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范文【精品】见月大师:中兴律宗第一人

[最新]论文范文【精品】见月大师:中兴律宗第一人


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摩托车驾照最快几天)

[最新]实用范文 精品文档 论文文献 /woaiqian001

见月大师:中兴律宗第一人

见月大师:中兴律宗第一人

明末清初,云南高僧辈出,是云南佛教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时代之一。居于云南的担当和尚诗、书、画“三绝”,位列清初著名僧人艺术家“五僧”之列;彻庸周理为云南禅宗一代宗师,座下杰出弟子众多,开山习禅,蔚然成风,共同推演出云南禅宗的黄金时代。出云南的中峰苍雪大师为江南著名华严宗匠,盛及一时的“苍公法席”滋润了僧俗两界,温暖了钱谦益、吴梅村、郑敷教等江南明朝遗老苍凉破碎的灵魂,咸谓“苍公存则法存,苍公亡则法亡”;而长期被遮蔽,却更加值得重视的则是见月大师,他振作宝华山律宗道场对中国佛教的深刻影响,至今仍在清晰延续„„

一位律宗大师300前的行脚,从云南开始

认识见月大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数年前,读《弘一法师年谱》,得知弘一法师(李叔同)对一位名叫见月的和尚极为推崇,为他感叹落泪,发愿要去参礼他的灵塔。但当时并未在意,只是动念:那位见月和尚是历史上另一位杰出的律宗大师,弘一法师出于宗门之情对他如此推崇,本属自然。两年前对中峰苍雪大师发生兴趣,读《南来堂集》,在陈乃乾先生撰写的《苍雪大师行年考略》里再次邂逅见月和尚。那是顺治十三年丙申(公元1656年)三月,苍雪大师“应见月之请,讲《楞严》于宝华山。以病未竟,作《自解诗》十章。”在“诗序”中,苍雪大师称见月和尚为“见月老师弟”。当时动念,这位“见月老师弟”是谁?因为一雨和尚座下的几位苍雪大师的师兄弟中,并无见月和尚,因此就想:这位见月和尚,会不会是苍雪大师在鸡足山寂光寺时的师兄弟?但查苍雪大师鸡足山时的师傅水月儒全和尚座下的弟子中,并无见月和尚。这位“见月老师弟”到底是谁?只好再次翻阅王培孙先生所作《南来堂集》十首《自解诗》的注释。注释中说,这位见月和尚,是苍雪大师的“云南同乡”。再翻阅《弘一法师年谱》中关于见月的内容,于是确定,这位来自云南的见月和尚,正是弘一法师极为推崇,为之感叹落泪的那位律宗大师!当时兴奋无比,[最新]实用范文 精品文档 论文文献 /woaiqian001

自以为发现了云南佛教史上的新大陆。但立马一转念,自己对云南佛教史只是外行,我的所谓新发现,极可能只是早已广为认知的常识。于是,迅速“百度”了一下。“百度”以后果然如此,自己转了大半天才开始认知的见月律师,他的基本信息,早已被晒得清楚明白。

但见月律师的自传《一梦漫言》依然值得顶礼阅读。那是一位云南高僧不可多得的心史,它所散发的光芒和温度,穿过300多年的光阴,依然那么令人高山仰止,心动神驰„„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丙寅,25岁的楚雄青年许冲霄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大一选择:否是接受伯父传给他的一个世袭军职――指挥使?这个正三品军职,是自己祖上洪武年间跟随入滇大军浴血奋战得来的,接受它,顺理成章,不仅忠孝两全,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还意味着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有了保障,可以过上无比舒服的世俗生活。但面对这种常人难以割舍放下的诱惑,青年许冲霄却弃之如敝履,毫不犹豫,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并且,他拒绝的理由十分简单――要去看金沙江。

