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发(作者:小米手机上市时间表)
光伏组件产业成本构成及降本路径全解
组件成本分为硅成本和⾮硅成本两部分,其中硅成本主要指的是电池⽚的采购或者⽣产成本,其他均归为⾮硅成本,主
要为封装成本。随着主产业链的价格在过去⼗余年的快速下降,电池成本的占 ⽐已经从2010 年的91%下降⾄2019 年的
50%以下;到了2020 年初,历经 2019Q3 ⼤量 PERC 产能释放的电池⽚价格⼤跌后,电池⽚价格趋于稳定,⽽组件价
格近来有所下滑,导致电池⽚成本占⽐阶段性再次⾼于50%;从成本结构来看,⾮硅占⽐最⾼的边框、玻璃、EVA 等
均有⼀定⼤宗 商品价格属性,其边际成本主要取决于上游原料价格;⽽电池⽚处于景⽓底部,上游仅有单晶硅⽚ 仍有
⼀定利润;因此,在单⼀的降本空间持续缩⼩的背景下,组件环节通过技术创新来提⾼效率, 从⽽摊薄每⽡成本也是未
来重要的发展⽅向。
回顾电池⽚和组件历史价格,虽然阶段性存在电池⽚由于技术更迭导致的供需反转(如 PERC 取 代常规 BSF),从⽽
提⾼了电池⽚的成本占⽐,但长期仍然是电池⽚成本占⽐的不断下降,⾮硅成本占⽐的不断上升的趋势。⼀般来说,阶
段性的电池⽚价格⽐重的低点可以认为是电池⽚供需环 境最宽松的时候,也是电池⼚商实现最⼤让利阶段;可以看出,
低点的位置持续下探,这意味着不 考虑供需周期波动的情况下,电池⽚的成本占⽐的确是持续下降的;⽽我们认为光伏
⾏业历经⼗余 年的发展,各个环节的研发⽣产均取得长⾜进步,不存在产能瓶颈,过剩将成为光伏⾏业的“新常 态”,因
此长期来看电池⽚成本占⽐下降的趋势预计仍将维持。
传统组件的⽣产流程较为简单,⼤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单焊和串焊的连接环节,即先将电池 ⽚通过汇流条通过串并联将正负极连接,并引出引线,得到电池串;
2)叠层和层压的封装环节, 叠层是将组件串、玻璃和切割好的 EVA、背板,按照⼀定的层次铺好,层压则是通过抽真
空将组 件内的空⽓抽出,然后加热使 EVA 融化将上下表⾯粘结在⼀起,最后冷却取出。层压是组件⽣产 最为关键的⼀
步,对 EVA 的质量和稳定性也有所要求。
3)修边、装框和接线盒粘结的收尾环节, 修⽚是将 EVA 融化后由于压⼒向外延伸固化形成的⽑边切除,装框则是将
安装铝边框提⾼组件强 度,最后将引线和接线盒相连,利于其他设备的连接;
4)组件测试,对组件的功率进⾏标定,并 测试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从整个⽣产流程来看,传统组件⽣产⼯艺成熟,并
不存在⾼难度的⼯艺和 设备要求,技术壁垒较低。
硅成本:单晶⾰命步⼊尾声,降本速度逐步趋缓
硅成本的下降主要依靠电池⽚成本和价格的下降。2016 年以来,随着单多晶市场份额的逆转,电 池价格在过去三年⾥
下降了 2/3,其驱动⼒⼀⽅⾯来⾃单晶硅⽚成本的快速下降,另⼀⽅⾯来⾃ PERC 技术渗透率提升⼤幅提⾼了电池转换
效率。截⾄ 2019 年,单晶产品市占率已接近 70%,到 2020 年可能接近 90%,轰轰烈烈的单晶⾰命已步⼊尾声。
纵观产业链上游环节,硅料环节处于产能扩张末期,扩产周期长,供需将在未来⼏个季度边际改善, 同时低电价产能转
移后进⼀步降本空间较⼩;硅⽚环节处于单多晶替代的末期,单晶硅⽚龙头⽬前 ⽑利率⾼达 35%左右,⽽随着⾏业单
晶硅⽚产能⾼速扩张,2020 年中将⾯临供需反转,届时硅⽚ 存在⼀定的让利空间;根据我们在之前系列报告的测算和
产业链最新调研结果,我们预计理想情况 下,单晶硅⽚价格降⾄ 2.2 元/⽚(含税),相⽐⽬前约有 0.1-0.15 元/W 的让
利空间。这部分释放 后,后续硅⽚的降价速度将会趋缓。
电池⽚的⾮硅成本下降主要来⾃提⾼电池效率、提⾼⽣产效率和降低银浆成本。⽬前 PERC 电池 ⽚量产效率可达
22.5%,我们预计该技术路线的极限效率在 23.5-24%;经历⼀轮新产能释放后, 设备⽣产效率短时间也难以出现显著
