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oppoa9配置)
米格-25“狐蝠”(Mig-25 Foxbat)
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制部署的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在冷战时期曾出口过叙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国家,至今仍活跃在这些国家的空军。
米格-25的研制主要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研发中的XB-70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这种侦察机的最高速度同样达到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只有米格-25可以轻松的尾随在SR-71的后面随时监视其航向,并在其有不轨举动时提出警告。
米格-25在装备苏军初期由于其极高的性能参数,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关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测苏联的军用航空制造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直到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美日的技术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运到东京以北100
多公里的百里空军基地,经过彻底的检查,该机70%的部件是不锈钢,虽然极限速度很高,但是技术性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从整体性能上说仅仅相当于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和美国当时正在研制的F-15“鹰”和F-16“战隼”战斗机更是相距甚远。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联工程师能用相对落后的技术生产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战机,某些设计理念至今仍为世人推崇。米格25在其服役期间击落过各类战机,甚至有消息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米格25曾击落过美军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
米格-27
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B,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称米格-27以后的各型就有910多架。 该机外观上与米格-23相似,但是机头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改为对地光电装置,机头变小并下倾,增大背脊面积,重要部位增加了装甲。由于对地攻击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米格-27换装了简化的进气口和喷口。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与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米格-27采用一台图曼斯基R-29-3000发动机,推力11500千克。固定武器为一门23毫米机炮,外挂载重量4吨。 正式命名的米格-27于1973年开始生产,固定式进气道,改进设备,可在能见度差的条件下攻击地面活动目标。改装1门30毫米机炮,机载电子设备作了改进,1973~1977年共生产560架。米格-27的主要改进型号有:米格-27K、米格-27M、米格-27D和米格-27MD。 米格-27K是1975年研制的改进型,主要改装先进机载设备、机载火控系统和改挂先进武器。可使用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炸弹及X-25M反雷达导弹,以及混凝土穿甲弹。1977~1982年共生产200架。 米格-27M是在K型的简化版本,有一定改进,座舱内装了电视屏幕显示器。1978~1983年间生产150架。 米格-27D是将早期型的机体加装上M型的机载设备,共改装了500架,可执行侦察任务。 米格-27MD是M型的出口型,设备简化,1982年开始生产
米格-29“支点”
第一架米格-29原型机在1977年10月首飞,飞机所有技术验证阶段共用了14架进行测试,1980年5月,飞机通过国家验收认证开始量产。西方社会和北约给了它一个绰号“支点”。它的良好的机动性能赢得了大量的赞誉。它爬升速度快,加速度大,探测距离远,并且需要的地面维护工作都比较简单。
翼展:11.36米 机长:17.32米 高度:4.73米
载油量:4640千克 最大马赫数:2.3 海平面最大爬升率:330米/秒
最大升限:17500米 武器:2枚R-27R中程空空导弹,4枚R-73格斗导弹或3000千克炸弹和无控火箭。单管机炮备弹150发,机翼内侧前缘。 自身防护:两具拽光弹布撒器,“栀子花”主动电子干扰器。
米格-31“猎狐犬”
1976年4月22日,编号83-2的二号原型机携带完整的机载系统进行了试飞,它能在担任领空作战任务时指挥其它飞机,并且装备了Zaslon雷达,该雷达能与其它战斗机分享数据。截至目前,俄罗斯共有350多架米格-31战斗机。
翼展:13.464米 机长:22.688米 机高:6.15米
最大马赫数:2.83 最大速度:3000千米/小时 武器:4枚半主动雷达制导R-33S空空导弹、2枚中程R-40TD导弹或4枚R-60M近距空空导弹。一座6管23毫米机炮,备弹260发 自身防护:主动电子对抗装置。
米格-33(Mig-33)
