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发(作者:索尼爱立信z610i)
讲武谈兵|龙傲九天:歼-10战⽃机家族发展启⽰录
在近⼀段时间的重⼤新闻中,有⼀种国产第三代战⽃机反复出现,上镜率颇⾼,这就是歼-10——从在中国⼈民⾰命军
事博物馆举办的庆祝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上的歼-10原型机,到中俄“航空飞镖”-2017国际军事⽐赛上的歼-10AY/SY表演
机和歼-10B战⽃机,再到在朱⽇和基地举⾏的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式上的歼-10C。
作为中国⾃主研发的最为成功的第三代战⽃机,歼-10的发展历程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对于中国今后先进作战飞机的研
发⽽⾔⾮常值得总结。鉴于今年恰逢歼-10正式公开10周年,也是该机完成初步设计30周年。在此,笔者对于歼-10研发
历程的经验和启⽰谈⼀点个⼈观点,愿与各位读者共探讨。
在中国⼈民⾰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庆祝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上的歼-10原型机。
抓住要点,控制风险
歼-10之所以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具有⾥程碑式的意义,最为重要的⼀点在于该机是中国第⼀次在没有仿制或者参考对
象的情况下,基本上依靠⾃⼰的⼒量完成研制和量产的第三代战⽃机。⽽且,该机在最初的⽅案论证时所确定采⽤的新
产品和新技术占整机⽐重的60%以上,研制风险也是中国航空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但是,中航611所和成飞公司还是
通过最⼤限度的掌控⾃⼰研发部分的风险,并规避和减⼩不可控的其他风险,使歼-10跨过了⼀道道门槛。
从歼-10研制时⾯对的各种新产品和新技术风险来看,中航611所和成飞公司能够掌控并依靠⾃⼰⼒量来实现攻关的主要
包括⽓动布局设计、航电系统以及飞控系统等。机载⽕控系统,包括多普勒雷达等,由于有之前研制歼-9的基础,再加
上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的技术交流,也可以实现突破。那么,在歼-10项⽬中,中航611所和成飞公司最⽆法掌控
的,同时也是最重要和最富于变数的,就是动⼒装置。
当我们现在可以有幸⽬睹歼-10战⽃机带着俄制AL-31F⼤推⼒涡扇发动机所特有的尖啸声从跑道上⼀跃冲天的时候,很
难想象该机在1984年确定初步⽅案时,准备安装的动⼒系统是WP-15涡喷发动机。该型发动机是苏制R29-300⼤推⼒涡
喷发动机的仿制型号,随着当时从埃及得到的⽶格-23战机⼀起引进我国。从总体性能来看,WP-15在上世纪70年代的
我国各型喷⽓式发动机中堪称佼佼者,最⼤军⽤推⼒81千⽜,加⼒推⼒122.5千⽜,推重⽐6.5,曾经计划作为多款国产
战⽃机的动⼒装置。
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性能先进的⼤推⼒涡扇发动机早已经成为第三代战⽃机的标准配置。⾄于涡喷发动机,
即便某些性能指标再强,也只能是落后的代名词。中国对于这⼀技术演进有着清醒的认知,因此当美国提出愿意向中国
提供以J79涡喷发动机替换F100涡扇发动机的F-16/79战⽃机时,也毫⽆悬念地吃了闭门羹。显然,如果真的采⽤WP-
15作为动⼒装置,歼-10战机所预想的⾼机动性能和较⼤的作战半径等技术优势都要⼤打折扣。更何况WP-15涡喷发动
机当时的研制情况也不理想:由于配套战机的下马,该型发动机也随之终⽌研制,并没有⾛完整个研发流程,也不曾真正
装机服役过,因此很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其技术风险并不⽐新研制的喷⽓式发动机⼩。
基于这种情况,当1986年国家正式批准歼-10⽴项研制后,为了实现总体性能与美国F-16战⽃机相当甚⾄有所超越的⽬
标,其配套的动⼒装置已经升级为我国全新研制的第⼀代⼤推⼒涡扇发动机WS-10“太⾏”。但是,即便如此,歼-10项⽬
所⾯临的风险依然很⼤,因为WS-10涡扇发动机事实上的研制难度远远超过了歼-10,发展进度也严重滞后。⽽
且,WS-10涡扇发动机真正实现性能可靠并⼤批量装机服役,已经是2010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时的歼-10早就开始了第
⼆代B/C型的研发。如果歼-10⽆论如何都要等WS-10涡扇发动机达到成熟状态才定型的话,恐怕早就不知道下马多少次
了。
从这⼀点来看,今天的我们不得不钦佩歼-10总师宋⽂骢的远见卓识——他在1989年随团考察苏制苏-27战⽃机及其配套
的AL-31F⼤推⼒涡扇发动机后,敏锐地意识到这款技术成熟的先进发动机将是确保歼-10项⽬成功的关键所在,它基本
上可以将动⼒装置的风险降到零,从⽽实现全项⽬风险的可控。⽽且,当时我国也准备批量引进苏-27作为主⼒战⽃
