了返回轨道。当飞船

按返回轨道降落至离地面10公里高度,飞船的主降落伞没有打开。

1967年4月24日6时24分,飞船带着一团火光,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

地面,降落于乌拉尔地区奥尔斯克以东65公里处,并发出几声猛烈的爆炸声。

科马罗夫当场被摔死。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飞船残骸还在燃烧。

鉴于这次事故的教训,苏联不得不对飞船重新进行审查,并取消了登月飞行计划。

经过1年多的改进,才于1968年10月再次发射不载人的联盟2号。

科马罗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苏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骨灰放在克里姆林

宫城墙下。

4、“联盟”11号飞船返回时空气泄漏

1971年6月6日,“联盟”11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载着肩负首

批进入“礼炮”1号空间站重任的3名宇航员,朝空间站飞去。这3名宇航员是

乔治·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维克多·帕查耶夫。飞船经

变轨飞行后,在距空间站100米的地方开始交会对接,并获得成功,3名宇航员

打开舱门进入了空间站。

6月29日下午9时,3名宇航员离开“礼炮”1号返回。但3人都未穿航天服。

飞船离开空间站后飞行了4个多小时,并保持着同地面上的联系。6月30日1

时35分,飞船按程序启动制动火箭。在再入大气层前,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

但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密封性能被破坏,返

回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宇航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

死亡。

尽管返回程序都是正常的,返回舱也在降落伞减速下,安然着陆。但当人们打开

舱门时,看到的却是已经遇难的3名宇航员的尸体。

这次事故的原因是飞船设计不合理,座舱拥挤,只有脱掉臃肿的航天服才能坐下。

5.“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爆炸

1986年1月28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场上,挂满了冰凌的“挑战者”

号航天飞机迎着凛冽的寒风,矗立在当年发射过“阿波罗”登月飞船的39号发

射阵地上。在航天飞机的机舱里,共有7名宇航员。他们是指令长弗朗西斯、驾

驶员迈克尔、飞行任务专家鬼冢、朱迪斯和罗纳德。另外,还有两名乘员组的乘

员,但他们不是专职的宇航员,一位是格里高利,另一位是克里斯塔。格里高利

曾是专门从事卫星设计的空军工程师,克里斯塔小姐则是新罕布尔什州康科德中

学从事教学工作的普通公民,按计划她将在太空向美国几百万中学生讲授两节太

空课。

在离发射现场6.4km的看台上,聚集了1000多名观众,其中有19名中学生代表,

他们既是来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又是来欢送他们心爱的老师。

上午11时38分,随着倒计数的结束,运载火箭的主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声,火箭背负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宛如一条火龙一般腾空而起,直上云天。

可是,不幸突然发生,发射后第73秒高度上升至16600米时,航天飞机突然闪

出一团亮光,外挂燃料箱凌空爆炸,航天飞机被炸得粉碎,与地面的通讯猝然中

断,监控中心屏幕上的数据陡然全部消失。

“挑战者”机毁人亡,使全世界为之震惊,联合国安理会立即中止了正在举行的

会议,为“挑战者”号致哀;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正在召开的欧洲议会也立即停

了下来,为蒙难的宇航员默哀;许多国家的电视台都中断了正常的节目,改播“挑

战者”号爆炸的消息„„

故事原因:发射时气温过低,发射台上已经结冰,造成固定右副燃料舱的O形环

硬化,失效。

6.“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时空中解体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准

备返回地球。机组共有7名宇航员,他们是指令长赫斯本德、飞行员麦库尔、有

效载荷指令安德森、有效载荷专家拉蒙,以及任务专家乔拉、布朗、克拉克。

事故征兆最早出现在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时53分,航天飞机左机翼上的温度感

应器失灵了,5分钟后左侧主起落架上的轮胎气压表也不再显示数据。美国宇航

局休斯敦地面控制中心官员向航天飞机紧急喊话:“‘哥伦比亚’,这是休斯敦,

我们看到了你们的轮胎气压信息,但没有记录下最新的数据。”“哥伦比亚”号

机长哈斯本德似乎平静地回答说:“罗杰,嗯、噢。”几秒钟后,所有的通讯联

络中断,控制中心一下子陷入骇人的寂静。9时,轰隆隆的巨响从天际传来,得

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等地的居民听到爆炸声。“哥伦比亚”号的碎块,划出

道道白烟,这是人类航天史上又一起灾难!

事故原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原因,是一块在航天飞机外储箱的绝缘泡棉

于升空时脱落,泡棉残骸以相对时速872公里之速度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之强

化碳-碳结构,导致帮助航天飞机返航时隔绝高温的隔热系统受损。

---------------------------------------------------------------------

思考:我们真的需要将人送上太空吗?

自从有了航天探索,有关载人还是装载机器人上太空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面对

如此严酷的航天飞行环境,极大的飞行风险,复杂的宇航员保障系统以及昂贵的

宇航员培养,我们真的需要将人送上太空吗?而且当今机器人制造技术日趋完

善,无人驾驶飞机已投入使用,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是否应该用机器人代

替人类的宇航员呢?

实际上,根据世界各国载人航天的实践证明,任何自动化系统都无法替代人的作

用。人的眼、耳、鼻、脑、手对飞船内外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处理具

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随机应变能力。人和自动化系统结合后,能发挥更大的效能。

尽管进入太空风险多多,但载人飞行是探索太空的需要,人类只有进入太空,才

能对太空进行真正的了解。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5492596a262660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