他拒绝的理由让伯父感到匪夷所思,不可理喻。接受指挥使以后再去看金沙江不是更好吗?但青年许冲霄却坚持要以自由之身,无牵无挂地去看金沙江。于是,他不顾伯父的劝阻,只身离家远游,自楚雄前往永北、丽江,来到了滚滚金沙边上。他的这种举动,表面让人困惑,其实并不难解。十四岁的时候,他就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长大。正是双亲的过早亡故,让他的心中有大痛切,痛感生命的脆弱和人在广袤时空里存在的大困惑。或许,滚滚金沙江边的大地高天和流云,能够告诉他某些生命和宇宙的秘密,能够给他孤寂而炽烈的灵魂带来些许真正的安慰?但滚滚金沙水,并没给他真正的答案和安慰。或许,真正明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悲欢离合的秘密的事物,并不在大地上,而在天上,比如那湛蓝天空里像神仙一样轻盈徜徉的洁白云朵?于是,在金沙江边默坐的日子里,他人生第二次重大选择跃出脑海――他要成为一名道士,像白云一样自由遨游于大地和云朵之上。于是,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位名叫“还极”的道人,常居于鹤庆府一位居士的“萧园”,由于道行端严,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

但为道,并未解决他的大困惑。道数年之后的某个夜晚,他做了[最新]实用范文 精品文档 论文文献 /woaiqian001

一个奇异的梦。梦里万里碧空,一轮红日高挂,他走进一座苍松翠柏,红墙碧瓦的宏伟寺庙,但见大殿里面,无数僧人正在席地听经。他几次抬脚想要跨进大殿,但门槛太高,跨不进去。他奋力一跳,才跨了进去。进去以后,发现身穿的道服不见了,早已换成了一身袈裟。高台上一位法师,含笑招他。他越众而前,法师递给他一卷经书,说:“你来讲!”他毫不犹豫,接过经卷,妙语连珠,口若悬河地开讲。坐下无数僧人,跪地顶礼听讲。梦醒之后,他汗如雨下,觉悟自己的命运并非是一位道士,日后必为僧人。数年之后,他就皈依鸡足山寂光寺弟子亮如法师,剃度为僧,法号读体(后自号见月,下文起统称见月)。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清晨,32岁的青年僧人见月和两位同伴――青年僧人成拙、觉心,从滇西鹤庆府的一座小寺庙――栖云庵启程,踏上了到内地行脚的艰难历程。见月此行,只因一个简单的目的――求戒。按照古老的佛制,只有受了具足戒,他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比丘僧。但亮如法师告诉他,他只是一位法师,不是律师,只有精通戒律的律师,才能为他传戒。如今天下真正精通戒律之学的大律师,只有三昧大和尚,他正在江南弘扬律宗,要受具足戒最好去找他。本来,在佛法早已衰落的晚明时代,凡事不必那么较真,只要剃度之后穿上了僧装就行,受不受具足戒,都可以安安生生地做和尚。但凡事较真见月显然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才有了这次遥远艰难的行脚。

二十余日后,他和两位同伴走到了他的故乡――滇中楚雄府,夜宿城边金蟾寺。这一夜,见月思绪万千,久久不能成眠。想到双亲早亡,他们生前自己未能尽孝,抚养自己长大的伯父恩德深厚,但自己却忤逆他的意愿远游出家,在他去世的时候都未能归家服丧。自己还有一位弟弟,抛却在家已经七年,如今一走,也许便是永别。想到这些,他不禁泪如雨下„„但既然已经出家,就必须意志坚决,难舍能舍,难断需断,日后当以修行功德,回向拔济,再报亲恩。天明后,他遥向家乡和祖茔方向的长跪叩首,哽咽心酸,足软难行。但还是含泪起身,坚持走到了广通县。在前往广通县途中,偶遇一位楚雄同乡,和他说话,问他要不要给弟弟留封信。但见月拒绝了,一面和他搭话,[最新]实用范文 精品文档 论文文献 /woaiqian001

一面加快脚步。多年后,见月和弟子说,当时念及幼弟,心中大恸,唯恐一停下来,就再也无法向前走了。数日后,见月一行到曲靖府,出云南,在烽烟四起的明朝末年,一路向着江南而去„„ 振兴宝华律宗,艰危历尽事方休