提⾼;⽽银浆成本在 MBB 的成熟和国产化的推进后已取得⼀ 定成果。根据我们在《光伏产业研究系列报告(4):电
池—从新兴到成熟,⾏业属性迎来历史性 ⼀跃》中的测算,理想的电池⽚总成本可降⾄ 0.5 元/W,其中电池⽚长期可
贡献 0.08 元/W 的让 利空间。但这个过程不同于过去依靠技术迭代的跃进式发展,⽽是依赖⼯艺优化的内⽣驱动⼒缓
慢推进,电池⽚降本速度同样趋缓。
⼀体化组件⼚商硅成本有⼀定优势,但需要平衡较⼤资本开⽀风险。电池⽚可以分为⼀体化⽣产和 第三⽅采购两类。从
⽬前来看,领先的组件⼚商均会配置 60%以上的⾃有电池⽚产能配套,实现 ⼀体化⽣产。⼀体化的优势在于能够将上
⽬前来看,领先的组件⼚商均会配置 60%以上的⾃有电池⽚产能配套,实现 ⼀体化⽣产。⼀体化的优势在于能够将上
游的利润向下滚动留存⾄组件环节,提⾼⽑利率,平缓盈 利波动;劣势在于单位产能的投资加⼤,对于资本开⽀和资⾦
的压⼒较⼤,同时资产负债率通常也会有所上升,当出现技术更迭时风险较⾼。除隆基和晶科外,其他组件⼚商的硅⽚
布局较少,因此 硅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电池产线的先进性和⼯艺管控上。
向上⼀体化能提⾼⽑利率和 ROA。如果考虑单晶硅⽚-组件⼀体化和电池-组件⼀体化两种垂直⼀ 体化模式的话,我们
测算⽬前前者⼀线⼚商的⽑利率在 22%左右,后者的⽑利率在 12%左右。从 资本开⽀来看,硅⽚、电池和组件环节的
单位投资约分别为 3.5,3,1 亿元/GW 左右;从 ROA ⾓ 度,完全满产情况下硅⽚-组件⼀体化⼚商可达 24%,电池-组
件⼀体化为 8%,专业组件⼚商为负。
但光伏垂直⼀体化同时也意味着较⼤风险,⼀⽅⾯是传统技术上的设备迭代,另⼀⽅⾯是新技术的 颠覆性风险。⼀旦发
⽣,⽼产能的盈利能⼒将会⼤幅下降,成为“⽆效”资产,巨⼤的折旧压⼒会 直接影响公司长期的盈利能⼒。因此,我们
预计各⼤组件⼚商仍将维持⼀定的电池⽚缺⼝,平衡盈利和风险;从长期来看,这种策略使得各家龙头的硅成本相差不
会过⼤。
⾮硅成本:辅材价格刚性⼗⾜,组件提效需求⽇益迫切
⾮硅成本包括辅材、设备折旧、⼈⼯和能源等,在⽬前设备完全国产化,⾃动化程度较⾼的情况下, 辅材占⾮硅成本
95%以上,铝边框、玻璃、EVA 和背板是占⽐最⾼的四项。
辅材:议价空间⼩,充分博弈后价格趋于稳定
铝边框⾮硅成本占⽐约为 32%,其为⼤宗商品定价模式,采⽤铝锭实时价格+加⼯费确定。从铝边 框的单价和铝锭的价
格来看,两者⾛势同步性较⾼;同时从涨跌幅来看,近年来铝边框的加⼯费已 有所下降。考虑到铝边框供应商较多,市
场已经过充分议价,⼚商⽑利率在 10%-13%,和费⽤率 接近,预计这部分的成本将随着铝价波动,下降空间有限。
玻璃⾮硅成本占⽐约为 22%,其价格长期有⼩幅让利空间,中短期受供需格局影响议价能⼒弱。 从历史来看,光伏玻
璃价格虽然持续下降,但降幅低于组件;从今年的价格⾛势来看,光伏玻璃已 经历经四次涨价,除了四⽉底的⼀次因为
税改调价外,其余三次均为主动涨价,反映了⾏业供需偏 紧的情况。根据我们的模型测算, 2020 年光伏玻璃仍将维持
供需紧平衡,预计价格保持景⽓;2021 年⾏业产能释放相对充⾜,但能否缓解供需还需看当年的装机需求。虽然⽬前
价格下龙头⽑利率可 达 35%左右,但紧缺下边际产能的成本仍较⾼,价格有所⽀撑;从长期来看,随着信义光能和福
莱特的低成本产能逐步开出,⾏业产能仍将继续出清,预计边际成本线会有所下移,玻璃长期价格 或有所回调。
EVA 胶膜⾮硅成本占⽐约为 11%,其成本已充分优化,龙头掌握定价权。从胶膜龙头福斯特 EVA 胶膜的单位售价和成
本来看,胶膜的成本和价格在近⼏年已进⼊稳定波动期,普通 EVA 胶膜的配 ⽅和⼯艺流程均已充分优化,进⼀步下降
空间⾮常有限,⽑利率预计稳定在 20%。从龙⼆和龙三 海优威和斯威克来看,其净利率也在 5%以下,利润较薄,因此
预计 EVA 胶膜的价格也难以压缩。
