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电脑主机配置怎么选择)
三星堆“蹦迪”,考古变网红
作者:韩浩月
来源:《读写月报(初中版)》2021年第06期
3月下旬,三星堆考古最新成果公布,出土的金面具、彩绘铜头像、青铜神树等让人大开
眼界。“谁是三星堆文明的终结者”“三星堆和外星人有没有关系”等老话题被重提。不过这一
次,发达的社交媒体为三星堆讨论披上了一层娱乐的外衣。
反应迅速的四川媒体,率先制作了一条名为《我怎么这么好看》的视频,被形容為“三星
堆国宝大型蹦迪现场”;一些参观者在三星堆博物馆留言簿上写下的留言,也因具有段子手的
气质而广为传播;网友把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称为“连开6个盲盒”,这一说法带动了三星堆盲
盒搜索量与销售量大增……
还有一件引发争议的事——三星堆的相关新闻把作家南派三叔送上了热搜。在接受连线采
访时,南派三叔将盗墓与考古扯上关系,被网友认为“很不严肃”。这一争议,也导致某盗墓题
材的动画片在三星堆博物馆的首映被取消。这是考古与流量一次最直接的交锋。显然,通常无
往不利的流量利剑,这次折断了。
考古事业应一丝不苟,容不得曲解与误导,这是原则问题。但三星堆话题的娱乐化,本质
上是否在有意挑战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并不能简单下结论。近年,文物知识普及的网红
化氛围与流量意识已经形成了,包括但不限于故宫文创产品的走红,《国家宝藏》等文博类综
艺的火爆,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的出圈……其实,如果文化内核足够坚硬,这些节目或
产品是经得起被娱乐化打磨的。而愿意去欣赏、去消费,恰恰也是公众的一种认同态度。
不知不觉间,文物推广与娱乐流量已经有了无形的粘连,想要将两者严格区分开,已经不
太可能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在专业领域内,要听权威机构的意见,修建一道挡水
堤,别让娱乐的大水漫灌到核心领域,给考古工作带来困惑。另一方面,对于核心区之外的周
边话题,不妨宽松一些,适度娱乐化能满足公众的好奇心,增加他们对文物的兴趣,从而让喜
爱文物与研究文物的门槛更容易跨入。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在其任职期间,联系、团结了一大批专家服务于文保事业;同时
推出火遍全网的明清帝王卖萌图,开设生意火暴的故宫文创店。这种两手都硬的文保作风深受
欢迎。受单霁翔启发,不少地方博物馆紧随其后开始走网红路线,收效甚佳。
在英国,有一个举办了多年的“考古文化节”,每逢节日都会有千余项考古活动举办,“面
向所有人的考古”是这个节日的口号。中国目前大有走进全民考古时代的氛围,在吸引公众进
一步理解考古活动的实质之前,这样的氛围需要得到保持与升华。
当然,流量路线只不过是文物保护与推广的应用工具。绝大多数时候,文物的核心地位不
能被挪移,不能成为流量的附庸。在此前提下,一切皆可谈。
(来源:《环球人物》2021第7期)
【阅读导引】考古学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一直很高冷。如果流量意识和网红氛围能帮助
大众了解更多的考古知识,走网红路线也无妨。
【微型写作】你还知道哪些网红项目?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0756632a1023335.html
评论列表(0条)