之后的4年时光里,见月一行途经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山西、江苏、浙江等地,朝礼了庐山东林寺、南京报恩寺、山西五台山、浙江天童寺等佛教名刹。由于天下大乱,佛教衰微,见月等人的行脚极其艰难,常常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有时甚至在石穴、古墓中过夜。有时,还会遇见乱兵、匪盗,连性命都没有保障。但见月一行依旧坚持行走,刻苦修持。直到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才在江苏丹徒县海潮庵得遇三味寂光大和尚,得授具足戒。从此之后,见月便随侍三昧大和尚。

弘光元年(南明弘光政权年号,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六月初一,三昧大和尚涅?,将紫衣、戒本付予见月,命他继承法席,弘传律宗。从崇祯十年受戒并随伺于三昧大和尚座下到崇祯十七年三昧大和尚示寂,见月跟随三昧大和尚的时间只有短短七年,并不算长,但三昧大和尚却在示寂之前将衣钵传于见月,主持宝华山道场,自然招来不少议论。但三昧此举,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七年以来,他看到见月戒行精严,护法能干。他曾对众人说过:“今日道场魔事不兴,则不显见月的才能!”当时,凡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明将亡,天下正是多事之秋,三昧深信,要维护宝华律宗道场并将之发扬光大是无比艰难之事,只有见月这样的卓绝之人,才能堪当重担。

见月住持宝华山后做的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首先制定了十条规约,对大众宣布:

第一,鉴于诸方古刹,自立房头,不择道品,泛滥剃度。华山为杜绝房头之患,惟以袈裟法亲同居,今后誓不披剃一人;第二,常见丛林中攒单养老,不肯修行,使各施主、护法讥讽。华山革此陋习,即使老年修行者亦不攒单资,随缘共住;第三、华山不安一化主,不散一缘簿,道粮任其自来;第四、过去诸方长老、方丈独设小灶、私收礼品,未能与大众同甘共苦。今后无论何人,三时粥饭随堂,一切礼品入库;第五、诸方堂头私收供养,待客款项出于常住。今后华山[最新]实用范文 精品文档 论文文献 /woaiqian001

革此弊端,凡是施主一切供养总归常住所有,不得私用;第六、今后华山传戒,来者不需攒单,去者不给化疏。不将传戒作贸易,淡薄随时,清净传戒;第七,革除各寮房内聚坐杂谈,空消岁月之风气。若有来客、道友探访,一律请到客堂相待;第八、革除过去往俗家吊贺、送礼之风。只要依律行持,相信各方檀越自然谅解。第九、今后居华山者不论担任何职,一律出坡劳作,有病则不勉强,到老方可歇息;第十、华山同修大众,都应遵佛制,去修饰,不着丝绸,不穿俗服,三衣不离,过午不食,彼此策进。

十条规约,是见月在精深研究传统戒律的基础上慎重制定的。明末社会风气颓败,道德沦丧,影响波及佛教界,僧人出家住寺,许多人不是为了修持,而是为了衣食,风气十分怠惰。见月制定的十条规约,正是为了匡救佛教界久已累积的积弊。但由俭入奢易,反之则难,对久已习惯于懒散怠惰的众僧来说,推行这十条规约,阻力可想而知!果然,规约一出,就遭到激烈反对,众执事纷纷辞去,僧人也星散下山,原有数百僧众的宝华寺,只有百余人留下来。

然而,三昧大和尚预言的“魔事”还不止于此。顺治三年(1646年)四月初,由于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带来的天下失序,当地土匪作乱,人心不宁,但见月仍然决定依律结夏安居。五月二十日,匪首张秀峰领一百多人拥入寺院,威胁众人,见月从容周旋,将他们劝离。但之后土匪们还是不时前来骚扰,弄得施主不敢上山送粮,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稀粥度日,担惊受怕,人心浮动,在见月的安慰和主持下,人心才安定下来,至七月十五日圆满结束夏居。然而,不久之后,一伙清兵突然扑来,带兵将领借口“华山通贼”,派兵围寺,捕去许多僧众。又是见月挺身而出,亲自前往兵营,在刀丛中和统兵将领从容应对,迫使他放还僧众,让宝华山转危为安。