实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础上经全面现代化改进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歼击机。按照俄罗斯的战斗机划代标准该机被视为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四代半战斗机”。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战斗机划代标准,则应划为第三代战斗机。米格-33的气动外形与米格-29相比变化不大,但作战效能有大幅度提高。米格-33的首架原型机米格-29M于1986年4月25日首飞,1991年和1995年曾先后两次计划作为俄罗斯首批标准多用途战斗机投入批量生产,但由于资金困难而未能实现。
米格-35战斗机
外界一直认为俄罗斯所谓的米格一35是一种米格一29的放大型,已容纳更多的燃油和电子设备,并获得更大的武器挂载能力。但是现在真正的米格一35(至少是米格集团自己官方承认的)公开后,我们确实看到了一架“放大了的米格一29”。它拥有“放大了”的机头雷达锥以容纳新型的相控阵雷达;“放大了”的背脊以容纳更多的燃油;“放大了”的襟翼以获得更好的起降特性;随之“放大了”的翼面积以获得更多的载重量;甚至还有“放大了”的海狸尾形机尾整流锥以改善气动特性。但是飞机的外形并没有放大,只是一架“末梢肿大”的米格-29。
这架看上去非常不自然的米格一35在设计上是非常聪明的,体现了旧苏联风格一贯的“另辟蹊径的巧妙”。通过对飞机各个部分的放大来实现更高的性能,但是不放大机身本身以减少开发新机体以及随之所需要开发的一系列新成品而带来的成本激增。这种方式比单纯的放大机身要聪明的多,不但基本获得了超级战斗机所拥有的各项超级性能,而且成本也相对便宜,是中小发展中国家保卫领空和提升空军综合作战水平的上乘选择。
作为俄罗斯新世纪向国际军机市场主推的新型飞机,与俄空军现役的老式米格一29战机相比,米格一35战机装备了性能更好、更为省油的 发动机和空中加油系统,作战航程有了明显增加。同时新型战机增加了外挂架数量,增加了携带炸弹的载重,并且具有更好的飞行机动性。
颇为有意思的是,俄罗斯米格设计局公开称“米格一35具有一定隐身能力”,其机体采用了大量吸收雷达波材料,远程雷达很难发现它。对于这个宣传,外界应该不感到意外。俄罗斯有大量外型普通而常规的飞机具备其所宣传的“隐身能力”。如果排除令一般人匪夷所思的 等离子隐身技术的话,这个宣传十分令人匪夷所思。不过也令人十分理解。在F-35准备投入国际市场的今天,如果你不说自己的产品拥有隐身能力,那么显然你的产品落后了。但是是否能够将所谓“采用了降低RCS技术”的飞机就称为隐身飞机,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
米格-35另一个宣传点就是采用了先进的机载航空电子系统。新飞机不仅配备了“智能化座舱”,原先的机械仪表板也被更为先进的液晶多
功能显示器取代。对于这一点虽然在外观上使飞机摩登了许多,但是只能代表末端显示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整机航空电子水平的进步。飞机的航电到底提高到了什么程度目前还不明确。不过至少有一点是可喜的:人们终于在米格机的座舱仪表盘中央看不到那条白带了,凭这一点还是可以判断该机飞控系统是有所提高的。比苏联时代要强了。此外飞机还装备了能够探测“隐身”目标的相控阵雷达。另外,其火控系统中还整合了经过改进的光学定位系统,可在关闭机载雷达的情况下对空中目标实施远距离探测,虽然这并不是什么新技术。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展出的米格一35装备了TVC,但是装备TVC的米格一29 OVT已经经过了多次成果的试飞和表演。相信其装上也不是很困难。只不过缺乏成熟的控制软件,仅仅安装一个机械的作动机构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至于其他方面的改进则是“新支点”系列基本都具有的改进项目,例如去掉了进气道上方的百叶窗式辅助进气门,在进气口安放可收放式隔栅,防止吸入异物。进气道下唇口位置可调节,能增大起飞时的空气流量。机身后部位置延长以保持其静稳态性。广泛采用雷达吸波涂敷材料喷涂。机翼前缘进行了锐化,增加了副翼翼展;加厚的翼尖有前后向的雷达警告接收机。当然毫无疑问机载电子设备也采用了“开放式设计”,使它既能挂载俄式武器,也能挂载外国生产的武器,这样使那些喜欢这个平台却又喜欢其他武器的买家对其高看一眼。
这架新展出的米格一35是准备参加印度新型战斗机采购竞标的飞机。为了抓住这一难得的大商机,俄
罗斯已经向印方承诺可以提供许多优惠条件,甚至包括许可证生产。米格集团还称印度飞行员只需要不到60次飞行训练就能掌握新型米格-35型战机的全部飞行技术。印度已经表示对米格一35有很强烈的兴趣,但是不表示印度已经作了决定。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计划向中东和北非国家推销米格一35战机。目前中东和北非不少国家当前的现役战斗机大多已经老化,面临着更新换代问题。俄罗斯已经计划准备通过强大的外交攻势,向阿尔及利亚.埃及、伊朗、利比亚、苏丹、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国家全力推销米格一35。由于有很多中东和北非国家装备了大量米格系列的战机。这有利于米格设计局未来的产品进入该地区军贸市场。俄方正在与上述国家进行谈判,主要内容包括货款支付方式.交货时间、后勤维修和战机飞行员培训等等。
无论如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俄罗斯航空工业在苏联解体之后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一度连续十年止步不前。但是今天的俄罗斯依旧是令人敬畏的,其航空新产品犹如当年一般仅仅型号名字便振聋发聩。今天的米格一35虽然改进自旧机体,但仍旧领先于很多现在新研制的战斗机,完全有能力挽回米格集团多年的颓势,重振雄风。
米格-37
是一种超音速隐身战斗机,绰号“雪貂”。于60年代开始发展,具备短距垂直起降能力,是苏联第一种概念上的隐身作战飞机。起初米格-37是作为攻击机来设计的,后来被改进强化了空空作战能力,作为隐身截击机来使用,米格-37执行任务时,由预警机引导接敌,飞行中保持无线电静默,直到到达作战距离时才打开雷达,向目标发射导弹。米格-37在机身中部和后部装有升力发动机,具有很强的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计划中米格-37将装备航母,米格-37始终没有造出一架原型机,后因资金不足,停止了发展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8437013a1563382.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