背板⾮硅成本占⽐约为 10%,其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幅下降,⼚商⽑利率持续下⾏。根 据赛伍技术招股说明
书,各⼤背板⼚商的⽑利率在近年来持续下⾏,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趋激 烈,售价持续下⾏,⽽成本下降速度未同
⽐匹配。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背板和 EVA 胶膜的产 品特点较为类似,在格局稳定后的⽑利率⽔平在 20%左右较为
合理,背板价格同样难以⼤幅下降。
焊带⾮硅成本占⽐约 7%,⼚商竞争充分,近年来⽑利率下降明显。焊带指的是在铜带表⾯涂覆⼀ 层均匀厚度的锡基焊
料,按⽤途可以分为互联带(连接电池⽚,焊接与电池⽚栅线上)和汇流带(连 接电池串和接线盒)。⽬前国内太阳能
光伏焊带⽣产企业约 90 家,国外 20 余家,竞争较为充分。从成本来看,光伏焊带的原材料主要为铜和锡,直接材料成
本占⽐ 90%以上,因此⾏业特点和铝 框较为类似;以⾏业龙头宇邦新材为例,其⽑利率从 2014 年前后的 30%+降⾄
2017H1 的 10%+, 进⼀步下降空间较⼩。
其他辅材主要有接线盒等,价格较为稳定。总的来说,⽬前⾮硅成本中的辅材成本下降空间较⼩, 且各个环节组件⼚商
均没有明显的议价权,预计成本将随着上游⼤宗商品原料的成本⼩幅波动;中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玻璃环节有⼀定的让
利空间,主要来源于⾏业集中度进⼀步推动边际⾼成本产 能出清;但考虑到玻璃⽣产⼯艺成熟,龙头和边际产能成本差
异较⼤,预计龙头合理⽑利率在 25% 左右,即含税单价在 24 元/m2左右,相⽐⽬前有 4-5 元的下降空间,对应到⾮硅
成本下降约为 0.020.025 元/W。
设备与⼈⼯:国产化+⾃动化成果显著,对成本影响不⼤
组件设备折旧成本影响较⼩。⾸先,折旧成本占⽐低,⼚商不敏感。⽬前组件环节的设备已基本国 产化,单位实际投资
在 8000 万-1 亿元/GW ⽔平,对应组件成本 0.008-0.01 元/W 左右,占⽐ 1% 以下;从实际⼀条 250MW 组件产线的⽣
产情况来说,影响设备折旧主要是开⼯率和单位投资两 项。根据我们的测算,即使是最极端的经营状况假设,差距也仅
为 0.013 元/W,影响⽑利率 1 个 pct 左右,影响较⼩。其次,组件设备价值分散,难以下降。从⼀条 1GW ⾼效单晶组
件产能全⾃ 动⽣产线明细来看,投资占⽐最⾼的串焊机每 GW 需要 32 台,单台 180 万元,相⽐电池产线核⼼ 设备单
台千万量级差距较⼤,其他设备价值也较为分散,因此从单⼀环节改进的边际收益较弱。
⾃动化升级取得长⾜进步,组件不再是劳动⼒密集环节。过去,组件环节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 需要⼤量⼈员进⾏串
焊和搬运等;随着近年来⾃动化⽔平的提升,⼈⼯成本已有⼤幅下降。以阿特 斯为例,组件⼈均产出已经从 2002 年的
0.005MW/⼈/年上升到了 2018 年的 2.83MW/⼈/年,增 加超过 500 倍。根据⾦⾠股份最新 250MW 组件⽣产交钥匙⼯
程介绍,其单班⽣产线⼯作⼈员仅 需 9 ⼈,按照两班倒测算的⼈均组件产量可达 13.9MW;但即使如此,按照年薪⼋万
估算,其差距 仅为 0.01-0.02 元/W。⽬前⾏业内新产线和改造产线⾃动化程度均较⾼,⼈⼯成本已⼤幅下降,⼚ 商差
异不⼤。
因此,虽然设备折旧和⼈⼯成本的相对值上有所差异,但对绝对成本上影响不⼤。不同⼚商通过提 ⾼开⼯率、提⾼产线
⾃动化⽔平等⽅式虽然对降本有所帮助,但整体有限,且进⼀步提⾼难度较⼤。
不盈利!揭秘组件产业惊⼈发展内幕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0851536a1031337.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