顺治七年(1650年),见月五十岁,由于当时宝华山道场持戒精严,声明远播,诸刹耆宿相敬而临,四方檀供不募而至,日见兴盛。想不到,此时“魔事”又起,那是寺里的觅心和尚在部分僧众撺掇下争夺方丈之位。为了不让僧众分裂,也为了不犯争讼的戒律,见月甘心让位,亲自鸣鼓集众,请来觅心,当众宣布让出方丈,并当场交接清楚。之后,见月拜别三昧老和尚灵塔,空身下山。 [最新]实用范文 精品文档 论文文献 /woaiqian001

见月下山后,山中风气顿颓,再不像一个如律的清净道场,许多修持僧众不满如此情景,陆续下山。不久,库房空虚,银钱俱无,粮食仅存数石,再难以为继。后来,当地大护法陈?昭居士和众护法、僧众 努力坚请下,见月回山,主持清修如故,宝华山律宗道场再次振作。

顺治九年(1652年),江南一带大旱,田地寸草无生。附近饥民男女老幼数百人蜂拥上山乞食,见月命众僧尽量减少自己口粮,扫尽仓库中最后一粒米,煮饭以施救济。这样,数日后,常住已无隔夜之粮,第二天早上只能烧白开水过堂,直到晚上,江宁黄君辅居士及时送米十石上山,这才暂时解决困难。

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初的一天,后堂会一和尚阅《般舟三昧经》后对见月方丈说:“般舟三昧是净业要宗,最属难行„„”见月说:“我过去曾在北五台听善知识开导此法,须不坐不卧,立行三月。后来阅藏,知南山道宣律祖师常修此三昧,以后能行者渐少。我想,只要舍得此一身自然行得。”当即决定修般舟三昧法门,从八月二十日开始入方丈室闭关至十一月二十一日出关,整整三月,无一刻坐卧,圆满修得般舟三昧法。两年之后的秋季,见月再修般舟三昧三个月。

顺治十三年丙申(公元1656年)三月,邀请中峰寺苍雪读彻大师入山讲《楞严经》,这次讲经,苍雪早已病体难支,但还是坚持讲到第二卷卷末。这是苍雪大师最后一次讲经,下山回中峰寺后不久,苍雪大师圆寂。苍雪大师法名读彻,又号见晓,云南昆明府呈贡人,19岁离鸡足山,行脚江南,后住锡江苏中峰寺。苍雪为华严宗巨匠,又精通《楞严经》和《楞伽经》,并善诗和书画,是著名的诗僧,被清初著名诗人王渔洋赞誉为“三百年来第一诗僧”。见月和苍雪同出于鸡足山寂光寺门下,见月的剃度师亮如法师和苍雪的剃度师水月儒全亦为同辈同门,故二人最初法名一为读体,一为读彻。而更加巧合的是,见月为自号,见晓亦为自号,故后人将二人并称为“二读”或“二见”。当时,这两位来自云南的同乡,已经成为名满天下的大师,各执一方牛耳。这是两位大师的一次重要相遇,但也是最后一次相遇。

康熙四年(1665年),见月老人六十四岁。这一年夏天撰述《毗尼作[最新]实用范文 精品文档 论文文献 /woaiqian001

持续释》并刊印流通。另外,尚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黑白布萨》、《传戒正范》、《僧行轨则》等着述。

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十三日,见月老人对弟子说:“不要再送汤药,我七天后即行。”七天后,即正月二十日,见月老人结跏趺坐,安详而化。世寿七十九岁,僧腊四十八。荼毗后得五色舍利无数。

重振宝华山律宗道场的遗产

今日中国佛教,哪里是律宗最重要的道场?答案是江苏镇江隆昌寺。而隆昌寺的前身,正是见月大师振作起来的宝华寺。至今,隆昌寺仍然是汉传佛教诸名刹中声誉最为卓著的传戒中心。自见月大师时代起,由于宝华山戒律精严,戒不轻传,故凡在此山受戒得度牒者,行至全国名山古刹都受到热情接待。今日,隆昌寺非但闻名全国,而且在东南亚国家佛教界都享有盛誉,慕名来此礼佛、受戒的很多。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都曾向隆昌寺赠送过玉佛、石佛和铜磬等法器。隆昌寺不仅在中国国内是“律宗第一名山”,其在东南亚佛教的影响也很大,并且对日本的影响更甚于泰国。