机,⾃然也要配套采购数量不菲的AL-31F发动机。这样⼀来,歼-10的发动机供应既得到了保证,⼜可以在后勤保障上
与苏-27保持⼀致,可谓⼀举两得。
正是因为没有了动⼒装置⽅⾯的后顾之忧,除了要针对发动机的变更⽽修改部分机⾝设计外,中航611所和成飞公司得
以将最主要的⼒量投⼊到⽓动设计和飞控系统的攻关上,既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也创造了世界第三代战⽃机研发的奇
迹。⽽且,在之后更为重要的第四代隐⾝战⽃机歼-20的研发上,中航611所和成飞公司同样采取了将风险控制在最⼩化
的原则,绝不死等WS-15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完成,⽽是率先利⽤俄制技术成熟且性能够⽤的AL-31F改进型发动机完成
设计定型和批量交付。正是基于优秀的风险控制,中航611所和成飞公司才能够⽤⽐美国和俄罗斯更短的时间研发和⽣
产出⽬前世界上顶级的隐⾝战⽃机,完成这⼀令美军⾼官都感到吃惊的任务。
先⾏服役,渐进发展
如同苏-27战⽃机的针对⽬标是美国F-15战⽃机⼀样,歼-10在研发过程中也有⼀个挥之不去的追赶⽬标,这就是前⽂提
到的美国F-16战⽃机。
客观的讲,在2004年设计定型的时候,歼-10的总体性能可以达到与F-16C/D Block30/32接近的⽔平,但与当时F-16的
更新批次,如Block50/52甚⾄60的差距还是很⼤的。⽽且,由于歼-10最初的设计定位还是以制空作战为主,在对地攻
击⽅⾯距F-16尚远,配备的对地攻击弹药类型也少得多。应该说,直到歼-10C的研制成功和服役,才算是较为圆满地达
到了当初要与F-16相当甚⾄超越之的⽬标。⽆论是从机载航电设备、动⼒系统还是机载武器等⽅⾯,歼-10C与F-
16Block60都已经不相上下。⽽且,歼-10C还能够挂载和发射鹰击-91这样的⼤型超⾳速空地导弹,远程对地打击能⼒
⽐F-16Block60更胜⼀筹。
从歼-10不断改进、追赶F-16发展步伐的过程可以看到,中航611所和成飞公司采取的是渐进式推进的思路,不求⼀步到
位,⽽是尽快让空军航空兵部队接收新战机。⽐如,歼-10⾸批两架⼩批量⽣产型是在2003年3⽉正式交付空军航空兵试
训部队的,⽽当时该机还没有实现设计定型。之后,歼-10⼀⽅⾯进⼊⼩批量⽣产阶段并陆续交付空军,另⼀⽅⾯利⽤
⼀年时间完成了后续的试飞,⽐如⼤迎⾓、低空⼤表速、导弹靶试、空中加/受油、电⼦对抗、敌我识别等科⽬,终于在
2004年4⽉通过了国家设计定型审查。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歼-10这样⼀架全新⽽陌⽣的⾼性能第三代轻型战⽃机在
2007年就已经成建制形成战⽃⼒,领先交付、并⾏推进的指导思想可谓功不可没。在之后歼-20的发展上,中航611所
和成飞公司同样借鉴了歼-10的这⼀成功经验。
在第⼀代歼-10A/S服役后,第⼆代歼-10B/C的研制就已经全⾯展开了。在歼-10A/S的基础上,歼-10B/C⼀⽅⾯弥补了
某些细节设计上的不⾜和缺陷,⽐如:从带有加强⽀撑的⼆元附⾯层隔板可调进⽓道改进为最先进的DSI进⽓道,既简化
了结构,减轻重量,还⼤⼤增强了进⽓道前段的结构强度,使得设在这个位置的两个挂架不再只是摆设。从“航空飞镖”-
2017闭幕式上进⾏地⾯展⽰的歼-10B就可以看到,进⽓道前段两处挂架终于可以派上⽤场,挂载重量不轻的数据传输
吊舱和⼲扰吊舱。此外,歼-10B/C的后机⾝针对发动机尺⼨和减阻需要,进⼀步完善了修形设计,彻底解决了当初这⼀
让总师宋⽂骢频频皱眉的问题。
歼-10B/C还⼤量借鉴了国外第三代改进型战⽃机的设计经验,从内到外进⾏了脱胎换⾻式的重新设计。尤为重要的是,
中航611所和成飞公司先交付的装备⽆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0B,使其成为中国空军第⼀种装备相控阵雷达的国产现役战
机,⽽且之后便很快开始交付更先进的、换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0C。这样既保持了⽣产线的连续性,也⼤⼤缓解
了空军航空兵部队对于第三代改进型战机的迫切需求。
总之,歼-10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并不仅仅是⼀种性能出⾊的第三代战⽃机,更在于它锻炼出了⼀⽀实⼒强⼤的研发⽣
产团队,并形成了⼀套⾏之有效的指导思想和规范流程。所以,中国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机歼-20诞⽣在中航611所和成
飞公司,也可以说是⼀种必然。
(“讲武谈兵”是由知名军刊资深编辑黄国志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专栏,以客观严谨的态度,辅以活泼精炼的语⾔,⼒
图“破除防务迷雾”,为读者更好地认识我国与国外在装备技术上的差距提供参考和借鉴。每周⼀或⼆倾情奉献。)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0852860a103144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