隆昌寺今日的这种盛誉,自然和见月律师当年振作宝华道场的遗产有着莫大的关系。接受三昧大和尚的衣钵住持宝华山后,见月大师以非凡的远见,坚韧的毅力,整顿佛门,建立规制,革除弊端,按照制度办事,提出了十条规约,要求全寺僧众共遵,后来华山宗风闻名于全国,都应归功于他所建立的制度。

而这,还不是他遗产的全部。只有放眼上千年的中国佛教史,才能清晰地领悟他振作律宗的卓越功勋。

律宗戒学的坚持与振作,对整个佛教的振作具有重要重要意义。早在佛祖涅?之前,众弟子就问佛祖,佛祖灭度之后,大家应该以何为师,佛祖答道:“以法为师。”弟子再问:“法灭之后呢,大家当以何为师?”佛祖答:“以戒为师。”所以,律宗戒学是佛教最后的根基堡垒,如果不能坚持和振作,那戒律之学消亡后,佛教是否还能够存在,那就真的很难说了。故此,佛教各宗派,对戒律之学都很重视,以致在盛唐时代,道宣大师以戒学为修持的中心创立了中国南山律宗。但在唐代的义净、怀素两位大师之后,中国律宗迅速衰落,千[最新]实用范文 精品文档 论文文献 /woaiqian001

年不振。至晚明,虽有三昧大和尚和?益大师等人思图振作,但都收效甚微,只有到了见月,才弘戒数十年,戒弟子以数万计,法嗣亦有数十人,使宝华山律宗道场的影响波及天下。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是钩沉律学,制定、力行和推广“十条规约”和《传戒正范》等佛教界规矩的人。特别是他所撰写和规定《传戒正范》,至今仍是我国汉传佛教各大寺庙共同遵奉的传戒蓝本。他的这种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足以和唐代的禅宗大师百丈怀海(他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规”,定义了中国禅宗丛林的规范)相提并论。所以,见月大师堪称唐代道宣大师之后的中国律宗千年第一人。自他之后300年,足以和他相提并论的中国律宗人物中,或许只有弘一法师一人。

见月大师的卓越努力和伟大历史功绩,当世就获得人们的广泛赞誉。由于他禀性正直,规过无隐,生平作事,力求依照律仪,以致在僧界声名远播。顺治七年(1650),被后人誉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益大师就致书见月大师说:“律学之衰,将及千载。义净、怀素二师既殁,能知开遮持犯,轻重缓急者,绝无其人。„„闻座下奋金刚志,秉智慧炬,革弊遵古,喜而不寐。冀获良晤,尽献片长,以益明圣。”可见对他推重的情形。而在清初望重朝野,天纵奇才,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天童木陈(道?)大师也在亲撰的《见翁法兄华山大和尚七十寿序》(《宝华山志》卷十一)中,对见月秉承佛制整饬僧纪的业绩表示了极大敬意。见月大师寂后,御史李模为他撰写《见月大师塔铭》,当世文豪方咸享、尤侗各自撰写了《见月和尚传》,都对他非常推崇。

而现代佛教著名学者蒋维乔先生,则在中国现代第一部《中国佛教史》中由衷赞美见月大师:“析义释文,口若悬河,座下千人,罔不叹服。” 弘一大师李叔同,则在1934年隔着300年时光和见月大师相遇。这一年,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承天寺,因为考订《随机羯磨疏》,从经目中,弘一法师看到《一梦漫言》。初读这部书时,他还以为是时下人写的一本用以“导俗”的“佛学散文”,谁知读后,才知是明末清初宝华山见月律师自述行脚的“小传”,于是“欢喜踊跃,叹为稀有。反复环读,悲喜交集,涕泪不已。”(《弘一法师年谱》)之后,为了方便别人阅读这册好书,他又精心制作了见月大师“行脚图表”、“考舆图”和“眉批”,又根据《一梦漫言》中见月行脚的[最新]实用范文 精品文档 论文文献 /woaiqian001

线索和参考别的史料,撰成《见月律师年谱摭要并序》。在序中,弘一大师说道:“师一生接人行事,皆威盛于恩。或有疑其严厉太过,不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顺俗,以自纹饰。此书所述师之言行,正是对症良药也。儒者云:‘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余于师亦云然。九月五日编录年谱摭要讫,复检阅《一梦漫言》,增订标注。九月十三日写《随讲别录》二纸竟。卧床追忆见月老人遗事,并发愿于明年往华山礼塔。泪落不止,痛法门之凌夷也!” 总之,这一年,弘一法师从春至夏,从秋至冬,大半年都沉浸在见月律师的一生行迹里,直到次年三月还应邀到泉州开元寺,为众人讲《一梦漫言》这本小册子。

弘一法师为见月大师感慨流泪,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因缘。大明末年,迭遭变乱,世风衰败,法门凌夷。20世纪,同样是中国罕见的磨难之纪,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各个领域,痛遭凌夷的又何止是一个律宗法门?!但越是这样“魔事”炽烈的年代,越是需要有各个领域的,类似见月大师这样的见识卓越,铁骨铮铮,不同流俗的真豪杰、伟丈夫站出来,以大无畏的豪情,虽千万人,吾往矣!奋不顾身,立马横刀,沧海横流,力挽狂澜!而他们的努力不会白费。这就是为什么在大明末世这个万事不如意的衰颓年代,中国佛教竟会奇异振作的原因。而弘一大师、虚云和尚、太虚大师、印光大师们所处的年代和明末类似,他们痛感众生受难,法门凌夷,泪落不止的时候,也是他们以大无畏的慈悲情怀奋力拼搏的时候,而正是它们的拼搏,成就了中国佛教前半叶继承与嬗变的奇异振作气象。而他们的拼搏和振作,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历史遗产和记忆,照亮着今日后来者们的行程。

行文至此,补一闲笔。见月大师善画,出家前,便以善画观音大士像闻名滇中。据《一梦漫言》记载,崇祯六年(1633年)行脚至止湖南武冈州止水庵,邂逅一位朱家藩封岷王的宗室朱烟离。这位公子哥喜攻书画,“十月中踏雪而来。携疋纸一张贴之壁上,欲画‘孤舟?笠翁,独钓寒江雪图’。炭稿数次,仍未决定。余立旁观,语云,凡善画者,意在笔先,下手不假思议,方得其神。如此再三拟度,恐无天然之妙。彼顾余云,说则似易,作则实难,汝能否耶?余笑答云,[最新]实用范文 精品文档 论文文献 /woaiqian001

颇晓一二。彼即过笔与云,请写此图。余接笔在手,先存意布境,遂一挥而成,投笔于案。彼深赞美,语异师(水月庵当家异卉和尚)言,僧中所隐高士不?,可将此图悬庵。”

可惜的是,善画的见月大师,今日已无一画存世。可此一小技,和他存世的庞大遗产相比,又何值一提?

链接:见月律师(1601-1679年),法名读体,自号见月,明末清初高僧,宝华律宗第二代祖师,唐代道宣大师后中兴南山律宗的又一代宗师。俗姓许,名冲霄,云南楚雄府人,其先人从军云南,因功封世袭指挥使,而于楚雄为家。14岁父母双亡。少好游,曾到金沙江,甸尾等地,因羡慕赤松子,遂出家当道士,后舍道入佛。32岁从亮如法师剃度,法名读体。崇祯九年(1636)年到镇江海潮庵,次年从三昧大和尚受具足戒。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将圆寂,以衣钵戒本授读体,继承法席,主持宝华山30余年。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二十二日圆寂,终年79岁。著述有《传戒正范》、《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集》等十部传世,其中《传戒正范》至今仍为我国传戒蓝本。其口述自传《一梦漫言》最为有名,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传诵。

-----分享文档,传播知识,赠人以花,手自留香。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2267175a119464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